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文參考

職場2.28W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很多人探討的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論文可以做參考?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文參考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論文

摘要:

本文就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探析,提出中職學校必須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考證為基礎、以競賽為動力的就業、考證、競賽三位一體的人才模式,有效銜接課堂所學與社會所需,真正實現中職學校為社會服務的目標。

關鍵詞: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會計專業主要是為社會培養能夠直接上崗的初級會計專業人才。從目前會計專業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來看,多數畢業生並不能適應崗位要求,往往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才能勝任工作。因此,中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構建就業、考證、競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學校培養與社會所需脱節的問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一、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校現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中職學校生源嚴重不足,很多國中沒有畢業,或者輟學打工一年兩年的學生都被招進了學校。會計專業是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性專業,理論性強,又要求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複雜的學習任務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無法實現教學目標。

2.教學模式落後會計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問題,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教材版本較陳舊,跟不上税收法規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造成理論與實踐脱節,畢業生也無法滿足崗位要求。教學模式採用傳統的課堂班級授課,大篇幅的理論講解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效率極低。實訓設備不齊全,沒有專業的會計技能實訓室,學生無法體驗真實的崗位環境,學到的理論知識也不能及時得到實際操作練習,教學效果不理想,無法滿足考證、競賽和就業的需求。

3.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中職學校會計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年輕的專業教師畢業後直接到學校任教,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但是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有的教師是從別的專業轉崗過來的,他們缺乏專業培訓,教學內容“現學現賣”,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中職學校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師的專業知識更新不及時,更沒有時間到企業鍛鍊,導致學校培養與社會所需嚴重脱節。

二、“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考證為基礎、以競賽為動力,構建滿足考證、競賽、就業三方面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考證是指通過國家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競賽是指參加市、省、國家等舉辦的技能大賽,就業就是參加工作、走上就業崗位,一體是指同時滿足考證、競賽、就業三方面的要求。構建“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有利於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發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提高學生職業資格證的通過率,強化學生技能水平訓練,提高學生參賽水平。

三、構建“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

1.重構課程體系“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在於,使學生通過在校學習能夠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在技能比賽中能夠取得好成績,能夠找到對口的工作崗位。為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重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根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要設置會計基礎、會計電算化等課程;參照市、省、國家中職會計技能大賽的大綱,要求學生具備點鈔、手工記賬與電算化記賬等專業技能,相應要設置企業財務會計、會計模擬實習、企業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依據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要求畢業生具備相應的崗位技能,則要開設會計電算化實訓、成本會計實訓、企業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

2.合理選用專業教材會計專業教材繁多,選用合適的教材不是一件易事。中職學校要深入調研,充分了解競賽和就業崗位對會計人才的具體要求,組織會計專業教材建設委員會,有針對性地選用或者編寫與職業資格證書、競賽和就業相適應的校本教材。

3.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教學質量。中職學校要加強會計專業教師的校本培訓,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鼓勵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培訓,開闊視野,積累素材;加強校企合作,組織教師下企業參觀實習,使教師瞭解企業崗位需求,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鼓勵教師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

4.建設專業實訓室完善的實訓場地、充足的實訓設備是“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保證。受限於會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學生很難實現校外實習。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中職學校必須充實實驗實訓設備,完善實訓室建設,構建教學、實訓、考核一體化實訓室,及時更新實訓內容,滿足考證、競賽、就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論文

摘 要:如何有效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財經類高職院校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基於此,本文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B模式進行了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1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因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世界就業市場經濟均不夠景氣。相應地,由於我國勞動力市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其就業形勢也變得極不樂觀。雖然當前大部分行業就行形勢都比較嚴峻,不過我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仍然比較大。從表面來分析,在我國就業市場中,會計專業的供給和需求都是比較旺盛的,不過在實際中,很多招聘企業均反映招不到比較合適的會計人才,而且當前越來越多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紛紛轉行,從事其他方面的工作。通過對以上現象的分析後發現,招聘企業之所以招不到會計人才是因為這些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偏高,因而將大部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拒之門外。因此,本文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2.1明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定位

目前社會經濟體的特徵非常明顯,即專業性、複雜性。因為一個經濟體中包含眾多專業,所以團隊合作精神、個體活動之間的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些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存在較為嚴重的眼高手低現象,要想在社會中明確自身的.定位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國高職院校應針對會計畢業生設置一些就業培訓課程,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便能夠從最為基礎的會計崗位開始工作。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剛踏入社會工作時,應從事基本性的會計工作,不應存有眼高手低的心理,應將就業崗位目標放低些。

2.2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導向為就業。選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時,應將校外工作、課堂教前零培訓。在當前大部分國外國家中,也是主要採取工學結合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學進行有效結合,以便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進而實現崗培養模式,這和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是互相符合的。高職會計實驗實訓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對於高職院校來説,在實行基於工學結合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時,存在較多的約束條件,如因為企業核心部門位會計部門,所以它們會將大部分高職會計專業實習學生拒之門外。因此,要想找到比較合適的單位進行崗前實習,這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即便找到實習單位,但是在實習期間,高職會計學生只能從事一些比較簡單的賬簿登記工作,大大降低了會計專業學生實習的效果。所以高職院校應增強對校內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而對於校內實驗實訓基地來説,它的核心工作是構建一支雙師結構的師資團隊。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老師並不屬於雙師型,和企業會計業務相比,校內老師構建的會計實驗實訓基地和其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因此高職院校應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會計專業老師的研發能力、實踐能力。對此,高職院校可以制定一些鼓勵政策,為老師制定一些專業進修培訓計劃,對老師參加自合證書學習、職業技能鑑定等給予大力支持和鼓勵;為會計老師提供更多的新會計制度培訓機會,大力提倡老師帶領學生到一些企業中進行實習,學生在校內進行實訓時,應邀請一些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的會計專家來本校為學生進行專業指導。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廢除傳統的人事制度,可以通過社招,聘用一些高級會計師作為本校的兼職老師,以便學校在制定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驗實訓基地過程中,給予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議,定期在學校舉辦會計專業專題講座,校內老師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給予一定的指導。此外,高職院校應加強和校外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成立會計工作室,面向社會,以便開展查賬、代賬等有關工作,從而能夠有效提高校內會計專業老師的科研能力,增強學生會計專業的實踐能力。會計專業老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構建和校外企業會計要求較為相符的校內會計實訓基地,課堂教學內容結合會計實踐,能夠使學生動手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幫助學生在上崗之前打好專業基礎。

2.3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促使課程考試、專業證書考試的結合

會計專業課程安排方面,建議以下三點內容:在第1年中,學生應主要學習有關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如語文、數學、英語、會計基礎、計算機基礎、財經法規等。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應參加計算機合格證書考試,且為學生提供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培訓機會,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1年級期間應通過大多數會計專業相關證書的考試;在第2年中,會計專業學生應學習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包括財務會計、經濟法、財務答理等,並通過專業考試,同時還應學習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及考試,如會計電算化課程、Office辦公軟件課程等。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的培訓機會,2年級會計專業學生應通過有關證書考試。另外,2年級學生還應獲取過會計電算化中級證書、有關軟件應用能力證書。在上課期間,老師應對學生進行會計綜合實訓,對企業真實賬務進行模擬處理,以便提高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在第3年中,要求學生進行6個月的校內實驗實訓。為保證學生在實驗實訓中均能獲得老師的及時指導,建議選用導師負責制。在剩下6個月時間中,學校應為學生練習一些合適的實行單位,以便學生到這些單位去實習。在實習期間,學校應為學生配備一名職業導師。學生和職業導師應始終保持練習,職業老師應常常去學生的實習單位進行視察,以便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且和學生進行交流,意識到學生在實習中的弱點和遇到的難題,進而為學生提供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1]賀文瑾.構建和諧的高等職業教育結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5(22).

[2]王梅娟.寧波市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21).

  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論文

【摘要】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中存在的特殊性,產生了對會計專業人才的特殊需求,而現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企業的需求不相適應。筆者認為解決的途徑是要基於中小企業財務會計特殊性和特殊需要,對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和改善教學團隊、建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等措施。

【關鍵詞】 中小企業;人才需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我國,中小企業約佔企業總量的99%,創造的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3,產品銷售額約64%,提供了約78%的就業崗位 。從這個角度講,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每年有近80%將供職於中小企業。如何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企業的發展相適應,是當前我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從中小企業視角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專業框架下,為實現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而按照既定的標準、模式來組織實現的培養過程和培養行為,並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一定的風格或特徵,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包括專業設置模式、課程體系狀態、知識發展方式、教學計劃方案、教學組織形式、跨教學培養方式、人才知識結構等。目前,我國會計專業人員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高校會計類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企業實際需求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相關專業辦學規模的擴大,阻礙了高校會計類專業人才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科結構單一,會計人才知識面狹窄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會計人才知識結構的設計上基本沿襲“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外加“預算會計”的框架,側重於會計專業知識的介紹,人才培養過於程式化,缺乏從事現代會計工作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理論知識,如管理、金融、證券與投資等方面的知識和綜合技能。近年來,部分高校雖然通過拓寬專業面、實施學分制、開設選修課、主輔修制等措施加以改進,但效果並不明顯,會計人才知識面窄的問題沒有根本性改變。

(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重視不足

目前在會計專業教育中,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屬於薄弱環節,沒有專門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 導致學生對相關法律規定缺乏瞭解,社會責任感不強,工作後不能處理好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加大了會計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現象。

(三)會計教育手段相對落後

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不重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主要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師根據章節內容、按部就班的講授課本知識,但學生並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課程的一個總體認識。這種描述性會計教學方法,對歷史成本會計所存在的問題很少被提及,也很少考慮對中小企業的運用偏差和不適應性,也幾乎不去考慮其對現時經濟和企業在投融資、税務政策、企業管理方面的實際需要和變化。儘管傳授了理論知識,但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甄別、運用、創新這些知識,對企業會計的運行認識膚淺。

(四)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脱節

會計課堂教學在內容組織上主要是以會計法規、會計理論講授為主,以實務操作為輔,案例教學較少。會計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把本來具有不同個性、不同特點和特長的人才苗子,用單一的培養規格和培養模式,壓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謂的“合格”人才,扼制了人才在成長過程中創新思維的形成,培養的人才能力不強。

總的來説,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問題,可以簡單用“統一、單一、專一”來形容,即“全國統一無差異、培養單一無層次、專業專一無交叉”。這種模式自然很難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