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

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1

太來國小:何濤 讀了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深受啟發,感觸很深,特別是覺得作為一位數學教師,在推進課程改革中擔負的責任。新課改的實施給學生教師和學校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調動起來了,學習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超越教材、超越教師,學生的個性和綜合素質得到了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藉助發展性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改實施以來, 學生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悦和成功感。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學習情感開始由“厭學”轉向“樂學”。接受式學習不再獨唱主旋律,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奏響了一曲美妙的和聲。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已經開始學會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快樂,敢於展現與眾不同的想象與創造,這也是新課改賦予學生的嶄新面貌。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進人信息化時代,這些正在改變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衝擊着原來的教學模式。如數的計算是原來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現在這方面的內容,已有所減弱。原來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要變為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

因此,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針對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而然地走入問題的探究中, 要從學生身心特點、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操作、觀察、探索、歸納、類比和質疑。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幫助和促進學生自己構建知識。

課程改革要求學習方式轉變,的確是看到了當今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缺陷。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任務和理念之一。教師應努力在師生之間創造親、助、樂的人際情境,激勵學生平等和諧地質疑問難,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擊,使學生在有思想張力的氛圍中爆發出智慧的火花、創新思維的亮點,從而使師生在互動互進中達成教學目標。

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設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初步解決現實問題能力。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因而,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完善、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爭先恐後發言,他們將自己的觀點、見解都説出來。這樣的氣氛很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發揮。

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2

人類進入21世紀,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中,學生知識的來源是很多,除了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之外,學生還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有電視,報紙,各種刊物雜誌,互聯網等等,豐富多彩現代化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將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知識經驗經過教師的特意加工,然後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不但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切身感受到生活探究的成功與快樂,而且也會讓語文教學活動從形式到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完善。結合我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了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那就是“蒐集——思考——實踐”。

國小語文生活化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放的課前預習。課前預習:圍繞課文,結合主題學習,蒐集生活資料,瀏覽相關信息,甄別出與課文相關的資源,整理好預習筆記。

預習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在學習每一單元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超前預習課文,一方面要求其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瞭解大意,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蒐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生活、文化、信息等資源,並作出適當的篩選和整理,整理預習筆記,以便在集中教學時共享。

課前預習資源的蒐集甄別與整理,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

二、開放的課堂互動。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在集中教學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的每一部分時,既是完成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利用和內化資源的過程,我根據學習課文和學生髮展的需要,合理運用學生甄別好的資源整合教學,使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生羣體所共享,從而化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為學生自學、互學,教師導學,人人蔘與的立體多向式交流,擴大了學生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學生知識容量,在多維互動中形成了新的意義建構。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學時就要運用自己蒐集到的資源來理解有關語句。在集體討論文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時,先讓學生充分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上下文、

網絡信息資源來展開討論,綜合處理有關信息,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而一旦學生遇到困難,或蒐集的資源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地提供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並通過屏幕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分析、處理、利用這些資料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感悟到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感悟到收集怎樣的資源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三、開放的拓展性實踐。課後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如何更好地溝通課內與課外,如何更好地擴大閲讀量,如何更好地進行學習方法的遷移,還要在這一環節體現出來。我們通過尋找課文拓展閲讀的延伸點,讓學生圍繞某一專題在課後自行蒐集、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質量。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閲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探索一:蒐集整理父輩祖輩的童年故事、歌謠、童謠。

由於生活條件的巨大變化,學生們已經很難體驗祖輩父輩的艱辛生活。於是我讓他們蒐集整理爺爺、奶奶、父母等的童年故事、歌謠、童謠,感知他們生活的苦樂,從而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珍惜親人間的真愛。

例如:學習《月光啟蒙》這課時,我讓學生蒐集他們父母爺爺奶奶等的童年故事,記錄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整理他們唱得童謠歌謠,聽他們的故事,想象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學生生活資源交流時,全班55人竟有53人整理記錄了五個以上的故事或童謠,有6位同學超過了20篇,20多位同學整理了10篇以上,他們無不表現出對父母家人的感激。在此基礎上學習課文時,學生對課文中“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有了更深層的領會與感悟。

探索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田野,參加生產勞動。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行行色色的動植物最能激發學生興趣,提供想象素材,而生產勞動則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和艱辛,收穫到家人對豐收的期盼之情。例如:學習《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我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和家人一起參加生產勞動,體驗勞動的艱辛;到田野中去觀察記錄各種動植物的名字、形態、生活環境等,講它們有趣的故事。學生的雙休日過的更加豐富多彩,想象的空間更加廣闊,體會到了到自然中萬物自由自在生存的道理。在上課交流時,我發現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述説自己的勞動經過,描述未來的收穫。有的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自己的發現,展示自己的標本圖片等,臉上的自豪之情難以掩飾。在進一步的學習課文中,對“祖父的園子”是充滿快樂和自由的人間樂園,與親人相伴相隨是多麼美妙的'體會便不言而喻了。

探索三:觀察記錄家人的生活。

家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家庭的和諧,家人的幸福。因此,為了讓學生更能感受家人的關愛之情,我讓他們抓住家人的行動,記錄他們的舉動,體會他們的用心。

例如:學習《愛如茉莉》這一課時,大家都覺得“愛”是人人都很熟悉的一個字,是一個讓人温暖,但又無法觸摸,無法用語言去述説的。於是我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記錄親人間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聲叮嚀,體會他們為對方的付出和關愛。在課堂上,我沒有刻意的去講課文,而是讓學生交流他們的觀察記錄和體驗,沒想到學生竟紛紛交談起來,把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説得生動感人,臉上洋溢着無比的幸福。我就勢進行點撥課文中的“真愛就像茉莉”的內涵,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

課文畢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作品,不能只關注生活中的類似的事情而忽視了課文,要把握好課上交流與課下的體驗整理,利用學生的體驗去把握課文的重點、點撥課文的難點,才能把握好課文的教與學活動,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對不同的課文采取適當的、貼合其內容的教學方法,比簡單的就課文學課文,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生活資源的有效應用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收者,被動學習,而是能與教師一樣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帶着自己的興趣需要,與客觀世界對話,從而使學習研究統一。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生活化這種模式,全體學生都能熱情高漲地參與體驗、交流,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更高了,增加了教和學的現實性、趣味性和想象性,學生的思維活動擴大了空間,同時適應了學生的生長需要,學生感到學習語文就是學習生活,真正實現了“簡簡單單學語文”。

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心得體會3

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型人才,時代要求現代人不僅能夠駕馭新科技,具有創新意識,更要有將科技應用於實踐的能力。然而,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有我們本身素質使我們缺乏勇氣走出這所謂的象牙塔,去接受實踐的考驗和社會競爭的洗禮。在這樣一個知識與實踐日趨脱節的環境裏,我們又拿什麼資本去談學習成才、論成才呢?歷史已經證明,也將繼續證明:我們唯有面對社會,才能心平氣和地作出一些選擇,才能確立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目標。

寒假期間,我們參加了走進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與社區的老人談心,教國小生讀書,並與當地居民交流,通過此次活動,受益匪淺。下面,打算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收穫與心得。

1、本次實踐活動擴大了我們的社會接觸面,我們與社區的許多居民,包括老人、中年人以及小孩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

老人們給我們介紹了他過去的奮鬥歷史和幾十年來社會所取得的進步;我們給國小生做義務家教,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我們又從與居民的談話中得知賺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這次交流,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學習、奮鬥的激情,也使我們更加認識了自己,對生活、對社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進一步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培養了積極熱情的性格。

心態會幫助你更能夠從一個局外人迅速成長成一個活動的主體。剛走進社區活動時,我們覺得有點迷茫,手無足措,因為大家彼此都沒有接觸過,一下子找不到共同的話題。後來我們就先自我介紹,“真誠的友誼,來自不斷的自我介紹!”,也因此大家對我有了深刻的印象。隨着交流的一步步深入,我們關係不斷融洽。在活動中,我積極的表現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切都在自信中展開,一切都在掌聲中結束。

3、我們認識到幫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志願者共同的心聲。平時裏,我們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在關懷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從對方中學習到很多課本學不到的東西,並且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通過此次走進社區活動,我們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時提高了我解決和認知能力,增強了我服務社會的素養和意識。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是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貼近生活,實踐成才,我們應發揮知識技能優勢,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發展,並在活動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