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2.1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點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蒐集的有關古代資料編寫的,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三)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疑。

2、學生質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圍環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麼好處?(儘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生了質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麼,愚公妻子的態度和智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愚公妻智叟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勝。

8、問:為什麼用這個神話結尾?

討論並明確:意在説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説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

(六)佈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作業。

七、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妻智叟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八、教學後記: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認識的生字,理解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交流神話故事:

2、聽歌曲、猜歌名:

3、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查字典、質疑問題)

誰知道愚是什麼意思?公又是什麼意思?愚公又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課文讀的很認真,遇到不認識的字了嗎?你是怎樣解決的?

2、同學們都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這樣真好,本課有要求我們學會認的字,現在我們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認字成果好嗎?

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兒?

(三)、精讀課文(解決問題)

1、為什麼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學們,想一想能帶來哪些難題?

3、面對着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的王屋與太行,憑藉着一身肝膽,愚公做出了怎樣的決定?(移山)

4、那麼對於移山這件事兒,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5、移山成功了嗎?

學生交流,(齊讀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難了嗎?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對丈夫的話應該怎樣説呢?是像你的媽媽對爸爸説話嗎。那應該是像誰?又應該怎麼讀呢?

8、愚公是怎樣回答的?都誰來幫忙了?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還有誰來了?

9、同學們,讀一讀描寫智叟的話,從中你知道智叟的態度如何?誰能把這個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智叟的話,靈活靈活現地再現出來?

10、面對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樣回答的?

11、愚公的話共有兩句,最後以感歎號結束,表達出了愚公什麼樣的精神?(教師引讀)

(四)、分析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

1、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愚公和智叟着兩個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嗎?他已經是90歲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嗎?(不能)那他不是傻嗎?(不是)。用我們現在的觀點説他是為了誰?(子孫後代)對呀!他是為後代造福,從這個觀點來看,他不僅不笨還很聰明,而且不是小聰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聰明嗎?(不是)。他只是小聰明而已,目光短淺,沒有遠見,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人。

2、同學們,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連玉皇大帝都被感動了無路難,開路更難。自有後來人,為你感歎!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嗎?

和同學們共同學習課文,老師也感觸頗深,最後老師送同學們一句話: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夠到達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續編故事。

(六)、用兒歌和感悟結束教學。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3.講讀故事情節,初步體會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二)學習新課

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裏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麼樣)

g、“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着。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始一反焉(語氣詞)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麼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d、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裏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對於愚公來説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説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説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説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説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羣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過程與方法: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閲讀古文的能力。

2、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3.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教學重難點】:

能利用工具書,結合註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閲讀古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身心準備

1、聽歌:《愚公移山》

2、聽故事《愚公移山》.

二、談話引入、激趣。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麼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説法好,帶着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三、瞭解作者及相關問題知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禦寇所撰。《漢書藝文志》中錄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認為是晉人張湛註釋編寫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關於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關於神話:

神話,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

4、檢查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懲()迂()焉()箕畚()

荷()叩()齔()匱()

亡()太行()懲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東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疏通文字。

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並畫出朗讀有疑問的地方。

2、聽讀。

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3、自讀課文。

(同桌合作朗讀,有問題的地方互相糾正)

4、指明讀

師生共同評價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三、研讀課文1——2自然段

1、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質疑。

學生提出疏通有困難的字、詞、句。全班合作交流解決。

3、指名學生翻譯

小組和其他同學補充。

四、歸納交流

指出這兩段文字中的字、詞、句中的特殊用法。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着。

2、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始一反焉(語氣詞)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字

五、小結

六、作業

1、背誦課文1、2自然段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領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2、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教學方法】

1、藉助註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藉助註釋,瞭解故事大意

五、圍繞詞義、句義,師生相互提問、解答,問題設計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齡?

不到九十歲。

且,將近

2、“遺男”幾歲?

七八歲。

齔,換牙,七八歲。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遺男”的父親同意他去嗎?

“遺男”沒有父親,

孀妻,寡婦。

4、有女性參加勞動嗎?

沒有。

夫,男子。

六、各大組推薦一人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繪聲繪色

七、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師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八、圍繞字意、詞義、句義,相互擬題測試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度

1、讓學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讀愚公妻和智叟説的兩段話。

2、學生翻譯這兩段話。

3、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説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關切、擔憂。

4、教師提問:智叟説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輕蔑、譏諷。

5、讓學生揣摩當時兩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兒,你一大把年紀了,挑運土石,身體能頂住嗎?

智叟:你這老頑固,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動,還想移掉兩座大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6、學生歸納兩人對移山的態度。

7、通過分析“雜然相許”、“跳往助之”,學生歸納愚公的子孫、“遺男”對移山的態度。

8、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度説明了什麼?

説明愚公的舉動得到眾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也可用自己語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

⑴ 山體龐大;

⑵ 工具簡陋;

⑶ 勞力不足;

⑷ 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因為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説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於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闢一條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麼?

除了苦幹,還要巧幹、依靠科學技術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佈置作業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6

一、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語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閲讀。

二、學習重難點: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語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三、學習過程:

(一)課前先學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齔( )匱( )荷( )

2.詞語

(1)重點實詞

許 徹 懼 負 匱

(2)通假字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無隴斷焉

(3)古今異義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詞多義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獻疑曰( )懼其不已 ( )

(5)詞類活用現象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吾與汝畢力平險( )

3.重點句子翻譯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無以應。

4.作者簡介

列子,名 ,又稱禦寇, 國人, 前期 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裏面保存了不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5.自由質疑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愚公移山》學案

四、拓展延伸

有人説:“誰説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麼還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五、達標鞏固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注音:

齔() 匱( ) 厝() 孀() 箕畚()( )

2.解釋句中的字:

⑴雜然相許(許: ) ⑵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誠(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謀曰(聚室: )

3.引用原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認為移山一定能實現的原因是:

4.翻譯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6.分析“ 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內容,回答:

其妻對愚公的舉動是從 角度説的,話語中帶有 的語氣,其目的是 。智叟對愚公的舉動是從 角度説的,話語中帶有 的語氣,其目的是 。

課外實踐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解釋下列字詞。

⑴未窮青 之技(窮: )

⑵秦青弗止(弗止: )

⑶自謂盡之(謂: )

⑷乃謝求反(謝: )(反: )

2.解釋下列多義詞:

⑴於:薛譚學謳於秦青( )

餞於郊衢( )

⑵之:未窮青之技( )

自謂盡之( )

3.薛譚為什麼“乃謝求反,終身不言歸”?

5.這則寓言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六、小結反思評價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2、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啟發質疑,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後,啟發學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

二、讀通課文,整體把握全文主要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按照“移山”問題的提出,移山的過程,移山的結果這樣的順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別。第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大多數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獻疑是出於關心。是一場民主的討論;第二場爭論是與智叟的對話,是針鋒相對的。

2、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愚公與智叟兩種不同的態度,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引導學生體會:智叟懼怕困難,而愚公有不怕艱難、鍥而不捨的精神。

3、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老師設疑: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過程中,開始是家裏人,後來是鄰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後是誇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搬走了。

四、學生討論

如果玉皇大帝沒派誇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揹走,愚公的後代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移走嗎?

五、歸納通讀全文

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並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暴風驟雨,但沒有克服困難和智慧的勇氣,目光短淺。

六、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讀了這則寓言之後,引導學生談對愚公移山的體會,並向課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加深對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積累內化

1、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示學生可以選四個字的詞語。

2、完成課文後的練習。

3、識字寫字。認讀本課生字。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字形。形聲字:霄、渤、痴、娥。 “寡”的寫法。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

⑴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歸納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指通豫南

⑵對加點粗的解釋: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雜然相許

且焉置土石

⑶一詞多義: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其:懼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於帝

⑷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是想通過對《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討,引導同學們能夠辯證地、全面地、發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今後我們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會充滿荊棘,讓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鎖定目標,開動腦筋,去開闢一條讓世人矚目的人生之路!

七、佈置作業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閲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辯論,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整個國中階段的文言通過整理歸納,應該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這在今後的複習教學中一就要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

①語言流暢。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説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説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説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説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6、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篇10

一、介紹文學常識

1、簡介有關寓言的知識。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常用誇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非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類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2、簡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太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的,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説等一百三十四則,題材較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二、閲讀分析(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寫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點和本來的地理位置。為愚公移山之難設伏,以此反襯愚公移山的決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方(見方,指面積)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為一仞)

河陽(黃河北岸。河,黃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部分,寫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遺男的支持幫助。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同:懲(苦於) 汝(你,文中作“你們”之義)

許(讚許) 易(交換)

曾(乃,並)此(換牙)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虛詞: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副詞,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諸:(兼詞,之於)

以:(介詞,憑)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句式。習慣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麼樣”。)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高潮,寫愚公面對智史的嘲笑,理直氣壯地駁斥智史的觀點。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徹(通)苦(愁)匱(盡)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無

本段應掌握的修辭手法:頂針(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6、學習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結局,寫愚公移山之舉感動了無地,他在神的幫助下,實現了移山的願望,照應了上文。“不已”照應了上文愚公對智叟説的話,作為全篇的結尾,照應了第一段的內容。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閲讀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為何堅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對人和自然關係問題上的認識。他懂得“子子孫孫無窮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來看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是無窮盡的;而自然條件在一定時間內甚至於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只要世世代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夠被征服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愚公這種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願望的生動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嗎?

愚公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智空對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來,自然條件是無法改變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誰聰明誰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長意味藴含其中。

小結:文章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刻畫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一樣嗎?這兩個人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要求學生找出描寫兩人的語言,朗讀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比較。

(1)兩個人對愚公的稱謂一樣嗎?

其妻稱愚公為“君”,言語間表達的是對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稱愚公為“汝”,言語間流露出對愚公的輕視態度。

(2)兩人説話時所採用的句式相同嗎?

其妻説“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裏説“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這兩句詩句式相同,但內容有很大的差異。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講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意味,“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她不反對愚公移山。智史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顯出十足的輕蔑,“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強烈,毫無掩飾地譏笑愚公。

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的問題,導致移山行動的開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才顯得自然合理。

(3)兩人所説的話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説“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裏的疑問;而智叟開口則説“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個倒裝句,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對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智叟對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對愚公十分輕視。

二、難點分析

對京城氏之於“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年紀很小,他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受到了眾人的擁護。在從“跳往助之”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孩子閲世不多,不瞭解事情的艱鉅性,所以用天真的態度來對待移山一舉,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過來看,這種“愚”卻表現了他對有意義的事業的熱情。

三、難點分析

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馬克思説:“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質的不同。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臉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寓意深刻。

討論一,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麼?

今天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鉅的工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勝利。

討論二,有人説:“誰説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健,為什麼還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實事求是”的,其實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這篇寓言所要説明的是人力可以戰勝自然的道理,説愚公不愚,就是因為愚公懂得這個道理,並決心將它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挖山不止;如果繞山開道或乾脆搬家,豈不是屈服於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麼?這種觀點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難的心理。

五、佈置作業

l、熟讀課文,背誦“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應”一段。

2、完成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