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

校園3.68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細胞分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科學探究

1.能夠製作並使用顯微鏡觀察部分生物細胞裝片,並能作簡單記錄。

2.能根據所觀察到的細胞結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

2.認真學習洋葱表皮細胞玻片標本,細緻地觀察洋葱表皮細胞的結構。

科學知識

1.掌握洋葱表皮細胞裝片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2.通過洋葱細胞結構,知道細胞是構成大多數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幫助人類揭示自然界的許多祕密。

教學重、難點

學習顯微鏡的使用,製作洋葱表皮細胞裝片。

材料準備

1.教師:課件,顯微鏡、鑷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解剖盤。

2.學生:洋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在上節課中,同學們已經瞭解到生物體是由很小的細胞構成的,並且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同學們願意同老師一起走進顯微鏡的世界,去親眼看看生物細胞的形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觀察細胞(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知

㈠回顧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還記得嗎?(課件出示)㈡製作洋葱表皮細胞顯微鏡玻片標本。

1.師:直接把洋葱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表皮細胞嗎,怎麼辦?(引出製作玻片標本的必要性)。

2.介紹顯微鏡對觀察材料的特殊要求: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觀察物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需要製作切片或裝片。(引出子課題:觀察洋葱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葱表皮細胞玻片標本)

3.具體講解洋葱表皮細胞顯微鏡裝片的製作方法、步驟(課件出示):

(1)在一個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水;

(2)用小刀剖開洋葱,掰下其中一塊,注意不要弄掉內表皮;

(3)在內表皮上用小刀輕輕劃“井”字(同時強調用刀安全),用鑷子撕取“井”字中間的內表皮;

(4)再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表皮必須平展開,不能摺疊;

(5)用鑷子將蓋玻片傾斜着蓋在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6)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稀釋的碘酒,把蓋玻片微微傾斜,然後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取多餘的水(完成製作)。

4.課件演示製作過程。

5.小組合作嘗試製作載玻片,教師巡迴指導。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葱表皮細胞

1.指導學生將做好的洋葱表皮裝片正確安放到顯微鏡載物台上。

2.教師演示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

3.首先指導各小組長操作學習。

4.教師檢查組長完成情況後,各組分別在組長指導下按照操作步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避免圍觀時發生擋光現象等)。

5.讓學生們在白紙上畫出觀察到的洋葱表皮細胞的結構,實物展示台展出,並與課本P39的圖片進行對比,交流得出洋葱組成實驗結論。

(四)延伸總結

1.師:同學們,你們還想了解其他生物的細胞結構嗎?(分發成品玻片標本,學生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

2.課件出示其它生物細胞圖片,同時講解它們形態不同,功能也不同。

3.師:通過對洋葱表皮細胞和其它細胞結構圖片的觀察,你對生物的結構有什麼認識?

4.學生們説後,課件出示: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它們不僅形態各異,功能也多種多樣……從而共同構成了複雜的生命體和生命世界。

5.介紹(課件出示)被譽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的細胞學説。

三、全課小結

讓學生們説説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四、課後探究

顯微鏡的出現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不僅解開了生物體結構的祕密,也揭開了一個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請同學們課後查找、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在下節科學課上進行交流,好嗎?(培養學生們的探索能力,同時為後續教學做好鋪墊。)

教師: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班級:第小組小組長:實驗時間:製作洋葱表皮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葱表皮裝片,運用顯微鏡觀察,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解剖盤洋葱小刀鑷子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一:製作洋葱表皮裝片:1.滴:2.取:3.展:4.蓋:5.染:6.吸:

二:用顯微鏡觀察洋葱表皮裝片,交流得出洋葱組成實驗結。

實驗過程實驗結論小組成員:

教師: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班級:第小組小組長:實驗時間:製作洋葱表皮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學習製作洋葱表皮裝片,運用顯微鏡觀察,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解剖盤載玻片洋葱小刀鑷子蓋玻片顯微鏡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紙實驗過程。

一:製作洋葱表皮裝片:1.滴:2.取:3.展:4.蓋:5.染:6.吸:

二:用顯微鏡觀察洋葱表皮裝片,交流得出洋葱組成實驗結。

實驗結論小組成員: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的結構和功能。

2、能説出動植物的形態結構的共性和區別,知道觀察動植物的方法。

3、能説出分裂和生長的大致過程及意義。

4、能夠運用分裂、生長的知識解釋生物生長的現象。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方法,進一步熟練使用顯微鏡。

2、練習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畫結構的簡圖。

3、會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分析並説出動植物的異同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在本章中的各項觀察和實驗活動,讓學生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並能夠遵守實驗紀律。

2、通過學習有關的知識,初步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在實驗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形成認識來源於實踐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一節着重闡述了兩個問題:一是的基本結構的形態和主要功能,在此基礎上簡要介紹了植物與動物的區別。這一部分是本節的重點。學生只有認識了的結構,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長。二是介紹了的分裂和生長。的分裂和生長是十分重要的生理活動,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這些知識的介紹為學習後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2、本節中安排的觀察動植物的實驗,通過觀察和比較動、植物,既練習了使用顯微鏡和製作臨時裝片,也認識了植物和動物的結構特點,並初步學會畫結構簡圖。通過前一節實驗課的教學,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實驗課內容比較多,加上實驗指導和討論,時間很緊。

3、與其他章節的知識聯繫:

(1)、是植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在以後各章節中,器官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都是建立在結構和功能基礎之上的。如:質的流動是理解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有機物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基礎;液泡是學習的生長、根對水分的吸收和蒸騰作用的基礎;核及其所含遺傳物質是學習生物遺傳的基礎。

(2)、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是根的生長、芽的發育和果實與種子的形成的基礎。

教法建議

一、《》一節教學內容難度較大,一是要介紹微觀的;二是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建立一個概念,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具有生命;因此,在本節知識內容傳授方法上,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結構的知識,最好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即:先進行觀察實驗,再進行講述歸納。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組織教學,難度比較大,要求教師做更充分的準備。

2、是加強直觀教學。如利用課本的各種圖、模型或媒體資料讓學生髮解是立體的,並準確指出有關結構的位置;還可以利用動物的結構圖與植物的結構圖進行比較,看它們有何區別。並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分裂和生長的動態觀念。這樣既加強了直觀教學,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是要突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如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4、是通過設置情景引入新知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的分裂和生長”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出“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的問題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展開討論和學習。

二、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第二節實驗課,但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及練習在顯微鏡下畫生物圖卻是第一次,所以學生動手能力起點較低,操作不熟練,操作時間一定較長。為保證實驗的效果:

1、在做“觀察結構”的觀察實驗時,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預習,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內容以及操作步驟,避免實驗的盲目性,以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

2、教師要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以提高觀察中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就能提高學生對物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3、要讓學生掌握觀察的順序,如由表及裏或由下至上等,從而提高觀察的條理性和系統性及完整性。要求學生認真細緻,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結構(如核),從而提高學生觀察的精確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xxxxx。

重點

1、結構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識。

2、臨時裝片的製作。

難點

1、製作和觀察臨時裝片。

2、生長和分裂的動態過程。

教學手段

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同步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

1、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中詳細地列出了臨時裝片製作過程的具體步驟的圖片。要求學生熟記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步驟並得到初步的練習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課時中的植物的臨時裝片的製作,讓學生初步掌握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利用第2課時中動物臨時裝片的製作進行鞏固。

2、結構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節的重點。學生只有瞭解清楚的結構和結構,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長及後面各章裏的知識。由於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構並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學生觀察臨時裝片,要給出相應的掛圖或用實物投影展示裝片中的實際狀態。並在學生觀察之後,教師要詳細的講解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準備

1.對學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動實驗用具或用品,要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生物實驗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損物品,材料也多為活體材料,所以要仔細認真,不要損壞和浪費實驗用具及材料。

2.仔細檢查實驗器材。在實驗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實驗器材的品名順序寫在一塊小黑板上,便於學生檢查。)

3.準備示範鏡。

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分3課時)

第一課時:洋葱鱗片葉表皮臨時裝片的製作與觀察

一、引言:

請一位同學介紹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大家一起回憶顯微鏡的使用。引入課題:“在練習顯微鏡的使用時,我們曾使用了永久裝片。但當我們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時,就必需不斷的進行顯微觀察,這時,我們就要製作臨時裝片。這節課,我們就學習臨時裝片的製作與觀察。”

二、講授新課:

1、臨時裝片的製作:

(1)讓學生按要求將顯微鏡安放好,對好光,準備使用。

(2)介紹實驗用具及其用途: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製作臨時裝片:教師先示範並強調注意事項,學生跟着教師一步一步完成。

強調: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產生氣泡或乾涸,影響觀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③撕取或洋葱鱗葉表皮,以0.5cm×0.5cm為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其仔細展平。

④蓋玻片時防止出現氣泡及氣泡的識別。

⑤調焦觀察應嚴格按照顯微鏡的操作規程進行,為在急於看臨時裝片的內容

(4)在完成後可讓學生獨立地再做一次。

(5)小結,為了便於學生記憶,可歸納為“擦”、“滴”、“取”、“放”、“蓋”、“染”、“觀”等(染色不是必須的基本步驟)。

2、臨時裝片的觀察及植物的結構:

(1)出示掛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與掛圖所示相對應的各個結構,並認清它們的位置。

(2)老師利用掛圖和立體模型來講述各結構的特點、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

①講述順序應由表及裏。

②明確壁只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動的,而膜、質和核則是生活着的。

第2課時: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

一、引入:先讓一位同學,指出植物結構掛圖中的各部分結構,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畫出植物示意圖。引出課題:“組成動物的又是怎樣的呢?”

二、講授新課:

1、臨時裝片的製作:

(1)閲讀課本中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指出與植物臨時裝片製作不同的步驟。教師總結。

(2)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臨時裝片的製作,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2、臨時裝片的觀察及動物的結構:

(1)提問:動物在結構上與植物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組織學生對照掛圖觀察臨時裝片,並進行討論。

(2)教師邊在黑板上畫出口腔上皮示意圖,邊總結動物的結構。並組織學生對照板圖得出結論:的基本結構是:膜、壁、核。

3、小結:由此可見,是植物體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4、畫生物圖的要求:(結合板圖講解)

要求:

(1)真實。

(2)注意圖的大小、比例。在圖紙上的位置要恰當、美觀。

(3)畫好圖後,要註明各部分結構的名稱。指示線應水平畫在圖的右側,指示線末端註明名稱,字跡要工整。圖的下方,要註明這個生物圖的名稱及放大倍數。

(4)用3H鉛筆。

(5)較暗部分用密集的鉛筆點來表示。明亮部分則用稀疏的鉛筆點來表示。(點點時,要求鉛筆與紙面垂直,點出來的點應是細圓點。)

要求學生對照顯微鏡下的人體口腔上皮畫生物圖。

第3課時:生物的生長

導入:

先請學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長的現象。提出問題: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引出課題:生物的生長是由基本單位——的某些改變引起的。

講述新課:

一、設置學習情景:

提出問題:一粒種子長成一棵蒼天大樹,生物體內的會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總結:生物體的生長是體內增多和增大的結果。

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1、利用掛圖、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學習的生長的過程。(錄像或課件可以讓直接學生建立動態的認識)觀察後提出問題:在生長各部分的結構有什麼變化?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的生長主要是內液泡增大的結果。

2、通過提出問題:的生長是否一直生長下去?組織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此問題(詳見附錄)。教師總結:對於體積相同的個體,如果組成的單位結構最小,總的表面積就越大。

3、利用掛圖、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學習的分裂。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的不同分裂方式、討論的分裂有什麼共同特點?教師總結:分裂時,核先一分為二,隨後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核,植物在中部形成新的膜和壁,動物中部向內凹陷縊裂為兩個。

4、小結:由於的分裂和生長,生物體由小長大。

三、設置新情景,引出下節課題。

提出問題:生物體內的形態是否都一樣?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導學生觀察葉橫切切片,得出結論:生物體內的的形態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細胞分化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內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內容由三大知識塊構成,即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的意義,按照教學層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構成上,除以文字描述為主外,還有一圖一表,圖表都簡明扼要闡明瞭教材的重點內容,在本內容中有三個重要的名詞概念,細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強調了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細胞呼吸的概念和類型,理解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其圖解。識記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繫。

2、能力目標:在本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圖解與表格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用圖表結合的方法來描述生物體中的生命現象,強化圖文轉化和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學會用比較法來區別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嘗試概念的推導式,探索式教學,學會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求同存異,進一步理解發生在細胞內的這些生物化學反應,是生命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也是生命物質的特殊性所在,同時更是發生在生物體細胞內的有規律的化學變化,正確運用發展的、運動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存在。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2)細胞呼吸的意義。

難點:(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3)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如果教學需要可以分成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呼吸作用”與我們通常瞭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嗎?問問學生是否知道呼吸與呼吸作用的區別,是否將呼吸與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帶學生回憶人體呼吸的過程,讓學生比較呼吸與呼吸作用的不同。)講述:其實“呼吸作用”並非我們學習過的“呼吸”,我們熟悉的“呼吸”指的是人和動物體與外界進行的氣體交換過程。而“呼吸作用”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因此也叫做“細胞呼吸”。正是因為所有生物的細胞都具備這一功能,才能保證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動。“呼吸”與“呼吸作用”的現象和本質是有所區別的。教師通過我們的呼吸從而引出細胞呼吸概念。

1.細胞呼吸: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又叫生物氧化。本節內容就以葡萄糖為例來説明呼吸的過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質燃燒的區別和聯繫:氧化分解,無論是有氧氣參加,還是無氧氣參加,只要是氧化還原反應,失去電子則為氧化(脱氧則為氧化);得到電子為還原(得氫則為還原)。有機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簡單的有機物或徹底氧化為CO2和H2O時,能量(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一部分以熱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獲形成ATP貯存起來。歸納出細胞呼吸的實質: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細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講述: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生物氧化更為複雜、更為温和、更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產生的能量不僅可以維持體温,還可以用於多種生命活動,但燃燒僅僅能發光發熱。所以生命運動更為精巧,更為奇妙,更為高明,生命是偉大的。細胞呼吸是一個由多種酶參與催化,多步驟的過程。細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某些細胞也可以在無氧的環境下進行呼吸。在有氧條件下,細胞中的有機物會徹底氧化分解成為無機物,自然會放出全部的能量。無氧條件下,細胞中的有機物降解成為其他的有機物,釋放出一部分能量。總之,通過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被細胞利用,生命過程得以正常進行。這便是細胞呼吸的實質所在。那麼以上這樣兩個過程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從而引出:

分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場所,條件和產物)2.有氧呼吸

教學過程説明:在教師的指導下識圖,讓學生思考圖中各個階段的反應產物,再讓學生閲讀教材中有氧呼吸過程的文字説明,思考三個階段中物質的變化和能量釋放以及發生這些變化的部位,教師再板書三個階段的反應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2ATP

熱能

細胞質基質。

熱能2.

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2ATP

熱能

線粒體

3.24[H]+6O2→+能量(大量)﹤34ATP

線粒體

此處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間過程和中間產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況,將有氧呼吸的主要過程(三羧酸循環)較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讓學生將上述三個反應式左邊加左邊,右邊加右加,消去兩邊相同的部分,得到一個總的反應式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難點説明:有氧呼吸的產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來自哪個反應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蹤用氧呼吸過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徑: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然後讓學生將這個反應式與課本對照,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變化及反應的條件,並與細胞呼吸的概念對照,順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無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乳酸發酵,酵母菌發酵)為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寫出呼吸作用兩個反應式:

根據上述反應式,由於形成不徹底產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釋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反應式,對比細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導出無氧呼吸的概念。學習了細胞呼吸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比較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教師提示:反應條件、進行的場所、物質的變化、能量的變化,也可以從概念所包含特徵去區別)。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概念,理解細胞呼吸的原理。

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由學生歸納總結)

4.細胞呼吸的意義

讓學生閲讀,要求學生用濃縮法進行歸納,以方便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説出自己提練的精華,教師點評並板書意義:提供能量;提供原料。並對全部內容作總結性講評。

標籤:教學 分化 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