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牀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於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紮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於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牀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後,老師又帶着我遊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醫院的一些事蹟。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瞭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麼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瞭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穫,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瞭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牀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牀,更好的融入臨牀,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裏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牀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瞭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 也鍛鍊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2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牀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於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紮實。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胡劍波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胡劍波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於胡劍波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牀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領域的一塊瑰寶,它有着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甚至現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學習中醫四大名著能較好地瞭解到我國的中醫發展﹑成就和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劑﹑成效。也可以説,學習中醫四大名著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後,老師又帶着我遊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醫院的一些事蹟。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瞭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麼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瞭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穫,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瞭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牀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牀,更好的融入臨牀,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裏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牀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瞭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鍊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3

Xx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牀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牀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覆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採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牀療效。並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昇華成的四種大法,蒐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後體會到要認識症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説,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昇華境界,不斷進步。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4

中醫臨牀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 論知識運用到臨牀實踐中並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牀階段的學生 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牀後發現臨牀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穫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麼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牀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鍊。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症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於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東西。俗語説:“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牀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後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牀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後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於鑑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幹,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

初上臨牀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後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後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牀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於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徵。如浮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徵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裏。掌握了脈象特徵之後再在臨牀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恆,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着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麼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徵我都能脱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牀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説“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着説“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絃”嗎?從此以後對於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於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後查閲。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於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牀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温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後考慮這個病是什麼證型,該用什麼主方,怎樣加減。然後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裏,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裏,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

為什麼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後,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關於中醫跟師心得體會5

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我方明白老師陳明副主任醫師默默地為我鋪墊了一條開悟中醫之路,當時自已並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鑽研中醫學。跟師學習患者比較多,常常白天跟老師看病,晚上自己鑽研,坐公交車回到家已是九點多鐘,看着滿街的夜燈閃爍,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飯的愛人,心中不免感歎,但一想到這一天跟師學習中我又明白了一箇中醫的道理,見識了一個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中的歡喜及對老師的由衷感謝無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師學習結束,自始至終,我認為跟師學習並不在於老師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後仍無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討,仍無答案,找一合適機會請教於老師,此時老師字字是真言,無數次跟師學習中是病人的詢問,老師的回答使我頓悟,回答病人的問題時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而非專業術語,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時也學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識,這一點使我受益終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來跟師學醫積累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