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戴復古——《木蘭花慢》

校園2.74W
戴復古——《木蘭花慢》1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戴復古——《木蘭花慢》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迴分付啼螿。

翻譯

盼望着銀河的出現,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悽的秋雨。剎那間,園裏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閒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裏,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註釋

迢遞(:高遠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悽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粧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彷彿、類似。將,助詞。

炎涼:是暖是寒。

炎:熱。

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雲。

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户。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葉做衣服,這裏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捨。“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雲”, “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盼”與“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裏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稜着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温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着心房,纏綿着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説之前容若還在隱忍着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是送友遠行,再一次嚐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裏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託。“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説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説,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裏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到了“從此羈愁萬迭,夢迴分付啼螢”,納蘭終於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後,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於言表。

全篇都圍繞着“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悽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樑汾以母喪南歸,納蘭在他還鄉奔喪時寫下這首《木蘭花慢》為他送別。

戴復古——《木蘭花慢》2

木蘭花慢·壽秋壑

記瓊林宴起,軟紅路、幾西風。想漢影千年,荊江萬頃,槎信長通。金狨。錦韉賜馬,又霜橫、漢節棗仍紅。細柳春陰喜色,四郊秋事年豐。

從容。歲晚玉關,長不閉、靜邊鴻。訪武昌舊壘,山川相繆,日費詩筒。蘭宮。系書翠羽,帶天香、飛下玉芙蓉。明月瑤笙奏徹,倚樓黃鶴聲中。

鑑賞

《木蘭花慢》,唐教坊曲,從雙調《木蘭花》演變而來。《樂章集》入“南呂調”。雙調,一百零一字,前片十句五平韻,後片十句七平韻,為定格。還有前片四平韻,後片六平韻的,系慢調變格。此詞為定格。

按照此詞中意思看來,賈似道當時剛從鄂州前線回京。

“記瓊林宴起”,兩句,點似道的壽宴期。賈似道生日在秋天八月八日,詞人另有《宴清都·壽秋壑》詞中有“西風舊色,勝東風秀”之語,可證之。“軟紅路”,指繁華都市,蘇軾詩有“軟紅猶戀屬車塵”句可證之。兩句言當皇宮中設壽宴慶賀似道生日的時候,繁華似錦的都城中已經刮過幾次西風了。以“西風”點出秋天的特徵。“想漢影”三句,借傳説喻似道深受皇帝器重。“漢影”,即天河;“荊江”,指湖北以下的長江;“槎信”,即掛星查,每年從天河而來,從不失信,槎、查音近也。《拾遺記》、《博物志》中均有記載,言“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此言詞人猜想千萬年來倒掛空中的銀河一定與水波滔滔的萬里長江相連通,所以有掛星查每年來回傳遞信息。“天河”也可借指作皇家所在地,“荊江”,又是似道督軍的駐地,所以這裏也是暗示出賈似道深受皇帝器重,年年都有皇上的恩賜物品或是旨意傳送給他。“金狨”三句,頌壽辭也。“金狨”,即金絲猴的毛皮;“錦韉”,即錦鞍;“霜橫”,疑是“霜操”之誤,《南齊書·沈士麟傳》:“霜操日嚴”。霜操,指節操高潔。此言皇上在似道的壽誕之日御賜給他金絲猴皮製成的豪華鞍墊和錦鞍、御馬等物,用來表彰他在湖北前線持節獨當一面,並保持了高潔的節操。“細柳”兩句,也為頌壽辭。“細柳”句,用周亞夫治軍細柳營的典故。此言賈似道在湖北的治軍與周亞夫治軍細柳營一樣軍紀嚴明。他使鄂州一帶能夠不受戰事的侵害,湖北農村才取得了秋日的豐收。上片祝壽頌辭。向人祝壽,難免帶有奉承、失實之語,如説似道“霜橫漢節棗仍紅”、“細柳春陰喜色”等句,所以詞人會被後人誤會為諂媚權貴也。

“從容”三句,也為頌辭。言賈似道在鄂州前線督軍,由於他從容佈置軍事,處理敵情,使敵人不敢冒然侵犯,所以邊關雖設,因無敵來犯,可以經常關門大開,使城內外的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按:元世祖攻鄂之時,似道築木柵環城,一夕而就,世祖顧扈從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其後廉希憲對世祖亦嘗稱述此言,是似道在那時候也曾見重於敵國君相。那末從這裏可以知道,夢窗對似道頌辭的描述,也有其一定的事實依據在。“訪武昌”三句,承上聯想。“相繆”,相互綢繆,即親熱、作伴之意。“詩筩”,即吟詩飲酒。“筩”,竹酒杯也。此言因為暫時沒有戰事,所以大家能去武昌遊覽古時的軍事營壘,並且與鄂州的山山水水相親相愛,盪漾其間,吟詩飲酒快樂。“蘭宮”三句,承上游玩兩湖一帶的山水勝景。“蘭宮”,地名,即蘭台,在今湖北鍾祥縣東。宋玉《風賦》説:“莊襄王遊於蘭台之宮”。“天香”,即宮中傳來之香,蘇軾詩:“朝回兩袖天香滿”句,可證。“玉芙蓉”,即衡山芙蓉峯,古亦稱容峯。這裏指代衡山。此言賈似道因為湖北邊境平靜,所以四處遊山玩水。他遊過了莊襄王去過的蘭台宮,又登上了衡山的芙蓉峯;而皇上仍不斷用“翠羽”飾着聖旨,從都城頻頻傳送給似道。由此可見,當時的賈似道權傾朝野,富貴已極;雖遠在湖北,對都城臨安的信息也仍舊瞭如指掌。“明月”兩句,復結於壽宴中。此言在這裏明月當空,笙歌陣陣,杭城賈府中的壽宴正處在高潮之中,但是不知道湖北前線是否還能夠登上黃鶴樓,倚欄靜坐聽樂。結尾兩句,既呼應首句“瓊林宴起”,也在最後一句中,詞人隱隱暗示出湖北一帶終不平靜也。所以賈似道的治邊功績,終將令人生疑。下片頌辭中,略帶隱憂、疑問。

戴復古——《木蘭花慢》3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神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柳。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後,他時有夢,應夢今朝。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緊馬,翠長千縷柔條。

翻譯

殘月未落,在地上留下昏暗的影子。在這樣一個元宵剛過的早春時節,我與客人吟詩酬唱度過了這送別前的不眠之夜,天色已曉。春寒料峭,讓我對即將遠行的詩友無限憐憫,更加上春意未濃,讓人心緒無聊。眼前突然出現幾樹早幾樹早梅,在那梅梢上,尚有數朵殘梅在迎風怒放。潔白的花兒好像對誰依依不捨似的,在東風中滯留殘存,不肯像雪花一樣隨風凋零。它又好像知道友人要就此遠去,所以用撲鼻的清香送他上船,以慰藉他那憂傷的心。你文采高逸,一定會像那明月一樣直上重霄,令人景仰讚歎。只可惜你所赴任的九華與我相隔千里之遙,路途險阻,今後若欲相見,將會非常困難。今朝分別的情景,我想一定會在你我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會時時再現於你我今後的夢境裏的。在那河橋兩側,楊柳尚未睜開惺鬆的睡眼,想折下一枝送給友人,又恐怕它還不能留人,只能增添自己心中的傷感。暫且留着它吧,等到將來某一天友人重來,楊柳一定是萬條柔枝披拂,那時再以綠柳繫馬,定能挽留得住柳繫馬,定能挽留得住他。

註釋

靄:即靄靄,形容月光昏暗的樣子。

芳陰:即月影。“芳”是為了增添詞的色彩而加的修飾。

乍:此處是正好剛剛的意思。

顧藉:顧惜。

詩翁:對友人的敬稱。

蘭橈:代指船。橈,船槳。

清標:指清美脱俗的文采。

會:定當,定要。

柳愁未醒:是對柳樹尚未綻芽吐綠的含蓄説法。

行人:指即將遠行的友人。

越魂:指越中送行的詞人自己。

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作於作者的詩友欲赴九華走馬上任之際。九華:地名,在今安徽省。

詞的上闋從送別時的天氣、時節寫起,借早春的殘梅加以發揮,謂梅花不肯輕落,是有意要等待這位品格清逸的詩翁,為他送行。下闋借早春的楊柳抒發自己對友人的挽留惜別之情。河橋的楊柳尚未綻芽吐綠,所以不能留人,若以贈別,徒留傷心,只能等到對方歸來之 時,長條千縷,方能留得住他。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袖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聊。”開頭幾句寫詞人與詩友吟詩至曉,時值送別,既傷感又無緒。詞人開篇渲染送別時的清冷無緒,為下文梅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這幾句由“春色無聊”驟然而寫到“未肯雪輕飄”的早梅,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並以梅的等待和相送,讚美了友人品格文采之高邁。

“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後,他時有夢,應夢今朝。”這幾句先承讚頌之意,然後又抒發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幾句直接抒懷,表達對朋友的敬重和對分別的傷感,對別後的設想則更細膩地抒發了自己對友誼的珍惜。

“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繫馬,翠長千縷柔條。”這幾句借柳抒懷,表達對友人的惜別挽留之意。這幾句表意細膩而委婉,充分利用“柳”和“留”的諧音,把一腔離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又耐人尋味。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中,梅花是品格的象徵,柳枝是感情的象徵。詞人以梅花頌人,寫殘梅有心;以柳條送客,寫早柳未發,故無法留住遠行之人。既切合剛過元宵的早春時節,為送別實見之景,又巧妙地託物為喻,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總體來説,詞人將一個送別的傳統題材寄託於對梅柳的刻畫中,可以説是別具一格,清雅脱俗。

戴復古——《木蘭花慢》4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悠。暗淚灑燈篝。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裏曾遊。銀屏低聞笑語,但醉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翻譯

夫妻分別後,恩情便已斷絕。燕子難回舊巢、璧月再不圓滿,玉簪折斷,覆水難收,時光荏苒,空留餘恨。殷勤的青鳥捎來你的書信,道觀幽幽悽清孤寂。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淚下兩行,想起我們曾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此時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那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

註釋

青鸞: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文梭:織布的梭。

宮葉:紅葉題詩的典故。

驛舍: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的房屋。也泛指旅店。

冉冉:慢慢地、緩慢地。

賞析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説,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着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説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此時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裏用“覆水”傳説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着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説幽閉在道觀裏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此時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着忽然掀起高潮。詞人説,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他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裏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裏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説被鏡之痛,後説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着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戴復古——《木蘭花慢》5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朝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鈎?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譯文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麼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繫住明月在天上高懸?如果不是嫦娥“嫁”了過去,那麼是誰留在月亮上??

據説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祕無處尋探,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假如説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麼圓月會漸漸變得鈎一樣彎?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註釋

將旦:天快亮了。

《天問》體:《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用《天問》體即用《天問》的體式作詞。

可憐:可愛。

悠悠:遙遠的樣子。

別有:另有。

光影東頭:月亮從東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廣闊無邊。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飛鏡:喻明月。

妲娥:傳説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兩句:意思是據人説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又無法探明其究竟,真讓人不可捉摸而發愁。謂:據説。問無由:無處可詢問。恍惚:模模糊糊、隱隱約約。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從海底經過,就怕海中的鯨魚橫衝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瓊樓撞壞。長鯨:巨大的鯨魚。縱橫:橫衝直撞。玉殿瓊樓:代指月亮。神話傳説雲月亮中有華麗的宮殿名廣寒宮。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兩句:意思是蛤蟆本來就會游泳,月經海底對它並無妨害,為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蝦蟆:蛤蟆。傳説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來。堪:能夠。云何:為什麼。玉兔:傳説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搗藥。解沉浮:識枷生,會游泳。

若道:假如説。

無恙:安好,無損傷。

漸漸如鈎:圓月慢慢變成彎月。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一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説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裏去呢?接着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繫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説后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裏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説月亮遊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鈎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二

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詞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這首詞有兩個特點:一是構思與前人不同,"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而這首卻寫的是月亮西沉以後的情景;二是自覺地學習屈原,運"用《天問》體"形式。 詠月,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僅以唐宋詩詞而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為線索,組織全篇,提出了某些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問月》:"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看,這些不同的詩詞都在向"天"提問,故此也都與屈原的《天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首《木蘭花慢》實際上是繼上述諸詩詞之後,在歌詠明月這一題材上的新的發展。其特點可歸納為下述三個方面。

一是構思有新意。作者不寫待月,而是從月亮落去之後起筆,並由此展開想象的翅翼,一會兒飛向廣闊的太空,一會兒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驚異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在作者心目中還有了西半球("那邊"、"別有人間"),當我們這裏月亮西沉後,那邊才看見月亮東昇?光景東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禁不住讚歎説:"直悟月輪繞地之理,……可謂神悟。"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話傳説。詞中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説集中起來,經過選擇、加以編排,使之成為統一整體,創造出帶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形象。詞中神話的安排主要按三個焦點加以集中:一是人間("是別有人間…")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謂經海底問無由")。三是全篇設問。詞是學《天問》,故保留《天問》形式上的特點,但因詞的字句可長可短,所以節奏上比《天問》更加生動活潑。

本篇是辛詞中別具一格的作品。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鑑賞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説,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象,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裏月落時,那裏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説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祕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温婉的傳統,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象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説.最後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閒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面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

戴復古——《木蘭花慢》6

《木蘭花慢》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

這一點閒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

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

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

流恨落花紅。

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

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

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鑑賞】:

戴復古《木蘭花慢》,與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應為同一婚姻悲劇。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載:“戴石屏先生復古未遇時,流寓江右武寧,有富家翁愛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歸計,妻問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釋。盡以奩具贈夫,仍餞以詞雲(略)。夫既別,遂赴水死。可謂賢烈也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蘭花慢》懷舊詞,前闋有‘重來故人不見’云云,與江右女子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語意若相酬答,疑即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蘭花慢》“但依然、楊柳小樓東”之句,又與《祝英台近》“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境界十分相似,那麼這首詞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詞有“十年”之語,亦與其妻之詞相吻合。則《木蘭花慢》此詞,實為復古與妻子訣別十年之後,重來舊地之作。所謂“懷舊”,實為悼亡。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起筆便充滿哀傷。又是一年春天,處處鶯啼燕語。詞人面對大好春光,滿腹傷心事,即使讓那啼叫不停的鶯和燕來訴説,恐怕也無法説盡,更何況人鳥語言不通,它們如何瞭解詞人的傷心懷抱?“這一點閒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十年不斷之隱痛,卻道為一點閒愁,貌似平易卻更見痛之深。惱亂即撩亂,宋人口語。十年以來,每逢春天,這種心情就格外為春風所撩亂。詞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個春天。當時妻子作訣別之詞,有“後回君若重來”之句,故下邊寫出“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十年後的今天,詞人終於重來舊地,小樓東畔,楊柳依依,彷彿當日“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見矣。“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猶記得,當日夫妻雙雙粉壁題詩,以如今,只剩下這破壁頹垣,題的詩已無影無蹤。這一句通過今昔對比,即當年夫妻二人風流瀟灑的神仙般的生活與今日一人重尋舊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銷玉損的無限悲涼的鮮明對比,生髮出人世無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顯示出人物兩非的無限哀痛。復古之師陸游,也有相似恨事。陸游與唐婉夫妻恩愛,無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開,陸游晚年重遊沈園,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之句,可與此詞歇拍參讀。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蘭皋語出《離騷》“步餘馬兮蘭皋”,指生長芳草的水灣。眼前春水新漲,綠波盪漾,流不盡的落花殘紅,也帶不走詞人胸中湧起的舊恨新愁。換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為藴藉。“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戴復古與武寧妻子是重婚,這事情中間可能有些曲折,從《輟耕錄》所載“父怒,妻宛曲解釋”大約可知。從臨別前夕,妻子在燈下連夜為丈夫縫製春衣這一細節,也看得出她對丈夫的原諒,她仍然愛着丈夫。本來已下決心,在戴復古歸家之後便從此永訣,但分別時仍忍着訣別的血淚把自己的全部情愛縫進衣服裏,如今,這春衣已穿破了。但舊事記憶猶新,也看得出詞人對妻子的感激與內疚。但是,重婚畢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選擇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謾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實為內疚。

想起那兩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過眼煙雲,終是一場空。但是“無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詞人憑欄遠眺,落日之蒼茫,楚天之無際,何異心情之蒼涼落寞。長空中飛鴻遠逝,又何異愁苦之瀰漫無極。結句語意略近《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原詩並雲:“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婦也。若結句有取於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詞用綿麗之筆,寫哀惋之思,可以稱為佳作。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評石屏詞曰:“石屏詞往往作豪放語,”綿麗是其本色。這首纏綿悱惻的悼亡詞正是復古詞綿麗本色的集中體現。

戴復古——《木蘭花慢》7

原文

《木蘭花慢·別西湖兩詩僧》

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雲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氵彌氵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峯夢醒雲起,是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後約,為餘先寄梅枝。

註釋

心期:心靈契合的歡快之情。

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世後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瀰瀰:茫茫。

吳江鷺憶:彭傳師於吳江築亭,

有句雲:“猛拍欄杆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孤山鶴怨:林和靖養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註釋

①心期:心靈契合的歡快之情。

②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世後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③瀰瀰:茫茫。

④吳江鷺憶:彭傳師於吳江築亭,有句雲:“猛拍欄杆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⑤孤山鶴怨:林和靖養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鑑賞

詞的上半闋寫主客晤對的清歡。一起三句將詩酒清遊的勝概寫出,便有一種籠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説自己起了遊興,而説是好天氣催動了我的作客之舟。這種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風日之美,有一種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個“嫩”字給瑟瑟的輕寒賦予一種令人愛賞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紅葉”兩句,復筆寫景。山上是滿林紅葉,石間有潺潺清泉,繪聲繪色,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寫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嚮往山林的歸隱心曲。盧祖皋在此用典,就將一種脱落簪紱,息影山林的心願訴諸其中了。“多少心期”,即多麼快慰的意思。<

當讀者正隨着詞人的妙筆徜徉於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時,作者卻將我們帶入了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後有三生石,與冷泉亭、合澗橋相距不遠,是有名的景觀。然而詞中所述,不限於景物的鋪陳,而是一種兩面關合的用典。作者寫帶有佛家輪迴色彩的傳説,除了符合杭州實景而外,還切合對方的和尚身份,好像這眼前的景物與兩位詩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緣的。盧祖皋在此強調了他對這種山林清致的嚮往和依戀。“依薜蘿猶惹翠雲衣”,個“惹”字尤能將無情草木化為有情。作者這樣運筆,不但使文氣跌宕,富有變化,而且還能喚起人們綿綿無盡的離情別緒來。歇拍兩句,再將筆勢收攏,點出今番之帝城醉夢,不如溪山之雲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見作者那顆高尚的心靈在追求着一種清遠,超脱,然而現實的黑暗齷齪,使他轉向山林,轉向自然,去尋求人性的復歸。

下片設想離別後的思念,文筆活潑,妙喻聯翩,意思是説:鴻鳥已飛向煙水茫茫的遠方,只有你們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跡。這是以鴻鳥比喻自己漂泊無定的行蹤。接下去,作者以錯綜之筆就自己與詩僧兩面關鎖寫來,脈絡清晰。“吳江鷺憶”,指作者的去處。“孤山鶴怨”,指二僧掛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鶴子隱於孤山,與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這樣寫來便覺清超,也顯示了詞人高超的功力。

“高峯”句妙在奇思,高峯雲起,並不稀奇,一經“夢醒”二字點染,便成了奇筆。把朝雲出岫比作高峯睡醒,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山河。“瘦吟”句是寫對詩僧的憶念,暗用李白《戲贈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瘦”字又形象地表達了相思的苦懷。歇拍二句,自相問答,饒有趣味。什麼時候再相聚會呢?那就請你寄來報春的梅花吧。這樣的結尾,更顯得雅緻,有韻味。

戴復古——《木蘭花慢》8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翻譯

白雲歸雁都已經遠去,給我留下的只是這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解佩分釵,臨別互贈信物,鸞鳥銅鏡也一人一半。凝情遙望去路,只見遠樹含煙,織成一片離憂。自己滴不盡的眼淚,只有樓前的溪水與之相伴長流。

秋深夜濃,寒霜降落,衾被不耐嚴寒,有誰替我整理衣篝。回到同住的舊館,想起你還沒離開的時候,落花不掃,只是在院子裏嬉戲遊玩。如今只知心情煩憂時以酒澆愁,卻不知這酒百折回腸,不能醉人反而讓人多添幾分惆悵。整天默默無語,只希望能化為鳧鳥飛去與你相聚。

註釋

佩解:分別時解佩相贈。

釵孤:指分釵留別。釵,兩股笄併為一起,是首飾的一種。

鸞鑑:飾有鸞鳥圖案的梳粧鏡。

衾裯:寢時覆體之具。衾,大被。裯,帳。

衣篝:薰衣用的竹薰籠,篝,竹籠。

爭見:怎見。

殢酒:病酒,困酒。這裏指借酒消愁。殢,睏倦。

竟日:整日。

雙鶩:雙飛的野鴨。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賞析

上闋開篇以秋景寄託離情。那在雲中歸去的大雁,就如同離別的李氏已經遠去,此時佇立在溪樓上的詞人,望着滿眼秋色,感覺到了淡淡的寒意,這寒意既是真實的初秋感覺,也是因離別而引起的內心感受。後三句追憶惜別,解佩分釵,相戀的兩個人互贈信物,依依惜別。其中“鸞鑑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鏡各留一半的情景,暗示破鏡難再圓的悲劇結局。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兩句寫詞人在情人離開後所見所想。他靜默地站立在原地,遠望着吞沒了情人背影的長路,被淡淡疏煙、樹影籠罩。詞人用“織”字形容煙影交錯的景象,靜態中表述出一種動態,離憂彷彿詞人的內心一般綿軟,讓人不忍觸碰。無法挽留情人的詞人,只能看着那樓前默默長流的水,獨品傷悲,靜靜地流淚。“伴人清淚長流”一句,把流水寫得善解人意,這種移情入景的手法,表面寫水多情,實際上是在影射詞人為情所苦。

在此後,詞人開始預想沒了戀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霧濃時,總有伊人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會有人記起這些了。“念粉館重來”,詞人舊地重遊,昔日二人嬉鬧的地方,如今塵埃滿院,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她殘留的香氣中尋找記憶了。這裏詞人慾寫苦情反寫蜜事,以今日的“無”來反襯往昔的“有”,離別對比,用筆曲折,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來。

“情知”兩句為詞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戀人此時的心理,想象着她也和自己一樣正被別愁深深困擾,只能借酒來澆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幹回百轉,折磨詞人。戀人所去之地浮山在江北,而張孝祥所居之地在東南,二人雖然彼此牽掛,卻遙遙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詞人“脈脈無言競日”,看着雙宿雙飛的鳧鳥黯然銷魂,遙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詞有景有情,有現實有回憶,也有預想,筆觸柔情細膩,直敍中亦有傷懷,平常而不流於呆板,婉轉搖曳,情深款款。

戴復古——《木蘭花慢》9

  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 宋朝

万俟詠

恨鶯花漸老,但芳草、綠汀洲。縱岫壁千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梅花向來始別,又匆匆、結子滿枝頭。門外垂楊岸側,畫橋誰系蘭舟。

悠悠。歲月如流。歎水覆、杳難收。憑畫闌,往往抬頭舉眼,都是春愁。東風晚來更惡,怕飛紅、怕絮入書樓。雙燕歸來問我,怎生不上簾鈎。

  《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譯文

遺憾春天即將過去,只有芳草萋萋遍野把汀州染綠。縱使山崖高千丈,榆錢再多,也買不來春歸的腳步。梅花一向是最早離去,現在已結出滿樹青果。門外垂楊生長在岸邊,誰把蘭舟系在畫橋旁邊?

悠悠歲月如流水一去不返,感歎覆水消失後再難回收。身子倚靠着畫欄遠望望,往往一抬頭一舉眼間都是春愁。傍晚的東風更可恨,把那落花柳絮捲入書樓,只能放下簾櫳。雙燕不懂我心意,回來卻問簾鈎為何不掛起。

  《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註釋

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日景色。

汀洲:水中小洲。

杳:消失,不見蹤影。

畫闌:即“畫欄”。有畫飾的欄杆。

  《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賞析

此詞託為惜春,實際上抒寫作者與一位戀人訣別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片從惜春寫起。開頭三句,寫春事闌珊。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調。以下三句,以誇張的手法,發出了留春無計的感歎:山崖再高,也難以阻擋春光匆匆離去的腳步;榆錢再多,也無法喚得春神的回眸眷顧。其間借“榆錢”而拈出“難買”,自然熨貼,堪稱妙筆。“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將惜春之情推向縱深。梅花本是報春使者,凌寒獨放於百花之前,春華爛漫時與梅花作別,似乎還是左近的事,但曾幾何時,它已果實盈枝了。“結子滿枝頭”暗用了一個故事:相傳杜牧遊湖州時看中一少女,與其母約定十年之內來娶。過十四年,杜牧出為湖州刺史,訪該女,則已出嫁並生有兩子。杜牧悵然為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作者化用這個典故,藉以透出他傷春的箇中消息。歇拍二句,便進一步揭出了這層底藴:那垂楊畫橋,柳灣蘭舟,曾是他與情人幽會之所,此時風景依舊,但唯餘一泓綠水,柳下無人系舟,當然再也看不到她的倩影芳姿了。以上,詞人採用多種藝術手法,將離情別緒融化於物象中,頗具深婉曲折之妙。

過片四句,連用兩個比喻,感歎明如流水,往事絕無重現的可能。“覆水難收”,這句成語出於《後漢書》,原本是就軍國大事説的,後來用以比喻夫妻關係斷絕無法恢復此處藉以喻指自己與戀人相訣、歡情不再的悲哀,將上片離恨再加強化。下面就進一步展開抒寫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憑畫欄”三句,寫詞人由於心境不佳,想憑欄眺望,以舒愁懷,但觸目都是足以惹起春愁的景物,因此他不再憑欄而走入樓內。“東風”兩句寫詞人轉頭不看觸目傷心的殘春景色,但它還是追蹤而至。那吹花攪絮的東風,到傍晚更來得厲害,把落花柳絮直捲入書樓,有心再來撩惹了。結尾兩句構思奇特,以擬人和問句的形式,將燕子成雙的物象與主人公的孤單悲苦加以對比映襯,淋漓盡致地刻劃出主人公愈怕外物引發春愁愈無法迴避的痛苦境地。

戴復古——《木蘭花慢》10

原文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翻譯

眼中看到了什麼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裏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脣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麼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乾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註釋

綸竿:釣竿。

龍威丈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

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

鐵甕: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

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時空往往不是一種理念的邏輯的時空,而是一種情感化的時空,作者在心與物,情與景的交往過程中,因景生情後,大多還有一個為情置景,為情造境的過程,作者筆下景物多為經過變形、適於隱附情感的景物,其空間結構也大多帶有模式化、象徵化傾向。如狹小閨房,四隅庭院,多用以寫心曲之封閉,內心之抑鬱;而登高所見,平蕪蒼茫,則是一種迷惘而闊大的情感象徵。若要抒發豪邁超逸,想落天外之意,一般則要借大海長川作背景,仙界夢境作導引。這首詞也是採用了這種為情造境、借水生波之法,題目是太湖縱眺,其實寫太湖冥想。筆下境界實中有虛,以虛為主。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大湖寬。”太湖橫跨江浙兩省,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數十,為東南一大名勝。起句一問一答,寫太湖之浩浩蕩蕩,語帶驚歎。在描寫手法上,略去藻繪,不用工筆,只推出“三萬頃”之茫茫湖面,任讀者想象湖水蒼茫,一片空洞之景。“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山深則有虎豹,大澤必生龍蛇,浩瀚太湖,幽壑潛蛟,但任它洪波浩蕩,鬼怪出沒,我自把定綸竿,垂釣海鰲。當然,此釣非為鱸魚來,只為陶寫性情耳。這幾句寫景由靜而動,又以萬頃太湖龍魚出沒為背景,推出一位釣者形象,大有坐釣洪流,虹吸太陽之氣概。“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龍威丈人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無邊太湖,包孕吳越,登高縱目,八面來風,披襟而當之,浩浩乎如憑虛而御空,飄飄乎如羽化而登仙。恍惚中只覺得有仙人相招,同上玉京。神遊歸來,“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登高豪飲,酒後雖意興飛揚,但酒醒之時,不免脣焦口燥,這時恰好有洞庭山桔留痠軟齒,析酲解酒,喉舌生津,口吻之間快意累累,又得一小神仙境界。人生貴在適意,成仙者,亦不過快意於當前也,冬日負曝,夏卧北窗,皆仙家境界也。

詞的上片風格豪爽,下片則一轉,境界奇險而近於荒誕。“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夜已深,更已殘,詞人仍獨立在太湖邊,但此時太湖景色並非浩月千里浮光躍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是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這種奇險壯觀的場景充滿了一種宏大的氣勢,顯示了一種崇高美的力量。康德列舉崇高的實例時寫道:“天邊層層堆疊着的烏雲裏面挾着閃電和雷鳴,……颶風帶着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着,一個洪流的高瀑。”(《判斷力批判》)作者置身在這麼一種雄奇險惡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了宇宙的另一種實相,再次進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筆下的形體巨大奇險莫測的自然客體形象並不是一種與主體分享的龐然可怖的對立物,而是詩人心靈追求的賦形,在這充滿奇情險境的太湖面前,詩人表現的不是恐懼與卑伏,而是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曠放的解放,詞人在幻覺中見到上界仙人,乘風御氣,泠然而行,是多麼地自在自得。而且雲中諸君並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可怕形象,而是飄飄而下,親切慰問,富有濃郁的人情味。在這種幻景的背後,表現了詩人渴求輕舉逸飛,與雄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超邁意識。“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因歆慕仙家之自在生活,詞人突發奇想,思量要遍栽黃竹,即刻造成一片人間仙境。但三萬六千頃茫茫湖面,平鋪到天邊,沒有一口能吸盡西江水的本領。又怎能片刻之間化滄海湖泊為桑田竹地呢?人生總是“有待”啊,但能得片刻逍遙也就是人生樂事了。至此,興盡而歸:“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鐵甕指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詞人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又是一個光風霽月,靜影沉璧的美妙太湖,猶如詩人經歷了感情上的巨大起伏後,又迴歸到一種平靜之中。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迭出,頻繁轉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實描寫,造成了一種劇烈的令人驚歎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一個神祕險怪的太湖形象。

戴復古——《木蘭花慢》11

原文:

海濱蓑笠叟,駝背曲,鶴形臞。定不是凡人,古來賢哲,多隱於漁。任公子,龍伯氏,思量來島大上鈎魚;又説巨鼇吞餌,牽翻員嶠方壺。

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後有丹書。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世間久無是事,問苔磯痴坐待誰歟?只怕先生渴睡,釣竿指着珊瑚。

詩詞賞析:

“漁父”之詠,篇數很多,古往今來,不可勝數。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推唐人張志和的《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與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其聲情舒緩平和,如行雲流水,表現了作者的如野鶴閒雲,與世無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聲情孤傲冷峻,表現了作者的憤世嫉俗。然而“出世”也罷,“入世”也罷,他們筆下的“漁父”都是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現,這一點是共同的。

起句“海濱蓑笠叟”五字,點出地點和人物。

“駝背曲,鶴形臞”二句承上,以三字短聯具體刻畫出“漁父”形象:其背既曲如駝,其軀又瘦似鶴。活脱脱地表現出一干癟老兒,頗有調侃的意味。接着,詞人又鄭重其辭地宣佈道:“定不是凡人,——古來賢哲,多隱於漁!”“任公子,龍伯氏,思量來島大上鈎魚;又説巨吞餌,牽翻員嶠方壺。”任公子是什麼人呢?先秦寓言中之釣於海者也。據説他特製一竿大釣長繩,以五十頭牛為餌,踞坐會稽山頂,投竿東海水中,釣得大魚,切片曬乾,令那浙江以東、蒼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以北廣大地區的居民吃了個夠。

龍伯氏又是什麼人呢?他也是古代神話中之釣於海者也。相傳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處有五座神山,曰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浮於海面,隨潮水動盪不已。天帝恐其漂往西極,使島上羣仙流離失所,就命令十五頭巨輪番負載之。不料龍伯國有巨人一鈎連釣六而去,以致岱輿、員嶠二山竟沉入海底。常言道:“沒有金剛鑽,敢攬瓷器活?”這老兒若非任公子、龍伯氏一流人物,又豈敢到海邊來看上了如海島大的魚要它上鈎?——以此知其“定不是凡人”也。這段詞寫得似莊似謔,能令人肅然起敬,能令公莞爾一笑,精采之至。

上闋已揭出“古之賢哲,多隱於漁”的命題,而歷史上第一個以漁隱名世的賢哲,非西周那位“直鈎釣國”的姜太公莫屬,故拈出他來作為典型。“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後有丹書。”磻溪,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源出南山茲谷,北流入渭水,相傳是姜太公當年垂釣之處。肘後,是隨身的意思。古人隨身攜帶書籍,每懸於肘後,故云。丹書,即古史傳説中之“天書”,字色赤紅,故名。這二句説太公垂釣磻溪之時,年雖老邁,鬚眉皆白,卻熟諳上古帝王之道,有王佐之術。“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出獵,偶遇太公垂釣於渭北,交談之下,大為敬服,遂“載與俱歸”,立為國師。文王死後,太公輔佐武王,誓師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討伐紂王,滅商建周,以開國之功封於營丘(在今山東淄博市北)。三句高度概括了太公一生之出處大節:遭遇文王、伐紂、受封。按太公負不世之才,立非常之勛,位極人臣,名垂青史,其事蹟代表着舊時代知識分子個人價值最完滿的實現;這種實現固有賴於個人的主觀努力,但也離不開文王對他的賞識與重用。“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即此之謂也。因而,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在姜太公的身上,積澱了千百年來絕大多數士子們主客觀雙向之夢想與追求。由此,讀者不難感受到,詞中所幻想出的這個海濱釣叟無非是歷代寒士們的化身,他們渴望有朝一日被封建帝王慧眼識英雄,以至飛蕩騰達,為王者師,為王者友。但無情的歷史事實證明,這樣的機會鳳毛麟角,因此,作者一聲斷喝:醒來吧、小心“釣竿拂着珊瑚。”似這等好事,世上已很久不曾有過了,請問您還呆坐在長滿苔蘚之石磯上等候誰哩?只怕等到瞌睡蟲上來,連手中漁竿也拿不穩了,看掃着海里的珊瑚礁罷!寫着寫着,上闋幽默之風又重現了。

此篇的命意,由於作者以“漁父詞”題篇,詞中又從頭到尾都是在嘲弄一位妄想做姜太公第二的海濱釣叟,粗讀之下,很容易使人得出其諷刺對象即為此漁翁所代表的懷才不遇人物的結論。這不能不説是一中錯覺。其實,“世間久無是事”即點明,它的矛頭,分明是衝着當代乃至前世不知多少代以來一切高高在上、不思求賢的封建統治者們來的。以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形式表現一定批判性的現實主義的內容,滑稽家之辭不同於尋常打油之辭,於此詞可知。

戴復古——《木蘭花慢》12

望乾坤浩蕩,曾際會,好風雲。想漢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東風吹遍原野,但無言、紅綠自紛紛。花月留連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龍蛇一屈一還伸,未信喪斯文。覆上古淳風,先王大典,不貴經綸。天君幾時揮手,倒銀河,直下洗囂塵。鼓舞五華鸑鷟,謳歌一角麒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眼望着廣闊遠大的天地,回想起君臣的遇合猶如變幻的風雲。想當年漢唐帝業初成的時侯,萬物欣欣向榮大地温暖如春。當東風吹遍原野新朝建立的時候,花紅葉綠顯本性,人情歡憂各紛紛。為風花雪月而流連的成醉客,對局勢保持清醒頭腦的是醒人。

龍和蛇蟄居而起,屈而復伸,料想新王朝不會輕視禮教喪斯文。應當恢復上古時代淳樸的社會風俗,繼承古代帝王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如同理清亂麻需要費精神。老天爺何時揮手下令倒銀河,洗淨凡世的喧鬧、戰爭和灰塵。到那時,華麗的鸑鷟鳥將出來跳舞,吉祥的麒麟也會謳歌人世間的太平。

註釋

木蘭花慢:詞牌名。雙調,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平韻,下片七平韻。

混一:指元朝統一全國。

乾(qián)坤(kūn)浩蕩:天地廣闊遠大。

乾坤:《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陽性的勢力叫做乾,乾之象為天;陰性的勢力叫做坤,坤之象為地。《易傳》認為乾的作用在使萬物發生,坤的作用在使萬物成長。引申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的代稱。

際會:封建時代稱君臣遇合,得以行道,為風雲際會。

風雲:多用以比喻人的際遇。

漢鼎(dǐng)初成,唐基始建:比喻元朝建國開基,統一天下。鼎:封建時代太廟內放有九鼎,鼎代表宗廟社稷。

憔(qiáo)悴(cuì):黃瘦,瘦損。

醒人:由屈原《漁父》“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脱化而來,指對局勢保持清醒頭腦、志向深遠的政治家。

龍蛇:龍和蛇,詞中比喻非常之人。

屈伸:指能根據政治清明與否決定出仕或退隱。

斯文:指禮樂制度,也指文人或儒者。

淳(chún)風:淳樸的社會風俗。

先王:指遠古時期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聖賢君王。

經綸(lún):原指整理絲綢,詞中指處理國家大事。

天君:詞中指皇帝。

囂(xiāo)塵:污濁的泥土,也用來指塵世間。

鸑(yuè)鷟(zhuó):水鳥名,古代傳説是祥瑞之鳥。

謳(ōu)歌:歌頌,讚美。

麒(qí)麟(lín):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動物,太平盛世才出現,是吉祥之獸。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約作於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元朝正式建立的時候。詞人以喜悦的心情記敍了自己生活的變化,因此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讚頌元朝初建的興盛氣象,下片則書寫詞人於開國盛世的志向,表達了詞人對全國實現和平的興奮之情,以及對新的統一王朝的熱烈祝頌和殷切希望。

上片寫詞人生逢大元開國盛世的喜悦心情。

開頭“望乾坤浩蕩,曾際會,好風雲。想漢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六句,從物我兩個方面,寫元朝的建立帶來的新氣象。“想漢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三句把元朝與漢、唐相比,借古喻今,寫出元王朝的建立,猶如當年“漢鼎初成”“唐基始建”一樣,給國家帶來希望,給萬物帶來了生機。詞人以漢、唐作比,既指明瞭元王朝的建立有着堅實的基礎,又頌揚了它的無比強大。

“東風吹遍原野,但無言、紅綠自紛紛。花月留連醉客,江山憔悴醒人”四句,運用生動的比喻,繼續從物我兩個方面,寫元王朝的建立帶來的新氣象。“但無言、紅綠自紛紛”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既以百花盛開比喻統一的興旺氣象,又暗示天下歸心。詞人因不滿金政權而棄官出家,又因受到元世祖的賞識重用而還俗,所以詞人自稱為“醒人”。詞人以“春風”“花月”,比喻元王朝建立後帶來的新氣象。這樣的表達方式使本詞顯得生動而具體,同時詞人又以自己由隱居到出仕的經歷,來説明新王朝的建立有化育萬物的功效,增強了詞作的説服力。

下片寫詞人恢復古道、重振乾坤的雄心壯志。

“龍蛇一屈一還伸,未信喪斯文。覆上古淳風,先王大典,不貴經綸”五句,緊承上片“醒人”二字,寫出自己不僅能歸隱,而且能出仕,並且堅信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不會喪失,恰恰相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一定能發揚光大,而詞人也將以“先王大典”為依據,酌古推今,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恢復“上古淳風”。這幾句詞既表現了詞人的政治理想,又反映了他決心大幹一番的非凡氣概。

“天君幾時揮手,倒銀河,直下洗囂塵。鼓舞五華鸑鷟,謳歌一角麒麟”五句,這裏詞人充滿自信,認為在這龍騰虎躍、萬象更新之際,定能一顯身手,施展鴻圖。

全詞抒情與議論相結合,豪放中透着深沉,氣勢雄健。既有慷慨激昂的敍議,又有生動形象的比喻,語言豪放,意境壯闊,充滿歡樂向上的精神。

戴復古——《木蘭花慢》13

《木蘭花慢》作品介紹

《拆桐花爛漫》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踏青 。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木蘭花慢》原文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澆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⑴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⑵。人豔冶⑶、遞⑷逢迎。向路傍往往⑸,遺簪墮珥⑹,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⑺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⑻日,畫堂一枕春酲⑼。

《木蘭花慢》註釋

⑴幰(xiǎn):音顯,車上帷幔。

⑵踏青:春季郊遊。秦味芸《月令粹編》卷四引馮應京《月令廣義》雲“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遊冶”,又卷五引費著《歲華紀麗譜》雲“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歲時紀》雲“上巳(三月九年級)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舊俗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⑶豔冶:豔麗,猶言妖冶。

⑷遞:驛車,驛馬。

⑸往往:處處。

⑹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飾。《倉頡篇》“珥,珠在珥也。耳璫垂珠者曰珥。”

⑺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詩·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爾雅·釋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

⑻永:長,兼指時間或空間。

⑼酲:音呈,財也。

《木蘭花慢》原文翻譯

桐樹花開絢麗爛漫,一陣疏雨剛過,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過一般。豔麗的紅杏林猶如燃燒的火焰,淺紅色的緗桃花裝扮着郊野,美景似畫屏。清明踏青的人們傾城空巷而出,全都為遊賞名勝而去。人們縱馬駕車奔向遠郊。暖風中吹來陣陣繁密清脆的管絃樂聲,千家萬户競相奏起新穎美妙的音樂。

遠郊佳麗如雲。踏青隊伍裏,少女們採花鬥草,豔麗妖冶的歌女遞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對面路旁到處可見遺簪墜珥的歡飲不拘形跡之人,盛裝美女更是縱橫遍野。面對如此眾多佳麗,歡愛之情油然而生。縱情暢飲,陶然大醉如玉山傾倒。拚着明日醉卧畫堂,今朝則非盡醉不休。

《木蘭花慢》賞析

這首《木蘭花慢》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踏青。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寫清明乍雨、羣花爛漫,點出春日郊遊的特定風物。起筆便異常簡潔地點明瞭時令。紫桐即油桐樹,三月初應信風而開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後葉,故繁茂滿枝,最能標誌郊野清明的到來。一個“拆”字,寫盡桐花爛漫的風致。“先清明”,經過夜來或將曉的一陣疏雨,郊野顯得特地晴明清新,點出“清明之明”。作者選擇了“豔杏”和“緗桃”等富於豔麗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燒”和“繡”具有雕飾工巧的動詞,以突出春意最濃時景色的鮮妍如畫。這首詞的重點不於對動人春色的工筆描繪,所以自“傾城”句始,詞進入遊春活動的描述。作者善於從宏觀來把握整體的遊春場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傾城,盡尋勝去”是對春遊盛況作總的勾勒。人們帶着早已準備好的熟食品,男騎寶馬,女坐香車,到郊外去領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觀樂。“雕鞍”代指馬,“紺幰”即天青色的車幔,代指車。結兩句,以萬家之管絃新聲大大地渲染了節日的氣氛,詞情向歡樂的高潮發展。詞的上片,詩人用濃墨重彩繪製出一幅生氣盎然的清明踏青遊樂圖。

詞的下片着重表現江南女子郊遊的歡樂。柳永這位風流才子將注意力集中於豔冶妖嬈、珠翠滿頭的市井身上。這富於浪漫情調的春天郊野,她們的歡快與放浪,作者看來,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實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輕盈體態指代婦女,這裏兼指眾多的婦女。她們佔芳尋勝,玩着傳統的鬥草遊戲。踏青中最活躍的還是那些歌妓舞女們。她們豔冶出眾,盡情地享受着春的歡樂和春的賜與。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襯出當日遊人之眾,排場之盛,同時也暗示這些遊樂人羣的主體是豪貴之家。這是全詞歡樂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對春之美好和生之歡樂的體驗也抒發到了極致。繼而詞筆變化,作者繼以肯定的語氣,設想歡樂的人們,佳麗之地飲盡樽裏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傾倒。“罍”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詞的結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這些歡樂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畫堂,今朝則非盡醉不休。不能把這一句簡單用“醉生夢死”去界定,實際上,柳永這裏嘔歌的是古代女子這難得的自由機會和場合中所迸發的生命的快樂。

這首《木蘭花慢》充分體現了柳詞善予鋪敍的表現特徵。詩人依賴調式變化、句式參差,造成了一種急促的節奏和繁密的語勢;同時又通過特色景物的點染,大量細節的描寫和場面的鋪陳,將描寫對象加以鋪張渲染,為全詞帶來一種繁複之美。這是兩宋時期廣為傳唱的“歡樂頌”和“春之歌”,體現了柳永創作風格的多樣性。

戴復古——《木蘭花慢》14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雲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台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翻譯

古老的徐州啊形勢極為險要,這裏曾經消磨了多少豪傑英雄。遙想身披鐵甲的雙瞳人項羽,身跨烏騅馳騁千里流血流汗,率眾浴血奮戰營帳如雲;最終四面楚歌八千人風雲四散烏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啊,怎肯撇下八千江東子弟的陰魂而自過江東。到而今只有黃河如帶蜿蜒於遠方,紛亂參差的山峯高低逶迤起伏如龍。

取得勝利的劉邦陵闕而今也秋風蕭瑟,禾黍離離長滿關中。當年項羽操演兵馬的戲馬台已殘破不堪,燕子樓上空留風流韻事的傳説,早已人去樓空。人生百年如秋風中的匆匆過客,暫且開懷暢飲一飲千盅。回望夕陽照射着淒涼的荒城,獨自倚立闌干目送着遠去的飛鴻。

註釋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

鐵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項羽。

重瞳:眼中有兩個瞳子。《史記·項羽本紀》:“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苖裔邪。”

烏騅:項羽所騎戰馬。

汗血:漢朝時得自西域大宛的千里馬,又稱天馬。《藝文類聚》卷九十三“獸部上”引《史記》

謂:“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此藉以形容項羽所騎名馬。

玉帳:指軍中營帳。

楚歌:指四面楚歌。

黃河如帶:據《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黃河在城東北,自河南虞城縣流入郡界,經碭山、蕭縣,入銅山界。《史記》:“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亂山回合:據《徐州府志》記載,徐州周圍有許多山,城北有九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東南有奎山、三山,城東有子房山(一名雞鳴山)、定國山、聖水山,城東北有彭城山、桓山、寨山、荊山,故稱。因雲龍山較著名,故舉其大者。

雲龍:即雲龍山,又名石佛山。《江南通志》:雲龍山,宋武微時憩息於此,有云龍旋繞之。《舊志》

亦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故名。

漢家陵闕:本句化用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句。

禾黍滿關中:《詩經·王風·黍離》序説,西周亡後,周大夫過宗廟宮室,盡為黍離,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詩。後用為感慨亡國、觸景傷情之詞。這裏化用其意。關中,指今陝西省一帶。《關中記》:“東自函谷,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西漢帝王陵墓,均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故稱。此句是説,劉邦雖然奪取了政權,取得了勝利,但如今陵闕照樣為漫山遍野的莊稼所遮掩。

戲馬台:在徐州城南部,與雲龍山相對。項羽因山為台,以觀戲馬,故名。宋武帝劉裕為宋公時,在彭城,九月九日大會賓僚賦詩於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氈屋於戲馬台,以望城中。見《徐州府志》卷八“古蹟”。

畫眉人遠:據《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尹張敞擅長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憮”(讀wǔ),嫵媚。此借“畫眉人”,指稱與盼盼交好者。薩都剌《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五首之四)

謂:“何處春風燕子樓,斷碑落日古城頭。畫眉人遠繁華歇,無數遠山生暮愁。”可與本句對讀。

燕子樓:舊址在徐州城北。

寄:暫居,形容人生短暫。人生百年寄,

古詩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

詩謂:“人生百年寄鬢須,富貴何啻(chì)霞中莩。”本句由此化出。

目送飛鴻:嵇(jī)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

雲:“目送歸鴻,手揮五絃。”李白《鞠歌行》

曰:“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又,李白《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謂:“何意到陵陽,遊目送飛鴻。”此或化用其意。

創作背景

這闋詞是薩都刺在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春三月,從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出為江南諸道御史掾史時,路過徐州所作。

賞析

上片主要追憶項羽的歷史事蹟,並感歎他的失敗。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開句似乎平平,但一句“消磨”頓使歷史變得沉甸甸的讓人難以拾起。

“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歷史在蒼茫中走來,詞人用寥寥幾筆刻畫出項羽的英雄形象,並自然地轉入他那蒼涼的敗績場面中,“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歷史大潮浩蕩而過,成者王侯敗者寇似是人間不變的鐵律,但是誰能阻止歷史的腳步?

“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雲龍”,本來壯闊的徐州之景,在這裏成為了項羽失落地走過歷史的見證者。

下片,詞人將對歷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然而下片仍是從項羽對手劉邦開始,“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劉邦雖在徐州彭城這裏戰勝了項羽,但同樣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消磨。

“更戲馬台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這些都是歷史滄桑的鐵證。

“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顧歷史之後,詞人再將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於天地,何必懷往古之憂呢?

“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歷史如過眼煙雲,個人得失雖然讓人惆悵,在這流動的歷史大河面前卻渺小至極,如此一想,再回首看這荒城、落日、飛鴻,看透人世間不過如此,心中百感交集。

戴復古——《木蘭花慢》15

木蘭花慢·鶯啼啼不盡原文: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這一點閒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念着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翻譯: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悽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盪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膩地傳達出內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着,彷彿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木蘭花慢·鶯啼啼不盡賞析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託,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説“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於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説,確實易使人產生哀愁的情感.於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後兩句點明瞭通感所表述的含義,並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彷彿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湧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悽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悽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歎。

標籤:戴復古 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