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華】語文國中作文彙編9篇

作文2.0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國中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語文國中作文彙編9篇

語文國中作文 篇1

有時它變得殘酷;有時它讓人感到喜悦;也有時它會豐富着人生……它就是成長。它就像歌一樣充滿了色彩,不斷變化,給人不同的感受。成長就是一首經典的老歌,每個人都聽過,都經歷過,沒有成長的人生是無光的。

曾經的我,總是嗷嗷待哺的。我等待媽媽的哺育,等待父母的牽扶,就像温室裏的花朵,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過我想要成長,所以我開始自立。父母總是告訴我上學注意安全,上課要認真聽講,對人要有禮貌……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話,但現在他們不再説了,現在不再提醒了,難道這不算成長嗎?當我踏進了國中這一扇大門,我就是成長了。

在校園中,我再怎麼匆忙,再怎麼焦慮,身邊都不會出現父母温暖的手掌。只有我一顆向着前方看的心,一顆充滿毅力的心。背上那個沉重卻讓我熱愛的書包,走出學校,坐上公交,回到家中,這一路都沒有父母的手掌陪伴。校門外不再出現充滿光芒的身影,沒有熟悉的身影,心中卻還有熟悉的話語。我離開父母的懷抱,奔向無垠的草原,在某個河邊,某個角落迴盪着我的歡笑。父母在望着,他們用關切和期盼的眼神滋潤着我的成長。成長就像一首歌,它的每一個音符就像記錄我成長的腳印。這首歌裏裝着我的汗水,裝着我的歡笑。

那麼跌宕起伏,那麼娓娓動聽,那麼令人回味……人生的路上不能缺少它,沒有成長的人生是無光的。也許某一天,我長大了,耳畔迴盪起了這首成長的歌……

語文國中作文 篇2

有人説,想要學習各門課程,首先要學好語文。因為它是基礎中的基礎,十分重要。

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文字,其實這也是語文的一部分,不一定只有語文課本才是真正的語文。

我們都愛看電視,就拿廣告吧,它的文字也是語文。例如我們愛看的節目《聯合對抗》、《幸運52》、《正大綜藝》等都是語文類的。一些電影也是語文。它讓我們瞭解世界瞭解人類,這些都是語文。

我們去買衣服,店門口的廣告牌上都有一些口號:

李寧:一切皆有可能。

匹克:我能,無限可能。

特步:非一般的感覺。

NIKE:Just do it.等等

語文不難學,因為它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影響我們,所以不難學。

語文國中作文 篇3

總以為你是破陋搖晃的老屋,不再能給我保護;總以為你是發着陣陣淡黃光圈的舊煤燈,不能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總以為你已是折皺不堪的老黃曆,掩着歲月的紙香,卻無法再有昔日的光彩。這些曾經的天真的以為,現在想來竟有點可笑。

對於你的記憶,如同沙灘邊數不盡的渺小的貝殼。直到記憶的海潮湧上岸,才將那覆蓋着的黃沙洗去,直至露出深刻的無法磨滅的紋理。現在的我踱在這回憶的海邊,任憑海潮拍打我深陷黃沙的赤足,一遍遍地刷新與你的過往,乘着記憶的海風飄到深藍深藍的海中央……

你知道嗎?爺爺。時隔四個月,我總會想起最後一次見你的情景。當時的我只是眼眶濕濕的,竟如何也哭不出聲。但現在,多少次想起你,我都總躲在被窩偷偷哭泣,多少次,我不敢作出聲,就怕別人發現。

奶奶總跟我説你的事,我知道她除了我是誰也不會説的,所以我總保留着對你特殊的回憶。你説過,等你的病好了點,就買輛電瓶車,帶着奶奶出去溜風。活了 大半輩子了,竟還沒開始好好享享福呢。奶奶每當説起這話,總會哽咽。我知道那是相伴一生的最後的承諾,沒能實現是很悲涼的。我也覺得難以想象,平時對奶奶 總是責備的你,竟會如此貼心地與奶奶笑談未來生活;平時總蹬着一輛老式自行車的你,竟肯放下“老夥伴”,體驗“新奇”。

是不會分享歡喜時的心情嗎?還是隻有在真正夜深人靜時才肯放下包袱?是你知道人生的確需要一點美好和歡笑,強硬不公的命運才會軟化,是你知道一家人總 需要相互扶持和關愛吧。否則你怎會因為我從學校回來吃一頓便飯,還要蹬着自行車捨近求遠地地到大街上買菜,大汗淋漓卻從不顧惜?那可是來回一個多小時的路 啊!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地走到老房子的後門口,定定地站在那,看那堆滿半屋的稻草和十幾捆木材,似乎耳邊又傳來你鋸木頭的聲音。回想你當時大汗淋漓,拼盡 全力做這些事時,我看得出你是痛苦的。百般勸告,你卻總是淡淡地説:“現在能動就多做點,幫老太婆多劈點,夠用幾年呢,燒火也容易點。”爸爸媽媽知道這種 事,總會又急又恨地責備你。你獨自在灶膛,擺弄着稻草,雖一句未説,但我分明是看見了微動的嘴角——是欲言又止吧,在那種時候,你想看見的無非是一家人和 和氣氣,而不是充滿了無奈的責備。而當時的我竟也沉默了,我不知道該説些什麼,該怎麼説。

語文國中作文 篇4

今年的清明節,滿山的櫻桃花在霏霏細雨中艱難地開放,布穀鳥比往常也叫得更加婉轉而悠長,家鄉五峯山上的大霧無所依傍地飄忽着。“清明時節雨紛紛”,但路上其他“行人”是否“欲斷魂”?我不得而知。但在我行走的路上,我確實感到細雨中夾雜着一絲絲苦味,那是我苦鹹的淚水嗎?

我説不清我此時此刻心中那一種莫名的壓抑。我努力在腦海中搜索着心有所動的一縷傷感的記憶。是誰?難道是他?

記憶的常青藤一下把我一下把我拉回到8年前……

那一年,家中正遭不順。母親因病去世,家中欠下了上萬元的債務,我家便從此陷入貧窮的泥坑。上老下小,父親孤軍奮戰,一個人挑起了家的重擔。我也因母親的離去而變得整天鬱鬱寡歡,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父親對我也無可奈何,最後終於決定為我轉學——從村小複式班五峯山轉到聯村寄宿制學校曲溪國小,我讀的是一年級,只能讀二年級。然而曲溪曾校長雖説我平時沒少喊他五爺爺,可他藉口説什麼我太小了,沒個父母在身邊安全得不到保障就是堅決不收,父親便和他大吵了一架。後來父親只好實情相告,曾校長又急又氣地對我爸説:“你為什麼不早説清楚,吵冤枉架!”

於是,我終於在曲溪國小讀成二年級了。但我人生地不熟,就連飯也不會打;然而曾校長就特地教值 周 老師每餐都幫我打飯,打開水。可我只有一年級的書,沒有二年級的課本。每天早上,全班都書聲琅琅讀記者頭天學過要求今天默寫的文章,讓我好生羨慕。每回背生書的時候,總要等到同桌背起之後,我才能拿起背。但有一次老師是把一首詩全抄在黑板上的,沒教幾遍我就舉手背,老師半信半疑地點我背,四句詩我脱口而出,老師簡直驚呆了!接着把那些有書的傢伙罵了近一節課,把我捧上了天!從此,老師就每次都因為我一個人而把要背的課文全都抄在黑板上講解。校長聽到了,把我喊起去問了這件事,説:“正好我明天要去到走馬開會,幫你問一下看別處有多的書沒。努力讀書啊,考取大學了,我放鞭子來!”

後來才知道,曾校長當時已經是晚期癌症了,行動都非常吃力。可他藉口走馬開會,還專門坐車到走馬,又到遙遠的北鎮終於給我找到一套二年級的書第二天送到我的桌子上……

今天是清明節,曾校長,我到你墳前來看您來啦。您當年的藉口還在我耳畔迴響,我今天讀懂了您的“藉口”——怕我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了這份厚重的愛而影響了我的成長!啊,曾校長,您在我的心裏豎起了一塊高大的豐碑!您對我的期望我沒有忘記。雖然,您不會給我炸鞭子來了,可我一定會有那麼一天的!

語文國中作文 篇5

語文,它無處不在,躲藏在人山人海的街頭上,遊戲在廣闊無邊的大海里,隱身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

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語文的足跡,你不需要苦苦的尋覓,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就連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語文。可別驚訝,也不要不信,聽我慢慢兒説:"那是上週放假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兒們一起玩捉迷藏,玩厭了,有人便提議説,咱們換個遊戲吧!嗯,咱們每天看那麼多廣告,不如比比誰説的廣告語多這多有意思。隨着一聲開始,小小的一片空地上立刻熱鬧起來。

"我們的名聲是吹出來的。電扇廣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為了保護您的心靈,請給窗户裝上玻璃吧!眼鏡廠廣告。"

"小刀就是好,沒電還能跑。電動車廣告……"

突然,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瀟灑走一回。"大家呆了,這是什麼廣告語呀?一時間,空地上安靜極了,只見那人不好意思地説了一句:"嘻嘻,不好意思,這不是廣告語,是流行語。"啊!哈哈……這傢伙把流行語當成廣告語説出來了,怪不得咱們聽不出説的是什麼。"

隨着這段小插曲的結束,比賽再一次開始了,而這回要説的是告示語。

"小草在成長,請勿打擾。草坪上的告示語。"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告示牌。"

"悄悄地來,悄悄地去。閲覽室告示牌…··"精彩的比賽結束了,我們依依不捨的告別後各自回家了。

雖然遊戲結束了,但遊戲給我的啟示並未結束,原來,告示語和廣告語也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它讓我學會了很多語句巧妙地運用。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你用心觀察,一定也可以發現身邊的語文。

語文國中作文 篇6

“文化人類學”的出現,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這個命題表明:文化是人創造的,被人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規範着人,具體的人總是生存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

作為文化存在的人具有特定的文化屬性。所謂人的文化屬性,是指人在為了滿足自己的系統需要而實現系統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和特點。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便會發現,人的生存價值目標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種水平上,從充飢到美食,由性交到愛情,人總是在既有的水平上不斷優化自己的生存狀態。顯然,在人的系統需要中有一種追求儘可能完美的意識支配着它,雖然這種完美的尺度是發展變化的,但卻是在滿足任何需要時它都是要發揮作用的,所以馬克思説“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種追求儘可能完美的意識,既是人避禍趨福本能的昇華,又是人關於“我”的意識在諸種關係中愈來愈凸現,要求全面發展的自覺度愈來愈鮮明的表現。追求儘可能完美的意識就是趨優意識,由於它對人的需要的支配,不僅增強了需要自身的更新性,而且增強了需要在活動中的動力性和超越性。人之所以不會長期地重複前人的生命活動,而不斷地創造自己的新生活,或者,人之所以要與舊的生活方式發生衝突,重建適應自己需要的新的生存方式,其內在根源就是支配需要系統的趨優意識。為了趨優而創新,使人類的文化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使人自身獲得了歷史的、現實性的自由,並日趨逼近那種以全面發展為內容的真正自由。其實,被人的“受動性”所引發並激揚的人的“能動性”本身,就包含着人的為了趨優而創新這一基本的文化屬性。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認為,當馬克思説“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時,絕不僅僅是一個本然的事實判斷的命題,而且也是一個當然的價值判斷的命題。因為人們雖然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創造,但由於人在以對象化為特徵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着自己,發展着自己的趨優意識,這就使其創造不可能不改變那些不再適合需要的一切社會形式。這樣一來,“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追求優化而創造新的生存方式的歷史,人的為了趨優而創新的基本文化屬性也正是在這一歷史長河中形成和發展的。

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認為,人的心靈是由慾望、理性和精神構成的。慾望和理性,主要調控人的物質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則指向主體的存在被社會所認可和肯定。大凡能被社會認可和肯定的個體,其生命樣態,必然具有某種優化的特色。這種追求生命樣態的優化,既是人的心靈(精神)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也是人的文化屬性最具個性特徵的展示。

“為了趨優而創新”雖然是作為文化存在的人的文化屬性,但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對其有着清醒、自覺意識的。這就不能不讓我們關注人的發展程度這一問題。判斷人的發展程度(主要是精神境界)的尺度不是別的,正是人自身所確定的意義世界及其對此的自覺狀態。人對自己確定的意義世界的自覺狀態特別重要。確定意義世界容易,對其能自覺維護,努力實現,並能在新的高度上發展、提升其意義世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發展程度既可以成為社會發展和人自身進步的推動力,也可以構成其難以逾越的歷史的屏障。

我們從人作為文化的存在、其文化屬性是“為了趨優而創新”,談到自我生命樣態的優化是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進而引出人的發展程度問題,就是想給大家一個思考語文閲讀教學的文化學背景。

閲讀是為人的可持續優化提供充分的營養性資源的

從文化的視角看,閲讀是人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方式。人是在交往中生存的。人的交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作為個體生命軌跡的交往,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追求和嚮往。

在人的多樣態交往中,閲讀──交往的一個基礎層面,是主體與對象互為“文本”──是不可或缺的。它所追求的是對對象的認知、理解、把握和運用。作為文化存在的人,在其歷史活動中,都要通過交往、閲讀,建構自己的社會文化圈。一般地説,個人的社會文化圈有兩種相對穩定的“居民”:一種是直系親屬(所謂自己人)、“有意義的他者”(具有一定的變動性);另一種是與主體生命意義密切相關的“物”,如農民的土地,知識人的研究手段。通過交往、閲讀確認對象屬於自己所迫切需要的,人們大都會將其作為個人社會文化圈中的成員。個人的社會文化圈總是處於不斷地組合與優化之中,從這種組合與優化中能夠見出主體交往、閲讀的層次和境界。

語文閲讀教學能夠讓學生意識到,進而在其實際的生存中,把優秀圖書作為自我社會文化圈中的永久性成員,就是了不起的成功。為什麼要這樣説?因為人的閲讀雖由於對象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但真正的閲讀作為一種極具個性化特色的交往活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自我生命樣態的優化服務的。就一般的閲讀交往行為來看,主體生存自覺性高者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選擇(能夠作為閲讀對象的,總是體現了主體的一種目的與追求)──閲讀對比(特殊交往中發自內心的一種認可)──適度吸納後的整合(有意無意間的一種內化過程)──再次進入待優化狀態(期待新的閲讀交往行為)。學生一旦能通過語文閲讀教學自覺地將優秀圖書作為個人社會文化圈中的永久性“居民”,這就意味着優秀圖書將伴隨他終生,併為其生命的可持續優化提供充分的營養性資源。特別是,由個體閲讀引發的具有一定羣體性的評價性閲讀,不僅為主體營造了一個特定的公共領域(這是主體個人社會文化圈得以優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而且在羣體性的相互交流中,鍛鍊了主體言語交往中重視論據的優良品性(在評價性的互閲過程中,要使自己的評價令他者信服,就必須持有難以辯駁的論據)。這對於提高學生的生存理性來説,極為有益。

語文閲讀教學是為學生的優化發展服務的

當我們理解了語文閲讀教學的文化學背景後,便會很自然地意識到,中學語文閲讀教學是為學生的優化發展服務的。為了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較為紮實地體現這一理念,有必要重視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要加強學習主體的主體精神的培養。學習主體的主體精神,概括地説,就是認識的能動性、實踐的創造性和與“有意義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這種主體精神的確立,是以主體對自我生存狀態的自覺為前提的。對於教師來説,尊重學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當作人”這句話的含義。這句話裏的後一個“人”字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實存的人的當下狀態;再就是其應有的價值狀態。把人當作人來尊重,對學生實存的當下狀態,從“人人平等”的層面理應保持相互尊重,但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還須有從“應該是”的價值層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這後一種尊重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尊重;加強學習主體的主體精神的培養,就是立足於這種尊重基礎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教學活動,都有賴於師生兩個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主體精神的培養,要求師生彼此互為“有意義的他者”。如果説,人是通過和有意義的他者的對話,才得以進入自己所處的文化世界中的話,那麼,師生間平等、真誠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對話,在加強學習主體的主體精神的培養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確理解基礎與主導的關係。強調語文閲讀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必要的,這是長期教學實踐正反兩方面經驗給我們的重要啟示。這兩“性”統一的形態應該是多樣的,它應視具體文本的特徵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種模式來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側重於工具性,強調“本色語文閲讀教學”和閲讀教學的“本位思想”;有的則側重於人文性,凸現文本所表現的人文精神,要求學生認真體驗健康的人文情懷。應該説,這些教師的實踐都是有意義的。需要我們進一步搞清楚的,是語文閲讀教學的人文性必須接受語文學科屬性的規約。具有人文性的學科,不只是語文課,歷史課、政治課都具有人文性。這就説明,不同學科的人文性,應通過各自的學科特點來體現,不能將人文性遊離於學科自身的特點加以抽象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緊密地結合語文的詞語、文體、寫作特徵等等具有工具性色彩的紮實教學,就很可能出現“空”、“偏”“遠”“雜”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有的教師提出了“品詞”“品句”“品讀”,講究閲讀教學的“感悟”“積累”“運用”,這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建議。

我們能否這樣認識: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是其基礎,它具有本體意義,沒有這個基礎,語文教學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根基,不成其為語文教學;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主導價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恆地健全學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導價值取向,語文教學就不可能較好地完成自身的任務。

再次,要重視有利於學生將其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人格構成的教學環節的構想。時下教師們都比較重視教學環節的優化,對一堂課的環節構想非常細緻嚴謹,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構想教學環節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課本要做整體性的教學構想。課本到手,必須對課本作整體性的、富於創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課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體性要求;這既是為以後的每一課的教學環節構想作必要的準備,又是對一個學期裏的語文閲讀教學作有計劃的安排。二是在諸多的環節構想中,要以有利於學生將其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或人格構成為出發點。不同類型的精當作業,有利於學生將其所學、所思予以內化。上手操作最易調動人的內部積極性(心勁兒),這是知識得以內化的重要途徑。內化的前提是,作業能有力地調動學生的既得知識,能激發學生對新領域的探究興趣,能與學生的情感、願望相關。作為一種過程的內化,需要良好的教學境遇。這種境遇的形成,有賴於:1.鼓勵具有創意的各類學生作業;2.師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風尚;3.積極進取的羣體心願。當然,這樣的教學境遇不能只靠語文閲讀教學來建構,但是,語文閲讀教學的人文性特色,卻決定了它在建設這種良好教學境遇中有着義不容辭的重任。

再其次,關鍵在於拓展學生生成知識功能效應的途徑。人的智慧,是其知識、經驗的功能效應。語文閲讀教學從某種角度看,它應有利於學生將其知識、經驗轉化(生成)為智慧。閲讀教學的各種環節的構想,毫無疑問要有利於學生對文本內涵和意義的理解與把握,這一點不能動搖。但這種理解、把握不能教條化,不能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謂智慧化,就是有生氣的活化,呈現有合理依據的多樣態理解,並在對比分析中深化學生的思路,在差異性基礎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個學期的語文閲讀教學,不可能每節課都像公開教學那樣準備、那樣展示,這不現實。但根據課本的總體要求,有計劃地選擇若干課時,進行既緊密聯繫文本實際,又能針對性較強地激發學生的語文應用智慧的教學,卻是必要和可能的。每個學期能堅持這樣的教學數次,構成一條智慧化的教學鏈,中學階段肯定能為學生的語文知識功能效應的生成,拓展出多種途徑來。由語文知識轉化成的智慧,不同於理化知識轉化的智慧,也不同於政治、歷史知識所轉化的智慧,儘管這些智慧間存在着某種內在的聯繫。這就要求教師構想教學環節時,在切實把握文本特徵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想象、情感體驗、言語建構與表達所構成的綜合性智慧的生成和發展。

最後,緩求突變,務求漸進;不求完美,但求進步。語文閲讀教學具有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當下,而在久遠;它的課堂教學講究的是實效。真正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明白,人文學科的教學改革,要取得名副其實的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拒斥急功近利,拒斥急就速成,緩求突變,但求漸進;不求某一種教學的完美,但求腳踏實地地進步。這不是保守,這是務實!

語文國中作文 篇7

中午,我還在午睡,還在牀上伸懶腰,從窗外模模糊糊地傳來“淅淅瀝瀝”的聲音。我想一定是下雨了。

這可是極好的,下雨的天氣是我最喜歡的,小雨中的漫步,看起來,都充滿了詩意美。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開始喜歡上下雨天。下雨天,真好!下雨時天是灰濛濛的,猶如水墨畫般,引人無數遐想。我喜歡假期裏下雨,我可以窩在家裏,靜靜地透過窗户凝視着雨中這不一樣的世界。

我更感謝老天爺,在這不用上學的日子裏下了一場小小的雨,他彷彿懂得:今天孩子們不用上學,該是下雨的時候啦!以前總認為,下雨天就是天空在哭泣,在宣泄心中的壓抑。現在雖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但也不太去追究到底天為什麼會“掉水”。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看到下雨,我的腦海中竟會想到這句詩,雖然樓房這裏沒有池塘,沒有青蛙。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我的腦海中卻浮現出這幅場景。

有人跟我説過,在雨中漫步最能思考人生的問題。但我卻不以為然,因為我總感覺下雨總會烘托出一種憂傷的場景,總認為是老天在哭,本來就憂傷的世界,這個時候,你卻偏偏要到雨裏去思考問題,真的有用嗎?這個時候的你,思考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反面的吧。

所以,我只喜歡在雨後去道路上漫步。在下雨後,就會期待,期待雨停了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會猜測,猜測會不會有七彩的彩虹?雖然我生活的城市的空氣並不清新,不太可能會有彩虹,但給人一種遐想也是不錯的。

語文國中作文 篇8

在我的國中生活中有兩位語文老師。一位善良正直,但是才學方面不如後者——另一位大約算得上是博學多識,可是品德方面卻有着抹不掉的污點。這兩位都不屬於德才兼備的類型,但如果一定要選擇孰優孰劣,或許還是前者更能達到為人師表的效果吧。

第一位老師姓劉,年齡不大,大約30多歲。她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是什麼樣的同學她都認真而耐心對待。不過在講課方面她就沒有太多的亮點。稍稍有一些照本宣科、平淡無奇的感覺,講課沒有很突出的特點。不過我記得有一次劉老師在講公開課的時候,因為緊張而讀錯了課文當中的幾個詞,可以看出她當時稍微有一些窘迫,但就在朗讀結束以後她立刻想出了對策,向同學提問,要求同學找出剛才她讀錯的地方,這樣就形成了很好的師生互動,而且也掩飾了自己讀錯字詞的尷尬。

第二位老師姓賀,大約有40多歲,是當地有名的名師,省級特級教師,並且在國中老師中很罕見地擁有博士學位。她講課幽默風趣,自成一格。當學生在題目面前猶豫不決磨磨蹭蹭的時候,她會大喊一聲:“速度!”當班級裏紀律不好吵吵鬧鬧的時候,她會吼一句:“不要聒噪!”她還會用一些生動形象的順口溜串聯起知識點,讓大家更容易記憶。

賀老師的業務能力可以説基本是無懈可擊,無可挑剔,但是品德上就不一樣了。她很明顯偏向於一些家裏比較有權勢的學生,或者是平時願意巴結討好她的人。無論是上課提問的時候還是平時講解作業的態度都如此。還有一次某一位同學語文成績進步很快,這位老師表揚他以後還追加了一句,我沒有向這位同學透題。這句話看起來就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她平時是不是向人泄露了考試題目。

由於業務能力出眾,又懂得巴結奉承,後者的生活確實也過得更好一些,只是我還是希望學校裏面像劉老師那樣的人更多一些。

語文國中作文 篇9

半命題作文以限制性和靈活性兼具的特點,近幾年來,一直是會考作文的主要命題題型之一。我們把命題人只命題目的一半或一大半,先由考生按照要求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後作文的命題形式叫做半命題作文。不少同學以為半命題作文很好寫 國中生物,其實不然。

寫好半命題作文首先是補題,而有些同學不會補題,補題,不審要求。如寫《____,我的快樂之源》一題,要求“橫線上可填:讀書、運動、助人、樂觀……”,可有的同學另起爐灶,填上了與題意相悖的詞,如“煩惱、睡覺”等。補題,不審自己。如《感受____》,有的同學填了“網上生活”,其實自己對“網上生活”,一知半解,不僅寫不好,還鬧出不少笑話來。補題,不審材料。選擇的材料粗糙,致使文章缺乏新意,少真情實感。其實“補題”正是半命題作文給我們提供的優勢,我們為什麼不發揮這樣的優勢,去開闊視野,選擇那些自己感受最深的來寫呢?只有補上一個好題目,才有望思路順暢,寫出情文並茂的作文來。

補題千萬不可倉促草率,而要反覆斟酌,仔細琢磨。反覆琢磨已命好的半個題目。已命好的半個題目往往對我們作文的選材、主題、文體等有所提示或限制。讀懂了這半個命題的含義,我們才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寫作特長將題目補全成一個自己有話可説且能説好的題目。比如《永遠的___》一題,題眼是“永遠”,補題前我們就要斟酌一番,自己心頭夠得上一生銘記的到底是什麼。將自己頭腦中儲存的素材作一番細緻的排列、篩選,看看自己最難以忘卻的人、事、物到底是什麼?再追問一下自己,這些人、事、物為什麼深深地烙在了記憶深處?經過這樣反覆琢磨,就能夠準確把握題意,補上自己最熟悉的半個題目,補上自己最能寫出新意的那半個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