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俗世奇人教案

校園7.53K

教學目的:

俗世奇人教案

1.讓學生對民族文化能有所瞭解,並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視。

2.引導學生聯繫文化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泥人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這裏,有沒看過一些民間手藝呢?比如在校門口、集市上、戲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繪)不錯,這些手藝人都有一手絕活,讓我們歎為觀止。那麼同學們看過泥人嗎?……這些泥人都很精緻,而這一切都源於泥人張,那你們想了解一下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嗎?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

三:分析課文:

1:情節裏出現的兩個主要人物是海張五和泥人張,它們分別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從文中找出介紹他們的語句。(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並進行概括)

海張五 賺下金山----有錢

將軍義子----有勢

有錢有勢就導致了他的猖狂蠻橫,為後來他的挑釁打下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泥人張 單手捏泥人----技藝高妙

賤賣海張五----沉穩幹練

2:面對海張五的羞辱,泥人張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後發制人。你不是説賤賣都沒人要嗎?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賤賣給你看看。由此可見,他不但技藝高妙,而且沉穩幹練。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就是:藝高膽大。

3:作者卻用獨特幽默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敍述了海張五的猖狂蠻橫、自取其辱和泥人張的一言不發卻出奇制勝,使兩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人物可謂豐滿奇絕。(板書:藝高膽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嚴,獲得別人的尊敬。

生動的故事和豐滿的人物形象是通過什麼體現出來的呢,對,就是語言,説到語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借鑑的地方。

4:奇語共賞析

本文語言幽默傳神,津味十足,極富表現力,無論人物語言還是敍述語言,都情趣盎然,簡潔傳神。下面讓我們再讀課文,體會濃濃的津味,把你喜歡的句子找出來,並有感情的朗讀。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津這塊藴含了豐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馮驥才這位文學大師,它出於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寫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絕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間風俗畫。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奇人奇事數不勝數,舉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民間文化形式或奇人奇事。

五:小結:

中國的民間文化可謂是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在我們欣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該思考為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我們該做些什麼?就讓我們勇敢的承擔起發揚光大民族文化的責任,為我們民間文化。

第二課時 教學《好嘴楊巴》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什麼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但是,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裏,主人公楊巴只説了一句話,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説明:“一句話”與“好嘴”——課始教師就有意製造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利用張力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

二、整體感知——講述“好”:

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楊巴、楊七、李鴻章。請選擇一個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動,儘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創造性地複述故事。

1.學生自讀課文,分頭準備;

2.組內互講,取長補短;

3.班內複述,鼓勵模仿用天津話講述;

4.師生共同點評。

(説明:這種轉換人稱的創造性複述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轉化”中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點研讀——探究“好”:

説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説了一句話。研究這個“好”字,既可以從説話的難度看,從這句話本身看,也可以從説話的效果看,還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

全班討論:

1.從説話的難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髮,這需要“敢説”。二是左右為難:説是芝麻,這等於“罵中堂大人”;不説是芝麻,“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這需要“巧説”。三是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説話之前説,需要“快説”。

2.從這句話本身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説“猜到”,這兒卻説“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説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説“不愛吃”。這樣説,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髒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説是芝麻,也沒説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説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並不寫楊巴,而是從誇讚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就讓人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楊巴説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塗”,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就來了”;楊巴説話之後,李中堂覺得他“機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着頭腦”,而楊巴“心裏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師小結:危難之間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髮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

(説明:這是文章的重點,力求使學生認識到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地看問題。)

三、深入理解——評價“好”:

作者在文中説:“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説,死人説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你怎樣看待楊巴的這張“好嘴”?

(説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教師小結:這些小人物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壓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楊巴的回答又是多麼無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錯,卻要搶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着求恕罪。這種機靈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後的人格扭曲,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

四、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楊七和楊巴的相識。模仿文章的“津味”語言風格講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領,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説明:這種補白式的閲讀,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節把握、語言運用的綜合訓練。可以先處理練習二中3、4兩道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津味”的語言風格。)

標籤:俗世 教案 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