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孫維剛語錄

1、愛因斯坦援引勞厄的話,説“當一個學生離開學校時,如果把老師教他的知識都忘光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時他所剩下的,才是學校、教師在他身上教學的真正成果。”這就是説,真正的成果,是知識之外的東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質。

孫維剛語錄

2、 在德育的實踐上,我們提出:(1)誠實,正派,正直。(2)樹立遠大理想,要為人民多做貢獻;(3)做有豐富感情的人,要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而使別人更幸福。

3、在教學上發展智力素質,我們的主要做法有:(1)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教學知識,八方聯繫,渾然一體,造成學生總是浮想聯翩思潮如湧的思維狀態;更着重向哲理觀點和昇華,高屋建瓴;(3)課堂上,造成學生超前思維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的`態勢,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互相傳染聰明才智;(4)題不在多而求精,一題多解,多解歸一;(5)從七年級開始即進行問題研究,寫論文;(6)各科都少留作業,數學不留書面家庭作業,當然不收作業,保證學生每天睡眠9小時左右,6年如一。

4、讓神聖的課堂永遠安靜。我們班紀律嚴明,不但課上,就是自習時間及課間,教室內也不要有聲音,目的是不妨礙同伴的學習或思考。

5、我當班主任,和同學們相約,建設一個優秀的集體,為人民練一爐好鋼。

班主任的言行和對孩子們的真誠。《資治通鑑》裏有這樣一段話,“是故德才全盡謂之聖人,德才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幾取人之術,若無聖人君子而予之,寧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6、要建立先進的觀念。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教學知識。

第一、每個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識的教學,都是在見樹木更見森林,見森林才見樹木的狀況下進行的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細節,都鼓勵學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問為什麼,尋找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使它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在系統中進行教學,還有這樣一層意思:濡染學生,使之養成“聯想總是油然而生”的思維習慣。清華大學學生陳碩,“孫老師講課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數他廣闊的聯想,從東周列國講到解放戰爭,從拿破崙講到斯大林,從尼克松訪華講到雅各賓 派專-政,無一不顯現他淵博的知識和敏鋭的頭腦。這些看似和數學毫不相干,其實它們和數學和其他學科都有着深刻的聯繫,所謂同出一轍。學科間本無明顯界線,它們總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規律,才能把握內在的靈魂。做到知識越學越少,真正的從必然王國邁入自由王國。”

第三、更着重向哲理觀點昇華。人類歷史上,大凡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軍事家,政治家等等,無還同時是哲學家、思想家的。儘管他們在哲學上的成就不像他們在各自學科領域中的成就那樣耀眼,但他們都是站在哲理的高度,站在思想的高度,進行觀察,進行思考的。

因為,科學是從各個學科科學中抽象出來的更本質更普遍的科學。把握住它,便可能也才能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深入本質,切中要害。

這便是聰明的最高層次--深刻與準確的養成過程,或者説,是形成“聰明”的核心。在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歸納、研究對象的特點,從中抽象出更普遍的規律,隨時用它們指導新的學習,或解決新的問題,同時又對這些規律作修正或補充。這樣,幾經上下循環,上升到對哲理的領悟。

第四、教師要造成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在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條件,造成學生總是想在老師的前頭,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讓學生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如果學生只會因襲老師,歷史將會凝滯。人類能有今天的進步,從教學的角度年,是許許多多優秀的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結果,也是許多優秀的教師,自覺不自覺地,促成自己的學生不斷超過自己的結果。正因如此,科學才有不斷向前發展,社會才不斷進步。

我把舞台讓給學生,自己退居幕側。當導演,引導學生把一堂堂演繹成一場場攻克一座座山頭的戰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去歸納,去證明,去總結,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學到講台上來,到黑板上來講,我則審時度勢,從造就一個大的頭腦和眼前的實際出發,不時點語引句。但不要提示,因為提示是把練習跳高的學生託過橫竿去,學生此刻需要的是,糾正錯誤動作和發展彈跳力。

標籤:孫維剛 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