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公共演講技巧的交替傳譯

演講稿1.27W

交替傳譯與公共演講具有相似的交流過程,公共演講中的聽眾分析、場合分析、有效表達的技巧可充分應用於交替口譯中,從而提高譯員的口譯質量。

公共演講技巧的交替傳譯

  一、前言

公共演講,又稱演説、講演。簡單地説,就是面對眾人較為系統的講話。具體來説,它是一種藉助於口頭表達的社會交際、信息及情感傳播和交流的直接現實性很強的活動。公共演講一直是人類交流的重要方式。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間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

公共演講的技巧研究與應用,既能有效提高口譯的效果,還給基於傳統的翻譯能力與技巧訓練的口譯教學提供了新思路,這對於口譯教學和口譯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於公共演講和交替傳譯相似的交流過程,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公共演講技巧中的聽眾分析、場合分析、有效表達應用於交替傳譯中,以提高口譯的質量,更好地達到交流效果。

  二、公共演講與交替傳譯的交流過程具有相似性

著名演講專家史蒂芬・盧卡斯認為,公共演講的過程包含七個部分:演講者、信息、渠道、聽眾、反饋、干擾和場合。即在某一場合中,演講者通過渠道傳遞信息給聽眾,聽眾會產生反饋於演講者, 交流期間由於外在或內在原因,信息和反饋可能會受到一定干擾。

口譯專家劉宓慶認為,口譯員在交流過程中是扮演“渠道”的角色,整個交流過程即演講者傳達信息,譯員作為中間渠道,把信息傳遞給聽眾,聽眾會形成反饋給演講者。

從以上兩個交流過程可以看出,公共演講和交替傳譯的交流過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公共演講中的一些技巧,從理論上而言,是可以應用到交替傳譯中的。

  三、 公共演講技巧在交替傳譯中的應用

1、聽眾分析

史蒂芬・盧卡斯認為,公共演講中的“聽眾分析(audience analysis)”是很重要的一個技巧,演講者應對聽眾的年齡、性別組成、教育程度和文化種族背景等進行適當分析,才能更好地組織自己的演講,以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交替傳譯中,譯員可借用此技巧,對聽眾進行一定的分析,諸如,聽眾的經濟、政治、教育、職業、種族和文化背景,聽眾的性別、年齡組成,聽眾是行業的專家還是外行,等等。只有瞭解聽眾的情況後,譯員才能更好地進行措辭用語,以充分達到交流目的。例如,若聽眾是行業專家,講話人若提到一些專業術語,譯員可進行直譯,無需過多解釋。但若聽眾是外行或外行居多,譯員則應有選擇性地對一些術語進行適當解釋,以期達到交流效果。

“聽眾分析”這一技巧,在交替傳譯中還可擴展應用到對講話者的分析。譯員在口譯前,可對講話人的情況進行一定的瞭解,這將有助於譯員更順利地完成口譯任務。譯員可提前瞭解講話人的説話特點,如語速、音量和口音等。譯員可找機會先與講話人進行一定交流,以適應其説話特點;如果可能,可禮貌請求講話人與譯員進行更好地合作;譯員還應瞭解講話人的交流目的和態度,比如,是簽訂協議,還是僅表達合作意向,是培訓指導,還是交流討論,是積極態度還是否定態度。只有充分了解講話人的目的和態度,譯員才能避免在口譯過程中出現根本性的錯誤,以更好地表達講話人的信息。

2、場合分析

演講專家Michael Sproule認為,公共演講中的“場合分析(situation analysis)”包括對時間地點的分析。她認為,時間分析包括對整個活動時間安排的分析,因此演講者應根據活動安排來調整自身演講的內容和長短;地點分析包括瞭解是演講是在室內還是室外,以及演講現場的佈置等。[5]

在交替傳譯中,譯員可借用這一技巧對口譯現場提前進行了解。譯員首先應記準活動時間和地點,提前到達現場;譯員要充分了解活動安排,避免因譯員原因導致活動出狀況;譯員還應對現場佈置進行一定了解,例如,譯員和講話人均有無麥克風,場地大小如何,譯員被安排的位置在哪。如果沒有麥克風,譯員能否聽清講話人發言,譯員的翻譯能否被聽眾聽清,等等。這一來自公共演講中的“場合分析”可有助於譯員熟悉活動現場,避免因陌生環境導致的'緊張,同時也能讓譯員提前進入狀態,保證翻譯質量。

3、有效表達

公共演講中很關鍵的一部分即講話者如何有效地展現演講。史蒂芬・盧卡斯認為,演講者應綜合運用語言要素(verbal factors)和非語言要素(nonverbal factors),才能做到演講的有效表達(effective delivery)。語言要素包括髮音、音量、聲調、語速、發音等;非語言要素包括着裝、手勢、眼神交流、身體姿勢等。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的Albert Mehrabian教授對影響聽眾印象的各類因素進行了一項調查。他發現影響聽者對信息理解的因素中,55%是演説者的非語言交際(面部表情、手勢等體語),38%是演説者的聲音(音質、聲調、語氣、音量、語速),7%才是演説者所説的話[6]。在交替傳譯中,口譯員若能有效運用公共演講中的語言要素和非語言要素,將會大大提高口譯的質量。

譯員應注意正確清晰的發音。譯員正確清晰的發音能讓聽眾和講話人準確清楚地明白其翻譯,從而使雙方更好地進行交流。

譯員應採用適中的音量。聲音過大,會給聽眾造成聽覺不適;過小,會造成聽眾聽入不清。若現場有麥克風,譯員應調整麥克風位置,使之與嘴部保持適當距離,以免距離太遠聲音過小,或過近發出噪音。

譯員應保持適當的語速。譯員若語速過快,既讓觀眾難以跟進其講話內容,也容易“舌頭比腦子轉得快”,造成説話拉扯重複,流利度打折;譯員若語速過慢,一則容易讓人認為譯員説話遲疑、自信不足;二則耽誤活動時間,造成活動超時。一般而言,譯員中文速度為每分鐘150字―180字,英文是120詞―150詞。譯員應採用中等語調。中音顯得自信沉穩,是最佳語調。同時,譯員翻譯時,要避免從頭至尾一個音調,單調無變化的音調容易讓人感到沉悶,影響講話人的演講和交流效果。

譯員應選擇合適的着裝。着裝應根據口譯場合選擇。在正式場合,如談判、會議、宴會等,譯員應着正裝,避免休閒、奇異、暴露着裝,且女性不宜化濃粧;在相對非正式場合,如旅遊陪同、非正式談話等,譯員可選擇相對休閒的服飾,但也不宜暴露奇異。

譯員應與聽眾、講話人眼神交流。口譯員不要只埋頭看筆記、做口譯,而應適當與聽眾眼神交流,既表示對觀眾的尊重,還可獲取聽眾反應,提高口譯效果;當譯完每一部分(segment)後,譯員可看向講話人,示意本部分翻譯結束,講話人可繼續講話,這將有助於譯員和講話人更好合作,讓交流更加順暢有效。

譯員應保持合適的身體姿勢和手勢。譯員應坐/站姿端正得體,不要懶散無力、伏靠講台、蹺腿晃腿等。同時,譯員不宜手勢過多、手舞足蹈,應給人端莊穩重、職業自信的良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