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教育理念指導之下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另一方面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學習”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由靜態的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教師應當成為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教學問題的探索者、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和教育改革的專業決策者。教師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研究和改進,實現教師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進而從策略層面上提高教師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強時態性。

教師只是課堂的一個參與者、引導者,學生應當成為主角。理想的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課堂教學應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不僅面向學生的現在,更注重學生面向學生的未來。在課堂教學中,平等的師生關係、靈活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手段,使學生自覺的進入學習狀態,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提高,潛能得以發揮,能力得到鍛鍊,個性得到優化,這就是我們所期望達到的和諧課堂。教育的過程要體現受教育者的主題性。要確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和發揮人的巨大作用,讓他們意識到並主動追求和實現個人在教育過程和自身發展中對未來社會的價值。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題體性就是要順其成長髮展的規律性。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2

“立志、孝親、尊師、友學、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實《弟子規》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內容,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與道德教育培訓課,王局針就日常教育教學中如何進行孝親和法治教育,講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並從司法理論與實踐的視角研究現代青少年成長方向目標、素質培養和道德與法制教育等問題。王局長全面透徹的講解在會上大感人心,深受啟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種樸素而深廣的倫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麼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麼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着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願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矇昧的原始社會。

其三是國家之恩。我們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這片土地上長成,所用之物取之於斯。因此,我們要感念國土之恩。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這有來賴於政府的管理,有賴於軍隊的護衞,因此我們理應感念政府的恩德,並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製造,還有賴於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並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二、感恩的缺失與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對於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報章電視,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於不顧,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

首先,我們要從學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況而言,學校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而且只重視與升學有關的幾個學科。“三好”本來是以德為先,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事實上在“三好生”的評比中卻總是將學習成績擺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學習成績。學校有意無意之間在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崇尚個人奮鬥與競爭的環境中,孩子當然很難學會感激和體諒他人。

其次,從家庭教育來看,問題也很多。問題之一: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未加節制。古人言“欲不可縱”,又言“欲是深淵”,過度地、不加限制滿足孩子的慾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和貪慾。自私的孩子怎麼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麼懂得體諒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寵子不孝”之感歎。

問題之二: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本無可厚非,但現在家長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認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前途。

問題之三:現在的家長不像從前那樣對老師有尊重之心了,當然這與媒體過多的負面報道也有關係。如果説教學生孝敬父母是學校的責任,那麼教孩子尊敬老師無疑是家長最應當重視的事情。都説現在孩子難教,這與我們家長的身教和言談有絕大的關係。

其實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識和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堅持。

國小階段是一個人道德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感恩與孝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奠定一種堅實的情感基礎。到了中學,我們更應鼓勵學生為家庭盡責、為報效祖國立志,而這也要從感念父母之恩、國土之恩、大眾之恩開始。或有人言,這些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呢?我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實從大處着眼,從根本抓起,必將事半功倍。我們不是常常抱怨學生學習不自覺、不認真嗎?如果是為了自己學習,那麼當他累了,不高興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會偷懶、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會自覺約束自己、努力學習,也能夠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因為不這樣做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乃至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天下百姓。

其實,感恩的道理很樸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難。如果我們能夠多啟發孩子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之心,多鼓勵同學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相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會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因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際,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有了心靈的交通。在這種充滿支持和感激的氣氛之中,學再多的東西可能都不會覺的累。是故,我們也應當反省,也許並不是孩子們的功課太多,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精神力量。

三、孝應當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道德文化是“以仁為本”的,也就是説我們每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內心之仁。但如果沒有內心的仁慈與恭敬之心,外在之“禮”(行為習慣)就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然而這個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慾所遮蔽。因此,如何喚醒或開顯這個仁性良知就成為道德發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路,即從“孝道”開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終能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個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們很難説他能夠真愛他人,更不用説去愛集體、愛祖國了。因此,孝的教育應當成為學校德育重要的內容。從字源上説,“教”字左從“孝”、右從“文”,“教”的原義其實就是教人以“孝”。學校孝的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感知父母的大愛與深恩。一個能一個真正能孝的人,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聖孔子説:“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總之,“新八德”教育對學習方法和教學原則所做的這些提示非常適用。因此,我打算將“新八德”教育內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之中。並且進行“新八德”教育時,要求學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應該親自去踐行。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起到示範、引領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則力行“新八德”,決不搞個人形式主義!另外,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德”教育課題研究,並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真地進行每個階段的研究,並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形成材料,為課題研究儘自己的一份努力。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3

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要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為此就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新型教師隊伍。沒有基礎教育的強師就無法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沒有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教育強國就是奢談,實現共同富裕也將是無本之木。而在當前就業雙向選擇、人員流動更加自由的情況下,如何從宏觀層面和制度層面為基礎教育培養和留住優質教師隊伍,又的確是一個難題。強師計劃為解決這一難題提出了一攬子方向性的解決方案,並且具有明顯的方向性與創新性。

其一,強師計劃強調要改進師範院校評價。推進師範類專業認證工作,明確師範院校教育教學評估和相關學科評估基本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教師教育規律的師範類“雙一流”建設評價機制,切實推動師範院校把辦好師範教育作為第一職責,將培養合格教師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推動師範專業特色發展、追求卓越。這是通過發揮院校評價的指揮棒作用,推動師範院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舉措。“雙一流”建設評估、學科評估等可以將畢業生去西部、東北、基層擔任教師的情況納入評估指標,因為這是大學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重要顯現。而院校在評估指揮棒的指導下,應該摸索建立起多渠道籌措資源的機制,給予去基層當教師的畢業生資金補貼。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為這些學生開闢本、碩、博與教學實踐貫通交叉培養的人才成長通道。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能夠安心在基層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還能促進他們的`職業發展。讓去基層奉獻的教師在收入上不吃虧,在發展上有途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紮根基礎教育與自身發展之間存在的衝突。

其二,強師計劃強調要優化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重點加強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發揮優秀教師、校長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整體提升學校育人能力”。完善交流輪崗激勵機制,不僅優秀教師要輪崗,優秀校長也要輪崗。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不能僅僅在業務上優秀,還需要在帶動其他人上作表率,而這也會促進優秀校長、優秀教師教育領導力的提升。可以預見優秀校長和優秀教師的輪崗,不僅能夠提升當地整體的師資水平,還能提升當地的整體教育治理水平。

其三,強師計劃強調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行動,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精準幫扶的新路徑和新模式。這對於我國而言具有相當的前瞻性。試想人工智能能夠讓一個沒有任何圍棋基礎的機器通過學習變為一個世界頂尖的圍棋棋手,那麼,將人工智能用於培訓優秀師資,師資建設或將大大提速。我國可以借鑑國際經驗,進行實踐與政策上的探索。目前人工智能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應用上還存在一些困難,比如技術上的不成熟。因此,國家應該鼓勵相關行業、企業與機構,加強人工智能用於教師培訓的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除了技術上的困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還存在法規上的挑戰,因此,我國應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教與學以及師資培養上的應用。

師資強則教育強,優秀師資分佈不均衡則共同富裕難以實現,強師計劃為解決基礎教育階段優質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提供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並且明確指出將提供資金保障強師計劃的實施與推進。我們相信,貫徹落實好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未來可期。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4

以前對學習新教育的認識只停留在字面上,今年暑期學習了新教育理念,讓我領略了新教育專家的風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發的無窮魅力,彷彿整個人也起了質的變化,對學生、對課堂、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新教育”是一個教育行動,新教育的宗旨是:“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致力於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這種教育理想,正是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索以及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點燃了廣大教師的熱情,讀新教育,我的心靈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對“新教育的教師專業發展”感慨頗多。

近幾年中國正在全方位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新教育實驗的課程對教師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下進行,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轉變以往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某些僅僅在形式上表現為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組織、創設實質性的促進學生髮展的各種學習環境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怎樣打造高素質的教師?新教育實驗逐漸摸索出一條“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模式。我深有體會的是前兩點,因為這兩點我們能夠從自我做起。。

1.專業閲讀。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專業閲讀。正像《新教育》所説的:專業閲讀,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才能使教學課堂永遠充滿活力,永遠富有教育教學機智,才能做一個永遠富有魅力的老師。老中醫、老政治家隨着年齡的增高和資歷增長越來越增值,而教師則不然,很多中國小生喜歡年輕教師,年輕教師除了身上所散發出的青春的活力外,還因為年輕教師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方法,他們之間沒有代溝或代溝很小,與學生很容易溝通。我是一名老教師,怎樣才能在工作中保值增值,永保青春的活力呢?那就是讀書——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讀專業類的書,學習教育的新觀念、新思想。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適應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適應綜合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實踐性教學的新要求;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水平。寒假裏的閲讀學習和聽了有關新教育的兩次專家報告,不能説給自已帶來立竽見影的學習效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開闊的視野、淵博的學識、豁達的胸襟、高超的教學藝術和良好的身心素質構成了教師素質的骨架。而一個樂於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師是一個永不停止學習的人,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近期,有關專業類的書,我讀了魏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漫談》、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朱永新的《新教育》等,深刻體會到越學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將不依賴自己過去的教育教學經驗,努力學習,不求超越他人,但求超越自我。

讀經典文學類的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近幾年,一直擔任畢業班教學,每日忙於備課、管教、批改,忙忙碌碌的生活總有些悵然若失。課堂上,講解、練習等應試性教育的思想強烈的佔據了頭腦,教參代替了涵詠吟誦,再美的句子也引不起感情的波瀾,如同課堂上聽不到學生讀書聲一般,課堂之外的我也疏遠了讀書。在課改的大潮中,難以消化各種新名詞、新概念、新模式、新理念。忙碌中卻總感覺缺失了什麼,缺失什麼呢?靜心思量,缺失的就是自我的閲讀,自我的提升。只有讀書,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2、專業寫作

《新教育》書中講到的,“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認為整天和孩子們一起盡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樂,共同體驗着成長路途上的挫折與失落。可是很多時候,自己只是激動一下,興奮一刻,難過一陣,後悔一回……也沒有付諸筆端,便不了了之。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這些‘火花’不久就煙消雲散了”。現在想來,真為曾經流逝的歲月而感慨,真為逐漸模糊的記憶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師應該成為新教育實踐中的“有心人”,要及時地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等。因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成功的背後靠的不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這個世代和前一世時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以前工作的開始是學習的結束,當下的社會則是工作的開始就是學習的開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説:“如果離開學校後不再持續學習,這個人一定會被淘汰!因為未來的東西他全都不會。”因此,今天多讀幾本書,就是為自己的未來投資。不斷追求終身的知識成長,未來才有立足的空間。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會更加珍惜時間讀書學習的機會。給一點時間給閲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閲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閲讀,開啟我們因機械學習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讀書,用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爭做一個永遠富有魅力的老師。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5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所以,“新基礎教育”不是不關注教師作用的發揮,而是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

教師是如何成為教學過程“重組者”和動態生成“推進者”,從而實現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呢?經過兩年的探索,我們從教師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變化:

一、更加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

從實驗教師上課過程的表現看,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如在數學課中,“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研究性學習”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置於現實生活問題的情景之中,使教學活動步入“創造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氣氛”的佳境。在這樣的課堂中佔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生活動。

——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聆聽、練習、回答問題和記筆記,整個思路是跟着教師轉,活動比較整齊劃一且呈現集體化的特徵;而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複雜和細微了。

——關注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一般來説是用學業成績這把尺子去衡量和評價學生;“新基礎教育”則更多的是使用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狀態的變化。它吸收了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了多元的課程智力結構和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近幾年,我校大力開展兒童智能開發實驗,開設了音樂、體育、藝術、科技、奧林匹克等多類實驗小組近42個,學生參加省市區多類比賽取得了上百項榮譽,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多元智能開發給自己發展帶來的益處,表現得更加自信了。同時,多元智能實驗反過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現象,多元評價的推行,改變了那種“清一色”的學生智力觀,一大批不同類型的學生脱穎而出。

——關注學生所在班級的狀態。“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係,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在班級建設中,學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級還給學生”,具體做法包括:增設班級崗位,使班級的每個同學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崗,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建立班級崗位輪換制,使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崗位的不同職責及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同學們的承受變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從而鍛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發展所必備的品質和心理素質;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多元評價方法,學會規範評價及動態評價,而且要求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建立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由學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牽頭,由各班班主任參與,全面研究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對班級更加熱愛了,他們在班級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説:“羣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新基礎教育”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佔有;充分發揮人類創造的文化對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係是教學過程創造性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係,這種關係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在新基礎教育條件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助,共同發展,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要的是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

三、教師逐步向專業化發展

當教師僅僅是個“知識傳授者”時,教師的職業是可以被同等學歷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當教師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時,教師的職業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葉瀾教授指出,教師的專業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觀念,並以此作為自己專業行為的基本支點。教育觀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從“新基礎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認識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其次,教師的專業教養在知識結構上不再侷限於“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複合的結構特徵。再次,當今社會賦予教師更多的責任和權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師要具備三種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來教師專業教養達到成熟水平的況態。教師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即具有敏鋭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根據對象實行和麪臨的情境,及時作出決策及選擇,並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願意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教師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進入到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境界,充分展現出其獨特的個性;教育對於他而言,不僅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享受。

“新基礎教育”為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提供了條件和機會,教師的工作將變得更加豐富,教師自身將變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6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佈實施,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

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新的《義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於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關鍵。”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 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於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

一、德育是我們工作的首位。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因為當你走進學校大門時,你的一切就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而是屬於孩子們。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即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孩子,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後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師勢在必行的工作。打破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更為廣闊、寬鬆的學習和生活空間裏,接受全面的培養,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才是一切為了學生,那麼除了針對課堂教學加以改革之外,我對學生的作業佈置中也應該丟掉了以前的簡單重複的內容,改為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分層次設置不同的作業。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説當然很重要。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這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需要的是對學生有愛心,對工作敬業,對自身不斷充實的高素質、強潛能和綜合知識能力完備的教師。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後,早日成為這樣一名高素質的、合格的教師。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7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條到最後一條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空間。新《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第二款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而實施教育的人是教師,所以發展教師教育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級的重視。因此,對於整個國家而言,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尤為重要,同一地區師資力量的均衡,對薄弱學校建設的加強也提到了日程上來。我認為在同一學校中,教師可通過循環教學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因為知識是有體系的,只有對整個國小階段某個學科有個系統的瞭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學科特點,更利於教學。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8

通過對《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我的體會到要時刻用《新義務教育法》來規範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新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於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通過對《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明白了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卻肩負着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是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後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我深深懂得:“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因而,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我們要嚴格用《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來規範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而實施教育的人是教師,所以發展教師教育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級的重視。因此,對薄弱學校建設的加強也提到了日程上來。我認為在同一學校中,教師可通過循環教學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因為知識是有體系的,只有對整個中學階段某個學科有個系統的瞭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學科特點,更利於教學。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9

通過學習新的《義務教育法》,可以看出呈現七大亮點。

第一、新法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統一性和義務性。

第二、國家對義務教育採取新的經費保障機制,這個保障機制首先體現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上。

過去一説政府投入,就往往容易理解為由縣級政府來負責,實際情況是,縣級政府沒有足夠的能力予以承擔。而新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的規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新法還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

第三、新法對義務教育的管理機制有了明確的規定。

新法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第四、為了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新法採取多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

比如説,“適齡兒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應當高入普通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第五、新法進一步推動實施素質教育,明確了義務教育的質量要求。

第五章專門對教育教學作出規定,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第六、新法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必須具備國家教師資格。

新法對國小和國中教師的工資和職務作出新的規定。第三十條提出:“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第三十一條還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入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

第七、新法對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作出專門的規定。

第二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國小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0

新法已於20xx年5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職業教育法自1996年頒佈以來的第一次大修,4月27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佈會對新的職業教育法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解讀,讓我有機會對新法有個更深入的學習與研讀。

“此次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其目的是為了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也讓社會各界更多關注和認可職業教育。”很多專家如是説。

“不被關注與認可”是長久以來對我們職業教師衝擊最大的一個“痛點”,而這次立法讓職業學校的師生們對前景充滿了更多的憧憬。

於是,循着這樣的思路,我在新法中尋找“被認可”的痕跡。

1、教學的內容更全面。新法強調必須在堅持領導下,開展立德樹人、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市場、促進就業,面向實踐、強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學。提出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不可棄,要致力於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的教育活動。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內容在新法中被明確、拓展和強調,教育變得更系統、更全面、更“以人為本”,足見職業教育更具辦學魅力和社會認可性。

2、教學類型更明確。新法突出強調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從“普職分流”到“普職協調發展”的陳述改變,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界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是層次不同,而是類型不同,並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們有理由堅信:職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將隨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本地產業發展需要、民眾的教育需求等因素變化做出更大的調整。新法強調從小到大的職業浸入,這樣的學情下,將有更多的學生願意進入職業學校,為技能型社會的確立貢獻力量。

3、獎勵指向更顯化。新法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週為職業教育活動周,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台,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明確要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實施獎勵與表彰。由此可見,新法對職業類學校與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廣,獎勵指向更明確,從而使得職業教育的從業人員和學習人員更有工作的動力,學習的向心力。

4、發展通道更多樣。對職教與普高、中職與高職等不同類型與層次的教育做了系統的界定,強調這些類型之間的互通與統籌,推行個性化教學,升學暢通,就業有望。學生可與普通教育不是層次不同,而是類型不同,並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們有理由堅信:職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將隨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本地產業發展需要、民眾的教育需求等因素變化做出更大的調整。新法強調從小到大的職業浸入,這樣的學情下,將有更多的學生願意進入職業學校,為技能型社會的'確立貢獻力量。

3、獎勵指向更顯化。新法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週為職業教育活動周,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台,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明確要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實施獎勵與表彰。由此可見,新法對職業類學校與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廣,獎勵指向更明確,從而使得職業教育的從業人員和學習人員更有工作的動力,學習的向心力。

4、發展通道更多樣。對職教與普高、中職與高職等不同類型與層次的教育做了系統的界定,強調這些類型之間的互通與統籌,推行個性化教學,升學暢通,就業有望。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愛好選擇普通高中或是職業學校,或就業,或升學,或讀研,讀大學的路徑也更通暢,參加職教大學聯考、3+4中職與普通本科分段培養、3+3中高職分段培養、中職畢業生免試註冊入學、高職學生“專轉本”考試以及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出國留學等途徑,通道多樣,尊重學生髮展個性差異,滿足了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的“適型”需要。

5、校企合作更緊密。對職業培訓提出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及其他職業性培訓等概念,使職業學校的辦學內涵更廣泛,收入更合法,職校教師的工作積極心被無限激發;新法鼓勵職業學校聘請技能大師、勞動模範、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過擔任專職或者兼職專業課教師、設立工作室等方式,參與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技能傳承等工作,辦學力量更強大;也鼓勵、指導、支持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依法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加強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行特色學徒制,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訓,可以按照規定享受補貼。雙向融通,使職業教育更有吸引力和辦學實力。

綜上所述,新法的頒佈與執行是與時俱進,適應發展需要的好法。在新法界定的內容範圍可見,職業學校辦學將比過去更具信任度,更具吸引力。而入讀職業學校,將讓更多學生在職業發展上大有可為。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1

《強師計劃》吹響了新時代強師興教和強教興國的集結號,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師範院校是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搖籃和主體,部屬師範大學是師範教育的排頭兵,必須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強的使命自覺主動迴應並全面對接國家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戰略安排。

深化認識,擔當主體責任

《強師計劃》強化了師範院校在教師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強調充分發揮部屬師範大學的引領示範作用,明確建立部屬師範大學和地方師範院校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推動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整體提升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辦學水平。

我國有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基礎教育教師佔全國專業教師數量的86%,基礎教育的質量決定着全民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是關鍵;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師範教育是主體。

作為新時代教師教育振興行動新方略,《強師計劃》提出了未來兩個階段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強師的根本在於教師的質量,重點在於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強調師範院校要把辦好師範教育作為第一職責,強調國家重點師範大學要有更大的擔當和更多的新作為。

師範院校尤其是重點師範大學要從國家教育戰略全局和教育現代化願景出發,切實擔負起強師的政治責任、主體責任和工作責任,主動圍繞《強師計劃》的貫徹執行做好頂層設計、優化組織結構、打造優秀團隊、整合優質資源、完善行動方案,打好主動仗,持續發力培養高質量教師。

增強內功,發揮引領作用

《強師計劃》對部屬師範大學來説,既是重大使命又是發展機遇。一方面,部屬師範大學要發揮其固有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資源優勢,主動對接國家教師隊伍建設新的戰略需要,用實際行動強化主體地位和主體責任,在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台、實施高素質教師培養計劃等方面要有更強的使命意識和擔當作為。另一方面,《強師計劃》對部屬師範大學自身的改革發展也注入了新動能和賦予了新期待,部屬師範大學必須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教師教育的研究和創新,進一步匯聚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加大力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持續聚焦師範教育和增強內功,努力創新社會服務方式和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要當好強師計劃的排頭兵,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增強內功必不可少。一要進一步從整體上打造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優化教師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服務基礎教育能力;二要系統推進專業學科和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發揮學科強師的支撐作用;三要充分凝聚和鍛造教師教育師資團隊,不斷壯大強師的核心力量;四要着力開展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探索協同育人新路徑;五要注重搭建一流的教師教育平台,為教師專業發展和綜合成長提供全方位服務。

擔當是對責任和實力的雙重考量,自身實力是引領帶動的原動力和根本保障,強師是個強己強人的互動共生過程,引領是基於實力與優勢的帶動,引領者內在功夫不紮實,向外必然差強人意。

協同合作,強化提質實效

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是《強師計劃》的重點任務,旨在協調高水平師範大學以組團形式幫扶薄弱師範院校,推動不同層次師範院校間建立協作發展共同體,促進師範院校間優質教育資源交流共享,帶動協同師範院校人才隊伍、學科專業、服務和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進而整體提高師範教育辦學水平。

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是一項新的教育創舉,其核心意義直接指向薄弱地區師範院校生血功能和教師供給源頭,是新時代國家建設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必要舉措。協同提質的`關鍵在於協同,落腳點在於提質,要將協同提質計劃落到實處,體現實效,就要在科學構建協同體系、形成完善的協同工作方案、建立良性運行的協作機制和組建得力的工作團隊上下功夫。

師範教育協同提質是多元協作、內外互動、綜合施策的複雜工作,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難以滿足新的工作要求,要謀求突破和有所超越。前期溝通交流、研究謀劃越細緻,後期效果便越好。如華中師範大學在研究部署協同提質計劃部署落實中,堅持一家一家地碰和一個一個地盯,注重形成常態化溝通機制和倒排工期;堅持短期行動與長遠目標、重點突破與特色建設、專項任務與協同行動緊密結合,凸顯“共謀、共建、共贏”的協同理念,既突出重點又相互兼顧,做到組織健全、責任落實、路線清晰、事有人為、不留空當、志在長效。

《強師計劃》為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出了前瞻性的宏偉藍圖,並描摹出了一幅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未來美景。師範院校一定要乘勢而上努力作為,為《強師計劃》撐起一片天,為師範教育協同提質展現興國強師大擔當。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2

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是什麼樣,直接關係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謀》),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在教育部4月1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我國現有基礎教育教師1586萬名,佔專任教師總數的86%。

新時代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基層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是具體執行者和深入實施者。就基層教育主管部門而言,落實《強師計劃》的重點在農村學校,要着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均衡搭配本地優秀教師資源,補齊農村學校缺乏優秀“學科帶頭人”的短板。事實證明,一所學校的某一門學科如果有一位優秀教師帶動,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農村家長之所以到城區賣房擇校,造成城區學校“大班額”,原因就在於優秀教師大多集中在城區熱點學校。

各地要借“縣管校聘”改革的大好時機,集中解決優秀教師長期集中在城區熱點學校的問題,通過城鄉學校之間教師輪崗交流,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將優秀教師按學科均衡搭配到轄區內每一所學校,從而帶動薄弱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是建立教師補充機制,解決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是高質量教育的標誌之一。有些農村學校,教師總數可能已經充足,按生師比不存在缺編問題,但一些學科人員富餘,另外一些學科卻無人任教,如音體美等學科,這種情況被業內人士稱為“結構性缺編”。

基層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本着“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統籌安排好每年的教師招聘工作。教育、編制部門要對轄區內各學校什麼學科教師富餘,富餘多少,什麼學科的教師緊缺,缺乏多少,有一本“明白帳”,不能憑感覺調配教師。在摸清教師自然減員的前提下,按照“減一補一”的原則,做好每所學校教師需求調查,制訂好教師招聘方案,並保證所招教師與學科需求精準對應,從而逐步緩解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

三是強化管理,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許多農村學之所以教學質量低,當地百姓不滿意,可能不是師資水平低,而是學校管理出了問題。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基層教育主管部門要大力推進“校長聘任制”“校長職級制”改革,提高校長的專業化水平,為基層學校選拔一批優秀校長。同時,要大力提高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待遇,讓其在工資、住房、評優樹先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一批優秀校長和教師投身農村教育,造就一批有教育情懷的“鄉村教育家”,為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就基層學校而言,落實《強師計劃》要着力策劃好教師專業成長的幾個工程,造就一支素質過硬、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為發展素質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其一,實施“讀書換腦工程”,着力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執行者,是教育思想的思考者、研究者和實踐者,同時也是需要不斷髮展的專業工作者。一個熱愛讀書的教師不僅可以不斷更新的自己的教育觀念,而且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學校要為教師營造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引導教師確立了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隊學習的理念,努力建設學習型學校,讓讀書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學校要幫助教師制訂讀書成長計劃,要求教師每學期精讀一本教育教學書籍,自讀三本其它內容的書籍。校長和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讀,每月召集一次讀書報告會,讓教師廣泛交流讀書體會,談心得、議感悟、話收穫,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而使教師個人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集體交流成為一種風氣,全程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其二,推進“名師帶動工程”,滿足教師的成就慾望。學校要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實現人生價值,按照“提高素質、優化師能、造就名師”的思路和“固塔基、壯塔身、樹塔尖”名師培養策略,積極鍛造各級名師,使他們成為全縣乃至更大範圍內的師德標兵、教學專家、育人楷模、科研先鋒,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

“固塔基”——着力提升全體教師的師能水平。學校要通過開展了“教師教學水平系列達標活動”、“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等,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

“壯塔身”——強化對骨幹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學校要加強與高校和教育科研部門的聯繫,定期舉辦“骨幹教師培訓班”,實施“影子培訓”,採取專家報告、交流研討、問題答疑等方式,讓教師在更新教育觀念的同時,解決在教育教學工作遇到的現實問題。

“樹塔尖”——為專家型教師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對於各級特級教師、市級以上名師、教學能手等,學校要着力“搭台子”,建設“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讓其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教育教學專家。

其三,實施“校本研修工程”,滿足教師交流的提高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青年校長的一封信》説道:“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者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至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路。”學校要按照“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研修思路,成立各學科“教研共同體”,引導教師以主體的身份,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經歷和結果進行批判性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其四,實施“小課題研究工程”,引導教師體驗創造的快樂。拉美特利説:“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擺脱妄念並使自己擺脱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教育教學工作是創造性的工作,教師的每節課、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教師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決了這些問題,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的成長就會向前跨進一步。為此,學校要以“小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引導教師樹立“問題就是課題、思考就是研究、解決就是成果”的科研理念,將教育科研從仰望星空的虛幻變成了腳踏實地的探索,引導教師找到自己的專業目標,逐步成長為各級名師。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3

“新基礎教育”倡導追求真實、平實、紮實、樸實;其中真實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真實必須建立在教師能沉下心來,真心地蹲下來研究學生,研究他們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以此為教學的出發點,展開教學活動,這樣課堂上才能呈現學生個性化的基礎性資源。這些資源有可能是課前預設到的,也有可能課前沒有預設到的,甚至被教師看來是幼稚的想法,我們都必須以平和的、尊重的態度悦納學生。這樣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會在課堂上敢想、敢説,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新基礎教育”的課堂需要開放。而一直以來,我們都懼怕學生脱離教學預設的軌道,或者潛意識中給予學生一些開放的空間和時間,但時不時又把學生牽引過來。到需要進行“新基礎”研究活動時,為了表現有“新基礎”的味而為開放的開放,很有可能學生和老師都適應不了。為此,我認為我們都必須思考,如何設計開放式的導入,如何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大問題,如何梳理知識結構等等這些。這不是通過一、二節公開課的研究才有感悟與體驗,真的需要時時考慮、處處留心、不斷積累,長此以往,才可能對開放、結構、資源等有較清晰的理解。在聽完幾節數的計算課後,我發現教師不再是把會算作為它的唯一標準,而是以培養學生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和靈活敏捷的思維品質為價值取向。帶着這樣的認識,不斷刷新自己原有的認識與實踐,把數的計算教學內容定位於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歸納、總結,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告訴後的接受”改為“思考後的發現”,使學生對“數的加減法”豎式對位方式不再停留於形式的記憶,而是在嘗試、思考、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理解。對於計算教學有如此上法的思考正是得益於有新基礎理念的指導,它的高屋建瓴的價值觀能使教師的眼界更加開闊,站位更高。

這一點原來的感受沒有這樣深刻,通過學習與上課的實踐,感覺開放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以為多年的教學經驗足以應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但現實的情境卻是錯綜複雜的,七、八種甚至更多種資源一下子全部呈現在教師面前時,發現學生的資源不僅僅是普遍層面上的可能狀況,還有許多個別的或始料不到的累積出來的情況,也需要教者在短時間內很快地作出選擇、判斷、反應、回饋,就感覺措手不及了。“放”是放了,該怎麼“收”呢?“收”的層次又是怎樣的呢?所有的這些問題需要教者根據當時的情境作出調整,而非照着課前的預設行進。在這段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得恰如其分的話,將使學生的各種資源發揮到最大的功效。從而順利達成除知識目標之外,同時又獲得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反之,會在混沌中越弄越亂,甚至無法收場。

通過聽研究課及課後的專家點評,我覺得要提升教學智慧,首先,對學情的分析要準確、深入,既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狀況瞭解清楚,更要洞察學生的心理狀態,認知方式;既要對普遍層面的學生可能狀況瞭如指掌,也要對個性化學生給予特別關注,這樣才可能面對不同學生時應對自如。其次,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整體知識結構裏來看待,透過教學內容更多地去發現它內涵的思想與方法,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與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新基礎教育”真的是直面真實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它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以真實的狀態展現教與學之間的關係,追求和諧的師生、生生互動,使得師生獲得共同成長的幸福與快樂,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想追求的境界。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4

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一個更系統的認識更全新的瞭解。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發展為起點,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把閲讀作為實驗最重要的基礎活動。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對閲讀的重視。

朱永新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閲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閲讀開始。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閲讀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一個國家不能靠巨大的人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人口素質,只有重視全社會範圍內倡導閲讀,才能真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動之一是“營造書香校園”,倡導閲讀生活。現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的書。新教育就在這時給我們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培養他們健全的心智。朱老師説,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晨誦—午讀—暮省”,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

讓我們和學生共同閲讀,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學習新教育心得體會15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

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於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

一、德育是我們工作的首位。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因為當你走進學校大門時,你的一切就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而是屬於孩子們。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即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孩子,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後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師勢在必行的工作。打破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更為廣闊、寬鬆的學習和生活空間裏,接受全面的培養,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才是一切為了學生,那麼除了針對課堂教學加以改革之外,我對學生的作業佈置中也應該丟掉了以前的簡單重複的內容,改為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分層次設置不同的作業。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説當然很重要。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着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學習“新八德”,提高了我們的道德意識,增強了我們的法制觀念,收穫極大。學習“新八德”與《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通過學習“新八德”教育,我認為一個人成才需具備四個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學習能力。縱觀古今有作為的人才,其必備條件是有濟世之志,理想遠大,有博愛的胸懷,有聰明才智,有紮實苦幹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養的人正是具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人。志向是一個人為實現奮鬥目標而積極進取的動力之源。俗話説“有志者,事竟成。”學生只有正確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確方向和奮鬥目標; 如果沒有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我們的道德修養、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增長的願望和動力就不足,很難成長。“孝親、尊師、友學”是成才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基礎,如果有才無德,則不能稱其為成才,搞不好還會是“危險品”。只有孝親,才能感恩博愛,才能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熱愛事業; 只有尊師,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道德文明; 只有友愛同學,才能愛他人和愛自己,才能融入團體,團結互助,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