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選15篇)

作文2.51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年味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年味作文(精選15篇)

家鄉的年味作文1

每逢新春,大家都會千里迢迢地回到自己的家鄉過年,我們中華民族都要載歌載舞,歡慶這一傳統佳節。

不同的地方會有各自的風俗,我的家鄉在廣東省興寧市,位於粵東山區,這裏具有鮮明的客家特色,是客家城市之一。

過年,是我們興寧人一年當中最隆重的民俗節日。一年一度的春節,人們非常重視。聽爺爺奶奶説: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五開始,就算開始過年了,也叫“入年界”,大人叮囑説:從今天起,不可以罵人、不準講不吉利的話。“入年界”就要講好話。由此看來,家鄉人十分注重取兆意。“入年界”後各家各户就為籌備年料而忙碌:買年貨、制新衣、試新鞋、炙老酒、蒸甜餅、炸煎堆;上屋下屋開始敲鑼打鼓、寫對聯,家家户户清潔大掃除,洗曬被褥、擦洗桌子板凳,整個村莊處處呈現着過年的氣氛。

家鄉的年貨也有特色之處,特色小吃有:糯米煎圓、炸油角、甜餅、油炸香芋等級。奶奶最拿手的技術就是釀造富有客家特色“甜酒,爺爺最拿手的技術“蒸甜餅和炸煎堆。

除夕那天,大人要辦一個神祕而古老的拜神儀式,要準備的祭品有雞、豬肉、魚、水果、餅乾等,擺在一個盤子裏,到祠堂敬祖先和各路神仙,點着香燭,嘴裏唸叨或心裏默唸,祈求來年身體健康、五穀豐登、在職的步步高昇、做生意的財源廣進、讀書的學業有成。這個活動雖然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充滿着農民對豐收的希望,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除夕這一天大人們會起得很早,爺爺、奶奶開始忙開了,磨豆腐製作釀豆腐、做魚丸、肉丸、鹽焗雞……,這些菜是年夜飯中必須要有的菜餚,“魚丸”寓意團團圓圓、年年有餘。吃魚丸客家話諧音是“吃唔圓”,意思為“吃不完”。因此家家户户的廚房會傳出“叮叮噹噹”的聲音,是兩把菜刀同時來回剁肉而發出的聲音,非常悦耳。

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貼對聯、貼門神,大人們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小孩子們忙着洗澡,換新衣,真是乾乾淨淨過新年,紅紅火火迎新春。晚上六七點鐘,家家户户門前都要放一串鞭炮,飯後全家人相聚一起,敍舊話新,互相鼓勵,晩輩一定會給長輩送上紅包以表孝心,長輩給小孩封壓歲錢以示關愛。

家鄉的年味:拜神、買年貨、制新衣、試新鞋、炙老酒、蒸甜餅、炸煎堆……哪一個我都好奇!都覺得特別!

五(2)班 何涵傑

家鄉的年味作文2

“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那飄越萬里的年味,讓我對家鄉的懷念越來越濃。

家鄉是湖岸與青山間夾雜着的一條“帶狀”的村莊。沿着山蜿蜒不絕,年味也呈一條絲帶系在山腰上,穿過房前屋後的田地,經過“咿呀咿呀”作響的搖椅邊。細密的陽光將潺潺湖水染得碧綠,水下水草搖曳,好似水底森林一樣寂靜神祕。在冬天早晨醒來時,昨夜的雪已經化得差不多了,但你會驚奇的發現,田地裏散落着一叢叢的亮白,水龍頭上,結着一串串滑溜溜的冰掛,晶瑩剔透。沿着村莊漫步,在石橋的盡頭,竹林不但沒有被寒冷凍的失色,反而使它的墨綠變得有了一絲鋼鐵的冷酷。遠山邊一個個山包在雲的包裹下像縮小版的富士山。湖岸邊的蘆草上,頂着冰花,向一棟棟洋樓欠身行禮。青山綠水,都打扮成了老舍筆下可愛的模樣,昂着頭迎接新年。

過了小年夜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了,新鮮的蔬菜上晨露未乾,如水晶在陽光下折射五彩光芒。田裏的小蘿蔔鮮花般地開放着,輕輕一提就起來了,濺了人一身泥土,剛剛出土的蘿蔔圓圓胖胖,好像一個憨態可掬的嬰兒。用冰水一冼便露出了他白裏透紅吹彈可破的肌膚。籬笆上攀得緊緊的豆角,地窖裏珍藏的紅薯,暗紅中藏不住鵝蛋黃的顏色。早已準備好的春筍,就算洗乾淨了,還有着一股泥土的芳香。如果下一場冷雨還可能幸運地遇到一個避雨的人聊聊天。大人們湊在一起,在發黃的草紙上,一筆一劃地記下一道道菜名,最後趁着夕陽未落山再仔細端詳一下家門口的對聯,看看對聯上的晚霞慢慢暗淡,眼前的世界也被夜色吞了進去。

大年三十那天,在外的孩子們紛紛趕回家,門口停着的私家車像終於回到港灣的帆船。缺月鑲着銀邊,星空璀璨卻也顯得孤獨淒冷,更襯得萬家燈火的温馨。穿過窗户,可以聽見談笑聲不絕。年味在家家户户的煙囱上久久不肯散去。到了深夜糊的鞭炮聲響起,大人孩子在天台上望對岸,煙花一顆顆的飛上夜空“啪”得炸裂開。碎成星星點點,夜空從未如此絢爛,流光溢彩,以至於缺月也閒的無事便退去了。新的早晨、新的陽光、新的一年大步流星地走來。

都市依舊是處處亮着彩燈,但此時對家鄉的懷念只能在記憶裏的年味中追尋了。

家鄉的年味作文3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媽媽去幫姥姥,姥爺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爺讓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爺炸糊或是不熟。最後,姥爺同意了。於是,我,媽媽,姥爺三人負責搓麻花。姥姥自己負責炸麻花。姥姥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姥爺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媽媽和姥爺開始搓麻花了。我看着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裏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姥爺怎麼做。姥姥耐心地説:“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後,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捲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姥爺做。姥爺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於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裏給姥爺看。姥爺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媽媽也複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於學會了,我興奮拿着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説麻花兒香,香裏帶着甜,都説麻花甜,甜裏透着香……”我的歌聲引來姥爺的讚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姥姥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着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着姥姥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裏,那小麻花在油鍋裏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裏癢癢的。就問姥姥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姥姥開始説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説要過年了。可姥姥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姥姥教我:“要貼着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裏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着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裏。我繼續往裏放。放了幾根之後,姥姥叫我停下了。説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姥爺和媽媽嚐嚐。看着姥爺和媽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鬍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鬍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後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姥爺,此時也盪漾着無盡的笑容。最後,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姥姥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家鄉的年味作文4

説起我們中國的春節,那可是源遠流長。相傳古代時有個叫年的怪獸,每逢正月來臨之際,便會到百姓家搶奪吃的。因此人們很憎惡年來搶奪他們辛勤的勞動成果,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便想出了用燃放爆竹來驅趕年的方法,所以每逢過年時總能聽到爆竹聲響。這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特有的年味。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到大我跟隨他們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其中在江蘇住過很大一段時間。江蘇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其最具有特點的是水。那裏的水格外的清,格外的靜,使人看了有一種靜謐安詳的舒適感。但也是因為這水鄉的柔與美,總讓我感覺這裏的年味不夠濃烈,就像那燒到99℃的開水,終究還是不到火候。

今年的春節我與父母一起回到了家鄉。雖許久未踏上這片土地,但空氣中瀰漫的還是熟悉的味道。到家時還只是二十幾日,但家鄉的年味正愈發濃烈。聽着家鄉人口中熟悉的方言,看着人們挑選年貨時的認真模樣,走過從前熟悉的街道,心中洋溢着欣喜之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一陣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後,奶奶招呼我們進了屋。一進屋我便嗅到了一種熟悉的香味,“奶奶,什麼東西這麼香哇?”“你這鼻子可真靈呢,我在包圓子呢,你小時候最愛吃了。”“那這次多包點,我好久沒吃了呢!”説完我便跟奶奶一起去了廚房,認真地跟奶奶學起包圓子的技巧。過了大約一個小時便大功告成了,看着一個個圓鼓鼓的圓子,心中頗有成就感。但奶奶説,這圓子要團圓飯時吃,象徵碰上一家人團團圓圓,於是我便將期待投向了三十夜的團圓飯。

終於到了三十夜了,我日思夜想的圓子終於能一飽口福了。由於我的強烈要求,所以奶奶讓我親自蒸圓子。在完成了生火下鍋等一步驟後,我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可能由於第一次的經驗不足,圓子被我蒸焦了,它們從白胖子變成了黑胖子。雖然相貌不佳,口味還是無話可説的,糯米的香甜和肉的香味,一口下去就是家鄉的年味。

年夜飯過後,我們那的習俗是每家每户去廟裏上香。在去上香的途中每人手中都提着一些爆竹,沿路燃放,這代表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老人説每年第一個上香的人能獲得最好的運氣,因此人們都帶着對新年的願望與憧憬奔向廟中。爆竹聲鋪天蓋地在羣山中迴響,綿延不絕。黑暗的天空被煙火照亮,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新年的鐘聲開始了倒計時,人們在廟中虔誠地祈禱。我站在山上,望着城市中的萬家燈火,聽着新年爆竹聲的陣陣炸響,凝望着絢麗奪目的煙花。我開心地笑了,因為,這是我心目中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5

在中國人的眼裏,在流淌的五千年歲月光景中,意義最大也最隆重的大概也就是除夕一晚春節一天罷了。於我而言,它沒有清明路上行人慾斷的淒涼,沒有重陽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落寞,沒有中秋人有悲歡離合的無奈亦沒有端午傷感汩羅屈原的蕭索。這天的大雪是豐年的遇兆,也是萬物復甦的過渡,年這個字,在每個有牽掛的人那裏,都是一份深情的寄託一份深重的家書。

在南方這個常年氤氲的小鎮,每到大雪紛飛的時候,都是人們最開心的時候,而在我不多的記憶中,這種發自肺腑,也最自然的快樂,是從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從小年開始的。

我的故鄉是一個安靜的小村子,可一到小年,我就能在街角巷尾看見每家每户準備的吃食,饞嘴的小毛頭常會小步走上去,偷偷的拿幾塊油酥糖送到嘴中,而看見的大人也一改素日嚴肅的面孔,像個孩子一般向路上的行人或偷吃的小阿毛討要幾句祝福吉祥的話。因為在這一天,大人是不能發火的。否則是不會消災的。臘月二十四,大人會從早忙到晚,不單單清掃家中的垢還要做鬆脆的油酥糖。聽老一輩講呀,做這糖呀,就是為了讓農户家要上天祈玉帝的灶王多説好話,不多生事,保佑家中事事順利的。所以呀,這滿浸糖香的街道怎能不吸引不更事的小毛孩童呢?

過了小年,再些個日子,便是除夕,街道上依次擺起了年鋪,差不多就是讓你買一副大紅聯,然後小販便給你寫幾張福字的'小攤,小時候一到開攤,我便會興奮的託着爺爺去買,每次拿到尚未乾透且透着油墨香的字我都能有一種極致的滿足,每到將大紅聯親手掛在門上,然後被爺爺抱起的和他面對面一直噶噶噶笑的我,就連到如今回憶都是幸福的畫面。可惜這樣的攤子三五年後也就相繼不擺了,而我也在反覆的光景中長大,以至於到現在,我都對那時那地的快樂念念不忘,而沒能再見那個小攤也成為了我的一個遺憾。除去這種心愛之物遺失的難過,除夕的精彩依是難忘的。除夕傍晚,吃飯前,大人們都要到院子裏放幾串鞭炮,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會專門請一些鑼隊鼓隊的到家門口敲,彼時,萬人空巷,爆竹的響聲接連不斷,而在家中,老人們早已生好火爐,做好佳餚,就等着兒女上坐,互相贈予壓歲包,嘮嘮家常了﹍﹍除夕是要守更的,所以到了零點,全村的人便放起了煙火,齊刷刷的滿滿一片,亮的宛如白天,最後的煙火一放,除夕也就是舊年也算是過完了。

接下來便是春節。在我的故鄉,春節是要早起上香的,每年春節,我們家都會舉家出動,清早便去廟宇的,小時候上完香後寺裏的一碗熱騰騰的素面總會激起我無盡的虔誠,所以之後便遇人所奉上的誠摯的謝謝大概便是從那時形成的。

過了元宵便也過完了年,所以每個人對元宵日子都懷有一種特殊珍重,都小心翼翼的格外重視的過。故鄉小村不像北方,在正月的時節都會辦廟會,我們過元宵的方式很簡單:請戲班,舞板凳龍。戲班是從上午一直演到下午的,村中的老人和小孩都會拿着一把凳子準時候着戲子出場聽他們唱盡人生,演完百態,咿呀一番。有時看得餓了還會花上那麼些零錢,去流動車那兒買些零嘴燒些元宵﹍﹍到晚上七、八點,舞龍隊便出來了,那時候全村人都會出來,擁擠的小道小巷早已擠得水泄不通,倘若你不早些出來佔位置,很有可能只能聽見舞龍隊的吆喝而不見龍尾龍頭。

元宵一過這年也結束了,從外地回來的兒女孩子也漸漸歸去,小村子又恢復往日平靜,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屋子不再整夜的通明,巷子也不會飄出油酥糖的香味。

冬一過,春便歸暖,南歸的新燕逐起了春泥,不知名的人家築起了新巢,新日初升,融化了檐角積雪抖落了三尺冰凌,紅聯依舊,情感仍濃,過了一個念想,又迎來一個念想,在反覆如常的年月裏,瞥見一眼門户上的年畫,錦繡如織,簡淨悠長﹍﹍

唯念青枝綠葉果兒長,辛辣廿甜任人嘗。

家鄉的年味作文6

我站在老屋門前的石階上深深的吸口氣,吐息間鼻中充滿潮濕的泥土味兒,再嗅嗅,還有一分枯草的淡香,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煙塵味卻又讓我親切無比。

這是一種專屬於農村的味道!闊別一年,我又站在這塊養育我的先輩們的土地上,貪婪地呼吸着這帶有泥土氣息卻令人無法割捨的空氣。

兩個小時前,也就是大年七年級的凌晨五點鐘,我還帶着起牀氣在停車場抱怨爸爸為何要這麼早起趕回老家,我認為與家人親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過年”,為何還要花費精力趕回老家?但,這一刻,我好似明白點什麼。

聽,那是什麼聲?“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穿過薄薄的晨霧,微微的細雨,從遠處傳來那久違而又熟悉的鞭炮聲。久居城市中的朋友們,有多久沒有聽這樣激烈熱情的聲音?它霸道地敲擊着你的耳膜,敲擊着那新年的鐘鈴!

“走嘍,上墳qi(去)嘍”爸爸站在遠處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鄉音也不自禁的冒出來。

上墳是新年裏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煩惱的事,看着眼前沒有邊兒的泥濘,我不禁苦笑,是誰剛才還在享受這帶着泥土氣息的空氣?

我伸出腳踩踩那被春雨浸潤的土地,完美的印出個鞋印。愛護新鞋與祭拜祖先不可兩全,我咬咬牙,踏下去。雨水真是給掃墓活動增添諸多麻煩,泥土遇上水不僅會粘鞋還會變得濕滑,待會兒還要徒“腳”穿過無數不過一人寬的田間阡陌小道,想想便覺得困難重重。幼時失足墜入水田裏的悲慘經歷又浮現在我的腦海,愈發使我的腿腳發軟。

但我不能也不會就此放棄,有泥土才是農村,粘上泥土才算歸根,才算過過“年”。

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有墓園而我的祖先們的墓碑卻在田野裏?那些墳墓坐落在田與田之間,最多隻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墳都要在狹長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們説,上一次墳就要圍着村子繞上一個整圈。後來我才懂這句話,先人們去世後也不願離開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要繼續守護這片養育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從牀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卻從未錯過大年七年級的掃墓。只有過年才會回來,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嗅嗅這哺育我們的泥土的味道。

現在的農村已蕭瑟許多,即使是春節,也沒有很熱鬧,村裏近半數的人家都緊閉着大門,而鎖早已鏽蝕不堪。我明白父母的用意,雖然我們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們仍應銘記我們的根還深深地紮在泥土裏,不該也不願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兒,就是我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作文7

月亮最圓之時總時我最想家之日。我是一個非常戀家的人,當年告別父母伴隨老公南下深圳,開始半年總是想家想得哭,拿起電話一聽到爸媽的聲音就鼻子發酸,在街上一聽到東北的鄉音就恨不得沖人家撲過去。來深頭半年好像把一輩子的眼淚都流完了。

那時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回家,提前好多天就訂好回家的票,然後開始倒計時數着歸期,在外忙碌一年,無論多苦多累多委屈,一想到爸媽慈祥的期盼的目光,幸福的暖流就會湧上心頭,回家的步伐就會快馬加鞭。而在家等待我的,一定媽媽早早就準備好飄香四溢的美味佳餚。家鄉的年味,飽含着濃厚的親情和愛戀,是每個遊子一年中最熱切的渴望。

當我也做了母親,我承傳着媽媽勤勞和善良,每天為我的寶貝辛苦忙碌。現在他面臨升學考試,寒假期短,所以近幾年回家都是在暑假,想想已經好幾年沒陪爸媽過年了。

雖然過年不能回家,但每年春節我都會把東北的習俗和年味在深圳延續。農曆二十三開始清掃房屋,置辦年貨,準備美食。年三十的餃子一定要包得多多的,吃不完凍起來,七年級初五接着吃。

這幾年發現在深圳農貿市場也能買到東北土特產,這讓思鄉情結深重的我分外欣喜。年前去樂不此疲地採購了兩大袋子,東北酸菜、粉條、鼎豐真元宵、香水梨、油豆角……過年有了這些,感覺到了家鄉的年味,我那份割捨不下的鄉愁,才稍稍得到慰藉。

今年春節老公回東北陪公公過年,回來時媽媽讓他給我捎了一大堆東北美食,醬牛肉、醬肘子、黏豆包、鼎豐真點心……看到這些,立刻感覺媽媽就在我身邊,心裏暖暖的,眼睛濕濕的……

今天是正月十五,早餐煮了長春百年老店鼎豐真元宵,晚餐蒸了東北黏豆包、用東北酸菜、東北粉條、五花肉、凍豆腐頓了一鍋東北頓菜,久違了的家鄉的年味立刻飄滿我的小窩,這才是我想要過的春節。

過完元宵,持續了半個多月的吃喝玩樂的心情就該收收了。從明天起,該學習的學習,該工作的工作,為了未來更加美好,今天的努力還不能放棄!

最後,祝遠在長春的爸爸媽媽元宵節快樂!祝各位博友們元宵節快樂!圓圓滿滿,甜甜蜜蜜!

家鄉的年味作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啦!

新年是我們全中國人民最喜慶的日子,也是我最喜歡最期盼的日子。我最喜歡聽外公跟我講年的來歷。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每逢除夕便出來傷人,人們只有逃到山上去。後來人們發現“年”最怕紅色、火光和詐響。於是每逢除夕,家家户户貼春聯,燃放爆竹,燭火通明,守更待歲,驅趕年獸。

年三十我早早的就醒來了,高興地穿好新衣服,跑下樓去。外公已早早的做好了糖年糕,正等着我呢!糖年糕就是一塊雪白的年糕外面裹着一層厚厚的白糖,我問外公為什麼要吃糖年糕?“因為吃了糖年糕你來年就能甜甜蜜蜜,年年高呀!”外公慈愛地跟我説。原來糖年糕竟有這麼美好的寓意,我咬了一口甜甜的糖年糕,心裏更是美滋滋的,這不僅是甜甜的糖年糕,更是外公對我滿滿的愛!

吃完早飯我跟外公一起貼春聯,原來貼春聯也有講究,左右不能貼錯,而且還要貼正,我跟外公費了好大勁才把春聯工整的貼好。草草的吃過中飯,外婆就要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了。我最喜歡吃外婆做的肉圓。做肉圓也不簡單,要提前5-6天就把新鮮的豬肉買來醃製,然後再摻入新鮮肉、雞蛋攪拌在一起揉成一個個圓圓的肉團。看着一排排小肉團整齊的放在盤子裏,就好像是我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一樣!外公指了指這個肉圓笑眯眯的對我説:“這個肉圓我們小時候只能看不能吃。”媽媽看了一眼肉團,又看着我説:“這個肉團我們小時候能吃,但是隻能吃一個。”我看着肉圓説:“這個肉圓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無論是吃多少,不都是我們對過年的喜愛嗎?

吃年夜飯咯!長輩們給晚輩們壓歲錢,並相互祝福着。我也偷偷的準備了兩個紅包,是給外公和外婆的,外公外婆收到紅包後開心的合不攏嘴了。吃完年夜飯外公在我耳邊説:“快去門背後跳三下。”我跳完之後不解的問:“為什麼還要跳啊?”外公説:“是為了來年長的更高。”

過年的事真是豐富多彩,家鄉的年味真是説也説不完,道也道不盡啊!

家鄉的年味作文9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着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穀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説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灶。

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用麥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了。送灶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着過年開始了,臘月的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綵;户户圍着餐桌、抱着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雲散,所有的豐收、喜悦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後,村裏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着或趕着身上披掛了彩紙摺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了驅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點燃用玉米、蕎麪捏的燈盞,小孩挑着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後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人們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户户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

人們爭搶着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家鄉的年味作文10

正月已經過去一大半了,但是年的味道一直沒有散去,年的味道是那鞭炮的濃濃硝煙味,是那香甜的麻餈,還有那春晚的歡歌笑語。

每次我到老家過年的時候,一打開窗户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好像是戰爭剛結束時的戰場。你可能已經猜到硝煙味從哪裏來的,沒錯就是來自燃放的鞭炮!你可知道鞭炮是最早的火箭雛形喲!在傳説中燃放紅色的鞭炮是為了把禍害人們叫做“年”的怪獸給嚇跑,後來燃放鞭炮就一直流傳了下來成了過年必不可少的一個傳統節目,現在燃放鞭炮是人們為了這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喜慶。為了保護環境,已經不提倡燃放鞭炮了,但是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和那濃濃的硝煙味一直存在我的腦海裏,特別是回到老家很多小朋友一起放煙火點鞭炮的場景一直是我對過年的理解,也是我幼年時對年的記憶。

在老家過年都要打麻餈,一聽到麻餈我口中情不自禁地流出口水。我也曾試着打過麻餈,先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裏團成一團,再掄起幾十斤重的大錘子砸向石臼裏的糯米糰,一顆顆的糯米被砸成碎片,稍不留神錘子也會深深地陷在糯米糰裏,拔也拔不出來。正在我無計可施的時候,奶奶來了,看到奶奶不慌不忙地往石臼倒了一些熱水再用手將水和糯米和一和,糯米就沒有那麼粘了,錘子終於可以從糯米中解放出來了,奶奶再把錘子放在熱水裏洗乾淨,錘子就可以繼續工作了。我已經筋疲力盡了,無力再掄起錘子了。大人們開始輪番上陣掄錘子,一會兒糯米糰就變成麻餈了,麻餈在面板上被攤成薄薄的一層,再在麻餈上面撒上芝麻粉和白砂糖,香噴噴的麻餈味和芝麻味撲鼻而來。我顧不上洗手趁奶奶不注意時在面板上拿了一塊麻餈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那是何等的美味!

除夕晚上最精彩的節目莫過於春節聯歡晚會,晚會節目是那麼的精彩,我們看得目不暇接,節目給我們帶來了陣陣的歡笑。我最喜歡的節目是小品和魔術,前者經常使我捧腹大笑,有時笑得肚子都疼了,甚至我都笑得打嗝了;後者讓我們看得目不轉睛,生怕漏掉一個微小的環節,魔術的神奇不由得使我對魔術師充滿了敬佩之情。

年味是那麼的濃,是濃濃親情的團聚,是濃濃的傳統美味的傳承,也是小朋友的歡歌笑語和美麗記憶!

家鄉的年味作文11

嘀嗒、嘀嗒,時光在指縫間,從我們生活中匆匆地走過,從絢爛煙火中慢慢地飄過,從熱鬧街市中悄悄地溜過,從一盤盤可口飯菜中……到了,到了,快到了馬年,幸福馬年。

走到街上,小燈籠串成一條紅豔豔長龍,在風中搖曳出新年喜慶。汽車不停地喇叭聲也不再令人煩躁,因為車上裝載都是滿滿一顆顆想回家心。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各種各樣“馬”,有引頸長嘶,有悠然自得,有昂首追趕。這些可愛馬兒讓你想拍照,想撫摸它背,一起迎接馬年到來。遠遠望去,你彷彿來到了一處廣袤天際,對馬年更是有着馬到成功期盼。

在人們歡慶聲中,終於迎來了喜氣洋洋馬年。大年八年級,我們汽車在用煙花碎末兒鋪成地毯上緩緩駛過,滿心喜悦地來到了鄉下。放眼望去,屋後河水裏灑滿了紅色“花瓣”,可見大年夜,家鄉鞭炮滿天飛。走到家門口,縷縷菜香迎面撲來。走進自家廚房:綠得發亮團圓果,白得如雪年糕,香得醉人八寶飯……擺得琳琅滿目。只見外婆手拿大鏟子,在大鍋前一刻不停地燒製美味佳餚。媽媽在一旁打個下手,一會兒洗青菜,一會兒切肉絲。我呢,在灶頭前竄來竄去,也不管新衣服上是否粘上了灰,感受着那忙碌年味兒。

開飯囉,隨着外公一聲吆喝,各位表舅表嫂就紛紛入席了。這時,舅婆也滿臉喜氣地趕過來了,她還沒來得及坐下,便往我衣服裏塞紅包,我這下急了,説;“婆婆,這錢您自己留着吧,我不用。”可舅婆硬是塞到了我手心裏,看着這揉得皺皺,帶有一點點温度紅包,令我心暖洋洋,我想:這是舅婆壓歲錢,我可一定要用在學習上哦!飯桌上,伴着熱氣騰騰“滿漢全席”,大家邊吃邊聊,幾個大舅和姨夫,比我們小孩還“貪玩”,忙發新年“第一筆財”,不時地來幾下划拳把戲,那老酒配上粗曠嗓子,真可謂其樂融融啊!

晚飯才進行一半,幾個小孩便從桌底跐溜鑽了出去,口袋裏硬幣被拿了出來。幾個人有説有笑,勾肩搭背地來到了小店買小爆竹。黑夜裏,如流星一樣“珍珠泉”和我們笑聲一起綻放,我既大方,又不時有點害羞。大家你問我,我問你,卻總離不開燦爛笑臉,喜慶氣氛。在大人們酒杯碰撞聲中,我們心也更近了呢!

時光匆匆,一年又一年……家鄉年味兒,卻越來越濃,它像牆上掛着“福”字,把我們幸福定格在這一個温暖夜晚。

家鄉的年味作文12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十二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十二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十二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裏,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裏裏裏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飯,等待着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正月七年級,我們早早的起牀,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説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正月八年級,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説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裏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裏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着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着最有氣氛的年,心裏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作文13

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回鄉下老家過年,那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裏過年的習俗,讓我覺得是那麼新鮮,那麼難忘。

農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鄉。車子剛停穩,我就飛快地跑進家門。這時,奶奶正在宰雞宰鴨,爺爺也在寫春聯。我高興地向他們問好,爺爺奶奶看到我們回來,十分欣喜。

隨後,爺爺教我和哥哥貼對聯。爺爺告訴我們,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貼對聯的傳統是先右邊再左邊。我便好奇地問爺爺:“上、下聯和橫批都是自右往左讀嗎?”爺爺點點頭説:“是的。”我們首先貼堂屋大門的春聯,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橫批:吉星高照。接着貼庭院門口的春聯,上聯:燕鶯新氣象,下聯:龍馬壯精神;橫聯:豬年大吉。爺爺讓我們將“福”字寫在紅紙上倒貼於門上,他説民間有倒貼“福”字的習俗,意為春節福到。原來,貼春聯也是很有講就的。

貼好對聯,便開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擺上雞和豬肉,然後分別整齊地擺好五套碗筷和酒杯,並盛上飯、斟滿酒杯。接着,讓我點上香和蠟燭,虔誠地插在香火堂前,並擺上糖果。做完這些程序,大約20分鐘後,讓我燒紙錢,放了一掛鞭炮。

吃過豐盛的年夜飯,我換上新衣服,歡快地跑進巷子裏,和小夥伴們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們便回家一邊圍着火爐守夜,一邊看春晚節目。終於到子夜零時,伯伯帶着我們放鞭炮,意為“迎神”。這時,整個山村都在燃放煙花爆竹,村子上空變成了煙花的海洋……讓我想起了《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靜下來了,我們也入睡了。

大年七年級清晨,按家鄉的風俗,我和哥哥向長輩拜年,説着“新年好”、“恭喜發財”、“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長輩們便樂呵呵發給我們一個紅包,裏面裝着壓歲錢。這一天,爸爸媽媽還帶我去親戚家串門拜年。

大年八年級,我們便依依不捨地告別親友,離開了還籠罩着濃濃年味的的家鄉。

家鄉的年味作文14

時隔七年之久,我們終於陪着母親回到了故鄉過了個團圓年。一路的輾轉顛簸也沒有減退母親激動和喜悦的心情。母親拉着鄉里鄉親的手聊天,有着説不完的話:回憶老一輩的事,聊着新一輩的變化。我的爺爺奶奶已九十高齡,而我母親今年也已經六十三了。母親一直惦念着爺爺奶奶的身體,無奈人在浙江,看不見他們,更照顧不了他們。

那天,我攙扶着母親走向爺爺奶奶,我能感覺她的身體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着。待走到面前,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兩代人相擁而泣。淚眼婆娑中,兩雙佈滿褶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母親與奶奶互相問這問那。奶奶聽力很好,聊到開心處,兩位老人爽朗的笑聲感染了我們,也感染了趕來看望我們的鄉親們。

爺爺正忙着寫春聯,萬年紅的宣紙紅得那樣可愛!他小心翼翼地把寫好的春聯攤在地上,等墨汁晾曬乾後,紛發給自己幾位兒子。這是爺爺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習慣。春聯上的一撇一捺,每一個筆畫無不飽含着他對自己子孫後代的祝福和希冀。爺爺説:春聯的內容每家每户都不一樣,要分清楚不能弄錯。還叮囑我們貼的時候上聯下聯要看清楚,也不能弄錯。

故鄉的年夜飯是大家飯大家辦,洗菜的、配菜的、做菜的、大家分工明確好不熱鬧。不一會兒,一大桌子香噴噴的家鄉菜就擺上了。大家聊着天,喝着酒,吃着菜,七年未歸家的我醉在這家鄉味、親人情中。而此時,外面鞭炮煙花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融在我們全家的笑聲裏,那麼美滿祥和!七年沒有在老家過春節了,但是年味還是那樣濃,親情依然那樣真!

大年七年級,我們一家人去給姥姥、姥爺拜年。他們在衞生管理站工作,馬路衞生也要維護。越是逢年過節,馬路上垃圾越多,他們越辛苦。我們去的時候姥姥正在清掃馬路,孩子們見了,馬上拿着打掃工具幫姥姥一起清掃。老二看見姥姥滿是老繭的手凍得發紅,趕緊找來手套幫她戴上。老大和老三邊掃着,邊喊着要姥姥檢查他們打掃得是否乾淨。看着孩子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聽着他們嘰嘰喳喳的笑聲,姥姥的眼淚都笑出來了!

在相聚的快樂中,時間過得飛快。轉眼,春節假期已到,我不得不陪家人離開故鄉,踏上返回的路途。

這七年,我沒有一刻不思念家鄉的親人,沒有一天不想念家鄉的山水。如今又要遠離,真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舟行。”

家鄉的年味作文15

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頭湧動。叫賣聲,砍價聲,歡笑聲在明朗的夜晚交織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曲。大街上,麥田邊,華麗絢爛的煙火帶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飛上天空,在空中盡顯它那美麗的舞姿。今晚,人們將徹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的第一聲鐘響。

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濃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親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踏上歸途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天還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歸家的旅程。從東莞到我的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的距離吧,我們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經過了漫長的車程,我們終於在次日的14點到達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爺爺奶奶便開始忙活了起來:老家的氣温只有幾度,而我們只穿了幾件單薄的襯衫。於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爐給我們。爺爺拿出了一大卷火紅的爆竹,走到了門口。在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中,我們回到了老家。

去訪祖堂

第二天一早,父親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説是家中的男性都要去祖堂給老祖宗上柱香。我還從未去過祖堂呢,於是便興致勃勃地與父親去了。

走在村中那條唯一的水泥路上,我聽見前方的鞭炮聲接連不斷。走到祖堂,便發現這兒煙霧繚繞,地面上鋪滿了鞭炮碎屑。祖堂內,有許多村民絡繹不絕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讓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個頭,上三炷香,再磕三個頭。這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祖堂的裏牆上掛着一張捐款明細表。上面寫着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的金額。我看到父親捐的款是全村最多的。父親看到我在看那張表,對我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飯

每一家過年年夜飯總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的父親講究健康,所以今年的年夜飯不免多了幾盤綠色食品。在我的家鄉,豬腳和豬蹄膀是絕對必不可少的東西。餐桌上,眾人舉杯共慶新年,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縐縐的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幾分豪爽之情。

終要離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終於要離開家鄉,回到東莞了。這次家鄉之旅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卻給了我許多深深的回憶。

我帶着這份回憶,開始了新一年的學習……

標籤:家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