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哀詩三首·其三原文及賞析

校園2.59W

原文:

七哀詩三首·其三原文及賞析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譯文

邊城的荒涼使人悲傷,過去我就曾經到過這個地方。

冰雪象刀一樣割裂皮膚。大風颳得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方圓百里不見人煙,草木茂盛卻沒有人來管理?

登上城樓遙望烽火台,只見滿城飄動的都是獵獵招展的戰旗。

行軍的人不準備再返回家園.出門時就已經與家人作了長別。

幾個孩子都已經被敵方俘虜了,我們為此已經哭了好長時間

天下可供安居樂業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這個地方呆下去呢?

這就象蓼草上的蟲子長期吃辣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請不要與我們再談離開邊城的事。

註釋

更(gēng):經歷。

截:截取,引申為凍傷。

當遲:膽敢遲緩。

亭燧(suì):古代築在邊境上的烽火亭,用作偵伺和舉火報警。

翩翩飛戍旗:戍邊的旗子翩翩起飛。

行者:逃難的人。

反,同“返”,返回。

樂土:安樂的地方。見《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茲(zī):此,這裏。

蓼(liǎo)蟲:吃慣了蓼(一種有辣昧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為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諮(zī):同“諮”。徵詢,商議。

賞析:

創作背景

詩中詩人抒寫自己久客荊州思鄉懷歸的感情。內容和詩人著名的《登樓賦》相似。大約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荊州時的.作品。

賞析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起句一開始詩人就為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歎,充滿了辛酸悽愴。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着,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寫邊地嚴寒、人稀、荒蕪。“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樣割着人的肌膚,大風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冰、雪、風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慄。“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這設問,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寫戰爭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登城遠望烽火台,只見邊防駐軍的戰旗在朔風中紛紛飄揚、搖曳、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頭,不思返歸。留下的人,多被敵軍俘虜,沒完沒了地哭泣。可見邊地人民遭受敵軍蹂躪之慘,苦難之深。從徵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虜,這是造成“百里不見人”的主要原因。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停的殘酷戰爭,使邊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後四句寫詩人的憤激之情和悵然感歎。“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這一反詰句流露了詩人強烈的哀怨情緒,表現了詩人對邊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關切。“蓼蟲不知辛,去來忽與諮。”蓼蟲喜歡吃苦辣的東西,因此説“不知辛”。這兩句是説,那些像蓼蟲一樣長期吃苦而不知什麼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談遷徙的事是沒有用的。言外之意,戰爭使人民習慣了,麻木了。這裏凝聚了詩人無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詩人對此無能為力的惆悵哀歎的情緒。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戰爭的寫實詩。詩人繼承了《詩經》與《楚辭》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深刻地反映了東漢末年邊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