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作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論文

作文2.41W

內容提要】:作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正確與否,思想境界的高低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一篇沒有思想、格調低下的作文就是一篇失魂落魄的作文,學生的精神思想就是作文的靈魂精髓所在。反思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我們是否都在做捨本逐末的事呢?--過多地關注作文外在形式的訓練,而往往忽略了作文的靈魂--學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們的寫作教學要讓孩子告別貧瘠的精神荒原,逐漸引入豐盈深厚的精神境界,在境界中洗濯智慧,感悟真理,發現生命的意義。

作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論文

關鍵詞】:格調思想境界偏差狹隘遲緩感悟啟迪傳承

大凡教語文者,對作文教學均有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目前作文教學週期長、能耗大、見效慢的狀態依然堪憂,作文教學實為困擾語文界多年的痼疾。在我本人多年的國中作文教學中,也着實嘗試過諸多教學手段:數量上一般兩週一次大作文,一週一次小作文;方式上詳批面該,或互批點評;特別是作文講評課上從選材構思到語言表達再到作文修改,也可謂兢兢業業孜孜不倦了,但三年下來,捫心自問,學生的作文水平真的有明顯提高嗎?

記得七年級下學期的一次語文統考有一篇半命題作文:《我找到了---------》,全年級十個班的試卷一出來,改作的我頓時心情灰暗。因為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找到的都是我不想看到的東西:例如找到了丟棄的筆啊,玩具啊,書本啊。如果當時我還能以國小生的稚氣未脱來安慰自己的話,那麼在最近九年級的作文公開課上我已幾近悲傷了。開課老師介紹範文《分享》的寫作情況時説,好多同學把作文定位在兄弟姐妹爭吃一個蘋果,爭玩一台電腦等類似的主題內容上。由此我不禁喟歎:三年的寫作技巧的指導和語言錘鍊素材積累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啊!事件再曲折、結構再精巧、語言再生動能挽救得了這些作文低分的命運嗎?反思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我們是否都在做捨本逐末的事呢?--過多地關注作文外在形式的訓練,而往往忽略了作文的靈魂--學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

因為作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正確與否,思想境界的高低是評價文章好壞的根本依據。所以“作文貴立意”是大家普遍認同的。但沒有“意”何來“立”?所以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是怎麼“立”的問題,而是文章中的“意”是什麼?“意”從何來的問題。明代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説:“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就是文章的主題,作文有了主題思想,文章才有靈魂。沒有良好立意的文章就沒有靈魂,沒有生命。那麼作文的靈魂是怎麼來的呢?作文的靈魂源自作者的靈魂。

人在成長髮育應該包括身體生理機能發育和思想精神的發育兩方面。國中階段正是學生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範圍和活動內容逐漸複雜化,使少年具有了與兒童不同的特點。從精神發育層面看,國中生逐漸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責任感。但由於遺傳、環境、個性等的差異,他們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

首先是精神發育的偏差問題。也就是在思想意識的正確、健康方面。比如在作文《我有一顆好奇心》中,有的學生把好奇心定位在對大人吸煙、喝酒的探究上,明顯讓閲讀者產生厭惡感。也有學生寫到好奇是解剖麻雀的經歷:“只見它在我的手心掙扎着,我麻利地用小刀對着它的肚子重重劃去……”我讀到這裏不禁毛骨悚然。學生小小的心裏怎麼就裝了那麼多的殘忍和對生命的漠視?比如有位學生寫了作文《父愛如山》,作者生動敍述了父親如何在她入學的時候動用一切社會關係為孩子挑選滿意的班級,雖然文章主題明確,對父親的感情也寫得很感人,但這位父親的形象卻讓人感覺很不舒服。近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學生在作文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意識確實讓人擔憂。有因為父母離異而否定親情的,有因為競爭壓力而仇視對手的,有父母不能滿足物質要求而怨恨命運的,不一而足。雖然我們鼓勵學生敢於寫自己的真實觀點想法,但作文立意也有底線--道德倫理的底線。我們的作文應該讓人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遠離反動、消極、庸俗的思想格調。

其次是精神發育的狹隘問題。思想的狹隘源於思維的定勢。思維定勢是人們憑自己固有的狹隘的`經驗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表現在作文上就是精神世界的狹隘。比如在《分享》這篇作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立意膚淺的外,絕大多數學生都在表達分享自己學習、生活中快樂、體驗、感悟等,其範圍不外乎學校、家庭。很少有人涉及其他領域:比如國家層面,可以寫中國改革的成果、奧運會體育精神與世界分享;比如社會層面,可以寫農村的習俗中的分享文化;還比如文化層面,可以寫中國古代儒、道、法等諸子百家的思想與人類分享等。我們學生生活的單調、閲讀面的狹窄限制了學生精神發育的廣度,沒有給精神以肆意舒展的空間。在素質教育舉步維艱的教育現狀面前,我們的學生的精神世界被應試教育壓得變了形,其精神世界也如瓶罐裏的標本,僵硬而缺乏生機。

其三是精神發育的遲緩問題。從醫學專業角度看,精神發育遲緩是指個體在發育成熟前(通常指18歲以前)由於精神發育遲滯、智力發育障礙或受阻,而導致的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同時伴有社會適應困難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綜合徵。臨牀上表現為認知語言、情感意志和社會化等方面,在成熟和功能水平上顯著落後於同齡兒童。從我們作文教學角度看,精神發育遲緩表現為作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意識淺薄、幼稚,與該年齡階段應達到的思想意識水平相比明顯滯後的狀態。中學階段的學生心智應該在國小的基礎上有更成熟的表現。但事實情況不容樂觀。比如作文《這件事,我一想起就後悔》,有的寫自己抄作業被老師批評而後悔,有的寫考試考砸了很後悔,其思想意識和國小階段並無多大差異。在我看來,那些思想上早熟一點的孩子作文會更有生活感悟,而那些相對晚熟一些的孩子顯然在作文上是不利的,他們很少會去涉及觸及自己的內心,也缺乏對生活的思考、感悟的意識,從而作文也蜕不了稚氣。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在他撰寫的哲學名著《思想錄》裏的這一妙喻,詩意、深邃而形象地點明瞭人性中的一種精神信念。作文的本質是什麼?柳宗元説:“引筆行墨,快意累累”;詩人歌德説:“只有對自己所表現的東西懷着深情的時候,你才可能淋漓盡致地去表現它”,所以作文是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宣泄。一篇沒有思想、格調低下的作文就是一篇失魂落魄的作文,學生的精神思想就是作文的靈魂精髓所在。

  針對以上種種學生作文中的思想境界問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做法可以嘗試:

其一:由外轉內,學會觀照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從國小階段到中學階段的轉化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生理的發育過程,更是心理髮育變化最明顯的時期。在國小的作文中,學生的眼睛是向外的,觀察自然、觀察生活,所以它的內容是再現的形式。教師評價的標準也依據描摹的準確、生動上去要求。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要教會學生眼睛向內,觀照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比如在指導學生寫作《一件難忘的事》時,發現很多學生只是把事情的經過作了介紹,有寫和父母爬山的經歷;有寫第一次學汽車的經歷;有寫因為考試成績和父母慪氣的事等等。從記敍的內容看,都比較詳盡、生動的,但結尾都只是事件的結束,而缺少寫作主體的內心感悟。也就是文章只有事,心是什麼?用佛家的話説就是蓮花朵朵,文章無心就是失了魂魄。平時,我鼓勵學生寫心靈日記,特別是情感較遲鈍的同學,建議他們多多多多表述自己的情緒體驗。日記是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利用日記的載體可以看見自己的心靈。如果生活僅僅是客觀的存在,那麼生活中的人們只是一副副軀殼而已。國中階段要培養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感悟,要有在生活中審視自己內心的意識和習慣。作家劉心武説:“倘若僅僅是有生活,而不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對生活的某以方面的獨到的深刻的見解,那麼寫出的作品當然不可能有什麼深度。”從不對生活回望、品味的人,作文也是空洞沒有生命力的。讓沉睡的心靈重新鮮活起來,讓思想在生活的土壤裏生根、發芽,綠蔭如蓋吧,這才是寫作的源泉。

其二:由裏到外,注重閲讀中的思想啟迪。閲讀是精神發育的土壤。且不説中國的古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近代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博爾赫斯就是一個例證。這位以書為生、從書到書的作家,從廣泛的閲讀中汲取思想的營養,照亮了拉丁美洲乃至整個歐美的文學殿堂。我們平時的閲讀來自哪裏?我們班每週都有一節課外閲讀課。我們在寬敞的圖書室裏選取作品,自由閲讀。同時我們每位同學都會帶一本閲讀摘記,裏面不僅摘錄好詞好句,好段,旁邊還要求寫閲讀體會。我非常注重這個體會,這是作家與讀者兩個心靈碰撞的火花,是學生思想的痕跡。比如有學生閲讀了《成長回眸》這篇文章,她在點評欄裏寫到:“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成長往往會被我們視而不見。但靜下心來,成長的種子已經在我心裏萌芽。”又如閲讀散文《春晨》後,另一學生點評道:“春晨的柔和,湖水的温柔,花朵的芬芳,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一個美好的春晨,生命是多麼美好啊!”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積澱思想。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我相信長期的閲讀與思考感悟結合,終會讓人的思想豐富起來。

其三:由今溯古,從中國傳統古典文學中傳承、積累思想精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都是從小生活在這座寶庫裏的人。但置身於瑰麗的珍寶中的人們未必都是幸福的富翁,問題是你是否擁有慧眼識珠的本事和擷取珍寶的智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儒家的執着仁厚迎面而來;“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王維告訴我們中國人獨特的生活價值取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漢魏風骨在我們靈魂深處錚錚作響;“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又傳遞着亙古不變的美好情愫。這些在歷史長河中浸潤的文字發酵出中華思想的芳醇。凝練的語言背後潛藏的是睿智的心神,那些文人墨客所藴含的神采、風度、氣質精神,這些無形的內在的深層次的品質會給我們的寫作帶來怎樣的震撼呢?課前五分鐘,我長期堅持古詩詞賞析,讓學生得到傳統文學的薰陶。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充實自己的心靈世界,培養坦蕩的胸懷,曠達的氣魄,面對蒼穹、面對萬物、面對真理,才可以通天地浩然正氣,從而達到文如其人、文章天成和才情盎然的境界。作文是教出來的嗎?不是!作文是人類心靈的延續和傳承。

思想是人的先天之本,是作文的精神所在。在思想境界這個最高的智慧女神畫前,文體、形式、標準、套路等等有為之法實在是如東施效顰,欲巧更拙的小聰明。我們的寫作首先要把孩子的心靈之窗打開,讓他在心靈的天地中重新發現親情和愛、發現自己,發現力量的源泉,發現旋律、色彩、人生;我們的寫作要讓孩子首先告別貧瘠的精神荒原,逐漸引入豐盈深厚的精神境界,在境界中洗濯智慧,感悟真理,發現生命的意義。

當然,物極必反。如果我們在寫作中過度地強化思想格調,也會出現教條主義,人為拔高的不良現象。思想需要用文字流露的情感去感性地呈現,不要政治化才好。

寫到這兒,想起魯迅先生的話:“凡是愚弱得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只是毫無意義得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於我,對於寫作教學也有同感:“作文凡是缺乏思想精髓的,即使結構如何巧妙、事件如何曲折,也只是文字的堆砌,無聊的呻吟。所以,我們第一要著,是要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

  [參考文獻]:

[1]《作文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2]《作文與思維訓練》杭州大學出版社

[3]《現代學校心理輔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4]《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