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篇

校園6.87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寫教學後已經多年了,堅持寫教學日誌也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系統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誌的問題的時候不多,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説過:“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啊!我但願把許多本教師日記蒐集起來,保存在教育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裏,當做無價之寶。

在日記裏,關於後進兒童的記載佔有重要的地位。我認為,善於覺察這些兒童在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觀察到和記錄下來的情況加以深入思考,對教師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例如,考慮到有些孩子的智力過程的能動性有所降低,他們的智力眼界相對地受到侷限,我就作出一些結論,譬如應當讓這些孩子讀哪些科普讀物,等。

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記裏空出幾頁,專門記載自己關於知識的鞏固性的想法。把這些記載加以研究、對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識的鞏固性取決於許多先決的前提和條件。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

葉瀾教授曾經説過,一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可能成為名師,但是如果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應名師。所以,我們在閲讀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寫讀書筆記和教研日誌,隨筆,這是身為一名教師的必修之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假期裏,帶孩子去看病,公交車上暑氣逼人,剛坐下,就聽見一聲驚喜的呼喚“老師”,我回過頭,一個大男孩朝我笑着問出一句話:“老師,你還記得我嗎?”我很想張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從自己的記憶深處拼命搜索,但是卻毫無印象。一路攀談,知道他現在一家公司上班,乾的還不錯。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將一切安頓好,他才和我告別,可是我卻依然沒能記起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一句話卻讓我認識到了作為教師的我們對孩子的心靈關注尤為重要。“老師,上學時你還給我縫過衣服呢。”上班已經十五年了,教過的學生已超過千人,可回過頭來看我的卻是那些平時不太關注的學生。

德國農學家蘇力貝克發現: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僅有2℅的野草種子會發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種子的發芽率高達80℅,約為前者的四十倍。

這是為什麼呢?蘇力貝克通過進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絕大多數野草種子在被翻出土後的數小時內如果沒有受到光線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幾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難以發芽。

那我們口中經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課搗亂的、一無是處的所謂的“學困生”是不是也常處於黑暗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忘記給他們一縷“光”------一縷希望的光,一縷自信的光,一縷面對生活微笑的光……這一縷又一縷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們的整個人生啊!

借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我們當教師的,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腳。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他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文中説到: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當知識脱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脱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就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學習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音樂課教學中,我也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對於學歌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樂理知識佔據時間多了,孩子們就有點心不在焉了,一下子興致低了下去。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學歌那麼的吸引孩子而一到樂理知識就無興趣了呢?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抓住樂理知識的“交集點”,去引領孩子們,而是把知識變成了教授的“死東西”。因此他們就失去了興趣。

那麼在音樂課上,我們要怎麼讓學生學習樂理知識也“活起來”呢?我想,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課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在音樂的輕鬆環境中讓孩子們輕鬆的掌握樂理知識。可以插入一些有關樂理知識的活動,讓他們在參加活動、學歌的同時自己體會到一種無形卻又必須存在的東西——樂理知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要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多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讓學生的激情飛揚,讓知識“活起來”,讓快樂的課堂中加入“死知識”後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對於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説非常容易借鑑和操作。下面就裏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才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説“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樑”,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麼怎樣的活動才是積極的呢?我認為,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才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髮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嚐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説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觀察,而觀察對於我們科學課堂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一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讓孩子利用自由支配時間

寒假到了,可愛的孩子們走了,午後小女正熟睡,閒來無事,就從書櫥裏,隨手翻開了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共100條。他是當代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著名教育。當我讀至“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時,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這位教育家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所提到的問題,猶如我平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領會後,讓我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正如“要教會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對孩子如何來發揮其求智的慾望。對孩子來説,時間是怎麼度過的,這和成年人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誰不考慮童年的這一特點,他就很難理解孩子的心情,經常會碰壁。在樹林裏度過一個充滿陽光的夏季的日子,那就好像過了一輩子。不要用硬性規定的計劃來束縛孩子,讓他們去仔細地看看各種事,並且看個夠。也許,你還可以把孩子放掉整整一個小時,讓他們各自去幹自己要乾的事。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感知和思維。

請記住,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現出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佔據了他的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就這樣,孩子沉浸在童年的這種平穩的、緩慢的、但又不可阻擋的河流裏,他會忘記了老師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這一點又是毫不足奇的事。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知道了:不要違背孩子的天性,教給孩子利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意味着: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孩子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孩子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着“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説到了我的心裏。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祕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閲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説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為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説:“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才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麼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課接着一節課,越滾越大。是啊!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 因此,讓學生經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有人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親切、可讀、實用且有益的書。這本書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兒園一線教師為主,書中建議是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內容全面,涉及幼兒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這事一本關於如何做好幼兒教師的工作手冊,這本書得到了我的共鳴,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瑩老師《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又回到了過去的一段記憶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當孩子説老師等我長大以後送一幢房子給你,送一輛汽車給你。看到日阿門説話時認真嚴肅的表情,老師心裏是暖暖的,那時一種欣慰的喜悦。這也讓我想到了大班畢業時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寶寶時,孩子們抱着親愛的老師依依不捨,淚流滿面。孩子們哭着走進幼兒園,哭着畢業,但是兩種哭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前者是一種陌生與無助,後者是感激與不捨。這所有一切的改變是三年來老師温暖的懷抱,無私的愛換來的幸福。

書中還提到幼兒教師的儀表要美,每位教師應該都應把儀表美作為極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一次,我燙了一個新發型,走進教室,孩子們很新鮮的圍着我轉了半天,都説老師好漂亮呀,比媽媽還要漂亮,這是至高無上的讚美了。孩子們雀躍圍着我,討論着新發型,小手摸一摸捲髮的感覺,説一説新發型像什麼。我們開心了一整天,忽然覺得和孩子們單純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們要帶給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尋找美,發現美。

愛,不在花費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相處的品質有多高。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陪伴着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於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為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為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緻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並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後,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絃,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為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為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為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幼兒老師每天面對着三十多個孩子的吵吵鬧鬧聲,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身心疲憊,喉嚨更是變得嘶啞,於是怎麼讓自己不累,輕鬆地來帶着這些小傢伙們學、玩自如,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樣一段時,不禁讓我有豁然開朗地感覺。

“常規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們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運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寓教於樂,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經驗證明,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將要求和相關常規要領滲透在富有情趣的兒歌中更易讓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的確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幼兒園裏都會表現出自己個性的一面,如果老師一味以“不可以這樣……”“不能做……”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説法如幼兒走路時不妨説:“小小貓走路靜悄悄,不推不擠慢慢走”;幼兒入廁洗手時可以説:“輕輕打開水龍頭,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裏搓一搓,輕輕水衝一衝,小水池裏甩一甩。”這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形象地讓孩子們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們長時間的玩水的行為。當每天午睡時,與其説“不能講話,閉上眼睛”,還不如説:“輕輕閉上小眼睛,不吵不鬧休息好”在老師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遵守這些常規,幼兒不僅能接受,更能明確正確的行為,當這些兒歌成了約束幼兒的某些行為時,那麼我們老師在帶完一天下來就會變得輕鬆自如。

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其埋怨他們的不懂事,不如發揮一下我們的語言智慧,尋找一些適合他們,也能夠他們接受的語言指令,相信我們會越來越輕鬆地面對一天的帶班!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