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年俗作文

作文1.25W
家鄉年俗作文1

鄉下過年,總是莊重而熱烈。忙年雖沒有一個具體的儀式,但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因為在鄉親們心中,舊曆新年一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為了把年過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這個過程中,鄉親們主要是做一些過年的準備工作。

家鄉年俗作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滿街走。”這是流行在廣大北方地區的一段忙年順口溜。在我的鄉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順序上卻已不甚嚴格。

其實進了臘月門兒,忙年就開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兒,才越顯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體現在購物上,而購物,又主要是體現在趕集上。

鄉下把臘月裏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貨物一應俱全,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從清早趕到天黑。像一些乾貨、大料、白酒、粉條、蠟燭香火、鍋碗瓢盆等易於存放的用品,鄉親們會早早備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兒價格會上漲。過去人們把年前最後一個年集稱作“窮漢集”、“懶漢集”,意思就是説有些人或窮或懶,只有捱到最後一天才不得不去置辦一點過年的東西。

你可別小看這趕年集,購物其實也很有講究。譬如説碗筷吧,不管家裏缺不缺,人們也要象徵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買個雙數。後來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來年家裏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婦、生孩子;買個雙數是為了“好事成雙”;“筷子”寓意為“快快生子”……另外,高條香買幾把,大蜡燭買幾根,燒紙買幾刀,春聯買幾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規。

小年過後,忙年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過去的人們日子過得窮,多數家庭沒有冰箱,只有到了這時候,才開始備置一些雞鴨魚肉之類的年貨,買回來放在室外背陰處,利用隆冬季節的寒冷天氣存放着。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灑掃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辭舊歲,迎新年,掃屋子家家都要進行。鄉親們為圖過年吉利,過去連掃屋子也要找個“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着黃曆上來,指的是沒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太顧忌這個,找個沒有風雪的晴好天氣,就把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乾淨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窗户、大門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會更加光鮮靚麗。

與此同時,就是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就麪食來講,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餑餑,二是年糕。餑餑是一種半球形的麪食,家家户户都會用最好的麪粉來做。由於餑餑是過年時的當家主食,所以人口多、親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個,這樣一來,整個正月裏就不用再忙着做乾糧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麪和好之後,再在上面按幾顆紅棗,放在鍋裏蒸熟即可。出鍋的年糕呈金黃色,幾顆紅棗點綴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須趁熱吃,吃在嘴裏會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卻的年糕是沒法兒吃的,這與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來,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有着本質的區別。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時候家裏的男人們也沒閒着,他們常常被主婦們調派着殺雞宰魚,炸藕盒、炸雞塊、炸魚段、燉豬頭、煮豬蹄……家家户户的院子裏都飄蕩着一股股香味。人們之所以要把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着準備好,就是想着在年後吃的時候方便一些。那時候親戚們已經開始互相串門兒,客人們來了後,因為手下有了幾個現成菜,也就不至於手忙腳亂了。

等終於到了年三十兒,忙年也就基本結束了。這時家家便又響起了剁餃子餡的聲音,新的一年就要到了……

家鄉年俗作文2

我是地地道道的牡丹區小留鎮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就給大家説説我家鄉的年俗吧!

“噼裏啪啦”,震耳的鞭炮齊鳴,人們睜開雙眼,忙碌起來,炸丸子,凍豆腐,蒸饅頭,包餃子……迎接着年的到來。我與弟弟也不甘示弱,湊上去幫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咦,老爸和大伯怎麼無影無蹤了?想偷閒?哈哈,沒門兒!喲!原來他們在貼春聯,漆黑的大門貼上了紅色的大花,增添了不少年的喜慶……

過年了!小鎮裏的人們起得很早,“噝溜”,餃子下了鍋,盛到碗裏,然後上供,敬天敬地敬神。點燃金光閃閃的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接着,面對神仙,輕輕跪下,雙手合十,帶着美好的願望磕頭。媽媽與大娘帶着笑臉去給前輩拜年去了,我與弟弟也跟了上去,比葫蘆畫瓢,媽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慈祥的老奶奶給了我一把糖塊!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甜甜蜜蜜。婦女們換上了紅色的衣服,拿着五顏六色的扇子扭秧歌……

“咚,咚,咚”,煙花躍然而上,點綴得天空十分美麗。大人們,小孩兒們,在大街小巷聚在一起,仰望着漂亮的煙花。我與弟弟買了孔明燈,寫上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放飛,迎接20xx年新的“征程”。

家鄉年俗作文3

光澤年俗,是光澤年文化的一張名片,內容豐富,耐人尋味,每個光澤人都以此為榮。

光澤縣地處閩北山區,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積澱深厚,民間過年的風俗由來已久,豐富多彩。據清版的《光澤縣誌》記載:“人性獷真,俗尚樸素。”每當年前的10多天,家鄉人就開始忙裏忙外地大掃除,擦洗桌椅門窗,清理一年留下的塵埃污垢,俗稱“掃塵”。農曆大年二十三,家家户户在廚房置灶神香案,供酒茶果品,點燃香燭,在鞭炮聲中舉香拜天,禮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俗稱“送灶君”。直到大年三十年夜飯後,又在灶台上貼有“司命灶君神位”紅紙,擺上香燭果品,放鞭炮舉行禮拜,迎接灶君“下界降吉祥”,俗稱“迎灶君”。二十四至二十六,是“過小年”,家家户户弄些酒菜慶賀一番,商家店主請受僱師傅夥計幫工,以酒酬勞,續用和解僱在此講清,錢也付清,次日放工讓人回家。接着家家户户打餈包文子,蒸糕、炒瓜子花生、殺豬,俗稱“忙年”。到大年三十,貼春聯年畫和窗花,供祖宗,備年飯,這晚最為隆重,晚餐也最為豐富,家家團圓,俗稱“辭歲”。飯後小輩向長輩行禮,長輩向小輩發紅包,俗稱“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爐而坐,吃瓜子花生果點,講年成,講往事,到半夜,俗稱“守歲”。子時一人出去放炮,引萬家鞭炮轟鳴,俗稱“封門”。第二天一早,每家開門放炮,大大小小換上新衣,將昨晚的飯菜熱一下吃,開始接待親友拜年,人們出門也相互道喜,走親串友拜年,天天吃酒娛樂到元宵。這些天晚上有燈舞到處發帖,進行上門到户表演,以慶吉祥。中間還有逢春,謂之“新春大似年”,家家户户要備酒放炮慶賀,俗稱“接春”。到正月十五,各家辦席團聚,然後外出觀燈看戲,熱鬧半夜。元宵過後,諺雲:燒訖門神紙,各人忙生理。該外出做什麼就做什麼,表示年已過去了。

豐富的年俗增加了光澤小縣的年味,是家家户户過年的大事,是小縣城一道過年的風景。

光澤人對這年俗看得很重,千百年來沿襲着這古老傳統的年俗。不管日子怎樣,年一定要過好,一年的積蓄花光就是為了過好年,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每家過年一定要打掃乾淨,如哪家沒打掃,旁人就會説你家的“閒話”。過年不管窮人富人,都要做新衣,實在做不起的也要換上乾淨的衣服。記得小時候,我家日子也不寬裕,有一年母親沒有多少錢,只給弟弟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和姐姐沒有,就在地上打滾哭着要。母親最後沒辦法,向人家借錢讓我們穿上了新衣。今天想來覺得萬分慚愧,也銘記着父母對子女的愛。在家鄉過年不打罵孩子似乎是定規,最記得一年,鄰家一調皮的孩子放炮扔在別人家裏,這家大人出來罵幾句,馬上街上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出來干預,讓罵聲止住。過年不討債在家鄉似乎也是約定俗成。不準上門討債,如誰上門討債被罵不管再有理都沒人同情,讓借債人過上一個好年,這也是家鄉人人性的美德和人心淳厚的標誌。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不管貧富家家都會有好衣穿,好食吃,有鞭炮玩。特別是小輩拿一包糖到長輩家拜年,長輩都得掏一點壓歲錢,多少不限,回去也不用交給大人,自己可以自由地花。還有街上每晚燈舞流動,整條街都熱鬧。有時還請來戲班,你可以連着幾天坐在台下邊磕瓜子花生邊看戲,那本地着名的三角戲、茶燈戲、贛戲讓你如痴如醉,回味不已。

儘管時間過去了多少年,儘管人事更迭了多少代,光澤的年俗都亙古不變,作為年文化一直傳承下來。裏面包含着多少濃濃的人生情結,是老人們的懷念,是中年人的期盼,是青年人的希望,是幼小人的夢想。讓你多少次咀嚼、多少次回味,一直沉浸在那美好氛圍中。歲月留下美好的東西,一直刻印在你的生命裏,不會被歷史的風塵所掩沒。我們揮之不去這歷史留下的文化情結,更揮之不去那寓於其中的樸素鄉情、親情、人情的風味。

哦,光澤的年俗,是光澤人過年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如一本厚重的民間文化風俗大書,讓每一個光澤人從童年到老年讀之不盡,受用無窮。現在時代發展了,光澤的年俗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更為文明、健康、歡快,有文化品位,給光澤的過年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我還是懷念光澤那過去的年俗,古樸、真誠、實在,寓意了光澤人對年的崇拜和感情,尤其是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時代,帶給我童年無數的歡樂和懷想,讓我一生為之充滿美好的夢想與回憶。

家鄉年俗作文4

空氣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江西贛州,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我對家鄉的春節卻並不陌生。

江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餘。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在大年七年級,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七年級,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為人們認為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還記得年七年級,我穿着一身紅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樂!”一進門我便大喊。屋裏十分整齊,乾淨。奶奶迎聲而來,看見我們,十分高興,説:“好!真乖!”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説:“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十分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聲。

家鄉年俗作文5

滇中民族眾多,年俗各有不同,各地年俗也各具特色,但由於缺乏統一性的動作,難以形成共同文化,習俗只限於本村本寨,成為鄉土中的奇葩和瑰寶。

記得每年接近臘月時,老人會翻開泛黃得老黃曆,看着屬些什麼,撿個個家人屬相不想衝的日誌殺豬,現如今,由於天氣逐漸變熱,為了方便保存,殺年豬提前冬月。到二十五六的時候,父親也會選個和家人屬相不想衝的日誌來掃屋。由於農村常年燒柴做飯,火煙殘留的物質會掛在物樑上,形成所謂的塵灰,塵灰不能在家過年,新年新氣象,再破的屋也要掃屋。有時會陪着父親,去砍一種常青葉密的方言叫青杆櫟的橡樹,此時橡果已經早就掉落。父親常常圍着樹叢精挑細選,掃屋似乎也是一個神聖的儀式,最後總是挑選枝杈稀樹葉密、枝型呈圓形狀的樹叢。選定之後,父親小心翼翼的砍着,高高抬着,不能沾染一點點地上的灰塵。回到家中,父親唸唸有詞,但聽不明白説些什麼,因為不敢靠近,怕被塵灰眯眼睛。

呆到過年吃完飯,第一件事就是要洗腳,要是誰洗得晚了,老人會説:你去串親戚時是吃不到肉之類的美食,只能喝洗腳水。所以從小到大這個習慣一直延續。洗完腳後,長輩會給孩子發點壓歲錢,用錢壓着孩子的新年禍祟,保佑孩子平安,所以壓歲錢一般不能及時花掉,但貧窮孩子沒有多餘的零花錢,往往是發了不超過一天就花光了,也就是在大人不讓花錢的大年七年級,把錢花光,以至年年錢經不起花,年年受窮,惡性循環。

最有趣的要數拉小豬,每到年夜十一點左右,孩子會被父親趕着去河裏撈石頭,一般是較大男孩和較為年輕的男人去做這個事,女孩和女人不得參與。所謂拉小豬,就是到冰冷的河裏撈個長形狀的石頭,用繩子拴着,一個超前拉並哄着,一個裝模作樣找根小棍子吆喝着,整個街心都是吆喝聲,一聲比一聲大,聲音大的來年雞豬順暢。等拉倒家時,就把石頭往豬圈一丟,神聖有趣的拉小豬就結束了。有時故意撿石頭丟在豬上,把豬打得怪叫,長輩只會笑着説:小娃娃真是調皮。也有的會厲聲罵道:把豬都打病了。

家裏年輕人十二點前是不能睡的,要守歲,女人和小孩可以早睡。且女人大年七年級不早起,又男人負責全天伙食,一般早晨吃素,晚上吃冷菜冷飯。全天不動刀,不掃地。但大年七年級串門串門時,很有講究。你首先要砍別人家門前是否有灶灰和凳子,有的人家表示忌諱女人前往,特別是結過婚的女人。所以長期以來,女孩和女人一般不到人家去串門。在我的記憶裏,家裏一直沒有大門,也沒有忌人的做法,所以每到大年七年級,家裏總是聚滿了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鬧着、笑着、哭着人情總是很旺。

家鄉年俗作文6

大年八年級,收到弟弟年前從老家給我郵寄來的食品包裹,裏面裝的是家鄉的餈粑。我迫不及待蒸一點吃,香甜、可口的餈粑讓我頓生思鄉情,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打餈粑的習俗。

年前打餈粑,是家鄉習俗。我的老家在湖北農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大人們忙年的情景。農曆臘月到了,村子裏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户户都在為過年做準備。殺年豬,磨豆腐,打餈粑,燙豆折……過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產的,新鮮,營養,味道純正,稱得上綠色食品了。為過一個豐盛年,大人們在臘月間都很忙碌,從早忙到晚,和農忙時節差不多。這時候,小孩子們也來打打下手,為忙年出一把力。

我記得打餈粑的時間一般在農曆臘月中旬左右。這段時間,農村開始有了過年的氛圍,村子裏沒有閒人,炊煙幾乎整日不絕,家家户户都在忙。要打餈粑,先要定好日子。因為打餈粑的主要用具——一個大石臼,村裏只有一個,大人們就得商議一下誰家先誰家後,排一個大概時間表,一來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來各家各户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浸泡大米。石臼,過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結實。這個時候被拿來作為打餈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盡其用,派上用場。

要出好餈粑,原料是關鍵。我的家鄉地處江漢平原與鄂北山丘交界地帶,這裏四季分明,日照、光熱、水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各類優質大米。到了打餈粑的日子,選用自家出產的上好糯米,用平時來擔糧食的籮筐裝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邊,在水裏淘洗得乾乾淨淨;擔回來,倒在幾個大的木盆裏,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時間有定規,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處。有經驗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沒有。將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雙特製長筷子將糯米扒拉平整,然後插幾個“氣孔”,蓋上甑的蓋子,把甑放到鍋裏,鍋中上水,灶裏添柴,點火開蒸。柴火有講究,要文武結合,始用稻草燃料類的文火“熱身”,繼之以劈柴類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聞見了甑中糯米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那時節,天氣陰沉,雪花飛揚。早有兩三個互相幫忙的身強體健的壯勞力抬着石臼來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後面,懷抱幾根打餈粑用的圓木棒。雪地裏,留下他們深深淺淺的腳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剛用過,只需簡單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裏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開蓋子,一位大力士將甑環抱起來,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個人一人一根木棒,開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搗”。他們圍着石臼,邊鼓搗邊轉着圈交換位置。打餈粑可是一個力氣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氣,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單衫,直到將熟糯米鼓搗成熱餈粑,再也看不見米的蹤跡。小孩子們看着聞着就嘴饞,叫着要嘗一嘗。就有人用洗乾淨的熱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團餈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裏。

餈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個較大的簸箕,擦洗乾淨,裏面撒一層細米粉。幾個人用木棒將石臼裏的餈粑攪成一團,合力舉起,放置到簸箕裏。用熱毛巾將這團餈粑慢慢撫平,厚薄均勻,覆蓋整個簸箕。讓它涼幾天後,主人家就把餈粑分條切塊,放在小缸小桶裏,用清水浸起來。吃的時候,撈起來晾乾,煎、煮、蒸、炸,都成!用優質純正糯米打出來的餈粑品質佳,韌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時候,餈粑不僅自家人吃,還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簡單、方便又實惠。過年了,來拜年的人擠滿一屋,主人家在置辦酒席待客前,每人先來一大碗豬腿蓮藕煨湯,裏面就有幾塊油煎過的金黃色的餈粑。這在當時,可是很加勁、很給力的招待呀!

家鄉年俗作文7

空氣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山西,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是我對家鄉的春節卻並不陌生。

山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餘。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是,在大年七年級,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七年級,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為人們認為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還記得年七年級,我穿着一身紅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樂!”一進門我便大喊。屋裏十分整齊,乾淨。奶奶迎聲而來,看見我們,十分高興,説:“好!真乖!”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説:“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很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

家鄉年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了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户户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了大年七年級。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八年級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抬着挨家挨户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來和我分享交流吧。

家鄉年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湖北襄陽,媽媽説襄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過年的習俗自然不少。我不太懂,都是聽長輩説的。襄陽的年俗,涉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衣。特別是小朋友,過年一定要買一身新衣服。有萬象更新的意思,也有驅邪降吉祥的意思。

食。我的家鄉襄陽,過年關於吃的習俗最多。吃美味的臘八糑之後,農家就開始殺年豬。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過小年之後,家家便忙着做甜酒、炸米花、蒸年饃、炸油條等等。我最愛吃姥姥炸的油條!特別是大年除夕那天的那頓團年飯,講究特別多。有幾個菜是一定要做的,比如青菜、白菜、黃豆芽、圓子、全魚等。青菜寓意“清清計計”,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不生病。白菜寓意“百事大吉”,凡事順利。在我的家鄉,豆芽也叫“長菜”寓意“長財”。圓子意味着全家團圓,和和氣氣。全魚不能吃完,要把魚頭和魚尾留着,意味着有頭有尾、年年有餘。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吃餃子,寓意“得元寶”。

住。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家家户户打掃衞生,送灶神。由於過年都要講吉利話,而小朋友不懂事。所以,家裏的春聯特意寫上“童言無忌”。大年夜,主人會在堂屋中燒一個平時準備的幹樹疙瘩。老人説,除夕夜燒樹疙瘩火,徹夜通明,紅紅火火,新的一年裏就會餵養出大肥豬來。除夕夜,全家圍着樹疙瘩火守歲,長輩打發小孩子們壓歲錢。在零點時分,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家家燃放煙花爆竹,迎接喜神、財神進門。不少農婦還忙着把外面的木柴朝廚房裏拿,拿得越多越好,這又叫“新年柴(財)進門,滿屋堆金銀”。另外,正月初四之前,不倒垃圾。不然,會倒掉新年的財運。

行。襄陽農家一般正月七年級不出門,在家拜父母、守財神,八年級才開始出門拜年,相互走動,恭賀問候。走親訪友,大家都會帶着禮物,也叫新年“見面禮”。而且,為祝願新的一年裏出門順利,襄陽人多會在門外的大樹上貼上“出方見喜”、“出入平安”等納吉祥的春聯。

過去襄陽農家還有個“鬧春客”的習俗。就正月十五之後相互請左鄰右舍吃飯,過“二道年”、“喝春酒”熱鬧熱鬧。這一“鬧”就一直“鬧”到二月二,才算過完“二道年”,人們才一心一意投入到春耕生產第一線。

家鄉年俗作文10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家家户户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大年七年級。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八年級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抬着挨家挨户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習俗。同學們,你們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來和我分享交流吧。

標籤:年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