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實用】滿分作文彙總5篇

作文9.27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滿分作文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滿分作文彙總5篇

滿分作文 篇1

琴斷了!

爺爺有把三絃琴,漆身,蟒腹。彈了幾十年的琴,在爺爺厚實的指甲板下斷了。

為此爺爺悶悶不樂了許久。聽奶奶説,爺爺去縣裏的音樂廳、琴行跑了個遍,硬是沒有找到個會修三絃琴的師傅。我看了眼手裏夾着煙的爺爺,他似乎又蒼老了許多。父親聽説琴斷了後,跑遍鄰近各縣,終於在一片竹林裏找到了一位做三絃琴的師傅。爺爺得信,立馬帶我奔了去。老師傅姓白,白鬢、長鬚,似乎比爺爺還要年長几歲。爺爺一見着老師傅,頓覺心頭痛快,容光煥發。“師傅,這小三絃還能用嗎?”“不急,不急,您這琴工藝精良,還需要幾天。”白師傅轉身拿出了另一把三絃,“喏,我這兒剛巧有一把,幾日不彈,怕技癢了吧?”

一看到三絃,爺爺眼裏就有光。他輕輕接過琴,架了張板凳,正坐,擺好架勢,給我們來了段單絃。“大漢丞相歸了天,這蜀漢怕要亡……” 原本歡快的《三國》彈詞,唱到最後,竟然有了悲壯的味道,那拖長音的“亡”字尤其刺耳。白師傅也和了一段。“老兄,如今像您這樣的人,可不多見啦!”他指了指沒有用竹片彈奏的爺爺。

“那年頭艱苦,一把琴養一家人,還是用手撥着踏實。”爺爺在白師傅那兒呆了三天,取琴後,他就大病了一場。待我見到爺爺時,他全身已經插滿了管子。奶奶説是胃病,年輕時四處彈唱落下的。

白師傅先前來看了爺爺一趟,嘀咕了一陣,又把爺爺的琴取走了。等我再見到白師傅時,爺爺已經去世了。師傅將兩把三絃塞給了我:“他哪在乎什麼命啊?可憐了這門手藝!”我驀地明白了爺爺堅持住在鄉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兒還留着年輕時的夢,留着三絃的最後一批聽眾吧?我把爺爺的琴撫了撫,在牆架上擺好,紀念這輩子都沒有彈完的青春。

滿分作文 篇2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詩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

老鷹雄猛、健壯,飛翔速度迅猛,從鷲峯俯衝而下,捕獲獵物,這是它生存的本領,是它依附的枝頭。而烏鴉生性弱小,卻一味模仿老鷹,事倍功半,最後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誠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卻忘記了考慮自己的優點與弱點。

物如此,人亦然。

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依附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

一代先師孔子,初時以建立以“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為志。周遊列國之後,終於沒有成功,然而它卻是很好的老師,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見,只有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是成為別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為一種優勢,他主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不得不説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本是一名外國著名大學的學生,然而當他感覺到大學所教的內容並不適合自己時,便毅然離開學校,從事自己喜愛的電腦設計工作,最終積累了世界上無人能比的鉅額財富。

社會在發展,可是道理卻沒有變,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枝頭,生命才能閃光。

烏鴉敢於拼搏,樂於學習的精神固然值得讚賞,然而它不能認清自己的實力,不能量力而行,註定是要失敗的。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繞樹三匝,並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於拼搏的精神,更應認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備,才有可能成功。

擁有自知與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過後你會發現“繞樹三匝,此枝可依”!

滿分作文 篇3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範文:給孩子一塊最後的棲息地

平日考滿分的孩子,若是考了一次98分,家長就可能暴怒;平日裏不及格的孩子,若是某一次超過60分,家長就有可能喜極而泣。説到底,不過是平常表現給人帶來的心理預期不同。或許,這是人的某種劣根性。

我們生活中常常看到一種情況:每天任勞任怨幹活的人,某一天閒了下來,旁人就無法忍受;習慣懶散度日的人,某一天突然勤快起來,大家就會對他的表現喜出望外。若是兩者的突然變化發生在同一天,就很可能出現人們對後者的好評率大幅上升,對前者的印象分迅速降低——甚至,前者會招致一個響亮的耳光,後者卻得到一個甜美的親吻……

你可以説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結果未免會使勤於做事的人感到心涼。做事的人容易被挑剔,即便成果累累,也會招人指指點點甚至責罵;付出少的人因為什麼都沒做,反而無處可挑。我們常説日久見人心,可人心多變。有心的人,能時刻記着別人的好,若能遇見,實屬難得。所以,我們才需要來自朋友、家人、愛人的信任,並回報以同等的理解和信任。成績的'變動,原因是複雜的,誰都不該因為一時的狀態變化去傷害另一個人。畢竟,人不是隻存在於某個時間點的平面形象。每個人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澱,一點點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話説回來,人生原本不該侷限於別人眼裏的優秀。不禁想到《傷仲永》一文,神童仲永最後會“泯然眾人”,是其父母急功近利,過於壓榨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不該是父母用來炫耀的工具。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都應當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但是,便是仲永最後成為普通人,我以為,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説,未必就不幸福。文人墨客自然會為世間少了一個才子歎息,但是,也僅此而已。他們不會關注仲永內心的需求;在仲永兒時,他們也從未伸出幫助之手,給予他更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是我對古人的一種苛責。即便在今天,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幸獲得超於常人的天賦,都有幸生活在適合自己的教育環境。

只是希望,在每個孩子摔倒的時候,家長們至少不要選擇上去補一巴掌,而是選擇鼓勵孩子站起來,繼續勇敢地向前走。親情,是孩子最好的後盾和港灣。人生有那麼多條路可走,就不要讓“恨鐵不成鋼”成為孩子沉重的枷鎖;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在這世上,竟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棲息地……

滿分作文 篇4

夜晚,正值本月十五,那輪皓月如玉盤一般,掛在天際。山林間,聲聲蟲鳴從中傳出,隱隱間夾雜着分吹樹葉時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

一道人影正從山間叢林中走出,緩步向山下行走。他是一位法師,他剛從山上散步回來,準備回到山腳下暫居的小茅屋中。山腳下的一座簡陋的小茅屋,鬆鬆散散的茅草蓋在屋頂上,好似一吹就會從房屋頂上落下一般。一個身影正躡手躡腳通過敞開的門,走進茅屋。屋內有一張斷了腿的桌子,一張破木凳子和一個茅草堆,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連一根照明用的蠟燭都成了奢望。他輕手輕腳地走向那堆茅草,在其中翻了又翻,終於不滿地踢了踢那張破木凳子,失望地走出茅屋。他是一個年少的盜賊。

月光下,盜賊快步走出茅屋,月光照亮了他的臉龐,那雙清澈的眼睛在一霎那間充滿了恐懼,還有法師和善的笑臉。盜賊當下便嚇得雙腿發軟,甚至忘了逃跑,在他看來,不論法師有多和善,都是致命的毒,是令他喪失自由的陷阱。法師打量着面前因營養不良而骨瘦如柴的少年,看着他那發抖的身軀,不禁心生憐憫。他大步走上前,脱下身上披的袈裟,披在那少年的身上,拍了拍這嚇呆了的可憐孩子的肩膀,温柔地對他説:“天冷了,彆着涼。你遠道而來,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吧!”那少年怔怔地望着肩上的袈裟,過了好一會兒,終於回過神來,一手抓着袈裟,奪路而逃。法師望着月光下正瘋狂地奔跑着的少年,暗暗地歎了一口氣:“我多想送你一輪明月啊!”那晚,法師徹夜思考,在茅草堆上輾轉反側,夜不入眠。

第二天早上,法師醒得比平常晚了許多,他望着那扇虛掩的門,似乎看見了少年遠去的背影,也看見了牀頭疊得整整齊齊的袈裟和那斷腳桌子上一桌熱騰騰的飯菜。

“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法師欣慰地笑了。

滿分作文 篇5

我雖然生活在貴州,但是由於自己常常是忙忙碌碌,所以甚少有機會去細細品味貴州山水的情調,這也令我感到十分遺憾。這次放假,終於有機會去黔南第一山,總算見到那種“雲晴天宇闊 山靜水聲幽”的美景了。但是,由於時間太短和遊人太多,我很難沉浸到那種被刻意營造出來的 “黔山隱隱小云橫, 青鳥依依復長吟。穿花蛺蝶幽幽現, 浴水蜻蜓款款飛 ”的人間仙境。“

乘一葉扁舟,在獨具靈性的黔靈湖上,穿行在青山綠水中,兩岸是歷經風雨的斑駁。坐在敞篷船上,一湖清水承載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跡。任清涼的湖水肆意流淌,春意漸進玲瓏,悠然冬籬下。靜靜的思索着:煙籠寒水月籠沙 的朦朧情懷。看白鷺從江來回轉,卻只有青山解知遊子心。輕憶絲竹淡盡無榮辱,陽光在女子似雪的肌膚上緩緩的流淌。尚憶梧桐,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自知鴻雁傾窠也難話黔陽。”既然不能常在黔陽自在生活,那就讓我用文字來傾訴相思。

遠離都市的霞光與煩躁,任陽光在肌膚上隨意流淌;任思緒在心間輕舞飛揚。想起鄭愁予的那句話: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當我寂寞的時候,我就有一千個可以想起黔陽的理由。記得未雨綢繆依然不行的我在;一絲陽光後,寒冷又來了,放逐青春的我在20xx年。傷心,跑過大山,越過湖泊奮起的我在伴隨陽光,淡然下來的我,多了一份急切的思鄉情結。但是至現在,我也始終未能回去,讓大家好等的人,總是姍姍來遲。因為雨化成虹需要漫長的過程,繭化成蝶需要掙扎和努力。

誰不曾感覺失望過,誰不曾辜負過自己的青春?我們總在狠狠的絕望過一回,然後突然醒悟般的走向未來的生活。

魚,遊得再遠也會游回去,相見不會太晚,朋友們不用悲傷。我們在茫茫人海邂逅,不是為了經受離別的哀愁。就算想念會悄無聲息的散落,我們也要相信,距離會被真心所拯救。幸福的時光會因此倒流,人生會因此被陽光滲透。

不知誰哪裏的音響在樂此不疲的播放着文人墨客興讀“魏晉風骨”的感受。突然想到餘秋雨先生寫的“遙遠的絕響”。 我想,我比較贊成餘秋雨先生的説法,歷代文人,我不覺得誰對“魏晉風骨”的描述文筆有超過餘秋雨先生。然而每每讀過“遙遠的絕響”後,最能打動我心靈的卻是嵇康,《廣陵散》以及阮籍,這三者的深厚淵源,我會由此想到“高山流水”中俞伯牙和鍾子期終能傳世的原因。然後我感慨我和永言,想到在黔陽的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悲歎天長地久,卻只在曾經擁有。

古往今來,這文壇的濁酒,有一半被李白喝進詩裏,大多讓魏晉文人就着寒食散幹了,微餘化作無趣之癲狂,再有的都遁入了煜齡的愁腸了。我覺得詩詞的生命力不是所謂的華美辭藻、美奐絕倫的景緻,而是至今仍然倔不褪色的情感。例如南唐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又如白居易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但是,我比較喜歡屈原的: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它讓我想起我曾説過的一句話:在另一個世界裏,用眼睛看不到內容不要緊,但是心定要能傾聽,辨別;要確保我們任意一下就能分辨出有關平庸的信息,然後有效的除去。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為那些被摒棄的俗意文化人驚歎和惋惜。因為有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以憾;萬幸他們曾經存在過,萬幸我們曾經擁有過。

長日放歌,冬來離別;寒意萬千,青絲傾成雪。可惜,你又如何得知那不是前世相約? 一曲《容與》誰把同窗唱成相思?曾約的白首,不過轉瞬。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標籤:滿分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