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美食作文11篇

作文5.28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美食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美食作文11篇

家鄉美食作文1

我們家是地道的臨沂人,臨沂人吃飯總是捧着大煎餅,臨沂煎餅的特點就是硬。一頓飯下來,腮幫子咬得痠痛,大汗淋漓,可這煎餅就是香。

俺們臨沂煎餅的歷史那可是悠久得很。早在春秋戰國時,山東沂蒙人們就開始食用煎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就是煎餅。蒲松齡在其《煎餅賦》中寫到:“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麪食。”

我們家的煎餅都是奶奶和姑姑們攤的,用自家中的小麥在石磨上碾碎再和着水,做成糊子,把炊燒熱,把糊子倒在炊上,繞着圈倒,使之形成一個圓餅,我最喜歡把糊子倒在炊上,總是求奶奶給我試試,奶奶笑着把糊子給我,我高興地拿着糊子倒在炊上,可總是有漏的地方,只見奶奶用光滑的木片把麪糊攤開,刮平,漏了的地方再倒一點糊子,餅熟時,周邊會捲起,奶奶揭起給我,我咬了一口,熱的,還有着小麥的香味,好吃。

只要一提是山東人就會想起一句話“煎餅卷大葱。”記得小時候,媽媽把煎餅捲起夾上一個葱,放上家裏烀的鹹菜,再倒上一點醬,一口咬下彷彿能咀嚼整個的華東平原,那些麥田,那些雜糧,那些硬繭的手。

我們愛這種食物。

後來,我們全家搬到煙台,偶爾從老家來人也給帶些煎餅,那時候,我們全家就像過節一樣。爸爸洗葱,媽媽忙着炒幾個菜,小孩子們幫着擺碗筷,空氣中全是小麥的香氣。一切就緒,全家人圍坐在桌前,煎餅卷大葱,捲土豆絲,卷榨菜絲,各種卷法,卷一種菜一個滋味,各有千秋,那真是吃出了煎餅的境界來。

平常的時候沒有這樣的煎餅又饞得慌的時候,我們就去超市裏買。超市裏的煎餅精緻得多,那都是機器做的,很薄,很均勻,看不到雜糧,一口咬下去並不費力,但是也沒有什麼嚼頭,所以並不墊飢。

但平常都是去買那機器做的煎餅,那機器做的餅很薄,也看不到雜糧,咬一口不用費力就咬下來,很軟,沒什麼嚼頭,大煎餅吃一張就飽了,可這機器煎餅吃幾張過一會兒就餓了。

臨沂的煎餅的原料大都帶皮帶殼,所以很粗糙,看到那煎餅就像看到了那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土地上的麥子,麥子旁的農民,農民臉上的笑容。

當我再次踏上那熟悉的土地,我看到一座座小樓拔地而起,昔日炊煙裊裊的村莊早已消失不見。走進曾經的院落,滿眼都是蕭條,打開塵封的門,那些農具都已經生鏽。角落裏攤煎餅的炊,蒙上了一層蛛網,那被奶奶温熱的手無數次轉動過的鏊子也被丟棄在角落裏。

我懷念那炊煙升起的村落,村落上空飄蕩的煎餅的香氣,我懷念奶奶和姑姑們低頭攤煎餅的時光,那獨有的歲月沉香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裏,無論走多遠,我都不曾忘了,我是吃煎餅卷大葱長大的臨沂人。

家鄉美食作文2

南通山水富饒,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在南通這個蝦肥魚美的地方,有一道與眾不同的特色名吃,叫作“番茄松鼠魚”。?

第一次見到這道菜時,那誘人的摸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兩條香溢四方,肥美多汁的魚上滿滿的澆着紅潤欲滴,酸香撲鼻的番茄醬汁。那金燦燦的鯉魚在燈光的映照下格外讓人慾罷不能,它像一塊黃金一樣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吞着口水問服務員:“這道菜叫什麼,怎麼製作?”服務員説:“這道菜叫番茄松鼠魚。做法嘛,比較複雜。先把鯉魚(做松鼠魚一般都用鯉魚)剖乾洗淨,在鍋中與番茄沙司烹炒至金黃,起鍋撒些調料就可以了。不過火候比較難控制。”我一聽,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塊,仔細端詳了一下:鬆脆的魚皮金光生熠,色澤豐美。魚肉細嫩的如同嬰兒的皮膚一樣,潤澤細膩,入口即化。我嚥了口口水,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酥香多汁,鹹淡適中的魚塊加上細化柔嫩的番茄醬,天啊!簡直是絕配!油而不膩,鬆而不爛,似乎在我舌尖上跳着舞,挑逗着我早已蠢蠢欲動的味蕾。我接連幾口下去,吃的我手舞足蹈,連句話也顧不上説,就像幾百年沒吃過飯一樣,風捲殘雲地啃了半條。沒過一會兒,我又盯上了一個魚尾巴。我把魚尾巴扯了下來,咬了一口,真勁道!QQ滑滑,彈力十足,就連剩餘的幾根小骨頭都被我啃了又啃。這時,服務員又端上來一碟醋和一碟辣醬,我夾起一大塊往辣醬裏塞,然後一拎,原本的番茄松鼠魚立馬變成了辣芝麻番茄辣醬松鼠魚。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這味道甜蜜而又刺激,像有一羣小人在我舌尖上跳舞一般,引的我撓舌頭,狂倒水,成了大家的笑柄。

據説松鼠魚之所以叫松鼠魚,是一個美麗的傳説而來的。從前有一個年青英俊的漁夫在出海打漁時,遇見了一條長相像松鼠的魚,他放了那條魚。有一天,他出海遇到了大風浪,那隻神奇的魚救了他,但從此後,他再也沒見過那隻魚。此後,漁夫為了紀念那隻魚,就用麪糰做成了那隻魚,撒上醬,供在香案上。而人們仿照他的做飯買了魚回來,以此方法燒魚做成吃的。如此一來二去,就保留下了今天這套燒魚法。魚也叫做松鼠魚了。?

每次去飯店,我必點番茄松鼠魚。一來因為它的美味,二來因為它是家鄉的名吃,風味獨特,三來也為了那表達人們嚮往善良的美麗傳説,寄託在這一道“番茄松鼠魚”上……

家鄉美食作文3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佳餚。你看,東塢山的豆腐皮、常綠的熬豆腐、嘉興的粽子……個個都是色味雙全,但我還是鍾情於家鄉的麪筋。

説到龍門面筋,我不禁嚥了一口唾沫。麪筋是龍門的傳統美食,你知道麪筋的由來嗎?相傳在北宋年間,孫氏族人為了紀念先祖,建了“孫處士祠”。祠堂建好後,要進行祭祀儀式,祭桌上要有很多吃的,因此族長髮動所有人想新奇的東西。一個姓孫的婦女在饅頭裏添肉後再稍作改進,由族長命名“孫家麪筋”,也就是龍門面筋。

今天我來到家鄉,與你談一談龍門面筋。你可不要口水直流三千尺!“管璐瑤快來做麪筋。”老媽在廚房裏喊。看來,老媽也是一個麪筋迷哦。你瞧,老媽正倒着麪粉哩!首先要在麪粉中加入鹽、温水揉出韌性,然後放在圓桌上醒一下,接着將麪糰放入一個有孔的盆子裏,在水中清洗一下,這回麪糰洗了個“冷水澡”,當然要把髒東西洗掉——把麥皮濾出去,最後就只剩下一團白白胖胖的麪筋了。洗乾淨了之後再取出來,我彷彿已經聞到了龍門面筋的淡淡的香味兒了。我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一個個麪筋整着隊跳到我手上……嗯,我回過神來又開始了欣賞麪筋“成長記”。

“嘰嘰喳喳”,你瞧連小鳥都對它垂涎欲滴了。“剁剁剁”聽老媽開始剁肉了。我砸吧砸吧嘴,盯着麪筋。不一會兒五花肉、韭菜、筍乾組成的餡兒做好了。接下來我把麪糰擰下一小塊,揉成團兒再看攤開,加入餡兒,一個麪筋就大功告成了。不一會兒盤中便擺滿了麪筋,好像一個個大胖小子正對着我笑哩!那一個個肉嘟嘟的麪筋,在微風的吹拂下愜意地伸了個懶腰,又接着沐浴在温暖、柔和的陽光下了。最後一到工序是——炸。“滋啦啦”油燙了起來,一個麪筋被丟了下去,竟然冒起了泡泡。他們像一個個芭蕾舞者,過了好久它們停止了舞蹈,踮起了腳尖,慢慢浮了起來。“滋啦啦”麪筋漸漸變黃了,一陣香氣向我襲來,我深吸一口氣,真香,多麼醉人的氣味兒!媽媽把它們一個一個撈了上來。

隨着一陣風吹來,一股香味兒散發了出來,瀰漫在廚房上空。

終於,麪筋出油了。我用筷子夾起了一個麪筋,它在陽光下顯出了自己最耀眼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細細品嚐了一番。有一點兒脆脆的,麪筋皮很有韌性,肉油而不膩,香味兒一下子就勾住了我的鼻子。總之兩個字“好吃”,我又咽了一口唾沫,細細回味着麪筋的味道,嗯,回味無窮!

龍門面筋可真是色、香、味俱全,果然名不虛傳!你是不是也想品嚐一番呢?如果你想吃龍門面筋,那你務必去龍門,順便也去領略一下那兒的風土人情 。

家鄉美食作文4

今天我就要好好地介紹介紹我們這的美食!

首先,我要説的“第一俠”是咱們夏天必不可少的一樣——涼皮。涼皮在我們這兒給稱“米豆腐”和“涼粉”,當然了,名字不一樣,吃法也不一樣。“米豆腐”呢就是把整塊的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形狀像是縮小了十倍的豆腐,手感和口感都是相當的好,這米豆腐摸上去彈彈的,滑滑的,摸着可舒服了,而這口感呢,也是相當的好,只要配上我們這精心調製的“酸湯”,那味道可謂是頂呱呱!再説説,第二個名字吧!——“涼粉”。之所以叫“涼粉”,肯定是與粉有關的了。母親會用特殊的器具,把涼皮刮成一條一條的粉狀,夏天咱們這兒最喜歡吃這玩意兒了,他是冰的,兒酸湯也是用冰水製成,比那些牛肉粉,辣雞粉吃了還爽!

然後,我就來給大家介紹“第二俠”了,這“第二俠”則和清明節有關。清明節的前幾日,大人都會上山去,採摘一些“清明菜”“火草”,“清明菜”的花為黃色,葉子則為灰色,“火草”就如其名,只是一棵草,也是灰色的。可就是這兩株平凡的植物,構成了餐桌上的一樣美味。在回來的清明菜經過反覆沖洗之後,污垢已經全部消失,然後再用水來和麪粉,加上乾淨的清明菜繼續攪拌,和好了面之後就可以捏清明市的美食——清明粑。捏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清明粑的形狀之後,剩下的就了烙粑粑了。其實是可以烙的,首先就是需要一個烙鍋,用温火慢慢地烙。在烙制的期間要經常翻一翻清明粑,否則會出現烙糊還有包在清明粑裏的糖會露出來的現象。烙好的清明粑軟軟的,一吸裏面的糖便會噴湧而出,和清明菜淡淡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堪稱“世間美味”,説到這兒你的口水是不是也溢出來啦?別急,還有“最後一俠”呢!

最後一俠是過年的必需品,過年時要殺雞,是用來做“雞辣子”。用東婦的雞剔除雞腳和雞翅,把身體部分的雞肉切成一塊一塊的,大小隨意,然後需要的就是辣子了,在過年之前每家每户都會把回家種的辣子採摘回來,只要紅的,然後把他們放在桶裏,用大刀切啊切啊,切到他們“率”為止,然後放進罐子裏醃製,到了過年那天便會把他們取出來。雞肉和辣子放在一起,再加上水。用温火慢慢熬製,這“熬製”這一過程是最為重要的,少則需要五六天,多則需要十幾天都不為過。

可是熬製過程複雜歸複雜,可這口感可是相當的好啊!過年的餐桌上一定都一個位置是他雞辣子的。熬製過的辣子已不再辣,而雞肉也因為辣子的加入而變得十分美味,聽到我的這一番解説,你是不是也想要嚐嚐呢?

家鄉美食作文5

“四四又方方,入鍋變金黃,縱然臭味揚,吃來滿口香。”這就是我最愛的泰州小吃——臭豆腐。

嚐遍了全城的臭豆腐,還是一號區西門的老店最讓我流連忘返。那是一個在三輪車上的簡易店鋪,由一對中年夫妻經營着,妻子負責賣臭豆腐,丈夫負責賣湯汁豆乾,配合默契,有條不紊。這家店十分受歡迎,每天傍晚時分小小的攤位前光顧的食客們便絡繹不絕,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生意十分紅火。

我通常會買上五元錢的臭豆腐。只見阿姨十分嫻熟地拿起一塊方方的豆腐,用小刀劃成四塊,“嗞啦”一聲放入滾燙的油鍋中。三角形的豆腐在油鍋中上下翻飛着,好像在跳“油鍋華爾茲”,一會兒沉到鍋底,一會兒又浮上來。顏色也是變個不停,瞧,剛下鍋時是乳白色的,過了一會兒漸漸泛起黃色來,最後變成了金燦燦的。漸漸地,豆腐的“肚子”變得越來越鼓,像是吃飽了,可“肚子”裏又是空空的,這樣才有嚼勁。怎麼還沒好呢?我緊盯着油鍋,像一頭餓狼,唉,口水都快要流光了。

又過了一兩分鐘,終於炸好了,別急,還得放在鐵網上瀝乾。看着一塊塊豆腐穿着黃金甲安靜地躺在鐵網上,我更加迫不及待了。我是個“辣妹子”,必定要加上一大勺水辣椒,灑上一丁點兒葱花,嗯,還沒入口,一股香味就撲鼻而來。我戳起一塊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啊,已經不燙了,我“啊嗚”一口吞了下去,美味在我口中劃下一道弧線。這一小口哪滿足得了我肚子裏的“饞蟲”呢?這不,肚子裏的“空城計“唱得更厲害了。

我又戳了一塊小巧玲瓏的豆腐,這回,我先用舌頭舔了舔辣椒和葱花組成的湯汁,再用牙齒咬下一小塊豆腐細細品味,頓時,一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味道瀰漫在脣齒之間,那酥脆的外皮與細嫩的豆腐相得益彰,“臭”和“香”兩朵火花碰撞在一起,組成了美味無比的臭豆腐,再加上水辣椒的麻辣快感,這臭豆腐簡直就是天下一絕了。一眨眼的功夫,一盤子的臭豆腐就被我消滅光了。每當這個時候,媽媽總要問我要不要再來一份,還會點着我的鼻子説:“你這個小饞蟲。”

“如吃一頓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泰州的小吃雖然數不勝數:燙乾絲、魚湯麪、蟹黃湯包、溱湖八仙……但我覺得臭豆腐臭中有香,香中有臭的獨特味道在諸多美食中鶴立雞羣,與眾不同,可謂是真正的泰州特色名小吃啊!

家鄉美食作文6

説到家鄉的美食,我首先想到的是年糕。年糕美味爽口,讓我不得不提。

年糕是用米做成的,所以一切都要從米開始做起。不用説,首先當然是洗米、淘米了。淘洗過米的水像牛奶一樣純白,它源源不斷地流下來。“為什麼這水是白色的?”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做過很多次年糕,我想她應該會知道的。奶奶説:“因為米的種子皮被剝掉了,我們看到的只是白色的種肉,它含有很多澱粉,澱粉流進水中,所以水就變白了。”我心想:“真的有澱粉這種東西嗎?算了,待會回家問‘度娘’吧。”淘洗完了,把米放入一隻桶裏,用水浸泡。浸泡兩天兩夜是最佳的時間。還要在米中插一把刀。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又問奶奶:“為什麼要在上面插一把刀啊?”奶奶説,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一種怪物把米搬走。我只依稀記得這一點,到底是什麼怪物,我也忘記了,反正是一種迷信吧。米浸完後,還要再洗一次。

然後,就要把米運到做年糕的工廠裏。第一步,把米放進一個漏斗似的機器裏,下面的出口綁着一隻袋子,這個袋子很大,和麻袋差不多。從這個出口出來的已不再是米了,而是米磨成的粉,也就是米粉。“原來這是磨粉機,我還以為這是什麼東西呢。”我恍然大悟。第二步,把磨好的麪粉放入一個巨大的木盆裏。我想這應該是木盆中的“巨無霸”了吧。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一些水(不過這個比例不是很精確,只是看水和麪粉混合之後的乾濕程度,大概是估計的)。接着,就是把水和麪粉混合起來,再搓成小球,大的有鵪鶉蛋那麼大,小的跟螞蟻差不多大(這個同樣也沒有很標準的要求,不是全部搓成小球,只要一部分就行了)。第三步,把麪粉放進蒸籠裏蒸。這個蒸籠跟蒸糯米的蒸籠一樣,都是用木頭做的。據説,蒸好的麪粉和沒蒸過的麪粉顏色是有差異的。第四步,把糕花放入一個和之前差不多大的木盆裏,打散。蒸好的麪粉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糕花”。糕花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亂取的,它可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倒出來的麪粉是一個一個小球簇在一起,像朵花似的。之前沒有搓成小球的也都變成了小球。第五步,同時這也是最讓我好奇的一步。那裏的工作人員把糕花放進了木盆裏的一個正方形的小孔裏,然後就會發出一些聲音,像煙火“噼裏啪啦”的聲音。年糕就從另外一個方孔中鑽出來,再用刀把它斬成一段一段的,年糕就做好了。剛做好的年糕,白白的、熱熱的、軟軟的。可過了一段時間,它就會變硬。

家鄉的美食不僅有年糕,還有小籠包、榨面、陳氏燉鴨等等。好了,好了,不説了,再説我可要流口水了。

家鄉美食作文7

龍門美食各有千秋,都有獨特的魅力。油麪筋那特殊的韌道讓人嘖嘖稱奇;鬆脆可口的油雞,口感也是讓人意猶未盡;麻餈的香糯美味讓人讚不絕口,但在甜食中,薑糖是王者,今天,我們假日小隊一行人去目睹了這道美食的製作過程。

在一口大鍋的後面,站着一位師傅,他正和藹可親地跟我們講着薑糖的好處。原來,生薑有暖胃提神活血養顏的妙處,可生薑直接吃太辣,於是就做成了薑糖。小小的一顆薑糖製作有着複雜的工序。先熬湯,再冷卻,最後拉糖,道道工序都需要花時間和力氣。我把目光投向鍋中,鍋裏的薑湯冒着泡泡,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熱氣形成的白霧也裊裊升上空中。鍋中那些小泡泡彷彿是小精靈,在仙境中上躥下跳地玩耍。聽師傅説,這薑湯可燙了,有150攝氏度,是由水、白糖、麥芽糖、紅糖製成的。現在是在蒸發鍋中的水,而且師傅在這已經站了一個多小時,也用大勺攪了一個多小時,真是讓人佩服!

終於,水蒸發完了,方才黃色的薑湯成了紅色。該冷卻了!只見師傅戴上特殊的手套,把薑湯倒進了一個平底鍋裏,又把平底鍋放入一個盛着冰水的大盆子裏。把薑湯安頓好之後,接着師傅又拿來一片竹片,在鍋中不停地往一個方向攪着,還一邊和善地解釋道:“如果不往一個方向攪,薑糖可就不好吃了。”看着薑糖凝固了一點,師傅用竹片把它撬了出來,又把它攪了起來。薑糖提起來時,竟無一點粘鍋,讓我甚是驚訝。重複了數幾次後,拔出了絲!師傅把黏着糖漿的竹片提了起來,一條晶瑩透亮的拔絲就出現了!我們爭先恐後地掰了一段,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啊!真甜!把紅色的糖漿拌好後,又得進入下一道工序啦!我把手指放進那個水盆中,天哪!竟然變得那麼燙!

下一道工序:拉糖。師傅不等糖凝固後,便提了起來,然後來到了門口。我正納悶:做薑糖,為什麼要去門口呢?可一看師傅一把拉掉了一個鈎子上的塑料紙,又把糖掛了上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拉糖需要特殊的工具。師傅開始拉糖,退後走遠,再繞一圈,重複了幾次後,奇蹟發生了!紅色的薑糖慢慢地變成了金色,再成了白金色,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師傅又剪了幾塊給我們嚐嚐,哇!真是太美味了!

一塊塊難以接受的生薑成了人間美味!吃貨們,如果你們想親眼目睹一下還是想嚐嚐別的美食,就來龍門吧!我們不見不散!

家鄉美食作文8

我的家鄉是七朝古都開封。因為是古城的緣故,所以城市的建設,人們的思想,就沒有沿海城市這麼開放、開通。但長年累月的歷史積澱、人文內涵,卻是極為豐富。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這裏有保持着宋,元、明時代建築風格與規模的古城牆,宋皇宮建築遺址龍亭,高聳入雲的鐵塔,包龍圖打坐的開封府,水滸傳所描寫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大相國寺,李白、杜甫、高適揮毫《梁園吟》的禹王台等等。歷史遺蹟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引得遊人如織,為家鄉旅遊事業的繁榮做着貢獻。

雖然人文景觀令人驚歎,但是最能讓遊客讚歎不已,流連忘返的還是家鄉的小吃。且不説早就聞名遐邇的“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小籠包子;展開雙翅像飛翔的蝴蝶的鍋貼;晶瑩剔透,周身流油的桶子雞;用木錘千錘萬打的花生糕;譽滿全球的沙瓤蜜甜的汴梁大西瓜。就單説家鄉的小吃,就可以讓你垂涎欲滴,去吃上一個月都是不會重樣的。

早餐的集市上,吃客雲集,只是湯類就有,胡辣湯(葷的,素的,白的三種),豆沫、八寶粥、豆腐腦、豆漿、綠豆麪糊塗、麪筋穗甜湯、四味菜、羊肉湯、羊雙腸、雞血湯、鴨血粉絲湯等等十幾種一字擺開,任君挑選。主食就是更多了,雙批油條、單批油條、槓子油條、江米小油條、肉菜角、素菜角、肉包子、素包子、炸糖糕、炸三角、雞蛋煎餅、雞蛋灌餅、香菜煎餅、荊芥煎餅、煎餅果子、羊肉炕饃……真的太多太多了。

到了晚上,家鄉小吃的街市那叫一個壯觀,綿延上千米的大街上,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幾百家小吃攤點兩邊擺開來。老闆在殷勤的招呼聲中,向你展示着眼前色、香、味、型俱佳的、特色飯菜。更有絕招的老闆,把自己的小吃分成了小塊或者是盛入小碗請你免費品嚐。此時你不用費心挑選,不用費心查看,只要看一眼那家攤點後面桌子邊吃飯的人數,就能斷定那家的最好吃,有的攤點,想吃還要排隊等候呢。

叫上一盤炒涼粉,一盤板羊肉,一盤醬牛肉,兩盤涼拌小菜,一碗黃燜魚,四個黃燦燦上面撒滿芝麻的大燒餅,再來四碗手擀麪條,你們一行四人,不足百元,保證吃的心滿意足,酣暢淋漓。

民以食為天,家鄉的小吃,吃出了日子的紅火,吃出了生活的真諦,吃出了人生的快樂。前段時間,女兒提前一個月由深圳回家鄉待產,家鄉吃的營養,吃的滋潤,讓女兒生了一個八斤重的胖小子。更讓我感到驚奇驚喜的是,這胖小子從產房一抱出來,我接到懷中摟着,低頭一看,小傢伙的小手在嘴裏放着,吸吮着,發出“吱,吱”的聲響,哈哈,好一個小吃貨!

家鄉美食作文9

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的泱泱大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智慧的勞動人民“發明了”許許多多的美食。紅紅火火的春節裏有餃子吃,張燈結綵的元宵節裏有湯圓吃,離騷濃情的端午節裏有粽子吃,團團圓圓的中秋節裏有月餅吃……這麼多的美食中我最喜歡吃餃子,因為我們家鄉的餃好吃又好看,還富有特別美好的寓意!

説家鄉的餃子好吃,是因為家鄉人在和麪時特別講究!麪粉是選用筋道而又營養的餃子粉,和麪前先打一兩個雞蛋,把蛋清放到一個碗中。和麪時要用20度左右的温水,用筷子攪面的過程中倒入蛋清,當攪成麪疙瘩時,開始用手使勁地搓揉,讓蛋清充分融入麪糰中。面和好後,通常要醒面20分鐘左右,才可以擀皮用。這樣做出的餃子寶寶乖巧又懂事,不張嘴不粘鍋,爽滑入口,爭先恐後地跑進小朋友的肚子裏!

説家鄉的'餃子好看,主要是在和麪時加入各色的蔬菜汁就可以做出五顏六色的餃子!鮮豔的胡蘿蔔榨汁可以和出紅豔豔的麪糰,鮮嫩的菠菜榨汁可以和出綠茵茵的麪糰;營養豐富的紫甘藍榨汁可以和出紫色的麪糰……各色的蔬菜為春節的餃子穿上了五彩的外衣,出鍋的餃子更是鮮亮奪目,看着就讓小孩子的口水留下三千尺!

家鄉的餃子不僅好吃好看,還有許多美好的寓意。我們北方人喜歡用豬肉拌上不同的蔬菜做餃子餡,白菜、芹菜、韭菜、香菇等都是豬肉的完美搭檔,它們的寓意更是美好又吉祥!。白菜豬肉餡,寓意財源滾滾百財進;芹菜豬肉餡,寓意勤勤懇懇發大財;韭菜豬肉餡,寓意長長久久守財富;香菇豬肉餡,寓意錢財鼓鼓如小山……啊,家鄉的餃子餡有這麼美好的寓意,是勤勞善良的奶奶講給我的,真心希望家鄉人的日子富富裕裕、倖幸福福!

家鄉人包餃子,總喜歡包出點花兒來!可愛的小老鼠,細長的尾巴,尖尖的耳朵,肉嘟嘟的肚子,有趣極了!漂亮的小金魚,鼓鼓的眼睛,舒展的尾巴,一道道鱗紋,像極了!還有大家都能大顯身手的元寶餃子、太陽餃子……豐富多樣的餃子琳琅滿目,看的就讓人食慾大開,味蕾倍增!

最讓小朋友們心花怒放的事,就是期盼大人們多包幾個“錢餃子”。顧名思義,就是把洗乾淨的一角或五角硬幣包進餃子裏。誰吃到了包錢的餃子,誰來年就會大吉大利,最有福氣!

家鄉的餃子就是這樣的好吃又好看,寓意美美噠!歡迎四方的朋友來我們家鄉做客,品嚐家鄉的傳統美食——餃子!

家鄉美食作文10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非常喜歡農村豐富多彩的生活。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傳統吃午飯的節日。每每節日臨近,外婆已經上山摘下赤楠的葉子,搗碎混合糯米浸泡兩天,當雪白的糯米變成烏黑飽滿的時候,再煮成飯。那烏黑髮亮,香氣四溢的烏飯在綠油油的桑葉映襯下,配上紅糖,真是色、香、味俱全,天下一絕啊!

那大家知道烏飯的來歷嗎?關於烏飯的來歷,各地有許多傳説。在我們金華一帶人們傳説,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就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褐色的很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的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下來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終於有一天逃出了監獄,報了仇。這就是烏飯的來歷。

烏飯不但色香味美,而且可以強身健體,越來越得到孩子們的喜愛。瞧,四(2)班裏一片喧譁,究竟在幹什麼呢?原來是我們班的張老師在上有關烏飯的綜合性學習課,還給大家帶來了烏飯,那烏黑髮亮,香噴噴的烏飯成了全班人的“攻擊對象”。看那烏飯在綠茵茵的桑葉的襯托下,散發着陣陣清香,大家都饞得直流口水——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呀!

哎呀!實在是受不了,我們個個拿着碗,勺子跑上了講台,老師用勺子一個接着一個把烏飯裝到我們的碗裏。我們班的“混世魔王”——佔奇睿,因為當時老師把他的勺子拿在手裏,所以他沒有勺子。可能是烏飯太好吃了,把佔奇睿肚子裏的饞蟲都給勾引出來了吧,只見他直接用手抓着烏飯放嘴裏,還不過癮,竟然用嘴直接去啃。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吃完了烏飯,還不忘舔一下碗,真是太“噁心”啦!此乃鏡頭一。

鏡頭二;我班“混世魔王”第二——張恆軒,他飛快地吃完了,眼睛咕嚕一轉,便又排到隊伍裏,輪到他了,老師説:“你裝過了!”他臉不紅,心不跳地説:“沒裝過,沒裝過。”老師笑笑便又給他了,真是“死皮賴臉"啊!其實全班都知道,張恆軒其實早就裝過了,只是還想吃罷了,我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鏡頭三;"大魔王”——唐俊豪,平時做作業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可是提起烏飯,你看看,哪還有“拖拉機”的樣子,他一口氣吃下了三碗烏飯。真是的,我想不明白他們幾個大胃王一定要這麼"可愛“呢!

烏飯的清香一直留在我的口中,令我回味無窮。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淳樸的鄉情鄉風!

家鄉美食作文11

麥芽糖是用小麥與大米合制而成,先是讓小麥發芽,磨成糖漿,再將浸泡過的大米磨成粉漿。然後,將兩種漿合在一起煮熟,再過濾,之後,將過濾後的糖水在鍋裏煮,邊煮邊攪拌,最後形成有相當粘度的糖漿,冷卻變硬後,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拉扯,反覆拉扯後,糖漿越來越白,最後就形成了麥芽糖。麥芽糖有很多的用途,一是當時的農村過年時製作糖果、麻糖時必須用到麥芽糖,二是麥芽糖能直接吃。

製作麥芽糖對於農民來説是非常實惠的事,麥芽糖能賣錢或是換大米回來。過濾後餘下的糖糟用來餵豬。因為這其中能有一定的利潤,八十年代,我爺爺奶奶在冬天的時候就做麥芽糖。印象中,我們李氏家族在當地特別會製作麥芽糖,我們家族出品的麥芽糖顏色白,味道甜。爺爺經常對別人家的麥芽糖不屑一顧。

因為是手工製作,產量有限,一次只能一鍋。為了做出更多的麥芽糖,爺爺奶奶每天要起很早,晚上收工也很晚。爺爺奶奶每天凌晨的時候就起牀開始煮漿,早上一大早,爺爺吃了早飯便挑了前一天製作好的麥芽糖去賣或換大米。因為本鎮人都擅長製作這個,所以大家都是要步行十幾公里去其他鄉鎮賣。那時交通基本是靠走,爺爺早上挑着麥芽糖出去,下午挑着大米回來。作為孩子的我們,上午會幫着爺爺奶奶們去過濾糖漿,下午會幫着家人拉扯冷卻了的糖漿直至成為麥芽糖我與二哥有時會幫忙推一下石磨。印象中,那時的冬天每天都很忙碌。

小時候的我也愛吃這種糖。煮糖漿的時候,有時奶奶會給我一碗已經煮沸的糖漿;在麥芽糖漿冷卻的過程中,我會經常用筷子挑糖吃,有時候甚至會製作糖球玩耍;在拉扯麥芽糖讓它變白的過程中,我就坐在固定麥芽糖的板凳上,邊看大人們拉扯麥芽糖,邊扯上幾條吃。

麥芽糖味美,但製作麥芽糖的過程非常辛苦,用石磨磨漿,過濾,扯糖,都是非常重體力的活,爺爺奶奶在製作麥芽糖的季節整天都早起晚睡的。作為去賣麥芽糖的爺爺則是更為辛苦,有一次,他因為太餓累倒在了離家二百米的地方,我們兄弟姐妹們跑出去把他抬了回來,他吃了幾碗飯後,精神就馬上恢復過來了。

後來,農村過年時的年貨越來越豐富,愛吃麥芽糖與炒糯米制作而成糖果的人越來越少,家鄉製作麥芽糖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當地人已經不再製作麥芽糖了。製作麥芽糖,也就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了。

標籤:美食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