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家》讀後感(10篇)

校園2.1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讀後感(10篇)

《家》讀後感1

《家》裏面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琴,不僅因為她有才華,更因為她是封建社會裏剩下的唯一希望。

我佩服她。她與覺民的愛情不是利益的紐帶,不是遵循父母之命,不是誰想攀附誰。他們僅僅情投意合,僅僅因為愛而單純地想要相依相偎一輩子。 有人認為《家》裏德覺慧才是新時期的希望,但以我之見,琴乃唯一的光。覺慧是青年,有着青年的朝氣與不羈。但他在愛情面前,選擇了退卻。因為鳴鳳畢竟是婢女,而他是少爺啊。也許在他心裏,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永遠不可逾越。

不然當他知道鳴鳳被爺爺送給了一個老頭,為什麼僅僅想要向鳴鳳道歉,而不是爭取救回她?

但琴的愛情不是軟弱。當她知道覺民被迫定親,她氣,她恨,她沒有哭。也許她是在怨為什麼覺新不去反抗,不去拒絕那親事。她知道自己有多愛他,所以她願意為他咆哮似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衞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説,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

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

看完後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人吃人的年代,我暗自慶幸還有琴的存在。

小説的最後,覺慧終於離開了他厭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尋找那個屬於年輕人的新的社會。文中的最後一句話“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説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進新社會的希望.

《家》讀後感2

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他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他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珍惜時間格外的重要。在你沉浸在睡夢中,你的同學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在你看着動畫片哈哈大笑時,你的同學中陶醉於書的內容中……但是不是讓你要一天到晚學習、學習、再學習呢?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我們應該玩,應該鍛鍊,更應該學習!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把握時間,是《時光老人與流浪漢》一文給我的啟發。

文章主要講了一個流浪漢玩玻璃球、紙牌,打麻將,到晚年家產敗光了,他懊悔不已。時光老人見他可憐,讓流浪漢恢復了青春,誰知流浪漢卻不知悔改,仍是按老樣子生活。時光老人生氣極了,從此,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誰也別想多一分一秒!

讀完文章後,我掩卷沉思、浮想聯翩……

那是一個星期天,我還有一篇作文沒有寫完,但是我表現得若無其事。爸爸媽媽問我:“孩子,你的作業做完了嗎?”我正在看着電視,心裏想:“哎,怎麼老提作業啊!時間不是還多的是不是嗎?這麼緊張幹什麼呢?”於是我回答:“急什麼?作業快做完了,那留下的一點兒待會兒做還來得及嘛!我先看會電視吧!”爸爸媽媽聽了我的話,搖頭歎息,一句話也沒説就上班了。

就這樣,我一直玩到傍晚,把做作業的事兒早就拋到了十萬八千里。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做好了晚飯。在用餐時,媽媽問我:“女兒,作文寫完了嗎?”我心中一驚,説:“啊!我忘了寫了!”於是我放下手中的飯碗,握着筆,慢吞吞地寫起來。我就這樣寫着寫着,一直寫到深夜。當我好不容易寫完時,我的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而且上眼皮也開始和下眼皮打起架來……哎,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和重要,但誰叫我沒有好好珍惜時間呢?我就像文中的流浪漢一樣,懊悔不已啊!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牢記時間的寶貴,千萬別讓時間從你手中流逝了!

梅州市蕉嶺縣人民國小六

《家》讀後感3

《家》是巴金先生1932年寫成的,是一部揭露封建社會本質的小説。

巴金先生曾説過,他偏愛《霧、雨、電》,可是我最喜歡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家》裏的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小河的靜與柔,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我們不但熟悉而且好象置身其中,領略着風景的優美。並且有很多東西,直到今天,好象都附着在我們的長輩身上。我讀這本書是很有感想的。書中的很多東西我認為從我們現在的家庭中都能表現出來。

書中主人公覺慧是一個有新思想在的一代社會青年,他對這個家庭的愛憎是明顯的。他是這個家庭的叛逆分子,也是社會的叛徒,他有着家中其他人沒有的新思想,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沒有主見,沒有膽量,只能一個人從休慼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中掙脱出來,他不能引導家中的人一起反抗,最後只選擇了逃避。《家》給予這一個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故事,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變革過來,特別是偏遠的地區,男尊女卑,指腹為婚還是非常多的。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完全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説,有很多作家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先生也是,《家》是為紀念大哥而寫的,在他知道大哥去世的消息後,就放下了自己原來的“目的”,儘量接近真實。因此《家》也是一部情味最重、生活味最濃的小説,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之一。巴金先生對哥哥的愛從書中看得一清二楚,書中樸實的親情以及純潔的愛情不得不使我為之流下一行行淚水。

巴金先生1951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巴金先生一切的作品中都洋溢着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説,你毫不感到是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而是自然的呼籲。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正如他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家》讀後感4

《終極一家》在我生活中缺席已經兩天了。。。他不知不覺的就那麼走了。

還記得當初剛接觸一家的情景,自己正為《終極一班》的結局而憤憤不平時,聽説要拍他的續集,就感覺希望來了。於是從6月盼到暑假,再從暑假盼到開學。一日一日的等,一日一日的盼,漫長的3個月把自己大部分上網時間都花在了搜索關於《一家》的新聞上。終於盼到了!45HS3 酷炫的片頭曲,華麗的`人物着裝,還有我們最愛的偶像。45YJS 一下子就投入到劇情的跌宕起伏裏。我承認我確實有一段時間對《一家》煩了膩了,那是我在聽説了《一家》會有50多集時。對於一部偶像劇來説50集這個數目是有些誇張,況且偶們粉絲為了他一天天為了他喝不下水吃不下飯,就為了他一天就1集,一星期就5集,逢到週末還得長長的GR563 鬱悶一下,到了20多集的時候,劇情發展已經墨跡到人神共憤了,偶們粉絲能不怒一下嗎?所以偶GW35H 怒了!就個自己痛下決心説偶不看了,可-----沒有用,到了9點偶還是反射性的打開電腦PPS等我反應過來時,《終極一家》已經在畫面上了。我無語了34GAGH 。

可今天《一家》真的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憨憨的夏天,囂張的鬼龍,可愛的盟主,痴情的蘭陵王,滷滷的夏美和她那沒怎麼出場的鬼娃,最後是吝嗇的夏宇和沒啥戲份卻依然自戀的鬼鳳,還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了,總之他們就這樣走了。。FG5HD 把我的心也帶走了。。。想想當初還真不應該認為50集多啊!瞧瞧,現在嫌少了不是。

當然偶還是和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個不完美的結局,為什麼好多地方都刪了,又有好多地方太墨跡,可是畢竟一家已經結束了,説了也只是枉然。作為粉絲偶唯一能做的就是祝《終極一家》一路走好,早日生個小寶寶。。。。D4HNHH 嘿嘿!就是續集。。。別多想!!偶也永遠的永遠永遠的為一家的所有演員加油。

《家》讀後感5

巴金,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家》寫於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積最初19年的生活經驗寫成的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説。正如巴金所説的:“《家》是一部寫實的小説,書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愛過或者恨過的,書中那些場面還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

長篇小説《家》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6

年輕的眼睛,年輕的心——《家春秋》讀後感- - 最近看了一篇巴金的長篇小説《家》,發現巴金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名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我讀完《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的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老三覺慧,他是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可能有交差點一樣,也就註定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份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一點上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名和覺慧站在同一戰線上,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民、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更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也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

《家》讀後感7

有的作品,寫到上級向下級下達某項任務之後,問:“有困難嗎?”對方回答百分之九十幾都是:“保證完成任務!”至於這“保證”有沒有依據,或依據什麼,似乎是不必掛齒的。你這樣寫,我也這樣寫,一句本來是很有分童的話,由於濫用,倒成了空話。其實,生活告訴我們,許多英雄人物在接受任務的時候,並不一定都大喊“保證”的。他們有的説:“讓我試試吧。”有的説:“總會有辦法的。”有的則什麼都不説,卻用行動表現了自己的保證。那種脱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英雄人物的具體觀察和體驗,停在“一般”,“基本”的表態式“保證”上的描寫,往往只能削弱英雄人物性格本來的光輝。

不少作品,還總愛寫到姑娘們的笑。我們經常讀到一些來稿,滿紙笑聲,一會兒哈哈哈,一會兒咯咯略,但這些姑娘為什麼笑,笑得是不是時候,作者似乎無須顧及。有的是不該笑而笑,有的是可笑可不笑而偏要她們笑,等等。這不禁使我想起周立波的《山那麪人家》來。那裏面也寫了姑娘們大量的笑,但那確然不是“一般”的笑,“基本”的笑,而是十分真實酣暢,帶有山裏人味的笑—

姑娘們笑,雖不明白具體的原因,總之,青春,健康,無掛無礙的農業社裏的生活,她們勞動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滿意的工分,以及這迷離的月色,清淡的花香,蒙隴的、或是確實的愛情的感覺,無一不是她們快活的源泉,

這段文字把那笑聲的豐富內容點染得何其令人信服、動情。我們雖然沒有去過“山那麪人家”作客,而“山那面”的笑聲委實已迴盪在我們心上。

我們對事物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看法。然而,文學作品,如果總是以“一般”,“基本”的貨色供應讀者,其結果無不是以失敗告終的。“基本”,“一般”,總得通過“個別”來表現。最近我在一篇來稿中看到一個細節:一個青年工人端着飯碗還想着機械構圖,忽然間,他開竅了,便蹲在地上,把飯碗放在一邊,用筷子在地上畫起圖樣來。等到圖樣畫好,起身一看,噢:那碗飯已經被一隻大公雞啄食得所剩無幾了。我想,倘若換個“一般”的、“基本”的筆頭,那麼這個細節,肯定“溜號”無疑,很可能只是代之以“廢寢忘餐”這個千巴巴的概念。這樣一來,還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

《家》讀後感8

蓋上《同桌冤家》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開始回想和我坐過的所有同桌,真是感慨萬千,沒想到,我的那麼多同桌裏,竟沒有一個是女的,真是無語。而且我 還 發現,這書中有幾個人物,和我的同桌,特點簡直是一模一樣。下面我來盤點一下,我“親愛”的同桌!

極品同桌之NO.1::鄭浩浩我和鄭浩浩,坐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同桌,對他的瞭解,也是略知一二。説到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胖了,他的最大愛好,便是“吃”了。還有,我跟他坐完之後,便變得特別愛吃,跟他是有一定關係的。每次看到他吃的那麼起勁,吃的那麼香,嘴角上都是白白的,飽滿的飯粒,雖然噁心的我有些吃不下飯,但是我也被他“感染”了,愛吃飯的病毒,弄得我一個瘦的“只剩骨頭”的女孩子,還跟他們,這些胖子一起去搶飯,真是太沒面子了。而且,他在 搶 飯的時候,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我,平常我還好心教他作業,借他東西,真是可惡!但是鄭浩浩同學,認真的樣子還真的很“Q”呢!

極品同桌之NO.2:張繼元説到他,我真是“咬牙切齒”啊!張繼元就是我的災星,掃把星。我真懷疑,他那張嘴,是不是專門用來損我的!一下課,他就開始:“周雪彤,筆借我一下!”我堅定的搖頭,並説“死也不借!”他看到我這樣,便開始損我:“歐巴桑!接下筆又不會死的,那麼倔幹嘛!你看你本來長得就不怎麼樣,還小氣,再加上愛臭美,等毛病,見過有缺點的人,沒見過有那麼多缺點的人。”我氣得連肺都要炸了,雖然他真麼損我,我已經習慣了,但是我真是搞不懂,他不是向我借東西的嗎?還那麼自以為是,而且我一點也不愛臭美啊!我哪裏小氣,是因為他每次借東西都不還。不想了,氣急傷身,犯不着。這就是我的極品同桌,多虧了他們,才能讓我的學習生活多添一份樂趣。

《家》讀後感9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

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悦和歡喜。

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把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這種瞬間的感覺,她都能及時撲捉,表現了席慕榮細膩的筆法和敏鋭的情懷。

她説:“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

看過席慕榮寫的《槭樹下的家》,我不禁聯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樹。

春天也長出好軟好軟的葉子,嫩紫色的葉舒展開後就變成變成淡綠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也是要多晾快有多涼快……

秋天,葉子逐漸落了,鋪在地上,像等待飛翔的紅黃色的蝴蝶,我無限憐惜地撿起三五片夾在書頁中,寫上年、月、日,然後把它們珍藏起來。我想表達的是,這片葉子不同於別的任何歲月的葉子,它屬於我的獨特的記憶!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掃落葉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吟道:“一葉知秋”,“時光如水” ……

冬天樹葉都落下來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讓我不禁想到:“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歲月無意,落葉有情。我願意讓自己也變成一片葉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盡情享受家人給予的温情和關愛,從從容容地循序生長,讓繁茂的枝枝葉葉,為家遮風擋雨。

《家》讀後感10

文章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描寫女主人公瑪特廖娜,雖然有自己本人的經歷滲透在其中,但是作者把敍述者“我”的角色作用,把他作為一種客觀視角,來與後面周圍人對瑪特廖娜的看法相對比。

“我”從監獄裏出來後來到了一個偏僻的村落,四處都找不到滿意的房子借住,幫忙的好心人最後才把他帶到瑪特廖娜的家。瑪特廖娜的家四處破敗,有門但形同虛設,大家都知道怎麼進去,説明即使她家爛成這樣,也有許多人前來拜訪,也是所有人都來託她幫忙導致的結果。屋子內部也沒有反轉的好到哪裏去,一樣殘破不堪,屋內陰森昏暗,牆體剝落,廚房裏滿是蟑螂,就連鏡子都模糊不清。而住在這屋內的瑪特廖娜最寶貴的就是開頭提到的蓋在她枯槁身軀上的一團破爛東西。這樣的一個年邁花甲、腿腳不便的老太婆,卻是大家有麻煩事、有苦力活要乾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人。誰家的地要耕了,是找她;誰家的莊稼要收成了,是找她;集體農莊的活沒幹完,是找她……瑪特廖娜熱心腸地都照單全收,幹得比誰都多,卻從來不收報酬。明明已經不是集體農莊的人了,卻還要被粗聲粗氣地拉去幹活,並且自帶工具,她雖有抱怨,可還是第二天一早就出門了。

好人沒有好報。如此大德大善的人仍然得不到命運的垂簾。辛辛苦苦拿到了一點點撫卹金,周圍人就風言風語,做個禮拜的小鍋也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偷走,更別説她那個一直記恨她的法捷了,處處為難她,最後還連房子都要拿走。

虔誠的教徒、好心的老婦人最後死在她生平最害怕的東西之下。死後還要遭受各種各樣無憑無據、亂七八糟的詆譭,虛情假意的眼淚和追悼,死後都無法得到完全的平靜。

一個用畢生良善在普渡眾人的人,是這整個村莊的良心。可就像至善的耶穌也被釘死一般,瑪特廖娜也沒得善終。不是説善良不被提倡,而是説即使這樣善良也是最被需要的。塵世渾濁,一滴兩滴千滴萬滴,集腋成裘,總有淤水變清澈的一天。像瑪特廖娜這樣的人也許會被那些愚民所漸漸遺忘,卻在“我”和我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