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語文行道樹課堂實錄及點評

校園3.2W

【課堂實錄】

國小語文行道樹課堂實錄及點評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我們班蘭天同學畫的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內容。

男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

師:説得不錯。哪位同學還能説得再細緻具體一些呢?

女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樹。

師:説得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

女生答:喜歡。

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嗎?

全班答:喜歡。

師:同學們,你們為什麼喜歡呢?是喜歡蘭天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學生笑,有人説“都喜歡。”)好,那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師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練習,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朗讀課文,讀的時候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讀完後説説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學生讀完課文後,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

生: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生:本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自述。

師:好!兩位同學分別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來談,很不錯。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書中圈點勾畫,很快,又有學生舉手。)

生1:我最喜歡第3自然段,因為這段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的痛苦是它自己選擇的。

師:你能把這段讀給我們聽一聽嗎?

(生1朗讀第3自然段,讀完之後全班鼓掌。)

師:讀得真好,同學們的掌聲是給你最高的評價。(全班同學再次鼓掌。)我們再請一些同學來談一談,讀一讀。

生2:我最喜歡第2自然段。它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生長的環境。我喜歡其他樹生長的環境,更喜歡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它懂得奉獻。

師:説得太好了。你把這段也讀一下吧。

(生2朗讀第2自然段。)

師:她讀得如何?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3:她讀得沒節奏,沒感情,聲音小。

師(笑):哦,是這樣的嗎?你給我們讀一讀吧。

(生3朗讀第2自然段,讀後,學生鼓掌。)

師:讀得好!朗讀不光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還要有感情,語調抑揚。下邊的同學可得多注意朗讀要求,向他學習啊。請同學們繼續談。

生4:我喜歡最後一句。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是憂愁而快樂的樹。

師:你讀來聽一聽。

(生4讀。全班掌聲鼓勵。)

生5:我喜歡第5自然段。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生5朗讀第5自然段。同學鼓掌。師環視教室,無人舉手,便再次強調朗讀的要求,然後要學生再齊聲朗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師:下面我們要進入攻堅階段,對內容進行具體探究。大家還是按四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

(學生分小組學習,老師行間指導,約5分鐘後)

師:現在請各組把你們“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集體探究。

生1:我們的問題在第3自然段。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太有深度了,我們得好好探究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你們對這個問題的探究?

生2:就是説做什麼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生3(補充):因為神聖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

師:在課文中能找出描寫痛苦的詞語嗎?

生紛紛答: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

師:很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這份痛苦帶來怎樣的深沉?

生4:“製造清新”。

生5:(補充)“勤生綠葉”“獻出濃陰”。

生6:給市民帶來快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加點的詞語系板書部分,下同。)

師:剛才有同學説了“神聖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行道樹的這份深沉與痛苦就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是什麼精神的體現?

生紛紛答:“以苦為樂”,“奉獻精神”。

師:對呀,是“以苦為樂”的精神,是“奉獻精神”,那麼,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叫什麼人?

生7:“好人”“偉大的人”。

生8(補充):“大寫的人”“奉獻者”。

師:答得太好了。是的,這些人叫奉獻者,行道樹象徵了這種奉獻者。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下去搜集一下,寫在素材本上。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提問題。

生9:第2自然段中説“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10:“墮落”在這裏指它們遠離了森林,遠離了它們的夥伴,是行道樹的主觀感受。

生11:我覺得這裏的“墮落”和我們平時所説的“墮落”不同,它是行道樹同森林裏的夥伴相比較説的,好像是一種幽默的説法。

(師肯定。學生繼續就“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集體探究。)

生12:我們組認為第4自然段有兩句話不好理解。“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既然是“別人都不迎接”,為什麼“我們”去了?

生13:這是假設。

師:只是假設?能不能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思考。

生14:因為別人都不去,“我們”就去了。“我們”去是命運安排的,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很好地體現了奉獻精神。

師: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課文中的疑難問題,一定要結合課文,看看前後是怎麼説的。這就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同學們繼續提問題吧。

生15:我們的問題在最後一個自然段,為什麼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好像有點矛盾。

師:大家認為這兩個詞矛盾嗎?

生齊答:不矛盾。

師:為什麼?談談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為“憂愁”是説它有抖不落的煙塵,人們不重視它,“快樂”説的是它能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生17:“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是因為“我們”能“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綠陰”,為城市制造清新。

師(指着板書):對,“憂愁”是它奮鬥的痛苦,“快樂”是它奮鬥的結果。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這時鈴聲響了。)

師:今天我們就探究到這兒。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我們下來繼續探究交流。下課。

【板書】

行道樹

張曉風

【評點】

《行道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改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康念菊老師的這堂課,是我們實驗區七年級語文的一堂研究課,它給我們參加實驗的老師很好的啟發,對我們如何進行課改試教提供了較好的範例。其主要特點有:

1、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開始時用該班學生的一幅畫引入,讓學生説出畫的內容,這種方法很好。因為這張畫是他們熟悉的同學畫的,他們感到親切,產生了學習的衝動和興趣,這樣一開始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讓學生帶着一種輕鬆自如的心態進入學習,為教學的開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

過去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喜歡逐段串講,然後歸納中心,並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其實,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只是就課講課,是把一篇整體的美文大卸八塊,搞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學生學來感到枯燥厭煩,這正是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體現,也正是過去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灌輸知識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所進行的語文課改必須摒棄的。康老師的這堂課,就是對過去的所謂的“規律”的反動,它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閲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康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係: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朗讀訓練和對課文的研討,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麼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隨時作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