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具體方法

校園2.07W

一、夯實雙基,優化歷史思維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具體方法

綜合考試中歷史學科對知識點的考查難度下降且相對集中,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相互關係的理解。這種相互聯繫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繫,例如因果關係、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繫,如歷史階段特徵、中外聯繫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繫,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因此平時複習要把歷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處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便於理解、記憶,否則疲於應付大量瑣碎的知識點的記憶,就談不上主動性的學習和思考。

①在古代史複習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形成立體動態知識網絡結構。"點透"指歷史事件知識點分析透徹和全面。如時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質意義、作用影響等。從大學聯考試題來看,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理解考查較突出。實現"點透"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線通"指某知識點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連成一線。以知識縱向歸納為主,注重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繫的分析並形成小專題。"面全"指同一時期社會各方面的概括出歷史階段特徵。如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在教學中,可使用"範例教學法",以某一歷史階段為例按章節順序理清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並概括出階段牲特徵。然後讓學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識結構,製作圖示圖表、提煉要點重點構建立體知識網絡和概括階段特徵。

②在近現代史複習中,以中國史結構為主,帶動世界史複習,體現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組成部分;然後在世界史複習中,把中國史的階段結構打亂插入世界史進行簡要的回顧,體現世界史的發展包括中國史。如複習三次工業革命時聯繫中國史內容分析其影響③在注重因果分析、時空聯繫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中外相關知識的分析比較能力培養。如對中國康乾盛世與當時西方的比較,來正確定位中國的封建盛世;對17、18世紀中國與英法經濟均出現繁榮景象的背景、後果進行分析比較,來理解此時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興和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的原因;對20世紀中期以來的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產力對歷史發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專題式複習、強化學科內知識體系的綜合

專題複習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後次序,應該本着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一是細化成小專題,二是加強對專題中知識的因果關係的分析,而不只是簡單的把知識歸納在一起。三是加強橫向拓寬,突出空間的延伸。在專題複習時,首先應從討論問題的思維主線入手,引導學生從全新的、應用的角度進行思考,如從利於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及利於綜合的思路和途徑,形成不同於基礎複習的思維方式,即分析的思維主線;專題思維主線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A、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現實與社會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思考。如關於全球化、區域化、一體化的思考,關於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B、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看待現實問題,明確自身的責任。如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反思,對中美關係及美國對外政策的演變等。

C、政治地理問題的歷史交融。三科知識的有機結合,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水利工程問題等。其次,進入主題內容分析,讓學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維主線進行縱向的橫向的歸納分析訓練。可以採用課堂提問或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和促使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重組,掌握有關專題的歷史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過程,重點突出它的階段特徵。並從橫向分析形成有關特徵的背景和影響,得出一般規律的歷史啟示。同時還要將該專題的歷史現象與世界史上的同類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最後,選擇大學聯考實戰題進行例析講解,強化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思維線索的形成。教師在複習策略上,切忌簡單的機械重複和平面化的"專題複習",要精心設計,打破知識和技能的固有結構壁壘,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狀態。

如以中國主流思想演變為例。從"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入手確立法家與儒家專題詳解。對儒學專題分析講解如下:一是構建專題知識網絡

①形成與發展:孔子學説、孟子和荀子的觀點、董仲舒改造新儒學並分析儒學產生和改造的背景、獨尊地位的形成(根據中國古代地主小農經濟模式、集權專制政體等基本社會特徵來分析),形成相對完整的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知識網絡。

②時間上的延伸:聯繫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陳獨秀等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將近代史上的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專制帝制結束和儒學正統地位的動搖的過程與西學東漸過程納入專題。並客觀評價儒學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二是拓展思維提高能力側重於理解和比較能力。可比較董仲舒、黃宗羲、康有為、陳獨秀等對孔子為代表儒家思想的觀點異同,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觀點差異真正原因。三是注重創新形成歷史認識通過分析不同歷史人物對儒學的不同態度,你能得出哪些認識?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儒學。讓學生分析並理史學原理和觀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繼承、發展和演變;意識形態與社會經濟、政治的相互關係;同一事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徵和作用等。我們在專題複習中必須重視以下內容:

1、中國古代史中,可將"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社會交往"作為主幹內容,要突出民族交往、中外科技經濟文化交往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商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改革與變法、中國農業問題、西部開發、中國主流思想演變等專題。

2、中國近現代史可從新的視角去觀察,將"中國近代化和現代化的歷程"作主體內容。可突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中國近現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會生活現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

3、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可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的演變"作為主體內容,突出科技發展及其引起的變化、從分散到整體發展的人類歷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美國的霸權政策、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全球一體化與區域集團化、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等主體內容。

三、瞄準時政熱點,突破學科綜合

文科綜合的命題指導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會重大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為素材命題。突出人類、自然、社會協調發展,反映了生產、社會生活中較穩定的或易於學生理解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思想性突出。複習中要繼續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注意時政熱點可以是一定時期內值得關注的事情,而不應僅侷限於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亞熱點)。過去我們往往從政治學科角度去選擇素材,現在應多從社會性角度考慮,多從地理的圖表和歷史事實、報刊雜誌的背景報道中尋找導入方式。尋找跨學科滲透交叉點可採取學校與學校之間互動(指學校與本省或外省兄弟學校進行互相交流),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指政治、歷史、地理3個學科老師經常交流分析、探討尋找建立跨學科知識"超級鏈接"和技能轉化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學科與學科之間互動的方式。在分析熱點時,應切實把握時事熱點、焦點問題的來龍去脈:

第一,每一個重大熱點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定要完整把握;

第二,每個重大熱點與教材中的哪些知識可以掛鈎,也要全面瞭解。只有掌握了每一個熱點問題的具體內容,知道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據,條理清楚,完整準確;只有找準熱點問題與所學知識的.結合點,才能做到多角度、多側面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表現出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圍繞關心農民減負增收這一"中心問題",地理老師可向學生提問:從地形、氣候、土地資源3個方面對比中國與美國的差異;從氣候因素分析,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農民增收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政治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是什麼?你認為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裏要儘快增加農民收入,我國政府必須履行哪些職能?做好哪些工作?歷史老師可歸納歷代賦税制度變革及特點。

學生可以就其中某一個方面反問老師:我國的農業為什麼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畜牧業為主,大量使用科學技術,高度集約化,實現農業區域化、專業化、機械化和社會化?中國歷史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起源於什麼時期,出現了哪些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利造成農業惡性循環的史實?當前應如何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教學中對三農問題、西部開發、三個代表、十六大、環境保護、中國與可持續發展、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等要多注意,但如美伊戰爭等問題一般不會直接考查。三科教師要根據綜合大學聯考的能力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時政熱點。分析時,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穎,不落俗套,應多考慮一些背景分析、成因現狀、對策探究、趨勢展望、時政評述類的設問切口,以體現創新精神。

四、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訓練,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教師要多進行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在讀書和思考中聯繫實際,提出並解決問題。我想師生首先要重視對《考試説明》上所提供的題例和樣卷、重視近兩年大學聯考文綜試題的研究,從中體會大學聯考"怎麼考"(出題思路),從其參考答案中體會"怎麼答"(解題思路、答案組織、文字表述等)。研究大學聯考試題(典型的、適量的)是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選用一些文綜練習題及綜合練習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對題目中各種信息(文字、圖片、表格、地圖等)的判讀和分析,訓練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針對性的解題。

第三,我們要求學生課外選取材料編制一些試題,並寫出命題角度,考查的知識和能力範圍,答題的切入點和思路並擬定答案要點。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試題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第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答題思路和方法。在審題過程中,指導學生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範圍,然後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範表達。要用規範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史論結合。

第五,在試卷分析時要結合教材抓住主幹歷史知識,理清線索,對基礎知識進行重組,理清因果關係和背景及意義,提升理性認識,構建較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因此,試題分析時不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確與否)、知其所以然(即該答案正確的原因是什麼),還要知其所以不然(該題之所以錯的原因),最後還要把每個選項對應到教材中相應的歷史階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選項內容重新組題,以達到做一道選擇題要得到多道題所能反映出來的信息量。第六,在複習中教師應積極創設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題讓學生在全新視角中觀察歷史問題,以活化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