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熱門】風味小吃作文錦集6篇

作文3.1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味小吃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門】風味小吃作文錦集6篇

風味小吃作文 篇1

這天中午,我吃了媽媽的拿手菜“芹菜炒魷魚”這菜顏色美,氣味香,味道更是鮮氣十足,真是羨慕媽媽的這一手藝。我實發奇想:我為什麼不能跟媽媽學學,自己做美味給自己吃呢?於是,我就和媽媽學了學手藝。

媽媽説:“我們首先要把魷魚煮熟,這魷魚煮熟可不是這麼容易的,必須得用這東西煮。”媽媽指了指高壓鍋。媽媽接着説:“我們分工行動,對於高壓鍋你太熟悉,所以我來煮魷魚,你呢就來擇芹菜,洗芹菜和切芹菜。”我胸有成竹地説:“包在我身上吧,沒問題!”

當我聞到陣陣魷魚那誘人的香味時,我的工作也完成得差不多了,我自言自語地説:“哈,我可以再顯身手啦!”媽媽説:“你現在還不可以做”芹菜炒魷魚“因為你還沒有經驗,不能光聽”芹菜炒魷魚“這道菜的名字就以為做這道菜就很簡單, 你得先看看媽媽我是怎麼做的。”説着,就做起了示範。

媽媽首先把煤氣打開,把鍋加了加熱,接着 了舀一小勺油在鍋上。一分鐘後,媽媽把準備好的芹菜全部倒進了鍋內,一會兒炒芹菜一會兒適量地加水,沒過幾分鐘,媽媽把煮熟的魷魚也給放入鍋中,炒了幾下之後,媽媽把各調料也陸續放入鍋中,接着説拿鍋蓋,蓋住了鍋,悶了一會,媽媽的拿手菜就做好了。媽媽説:“該你了。”我也像媽媽那樣做了起來。

十分鐘後,我和媽媽的傑作都擺在了餐桌上,各自嚐了各自的“芹菜炒魷魚”,媽媽先發話:“你做的”芹菜炒魷魚“ 顏色和氣味倒都挺不錯,只是——”我説:“只是什麼?”媽媽説:“只是你的”芹菜炒魷魚“太鹹了,説,你到底放了幾勺鹽?”“哈哈——”我們倆鬨堂大笑起來。

風味小吃作文 篇2

我的家鄉臨澧縣有許多風味小吃:皮薄肉嫩的餛飩,爆辣綿柔的麻辣藕,香甜酥脆的米泡兒糖……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紹歷史悠久、白嫩甜軟的娃兒糕。

早在清朝初期,臨澧縣城就有了娃兒糕的家庭製造坊和專賣店。到現在為止,它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了。縣城盛產稻米,人們就地取材,做成娃兒糕,替代包子和饅頭,成了家鄉人喜愛的食品。

娃兒糕一般現做現賣,方法簡單。先把大米加水,細磨成米漿,再把水瀝乾,加入紅糖或者白糖,舀到蒸籠的半扁圓型模子裏,蓋上蓋兒,放在灶上蒸熟即成。娃兒糕的整個製作過程中,沒有輔以任何食品添加劑,是最綠色、最天然的糕點。

娃兒糕倍受青睞,與它獨特的外形和味道是密不可分的。扁圓形的娃兒糕有點兒像放大鏡,中間厚四周薄。加白糖的潔白如雪,晶瑩剔透;加紅糖的則像巧克力,厚重質樸。正面光滑柔軟,好似嬰兒的皮膚。薄薄的表皮下隱隱約約有許多氣泡和小孔。湊到鼻子下嗅一嗅,一股米漿輕微發酵、淡淡的酸味撲鼻而來。一口咬下去,感覺嘴巴都快被它粘住了,口感鬆軟、甜糯,滿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當然,娃兒糕也不能多吃,不然會作嘔,胃裏反酸。

“娃兒糕,又大又泡,娃兒吃了長高!”這陣陣叫賣聲中藴藏着娃兒糕名字的來歷和絕佳的作用。的確,娃兒糕食用方便,隨買隨吃,冷熱皆宜。十來歲左右的小娃兒,不管是缺牙佬還是牙齒長全了的,都因為娃兒糕好吃不貴,把它當成主食或零食來吃。特別是孕婦缺奶時,娃兒糕就成了嬰兒最好的食品,入口即化。老人牙齒鬆動、咬不動硬東西時,更是把它當作正餐享用。尤其是在今天這個食品添加劑氾濫的年代,傳統的.自然風味讓人吃得放心,真可謂老少的最愛!

聽了介紹,你也想吃我們臨澧縣的娃兒糕了吧?那就來嚐嚐吧,我請客!

風味小吃作文 篇3

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北京的脆皮烤鴨,陝西的羊肉泡饃,內蒙古的小肥羊,雲南的過橋米線,還有山西的刀削麪……從宴會的正餐大菜,到街頭村邊的風味小吃,可以説是舉不勝舉,我們泰興也自然有,黃橋燒餅就是其中之一。

黃橋燒餅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1940年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新四軍日夜堅持着戰鬥,有時竟幾天吃不上一頓飯。當時黃橋鎮的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12農磨坊,60只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羣眾冒着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這首歌謠伴隨着新四軍的腳步踏遍大江南北。而它的芬芳也隨之溢滿天下。

星期天早上,我和媽媽來到了仁和樓,品嚐黃橋燒餅。我們到了那兒,裏面早已是座無虛席,一陣陣的香味撲鼻而來,聞得我口水直流。等了半天,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才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了下來。媽媽告訴我:黃橋燒餅令大家懷念的主要因素便是它口味的繁多。時過幾十年後,這燒餅既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的傳統特色,又使餡融入了葱油的酥香,肉鬆的可口,雞丁的油亮,白糖的甜味,桂花的飄香、豆沙的清新……每一種口味都是那麼與眾不同,令人百嘗不厭,就好比是金銀瑪瑙,珍珠翡翠,個個都那麼耀人眼眶,獨特而又珍貴。

沒多久,服務生便端上一盤剛出爐的黃橋燒餅。只見那黃橋燒餅形似一隻倒扣的小臉盆,顏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外脆裏嫩,表皮上灑滿了許多白芝麻。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只覺得滿嘴的酥香,此時已感覺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着卷兒往嘴裏送。這味道,嘖嘖,可真沒的説。我再望望旁邊的那些吃客,只見他們有的一口吞掉半塊燒餅,還不停地咂巴着嘴;有的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味;還有的先褪下香脆可口的芝麻外皮,放在嘴裏慢慢咀嚼,緊接着再乘熱狼吞虎嚥地一口吞下……每一種吃法都令人回味無窮。

家鄉的黃橋燒餅遠近聞名,人盡皆知、真不愧為家鄉風味一絕啊!朋友,如果你來我家鄉做客,一定要好好品品黃橋燒餅。

風味小吃作文 篇4

我的老家在泰順,那裏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吃,如米麪層、土豆煎餅、泥鰍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泥鰍湯了。

有些人第一次吃泥鰍湯,會奇怪地問:“泥鰍湯?泥鰍呢?”他們在湯裏翻來翻去,也不見泥鰍的蹤影。其實,與其説是“泥鰍湯”,不如説是一個“大雜燴”。主要材料就是幾條野生泥鰍,什麼土豆啊,莧菜啊,地瓜粉啊,都可以放進去,再煮一會兒便完成了。這麼多東西放進去,當然找不到泥鰍嘍!

從前,家家户户都會做泥鰍湯,但隨着野生泥鰍的減少,泥鰍湯也身價大漲。泰順人請外地人吃飯,到飯店必然會點上一道泥鰍湯,讓別人也嚐嚐泰順的特產。

做泥鰍湯看似複雜,其實簡單。土豆、莧菜、地瓜粉、紅薯都是順手放進去的,但也講究先後順序——難熟的先放,容易熟的後放,這樣既熟得快,又做得美味,不會讓客人等得太急,真是一舉兩得啊!

吃泥鰍湯也有講究。先用勺子把土豆、莧菜撈起來,趁熱吃。每個都鮮香美味,口感佳妙。然後找出泥鰍,你會發現它已經煮爛了,看上去十分誘人。把它用勺子慢慢地送進嘴裏,很細膩,糯糯的,醇醇的,這味道真是令人讚不絕口!最後,再托起碗,喝湯。這湯裏包含了土豆的酥脆、莧菜的細膩,地瓜粉的醇香。這股濃濃的湯汁流進客人們的嘴裏,鮮美、絕妙、醇香!這就是我家鄉的泥鰍湯,令人讚不絕口的泥鰍湯!

風味小吃作文 篇5

都説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別具特色的小吃:皮香肉酥的烤鴨,湯汁濃郁的刀削麪,筋到彈牙的羊肉飯……我最喜愛的風味小吃,是讓人垂涎欲滴的青團。

清明時節家家祭祀,青團是必不可少的貢品,到那時,我便可以大飽口福。做青團的過程有些繁複,我總是會幫婆婆打下手。首先要挑飄香四溢的嫩艾草,把它香甜的汁擠進雪白的麪糰裏,和好後,麪糰大變身,成了“綠姑娘”。接着把麪糰揉成一個小球球,往裏面塞進青團首選搭檔薺菜,底下墊上艾葉,然後把這些全身翠綠的小精靈們送進蒸鍋裏,最後,就是等待了。

“滴!滴!滴!”鬧鐘響了,時間到了。我飛撲到蒸鍋前,掀開蓋子,一股摻雜着艾葉和薺菜的清香撲鼻而來,清香四溢的青團正向我招手呢!我捧出一個滾燙的青團仔細端詳:它小巧可愛,身上有深綠色的小點,底下是已經被蒸乾沒有了水分的艾葉。現在看起來美味,等它放久後,青團就會乾裂,越縮越小。

還沒等青團涼透,我便迫不及待地咬下第一口,裏面的薺菜、艾葉汁和麪團混合在一起,那滋味,簡直妙不可言!大人説這是青團富有的神奇的層次感,能把你深深的吸引住。

我最愛的風味小吃——青團,有沒有饞得你流口水呢?

風味小吃作文 篇6

我生在西施故里,在浦一陽一江的哺養下,在浣紗溪邊茁一壯成長。我的家鄉雖然沒有新昌的大佛寺,但是這有鬥巖的諸暨大佛;雖然沒有黃山的奇峯異石,但是這裏有楓橋小天竺;雖然沒有紹興輕紡織城,但是這裏有全國聞名的大唐襪業城;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金華火腿,但是有著名的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豆腐。人的嘴巴絕對是創新的高手,能把一塊簡簡單單的豆腐吃得花樣百出,叫得出名堂並能上菜譜的有一長串,有小葱豆腐、涼伴豆腐、麻辣豆腐、青菜豆腐、鹹菜豆腐、蘑菇豆腐、魚頭豆腐等等,這些豆腐的做法都簡單明瞭,僅從字面上理解,馬大一嫂們一個個都能做得色香味一律“國標”,所以大江南北也就味道同一,可謂家常,但不成特色。唯有西施豆腐講究用料,做法獨特,且產地單一,所以就有些卓而不羣。做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豬血、澱粉、雞湯、時件(雞腸雞肫之類)為基本原料。製作時,把豆腐、豬血切成丁,連同雞湯、時件、調料一起倒入鍋中,用水煮沸後,取澱粉若干,邊倒邊攪,邊攪邊倒,不得稍停,至鍋內撲撲有聲粘成稠狀,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氣四溢中做成了。然後一碗碗從鍋裏舀出,取一調羹將之一口口送至嘴邊,伴隨着吹噓吹涼聲,略加囫圇咀嚼,便有一股股鮮一嫩滑一溜泌入五臟六肺,於是嘖嘖聲四起,味道就吃出來了。

在我的家鄉,凡招待外來客人,必有西施豆腐這一道菜。在飯店裏,服務小一姐將一盤用透明玻璃盆子盛裝的西施豆腐端上來,報一下菜名"西施豆腐,請慢用",客人們就立即停止嘴裏的咀嚼,瞪大眼睛疑惑地問一名"啥豆腐",主人就重複一句"西施豆腐,這裏的特色菜",客人們就一邊吃西施豆腐,一邊聽西施故事,於是食也有了,色也有了,一桌子的飯就吃得很是"秀色可餐"。西施豆腐就這樣從餐桌上流傳開去出了名,由下里巴人登上了大雅之堂,從農家餐桌步入了星級賓館。現在想起來,真要感謝第一個將這種平常的豆腐稱之為西施豆腐的那個人,這絕對是一種策劃一種創意,其價值遠超了西施豆腐本身。

我的家鄉很普通,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也沒有北京四合院的古裏古氣,更沒有深圳如此繁華的經濟.可我依舊一愛一着我的家鄉,也更一愛一這西施豆腐……

標籤:錦集 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