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完善就業援助制度

職場1.99W

就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民生課題,特別是針對困難羣眾的就業援助,已成為政府制定就業政策的重要關鍵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羣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近期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讓更多就業困難人員享受更多的就業援助。

完善就業援助制度

就業困難羣眾一般指大齡、身有殘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連續失業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總體而言,困難羣體就業難度加大。首先,他們面對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最近5年來,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均超過900萬人。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間城鎮就業每年供大於求約1200萬人。兩組數據疊加,顯示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其次,從全球經濟大環境看,隨着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結構調整,低端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和用工環境不容樂觀,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因出口減少而帶來就業機會減少。再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階段性特點,使得困難羣體的失業表現出時間羣集、行業羣集現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國有企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成為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大批企業富餘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這些下崗失業人員多是無技能和低技能的勞動者,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就業空間狹小,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進步加快的條件下,很難重新進入第二產業。

做好就業困難羣眾的就業援助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首先,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舉措。絕大多數困難羣眾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勞動技能單一,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就業機會有限。同時,許多家庭缺乏經濟來源,成為生活最困難的羣體。其次,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不能就業,是人力資源和人才的浪費。沒有收入來源造成的生活困難,會使社會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拉大,影響社會公平。

援助就業困難羣眾,既是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促進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見實效,也是進一步完善就業援助管理體系和服務手段的過程。為就業困難羣眾提供專項、最優惠的政策扶持和有針對性的就業援助,是建立促進就業長效機制的重要支柱,是新一輪積極就業政策的着力點。今年1月生效的《就業促進法》規定,各級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採取税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羣眾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將就業援助範圍擴大到因資源枯竭或經濟結構調整等造成就業困難人員集中的地區,還擴大了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的企業範圍。

有了政策藍圖,關鍵還需要具體措施的落實。今年,福建面向城鄉所有就業困難羣眾實施就業援助,將大齡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隨軍家屬、退役軍人、殘疾人等列為城鎮重點就業援助對象,將被徵地農民、庫區移民、獨生子女户、“二女户”等列為農村轉移培訓就業的重點對象,依託基層勞動保障平台,對就業困難人員進行登記管理,採取“一人一策”就業幫扶措施,做到就業困難人員家庭“產生一户、援助一户、穩定一户”,形成動態管理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在推進困難羣眾就業過程中,由於行政管理體制、傳統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醫療保障制度等制度上的約束和實踐上的限制,對困難羣眾的就業服務相對滯後,困難羣眾的就業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為此,建立促進困難羣體就業的政府工作機制、法律制度保障機制、財政資金支持機制、社區扶持機制和公共政策支持系統,具有直接的政策含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完善就業援助公共服務。市場失靈的存在,使得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成為一種必要。就業困難羣眾由於文化素質低、專業技能差等原因,難以通過市場體系自動的調節力量和機制來分享發展成果,需要政府扶助,以完善的社會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支持困難羣眾再就業。一是建立健全職業指導與培訓支持系統。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是限制困難羣眾就業的主要因素,構建職業指導與培訓支持系統,就是將職業指導援助與培訓質量、促進就業效果掛鈎,提高勞動者參加培訓和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提供培訓的積極性。對求職者的職業培訓可採用“就業——培訓”模式,而非傳統的“培訓

——就業”模式,這意味着求職者從開始就獲得工作,克服了“培訓是為了尋找工作”的被動性,增強人們參加培訓的動力。培訓內容既包括工作技能的提高,也包括心理諮詢等,以幫助求職者克服因失業造成的心理障礙。二是增強企業實施吸納就業政策的實效性,鼓勵企業擴大勞動力需求。對積極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企業,通過減少税收、落實再就業資金等促進困難羣眾就業面的擴大,並將適用範圍逐步擴大到農民工等就業困難羣眾。

《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