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1

當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彷彿進入個全新的世界,裏面講了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傳統風俗......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一章寫當今,而後一章又開始着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説寫作的一些結構、佈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藴含着悲的意味。的確,結尾令人結尾慘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間的愛情令人感慨,令人憐憫,但卻陰陽兩隔。這是愚昧的封建禮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幾代人,而新月的悲劇也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天星跟容桂芳的愛情也沒有結局,這難道僅僅是樑君壁的錯嗎?不,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遺留的弊端,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侵害着沒有思想的樑君壁!

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着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麼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後會怎樣哭叫着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看到這裏,我也為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於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看到這兒我不禁為新月的悲慘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樣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她對學業是那麼充滿嚮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語系。她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幫助寢室裏英語差的羅秀竹。但她的心臟病把這一切都毀掉了,父親姑媽的疼愛,哥哥天星的關愛,楚老師的支持,並沒有讓韓新月自暴自棄,而是積極的於疾病做鬥爭,可命運就是這樣,從不眷戀人,還是讓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留有遺憾的離開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棄過對於愛,對於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終卻無法逃脱命運的束縛。

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着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2

《穆斯林的葬禮》的作者霍達是一個回族姑娘,她用獨特的視角,以“玉”和“月”為兩個特定的兩個意向穿插在一起,交替地展現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艱難的足跡。“玉”的故事是圍繞老一輩韓子奇展開的,“月”則是關於小一輩韓子奇的女兒韓新月的故事。交替的“玉”和“月”的故事,在不同的時代,向我們傳達着同樣的情感,即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兩代人,面臨着不同的痛苦與磨難,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做出了艱難的抉擇。整本書,圍繞着“玉”和“月”交替展開,也可以用兩個字:“悲”與“情”來概括。

先來説説以韓子奇為代表的老一輩的“悲”與“情”。

對於韓子奇來説,玉就是他的夢想。一個對玉熱愛到痴狂的人,忍辱負重去奇珍齋學徒只為師父樑亦清報仇,後重振家業。在他決定從奇珍齋回來的時候,就註定他一生都要和樑君璧綁在一起。他對樑君璧的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或許是因為師父長女的緣故吧。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擔心玉毀的他去了倫敦,同行的還有感情受挫的妻妹樑冰玉。倫敦也逃不過戰火的紛飛,在異國他鄉,兩人便相愛了,生下了私生女韓新月。對於樑冰玉,韓子奇便是難以割捨卻又抵抗不了命運的愛情。回國後,冰玉不堪姐姐的屈辱遠走他鄉,留下了新月,卻帶走了韓子奇畢生的想念。

對於樑君璧來説,家就是她的夢想。她雖寵着妹妹,但也無法接受韓新月存在的事實。她的內心,一定是極為痛苦的吧。這痛苦的根源,究竟是人事還是命運,她也無從瞭解。她能做的,就是壓抑着自己過日子,維繫着她眼中的家。

樑冰玉,這個有着家國情懷的姑娘,從愛上韓子奇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她一生的錯。有人可能會説:“相愛不分對錯”,我就不發表看法了。很大一部分人對該書評價不高,大多是因為韓冰玉的緣故。如果那時候樑冰玉沒有跟去英國,而是韓子奇和另一個人相遇了,命運會不會對他們更好一點。

老一輩的錯誤已經鑄就,無辜的便是新月這一代的孩子們。

韓新月一定是個人人都喜歡的'小姑娘,成績優異,心地善良,每個和她相處的人都會覺得她是一個天使。她和班主任楚雁潮之間,不同於韓子奇和樑冰玉,是在和平年代的自發的愛情,與其他無關。當她知道自己的老師也喜歡她的時候,世界就被點亮了,照耀着她與病魔鬥爭的路。在這條艱難的路上,樑君璧以楚雁潮是漢族人為由不准他們來往,同時也讓新月懷疑自己的身世。

其實故事在新月死的那一刻,也跟着死了。新月是韓子奇最後想守護着的天使,是楚雁潮追尋一生也追不到的摯愛。多年以後,新月的墳前,依舊有個中年男子吹着斷腸的《梁祝》,一生都在想念着那個遠走的人。

一個錯誤的開始,如果不把握好,怎麼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韓天星喜歡小榮,但是母親樑君璧極力反對,工於心計的她拆散了天星和小榮。究竟是她自己本來就是這樣?還是韓子奇讓她變成了這樣?還是命運讓她變成了這樣?我們都無從得知,或許在新月存在的那一刻起,這個人就變了。

時代帶給我們的是經驗,好書帶給我們的是情感。在追求夢想,嚮往愛情,反抗命運的路上,我們未必能説比主人公做的更好。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成就了不同的“悲”與“情”,同時反映了穆斯林在中國行走的艱難與痛苦。終有一天,合上書本,我們會發現:在交錯的故事裏,自己的平淡生活才最為真實。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3

淡淡的月色下,悠揚的琴聲從指尖流淌出,在這聖潔的墓地久久迴響。撫慰着憂傷的靈魂、表達着愛戀的美好、訴説着命運的不公......

擦去眼角的淚,合上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楚雁潮與韓新月那純潔而又悽美的愛情故事,讓我想到了許淵衝老先生翻譯《牡丹亭》中經典的那句:“Love once begun,will never end” 雖有着宗教和世俗的阻隔,仍擋不住兩顆相愛的心。可是,這世間最悲慘的莫過於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割離骨肉的痛讓原本就有病的韓子奇,垮了。相愛之人,一陰一陽的相隔不比世俗宗教,那樣你我二人還能相見,如今卻只能哀悼。這讓原本温和爾雅的楚雁潮失了魂,不到四十就白了頭。作者也在《後記》中提到:她被生離死別折磨的痛徹心扉。可死無法避免,惟有在痛苦中哀悼,在哀悼中不斷前行。

這本書之所以能成為傳奇,在物慾橫流的當代仍是必讀書目之一,我想還是因為它是神聖的文學。就像霍達在《後記》中所寫:“面對文學,有着宗教般的虔誠。文學,來不得半點虛偽、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污穢、骯髒和居心不良。我從不相信懷着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文字。”正因霍達對文字的虔誠,對文學懷有真摯的心,才能讓它成為經久不衰的作品。

我想,作為一部長篇小説,最吸引我的是內容,其次是文字。《穆斯林的葬禮》文字質樸,內容真切闊大,通過一個玉器世家幾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詠歎。樑亦清的死悲壯淋漓、令人震撼。他將一生都傾注於雕玉,每一件都精緻無比。他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鐘,恪守祖訓將一生奉獻給玉。最終也倒在了刻玉過程中。本書是以韓子奇為核心而展開,他是一個準備跟着巴巴去到麥加朝聖的回回,因在樑家對玉器產生興趣,便留了下來。玉器樑這一稱號也是在他手下熠熠生輝,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韓子奇給我的印象一直是“愁”,好似那眉打了結,只有在女兒那才有半刻舒展。原來這也是一個隱藏的巨大的矛盾,牽扯了兩代人的愛恨情仇。

每本小説,每個故事總會有一個“壞人”形象,這本書中的壞人形象在我看來是樑君璧。她是作者塑造的最飽滿的形象之一。如同《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一顰一笑都牽動人心。在讀到新月身世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母親會這樣區別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剛開始以為是封建的.重男輕女,但以君璧的成長背景來看是不可能的。後來才明白,她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面是壓人的威勢,內心卻藏着一腔悲痛,再加上新月這尷尬的身世,瞬間瞭然。還有一個地方,君璧拆散了韓天星和容桂芳的愛情,硬是湊了一段姻緣。看完覺得她真的好壞,城府好深,但細想似乎能看開一些:一個做母親的,哪有不會為自己孩子着想的呢,更何況是親骨肉。這一人物將人性展現的透徹淋漓。

除了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最喜歡的還是韓新月的校園時光。冰心説她對這一段有感情是她曾在燕京大學上學,而我是因為校園時光的親切美好。那個剛邁入社會卻又懵懵懂懂的年紀,那個只有學習和同學友情的純粹,讓我無比親切。

《穆斯林的葬禮》不僅有葬禮,還是一種希望,新的開始。第一代的人屬於葬禮,第三代的人則是希望。特別是幾十年後,冰玉回到博雅宅找新月,她一把抱住的那個少女正是未來,希望!

這本書是一口氣讀完的,讀下來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真的是純潔的夢想、悽美的愛情、痛苦的命運、不朽的傳奇!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高中時初讀,現在再回看還是回味無窮。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4

一天花了八小時,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八小時,如果算一下的話,從早上六點醒,除了早飯、午飯和體育課沒看之外,其他時間一直都在看他。

這本書我不覺得有什麼春秋大義,至少不像《約翰·克利斯朵夫》那樣雄偉,也不像《紅樓夢》那樣令人着迷,但是他也有他的美。有時是文字美、意境美,而有時則是哀傷美,作者好像在説美的東西都是短暫的,不管是愛情還是新月,或是玉兒。

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覺到各種情緒的交雜,體會一番情緒美和人生的悲歡離合,好像一杯上好的酒,有許多種層次,互相掩映。很多人都呼籲在看小説時要懸置道德判斷,這本書完全不需要注意這點,因為根本無法使用道德判斷,他美的你找不到判斷依據。

作者採用先後相差一代人的兩條時間線交替講述,在你為書中人物唏噓不已、擔憂時,作者忽然跳到了另一條時間線上,在讀的時候總想直接跳到下一章,接上這一時間線。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因為我覺得跟着作者的腳步,可能會看到更美的世界,所以就沒擅自主張。

説到書本身,我一直在喊這本書很美,上面也説到了很多方面的美,但是書不光是美,還進行了很多話題的討論,雖然沒有春秋大義,但是依然在講述作者對於愛情、家庭的理解,能看到作者在這上面的思考,尤其是對愛情的分析,非常精闢。

愛情這一條複線,時時刻刻牽動着人心。這裏面有許許多多本以為是愛情劇的地方,但這時候往往會發生轉折,像相戀的人被母親從中作梗拆散,男的最後和母親安排的門當户對的女的結婚,最後發現是母親的謊話才拆散他們,但是最後因為一系列原因不得已只能履行母親的要求。

這並不是像我們看到的愛情劇: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是屈於生活,一輩子很短,有人愛着你,有家庭需要你負責,你可以選擇不顧一切的戀愛,但是還有一種選擇是讓你堅持現在,最後主人公選擇了後者,有了遺憾,這才是現實。有的,因為一方患有絕症才表白,卻遭到養母的'阻撓,最後也沒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世界沒有奇蹟,女生還是離開了世界,這才是世界上佔最大多數的現實。

有的是結婚多年才發現彼此之間根本不是愛情,而是親情。男的陰差陽錯離開家庭,意外妻、子不知下落,這時卻恰好遇到了愛情,懂得了愛情的真諦,一段時間後果斷的選擇了愛情。

但是最後卻與原配相遇,這時候愛情、妻子兩者該如何選擇,家庭、相當於性命的玉石、女兒、兒子、自己摯愛的府邸,又該怎麼選擇?誰能説哪個選擇就一定符合道德,一定好,又有誰知道該如何選擇不後悔,哪種選擇該是我們該做的呢?

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這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老天也不欠我們一個終成眷屬,往往意外更多,痛苦更多,這才是現實,是我們應該面對的生活。

愛情只是其中的一個話題,書裏還有許許多多的內容。這本書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他會給你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本書的跨度非常大,現在看來非常有借鑑意義,能夠啟發我們思考。

懂得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讀這本書的最大意義。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我所有讀過的小説中,應該會排進前十。我總覺得,這本書很多元素和日本小説很相似,像櫻花一樣,絢爛但極為短暫。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5

當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彷彿進入個全新的世界,裏面講了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傳統風俗。。。。。。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章寫當今,而後一章又開始着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説寫作的一些結構、佈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藴含着悲的意味。的確,結尾令人結尾慘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間的愛情令人感慨,令人憐憫,但卻陰陽兩隔。

這是愚昧的封建禮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幾代人,而新月的悲劇也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天星跟容桂芳的愛情也沒有結局,這難道僅僅是樑君壁的錯嗎?不,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遺留的弊端,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侵害着沒有思想的樑君壁!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着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麼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

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後會怎樣哭叫着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

看到這裏,我也為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於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看到這兒我不禁為新月的悲慘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樣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她對學業是那麼充滿嚮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語系。她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幫助寢室裏英語差的羅秀竹。但她的心臟病把這一切都毀掉了,父親姑媽的疼愛,哥哥天星的關愛,楚老師的支持,並沒有讓韓新月,而是積極的於疾病做鬥爭,可命運就是這樣,從不眷戀人,還是讓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留有遺憾的離開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棄過對於愛,對於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終卻無法逃脱命運的束縛。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

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着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6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在跳躍的時間中緩緩地講着故事,在愛與被愛中來回: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着不一樣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

大約遠在公元七世紀,一羣羣頭上纏着白布的中亞和西亞商人,追尋傳説中東方帝國的繁華,輾轉數千裏,來到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讓他們從此停留。歲月流轉,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在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始終堅持着自我特有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對於這個民族本覺陌生,但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一個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這本書帶着我與一個穆斯林家庭一齊,走過時代長河中的許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韓子齊嗜玉如命,戰亂年代,為了保護自我的藏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拋下妻兒,遠渡重洋。彷彿命運的作弄,在異國他鄉,他與妻子的妹妹樑冰玉走到了一齊。戰爭結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國,帶着感情結晶女兒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應對自我的妹妹,自我的丈夫,應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怎樣可能讓自我沒有丈夫,讓兒子沒有父親?僅有樑冰玉明白,這個家是容不下她了。於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陪伴。韓新月委屈,不解,為什麼照片上的媽媽看着那麼慈祥,而現實中的媽媽,卻是那麼的陌生……隨着新月的長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漸漸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麗,聰明,善良。與一個女孩的所有的讚美詞彙都能夠加在她身上而毫不誇張。她愛她的家,卻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裏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與楚雁潮的感情完美而又坎坷,卻被無常的生命,斬斷了所有的夢想……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遠走異國他鄉,做了一輩子如無根飄萍的樑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着自我的痛苦急切地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

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有一個十分獨特的結構形式,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象徵着財富和地位,“玉”的章節寫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月,象徵着純潔、善良,寫的是韓子奇的女兒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感情。

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讀者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我的心境,整理好情緒,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讀。這種交替式的敍述帶給人一種奇妙的閲讀體驗。讀者就這麼跟着霍達,彷彿穿梭在一條兩面牆壁在上演兩條命運線的細長鬍同中,當走到盡頭時,胸中是一股硬實的填在心頭,揮之難去的憂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7

秋日午後,天高雲淡,我又一次打開《穆斯林的葬禮》,操場上陽光明媚,孩子們稚嫩的讀書聲不絕於耳,我嘩嘩地翻着書頁,慢慢沉入那個遙遠的年代。剎那間喧囂退去,新月白衫藍裙,淡雅如荷,向我走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通過揭示穆斯林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塑造了韓子奇、韓新月、楚雁潮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讀來百轉千回,蕩氣迴腸。

愛的寂滅。是本書一以貫之的文學母題。愛情的花園爭奇鬥豔,韓子奇偏偏鍾情枝頭並蒂的倆朵,是漫長的分離隔膜了愛情?還是連綿的戰火燒燬了堅守?“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韓新月和楚雁潮的生死別離生動地詮釋了倉央嘉措的兩句詩:“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中間隔着宗教的溝壑,還隔着無法跨越的生死,當新月終於離世,荒涼的墓地飄起憂傷的琴音我忍不住潸然淚下,整本書散發着深沉的悲劇美,但掩卷沉思。我更愛在這一切悲劇之上所凸現的新月的形象。

彎彎的月牙,柔柔情情地掛在林梢,這是作者對於“新月”這個人物美學象徵的定位,她到底什麼樣呢?用霍達的原話來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集中在她身上,包括秀美的外貌和優雅文靜的氣質。”她是真善美的.化身,更難得的是她刻苦上進胸懷崇高的理想。“皎皎者易污,嶢嶢者易折”或許正是因為她太完美了。作者才安排瞭如此悲慘的結局,她短暫的一生,過得積極而充實,她勤奮過,努力過,拼搏過,考進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她愛過,怨過,抗爭過,擁有了刻骨銘心的愛情。即使一次次與死神狹路相逢,也努力地拂掉她落在身上的黑色羽翼,在生命定格的前一秒,她的心裏沒有恐懼,也沒有怨恨,只希望能等到太陽出來的時候見愛人最後一面,“楚——”那最後一聲泣血的呼喚,包含着多少欲訴還休的依戀啊!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新月逝去的那一刻,我似乎聽到空中隱約的禮樂之聲,不知為什麼這一段描寫總能讓我想到黛玉之死,“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黛玉憧憬了一輩子,卻無法爭取什麼,鬱鬱而終。新月活得比黛玉精彩多了。生命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瞬,卻綻放出了迷人的華彩,對比新月我何其慚愧,生活不知從何時一天天相似起來,點滴的平淡疊加起來磨礪着進取的鋭氣,胸中澎湃的激情變得波瀾不驚,無可無不可的王國向我打開了大門。我慢慢發現豐富的語言文字,到我這單調得剩下了兩個字“隨便”,前幾天偶爾翻到一篇小説《無可無不可的王國》,不由大吃一驚,這不是寫我嗎?雖覺驚心,還是提不起精神改一改,感覺自己正一路垮下去,要一直垮到腳下的泥土裏去。今天讀完《穆斯林的葬禮》不由汗顏,“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連新月這樣的弱女子都深諳此中真意,我竟還渾渾噩噩?人生百年不過匆匆如白雲蒼狗,即使只剩一秒,只要認真地活過,就不枉走這一遭啊。看過《泰坦尼克號》的朋友大概不會忘記,那些船快沉時還在演奏的樂手,還在認真洗甲板的水手。這份從容不迫,需要何等氣度!

合上書,秋日的陽光依然明媚。讀書聲依舊聲聲入耳,遠處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吮着手指看我,一招手他竟一臉驚慌地跑掉了。跑到遠處小馬駒一樣撒起歡來,説不出的活潑可愛。我仰望頭頂湛藍的天空,心裏從未有過的敞亮。真好!我要讓生命的每一刻都變得這樣新鮮而富有生氣。使生命真正如夏花之炫爛。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8

兩個發生在不同的時代,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樑冰月與韓子奇的愛情是一個甜蜜的負擔,它因漂泊和孤獨而存在,因相互的依附和慰藉而美好。樑冰月,正如名字的釋義,冷冷的月兒,悽清孤獨,藴着隔世的光芒,這是她的個性。當遭受了她最深愛的人的背叛,她於絕望中選擇了離開,跋涉萬里,與子奇共赴英國。擔當昨日的夢魘重現,近乎崩潰的靈魂再也無法倔強的支撐,而同樣的子奇也在異鄉尋找慰藉,他們走到了一起,因為混亂的年代,誰也不知道誰還活着,誰也看不到希望。子奇後來回國,冰月依舊在異鄉生活,即使回去有能怎樣,‘’物是人非事事休”,她曾經勇敢的衝破世俗,這是她一個人的化蝶,沒有人能夠理解,也不需要理解。那些人,那些事,永遠不會在那樣進行了。

樑冰玉與韓子奇的愛情是一種近於親情的相互依賴,它因依賴而長久。他韓子奇從流浪而來,為了報答師傅的收留、授藝和養育之恩而娶了她,她則視他為困苦時可以依靠的寬厚得肩膀,落魄時能夠重振家業的脊樑。他與她結合了,現實的結合。如果她安於這種現實的愛情,亦或只是親情的'話,那麼,即使是動盪的局勢造成的親人的離散,甚至是丈夫與妹妹的背叛,她也都是能夠尊重和默認的。悲劇就在於她太愛子奇,這穆斯林最忠實的教徒,在這現實的愛情中做的卻是浪漫的夢——夢想着自己的丈夫永遠是她的奇哥哥”,心中永遠只有她一個。卻不知子奇從來對她只是兄長對妹妹的關愛,只是“長子為父”傳統家庭觀念下一個男人的責任。他們的結合,在她是一種愛情的發展,在他也許只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

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美好而又坎坷,讓人為愛情的美好而微笑,為愛情的坎坷而難過。他門有着共同的夢想愛好。可是,世事的變化是常人無法預料的,當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臟病後,決定向新月説出自己的愛,以燃起新月對生命的渴望,讓她能積極向上的過着每一天。他們相愛了,愛的那麼真誠,那麼熱烈。楚雁潮為新月買了留聲機給他放最愛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譯魯迅的文集,完成他們的共同夢想,他對新月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轉。然而,他們的愛情卻受到了母親的阻礙。但他們並沒有為此而退縮,反而更加堅定的愛着對方。楚雁潮甚至願意同他們一樣信奉伊斯蘭,願意面對與新月沒有結果的事實,繼續深愛着新月。只要能讓他看到她,就足夠了。可這份愛卻始終無法留住新月的性命。當楚雁潮像往常一樣冒着風雪趕往醫院的時候,新月正在竭盡全力呼喚他所愛的人,但僅僅只喊出一個字“楚。”她死去了,絕望無奈遺憾的走了。這樣的事實讓楚雁潮無法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兩個相愛的人,面對生離死別,卻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樑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這樣一個結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與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對新月不邊的愛,無不讓人的心靈震撼,博人眼淚。也許,新月正在另一個虛空對着楚雁潮微笑。

《穆斯林的葬禮》何嘗不是一場盛大的愛情葬禮呢?只是這葬禮來得太快,來的讓人猝不及防。愛情終究是易逝的。只怪當初抓的不夠牢,愛的不夠切,才會在中途走散的走散,遺失的遺失。也怪當時關心的不夠多,擁有的不夠多,才會在生離死別的關頭,哭得昏天暗地,哀的刻骨銘心。更怪當時走的那麼決絕,走得那麼沒有留戀,才會在回首的時候,空留一聲聲物是人非,人去樓空的哀歎。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9

全書的章節是這樣安排的:月夢;玉魔;月冷;玉殤;月清;玉緣;月明;玉王;月晦;玉遊;月情;玉劫;月戀;玉歸;月落;玉別;月魂。“月”演繹的是韓新月與楚雁潮最最至純的愛情;“玉”描繪的是新月的媽媽和爸爸遺憾卻冷峻的愛情。這其中又穿插了一系列人物的感情糾葛,作者的用意也是在突出新月和楚老師純潔、高尚、辛酸的愛情。這部小説可以説是一部史詩,展現了廣闊的穆斯林的生活畫卷;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誨人們何為愛情,以及愛情的真諦的“教科書”。

不要一聽到“愛情”的字眼兒就想到“靡靡之音”,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如果説家庭是社會穩定的細胞,那麼,愛情就是家庭的核心內容了。就如同孟子説的“食、色,性也。”,意即,“食”、“色”,是人的本性。旅美作家劉墉也説過,“不食無以維持生命;不色無以延續生命。”愛情,每個人在豆蔻年華的時候都要經歷過的,那麼,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真摯的愛情,什麼是高尚的愛情,這些都是很多哲人探索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生命是否會增添一些完整的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瞧瞧,“愛情”還是沒有明確的對錯、高低、是否的劃分,所以,還會有作家在文學作品裏描寫它,還會有樂師用曲子歌頌它,“讚美”——值得肯定。

但是歷史卻實實在在無法重寫呀!不管它是牽動億萬人的命運的一切鉅變,還是值不得寫在紙上的區區幾人的一段尋常經歷。

我讀了《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主要想在此文裏説些什麼呢?不是讀後感,只是絮絮的心語罷了。買這本書是想重温一段愛情故事,陶冶下情感,但我沒做到,因為我讀不下去,只是審視了一些片段。昨夜我伏在被子裏還讀了好一會兒,今夜,早早地靠在牀頭,讀了幾頁,就再也看不下去了。這本書,從此該被我貯藏在書架裏了,不會引我去注意它。你問為什麼?我也只能笑笑説,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是有社會性的。人所經歷的無奈和無法推卸的責任都源於人的“社會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還有中國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都是有可取之處的,是經受了千年文化的檢驗的。還有一點,《穆》一書的愛情主題我是熟悉的。我曾寫過一篇散文《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和怎樣延續的》,是我目前最優秀的作品,雖仍顯稚嫩,卻是結合了我自身十年的'感情經歷。我體驗過的愛情,還沒有在哪個作家的作品裏看到,只要稍有點兒共鳴,就不再吸引我了。因為我看了幾行字,就能猜到後面的部分,沒有了“期待遇挫”的閲讀享受,呵呵。

再説,我已經很心酸了,才更愛品味最終能團圓的結局。誰説只有“悲劇才能顯示崇高之美”啊?象《簡愛》的結局不是也給人“崇高”的震撼麼?所以,過陣子我要重温《簡愛》,回味一下我十六、七歲讀它時的感動,並且期待在32歲時還能有點兒新的體驗!所以,我會對別人説,我喜歡的書是《簡愛》了。

夜深了,用幾天時間舒緩一下情緒,下週三我休息時去買《簡愛》,買個精裝本的。

她熱愛的翻譯事業,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愛,也都隨着臨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軀一併進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審判,相信她一定能進天園的吧!摁,一定的!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10

兩代人,兩小無猜,兩情相悦,兩段悲劇,兩行熱淚。

——題記

“人生是一條路,路走錯了可以重來,人生可以重來嗎?”她,腳步輕踏,一路紅塵飛舞,踽踽獨行的她,如黃粱一夢過,洗盡鉛華,為她的女兒,在她生日那天不負天下。她邁入闊別二十年的故園,耳邊的蟬兒喧囂着重拾起那些年。有人來了,玉兒心頭一喜。新月,我的新月!璧兒姐姐呢?奇哥哥呢?你們去了哪裏?“完了,一切都完了,新月早去世了,你來晚了!”懷着二十多年的期待和執念不遠萬里奔赴此地,卻被這樣的噩耗擊垮。一瞬間,所有的努力和執念付諸東流。眼淚柔軟了她曾經的一身疏狂,從佈滿灰塵的臉上跌落,擊在長草的墳頭上,撞擊的.聲音令天地也為之動容。“新月!新月!媽媽還是來晚了啊!”她聲嘶力竭地狂吼着,回答她的,只有咆哮的風和墓碑的陰冷……遠處流淌來梁祝的旋律,天上,雲霧朦朧;地上,琴聲縹緲。不知新月在九泉之下,能否和曲而歌?那些事呢?那些人呢?懷着飽經風霜的臉孔歸來,攜着笑頰粲然的遺像離去。追夢而回,方知恍如隔世。

情綿長,命苦短,香消玉殞琴聲顫。尋望故園處,腸斷。人世紛,愁緒亂,滾滾紅塵人羈絆。重走來時路,已難。

一個人看似堅強了多久,卻又被命運翻雲覆雨的手掌把玩了多久?他們是否知道,稍微走錯一步,就會被它拍得粉身碎骨?也許我當時不那樣做,也許我不該意氣用事,也許我應該先想想再下決定……但,時光的冷峻,在於它永遠不給你後悔的機會,並且只能把也許永遠置於也許。你永遠沒有抱怨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恨自己薄如紙,脆如花,擔當不起命運無常。誰又知,造成這悲劇的,僅僅是韓子奇和玉兒當年鑄成的一個大錯?

新月的出生並沒有給她的父母帶來新生命降臨的喜悦,如果韓子奇出於有婦之夫的責任沒有接受玉兒的愛,也就不會降生新月,他和璧兒也不會決裂,兩姐妹也不會從血濃於水變得反目成仇,也就沒有了新月和楚雁潮水晶般純潔卻脆弱的愛情悲劇,更不會親眼看着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兒英年早逝,最後鬱鬱而終。“如果我們不曾相見,我們就不會彼此相戀;如果我們不曾相誤,我們就不會彼此相負。”面對人生中多少錯愛,倉央嘉措歎息出這樣的感慨。沒有那“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便不會曲終人散……

使我最動容的是新月與楚雁潮天地可鑑的愛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睥睨天下傲狂;她,柔情似水,純真無瑕,看淡塵世浮華。她生病時他寸步不離,她駕鶴西去他靜候歸來,琴聲傳自遙遠的天堂,縱使陰陽兩隔,也要相思凝望。你曾揚言要飲遍世間所有的美酒,最後才發現白水最長情。他們的愛情,不就是一碗淳樸卻回味無窮的白水嗎?淡淡的,暖暖的。最美的愛情莫過於陰陽兩隔的忠貞不渝,等來世,若君為我贈玉簪,我便為君綰長髮,洗盡鉛華,從此以後,日暮天涯……“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便是穿越兩界的肺腑之言!

時光蹉跎了記憶,命運模糊了過往,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命運雖能摧毀人的肉體,但愛終究會在孤墳上漸滋漸長,綻放出永不凋零的花。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一些東西不可挽回,另一些卻永不磨滅。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11

媽媽給我推薦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已經在枕畔半年多了,但是一直沒信心能把這本書看完。看到題目對穆斯林沒什麼感覺,因為對這方面所知甚少;又是葬禮,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我一直不太喜歡看悲劇,心比較軟,往往悲劇會讓我淚流滿面,好長一段時間都會被一種憂傷的情緒所影響。後來是沒什麼書看了,才拿起這本書,翻了幾頁還是沒看進去,忍着又看了幾頁,這下是拿起就放不下了。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無論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樑亦清、樑君壁、樑冰玉、韓子奇的故事,還是天星、容桂芳、陳淑彥之間的故事……都讓我在看的時候旁邊放着餐巾紙。這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在眾多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莫過於楚雁潮了和韓新月了。韓新月,如一輪新月般純潔,如美玉般無暇,她亭亭玉立,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她渴望重歸於燕園未名湖畔雕樑畫棟的備宅之中,於幽幽燈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愛人,重讀他的譯作,重聽他淺吟出拜倫純淨如清泉的詩句。

楚雁潮,風華正茂的年紀,在燕園教書,由於同對翻譯譯著事業的鐘愛,新月與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種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後,噩耗傳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一次次關懷中,他們發現彼此之間已越過師生之界,心生愛意,他們是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而且還是一個卧榻病人,這似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與此之上更有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橫在兩人之間,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族,是一位穆斯林,回族不能與異教人結為連理。

楚雁潮最終還是沒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帶着遺憾走了,她帶着無限希望走了,她帶着對未來的嚮往,對事業的熱愛走了。新月在臨死時一直在問她的好友淑彥“天亮了嗎?楚老師怎麼還沒來啊……”

我潸然淚下,她帶着莫大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離開了這個她愛和愛她的世界,離開對於她而言才剛剛開始的人生。當楚雁潮跳下墓穴為新月試坑時,我哽咽了,什麼是偉大的愛情?那種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處肌膚。 “淚水灑在黃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來,躺在新月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起來了,不願意離開這裏了!”讀到這,我又哽咽了。那一首《梁祝》還在耳邊迴盪,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此時,我多想質問,安拉啊,您的仁慈哪去了?

從來沒有為一本書如此感動過,那一點希望,那一份愛,以及那一縷生命,一個個血肉豐滿的角色匯成了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沒有華麗的詞藻,確是深情至極的詩篇,抽出兩條明晰的線,兩段憂綿的戀情,兩處凝滿血淚的城——北平與倫敦。那悽美的讓人肝腸寸斷的感情,那深邃的讓人刻骨銘心的摯愛,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關懷,構成了一部偉大的愛情篇章。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12

情之一字,是人活着所需要,不管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我們或多或少會擁有其中一種,即使是窮兇極惡的人,我想他們初始也是擁有親情的。《穆斯林的葬禮》便是圍繞“情”展開敍述了兩代人的故事,其中情感最為濃厚的無疑是兩代人的愛情和書中人物對玉的痴情,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在最艱難的時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藥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線希望,當這些全部歸於毀滅,人就沒有活着的動力和勇氣了。

這句話可以映照書中多個人物的死亡:

樑亦清,因疲勞過度在水凳兒前倒下,並不慎損壞了即將完工的“鄭和下西洋”玉件,最終遺憾而亡——對樑亦清來説,玉,是他所熱愛的一份事業,也是養家餬口的根本,當三年的血汗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對他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玉件的損壞不僅讓他的愛玉之心受到衝擊,也讓他難以和親人交代。

他的徒弟韓子奇同樣如此,正值壯年時候,因為女兒新月的去世損耗了他的心理,整個人頹廢下去了;晚年時期私藏、珍愛一生的玉件被強行拿走更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自此失去活着的動力和勇氣,離開人世。

韓子奇的女兒韓新月也是得知自己的親生母親的消息,失去了那份堅持的感情,最終遺憾離世。

講到韓新月,我不得不提到她和她的老師楚雁潮。他們兩個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逐漸走進,後來在新月卧病在牀時,楚雁潮才表明自己對新月的感情:

請讓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

給你獻上我的心靈,

和這心靈中藴藏的全部感情!

這首詩出自馬爾·馬克思,是他贈給燕妮的一首情詩。這份和楚雁潮的愛情使得新月在後續治療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復生出新的活力,她希望自己能夠治療好復學,從事自己所熱愛的翻譯事業,希望能和楚雁潮繼續在一起。然而也是這份感情在面對疾病不可治癒的情況面前,讓新月生出放棄的念頭,兼之獲悉自己的母親另有其人之時,這份生的活力抵不過情感上的衝擊,最終衰敗。閲讀過程中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疑惑隨着新月病情的突發得到解答——難怪作為一位母親會如此不關心自己的女兒,不希望女兒上大學,只關注女兒的夥伴(希望她成為兒媳),甚至不顧女兒的病情,執意斷絕女兒的愛情。

楚雁潮曾説過,“愛情,是一種信仰,他貯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貯存在心裏,他和生命同在,和靈魂同在。”他和新月的戀愛是初戀,是跨民族的,是隔生死的,他對新月的愛是熾烈的,新月的離去帶走了一部分的他。直到多年後,仍可見楚雁潮佇立在新月的墓前,拉響那首新月生前最喜愛的“梁祝”。

愛情的模樣,對未接觸過它的人來説,是各異的,或是充滿喜悦的彩色,或是瀰漫悲傷的灰色,或是期待嚮往,或是拒絕遠離。不論怎樣,總是要嘗過後方才知曉,然於我來説,印象更深的或許不是愛情本身,而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最後,記書中提到的英國布萊克的一首詩:

愛情常會對錯誤視而不見,

永遠只以幸福和歡樂為念,

它任意飛翔,無法無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鎖鏈。

欺騙永遠只能祕藏在心間,

守法,守禮,道貌岸然,

它除開利益,什麼也看不見,

永遠為思想鑄下鐵監。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痴情人皆有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