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2017關於簡單的清明節手抄報

幼兒1.03W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簡單的清明節手抄報,歡迎大家參考!

2017關於簡單的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江南清明習俗多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除了傳統的青糰子是清明時節必食的小吃之一,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習慣的食俗。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很多喜歡這種食材的人都感歎“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當然,吃饊子的食俗也是大江南北的特定風俗,雖然現在每個時節都可以吃到,但在清明時節吃饊子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風俗,這種習俗在江南並不多,但也算是這個時節不容錯過的一道“寒食”。清明節的"吃"格外討喜,由於節氣的關係,天氣温度適中,人們對於青團、螺螄等這樣的美食無可抗拒。青糰子本身屬於甜食,人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充當早點或配餐,確實也是不錯的選擇。而螺螄的美味眾所周知,尤其是在常熟地界,人們對於螺螄的痴迷也有一定程度。特別是常熟的幾家螺螄館,生意紅火,人們時不時會邀上兩三好友小聚下,品着螺螄,敍着家常,別有一番風味。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兩天24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市,各種包裝的青糰子已經上市,有傳統的綠色,也有五色其他口味的糰子,吃在嘴裏糯糯的、甜甜的,心裏卻感受着一份暖暖的春意與温馨。營業員告訴記者,這兩天這樣的糰子一天可以賣掉十幾盒,有的上班族就當點心吃,既可以填飽肚子,又經濟實惠。專家認為,傳統清明佳節吃的是一份思念與懷舊,品的是心意與氛圍,要真正地過好傳統佳節就必須從自己身邊的細節做起,讓這樣的節日在品嚐美食的過程中擦出別樣的火花。將傳統與現代的東西相結合,在"吃"的過程中過好一個完整的節日。

標籤:手抄報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