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校園3.1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實用價值。

1、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地改變了教材中的知識例題,重組和創設了“實驗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從而引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實際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更好地為下一環節的自主探索、主動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2、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遊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2

一、教學流程

《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結合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瞭解,我抓住積累感性經歷。

教學時我採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四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欣賞角,提升學生能力。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二、教學意圖

1、從感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畫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在感知角之後,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説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裏,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製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 ——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 “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三、教學不足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二是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後需加強;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3

 1、關注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質、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物件,以製作這些物體需要多少材料這個實際問題入手展開教學,然後讓學生思考,想辦法,動手剪,展開後求出展開圖的總面積即可,從而揭示表面積的概念。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保持着比較活躍的思維狀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非常順利。課後,佈置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作業,尋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長方體物件,分析製作這個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聯繫。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展開教學。

在教學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學生依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的特徵展開教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教具的觀察、測量、計算來體驗探究表面積的整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還結合學具,讓學生在長方體、正方體學具上標出長、寬、高,然後思考相對的面面積怎麼求,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強化技能訓練,練好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功:

由於表面積教學已不再死定計算公式,這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所必須。因而在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從開始的看圖説數據,到根據數據畫草圖,再由看數據想圖形,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我設計了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如要製作一個電視機罩需要多少布、製作一個金魚缸需要多少玻璃、一個牛奶盒要包裝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裝紙等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到底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總和,然後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二不是死板的運用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學生生活經驗還有所欠缺:從一些作業中發現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有些同學很難與實際物件聯繫起來。比如房屋的通風管,由於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有的同學計算使用鐵皮時計算了6個面的面積。還有些同學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特別是一些拓展創新題,更是讓不少學生感到困難。學生缺乏耐心細緻,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因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

2、學生對詞語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較弱:例如橫截面、佔地面積、周圍所藴涵的數學內涵還不夠理解,影響了解決問題的效果。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4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説“為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説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説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國小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説明,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説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5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它們的作用,並幫助學生建:空間概念。這節課有兩個教學內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離。這是一節有動感內容的教學。而概念較難辨析。所以比較特殊。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的設計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生活化教學。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現象,隨處可見。所以教學平移應儘量與日常生活結合。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豐富想象。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感知和認識物體的平移。

(2)活動化教學。

平移這個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活動的,要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須動於操作、觀察實驗、建立模型。所以教學時應創設適合低年級兒童的有趣情景(如螞蟻搬家)。應設計多些可操作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個人動手操作驗證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平移現象、體驗平移含義、獲得平移概念。在課堂組織活動活動時。應注意處理好活動目的與活動內容的.關係,每—個活動內容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時要注意活動中學生認識問題。達到目的過程設計,不要使每個活動太“急功近利”地達到目的,因為這樣會壓縮學生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習慣於單一性、簡單化。例如本節一開始為學生認識平移,指引學生作模擬實踐,領悟物體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之後,再設計有意實踐,針對“平移”操作後,歸納出平移的特點。學生這樣學習平移的知識,深入紮實,又懂得與別的運動形式比較、判斷。

(3)討論式教學。

這節課設計了很多概念認知的矛盾衝突,使學生在討論、爭論、思考中從正、反角度對比地認識平移,這樣的認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問題情境中很多現象:工作中的升降機、奔馳中的小火車……這種物體直線移動而方向沒變的現象叫們什麼好呢(學生既動腦筋思考又動口討論)?書從桌面掉下地是什麼現象?球沿直線向前滾是不是平移?螞蟻的房子移動,停在屋頂的蝴蝶怎樣移動,移了多遠?把平移與旋轉、滾動,擺動等對比學習。整節課學生在活動、在討論、爭辯中越觀察越明瞭、越對比越分清、越討論越清晰。這些討論,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性,認識問題的多向性,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加強自主教學。

在搞活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同時,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為了活、熱鬧而忽視“雙基”教學。在雙基教中,説話教學尤其重要。二年級的學生年紀還小,語言表達水平還不高,在學習活動和討論中。要注意加強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學生的説話水平。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6

時間飛逝, 本學期是緊張忙碌而又收穫多多。在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高效課堂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教學創新,實現高效。

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同時積累教學經驗,找出不足,有利於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教學中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深化,也有正誤辯論,有積極的`合作。因此努力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努力使學生走進自己的課堂,使之樂思、善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作為數學教師要以創新求發展, 進

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評價創新,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充分利用共享資源,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學有所得。

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做好本職工作。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7

新課程下的國小數學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誤區一:教學開放過度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做嗎?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説,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審視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誤區二:合作流於形式

實例 這是一節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佈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説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後,學生代表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髮展過程。

誤區三:評價濫用失真

實例 這是一節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後,教師説:“講得真好!表揚他!”其餘學生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反思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讚揚,經常能聽到“啪、啪、啪”的表揚的掌聲,回答好的學生額頭上有的甚至能貼上幾顆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學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師翹起的大拇指。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讚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悦,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學生的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誤區四:手段成為束縛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突然,教師操作出現了錯誤,多媒體課件無法正常運行了。頓時,學生鴉雀無聲。教師拋出求救的目光,專職電腦老師趕緊跑上去,擺弄着鼠標。不一會兒,一切又恢復了正常,課仍是熱熱鬧鬧地進行下去。

反思

現在的課,離開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課。在時尚、熱鬧的背後,教師、學生跟着電腦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走,實際上和跟着教師設計的問題一步一步走有何區別?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滿堂灌”交給了電腦,而自己則退到了幕後。看似學生學得相當主動,其實一切都離不開教師的操縱。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千萬不能為之所困,更不能成為它們的“奴隸”。我們要增進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調度,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進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

一、立足現實,活躍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教學中,引入軸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體現學科綜合的思想,感受數學之美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範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軸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數學與美學,雖然一個屬於自然科學,一個屬於社會科學,二者似乎無多大聯繫,然而,數學中卻處處存在着美。數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瞭解其特點,並會畫對稱軸,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乃至精心設計的美化教室……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三、生活是數學的最高境界

對稱圖形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學生並不知道這些圖形是因為對稱而美,從生活中採擷對稱的圖、物,體現數學來源生活。讓學生裝扮教室,不僅提高學生製作對稱圖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應用美、創造美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繫生活,創設情境

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説説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説一説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髮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着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指着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説:“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教學反思《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説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藉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着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麼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着這些問題,怎麼辦?以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範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後,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着豬八戒的腦袋説: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麼叫分數嗎?這樣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儘量讓學生多説、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0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1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釐米)!”

“8+4+8+4=24(釐米)!”……

師:“誰有更好的方法?

師:“彙報的同學説説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説。

那麼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繫用其他算式來表示。有些同學反映很快。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提問:誰知道一條長加一條寬的和就是什麼?

逆向思維較好的同學或看看觀察説出是周長的一半。

老師在對照圖來解釋。同時告訴孩子長加寬就是一組鄰邊。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比較以上幾個算式,你認為哪個最簡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四條邊相加的和,但最後一種比較簡單。

反思:以往的教學,都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要讓學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正方形周長公式就順其自然了。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2

——複習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在各位老師前輩的指導下,我執教了二年級上冊《複習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節複習課,反思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先説説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創設一個去貓數學樂園玩這個生活情景,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還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一系列問題,學生成了遊玩的主角,並在玩中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參與熱情,師生、生生、羣體間都在互動,學生玩了,樂了,也學了。

二、加強對比,加深對用乘法解決問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數量關係的分析,並在多處地方設計了對比,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澆了4棵樹,小男孩澆了2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與“小男孩澆了4棵樹,小女孩澆了4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進行比較,明白加法與乘法的區別,接着追問,4人澆了多少棵,9人呢?引導學生比較,使學生髮現這些題的共同點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再如摩天輪這道題,通過三道算式的對比,瞭解到乘法與除法直接的聯繫。

三、重視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感覺本節課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決了4人、9人澆了多少棵樹後,教師繼續追問,你還能知道幾人澆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説出5人,6人、7人等人澆了多少棵,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發現從上往下看,每人澆4棵,澆得人數越多,澆的總棵樹就越多,並能很順利的解決10人澆了40棵,11人澆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函數的基本數學思想,並運用規律解決了簡單的數學問題。

四、練習設計層層深入,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俗話説得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在本節課中,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將數學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中,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展。如第一層次:基本練習;第二層次:對比練習;另外還有拓展練習、綜合練習等,每個層次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明確的目標。如“小紅和小強各要寫48個大字,小強每天寫8個,小紅每天寫6個。要寫完這些字,小強用了多少天?小紅呢?”另外還有“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那一題,這些都需要學生能在較多的已知條件中,正確選擇有用的和必需的數學信息,而不受多餘條件的干擾,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開始的基本練習有些簡單,口算卡適當加一些乘加乘減會比較好;另外在植樹的那道題目結束,要是添加一個乘加的題目,那麼後面的“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麼?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這道題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3

國小數學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三節。整理和反思這三節課,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麼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於“機械、重複”,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説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説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説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範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於國小生的思維處於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並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説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徵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裏。每一個形中多藴含着一定的'數量關係,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徵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於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並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後,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麼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麼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着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3.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訓練的地形式

數學訓練的內容應該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數學訓練的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枯燥的,應該結合訓練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突出趣味性、靈活性、競爭性、多樣性。

根據以上的思考自己在這三節課的教學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節:1.通過計算訓練整合分數乘法法則。2.口算訓練(直接寫得數),通過觀察發現分數乘法的因數與積之間的關係,在通過圖形表徵,應用分數乘法意義理解這種關係,深化對分數乘法意義的認識。3.單位轉化,初步應用分數乘法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節:1.解決具體問題(求一個數得幾分之幾是多少),感知分數乘法意義的應用。2.集體交流,剖析解題的思路。3.專項訓練,理解分數條件(圖形表徵、語言敍述)。4.鞏固練習,滲透對應思想。

第三節:綜合練習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4

“好學生要能把教科書由厚讀到薄,在參加考試之前,所有的厚書變成了自己的一本薄書。”這是一位老師在複習課時候經常要講的一句話。以前,或許,我還沒有怎麼深刻的體會。現在,我感悟到,這應該是一句經典之語。一位好學生,一位會學習的學生,他一定是一個能把書讀薄,然後又能把薄書變厚的人。作為老師,在複習階段,我覺得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書變薄,然後又讓學生能把薄書變厚。因此,複習有別於新課和練習課,要避免冷飯重炒。複習課的基本任務是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繫連成片,温故知新補缺漏,融合貫通更熟練。

複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我想,這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特點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在複習小數的認識與加減複習課的時候,我就是抓住這兩點來對學生進行復習的。開始,我讓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明白這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也就“理”。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複習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知識的融匯貫通,在複習讀寫小數的時候,我喜歡用同一個題目翻來覆去的.講,最重要的是讓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讀法相對來説要比寫法難,如果寫法會了,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那讀法也就降低難度了。

覺得本堂課不夠的地方是過於面面俱到,太平鋪直敍,我覺得課堂中如果有點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還有有時説話提問缺乏嚴謹性,缺乏對問題答案的預設能力。平時一定要多向同事請教,多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15

數的運算是國小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計算能力是國小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計算教學又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處

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所以在數與計算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在課標的指引下在複習知識時還是延續了上節課的複習方法,教材由淺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結構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基本的'運算、運算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估算的知識、運算的順序掌握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掌握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定律的認識,並能夠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回顧估算的方法,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計算中對於加減乘法計算掌握較好,但是有個別同學在除法計算,特別是小數除法計算中還是出現不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就進行計算,還有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書寫不正確。

2、在解決問題中雖然學生知道解題步驟,但是對於複雜一些的問題。

三、再教設計

解決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在複習中還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的疑難處解開學生心裏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