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技能 > 護理

亞低温治療的護理方法

護理2.8W

亞低温治療在臨牀上又稱冬眠療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的鎮靜藥物,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體温處於一種可控性的低温狀態,從而達到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對外界及各種病理性刺激的反應減弱,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降低機體新陳代謝及組織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及肺水腫;提高血中氧含量,促進有氧代謝;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環等目的。亞低温治療常用於心肺復甦後病人、顱腦損傷及重型顱腦手術後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熱驚厥或超高熱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顱內感染等病人。亞低温治療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精心的護理配合,因此本文就亞低温治療實施的護理配合、亞低温治療過程中的觀察護理作一簡單總結,現報告如下。

亞低温治療的護理方法

1、臨牀資料

1.1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共18例,為1998年7月~2001年6月入住icu的病人,其中心肺復甦後12例,顱腦手術後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所有病人在實施亞低温治療前均處於昏迷狀,均建立了人工氣道。

1.2亞低温治療的實施 用氯丙嗪100 mg、異丙嗪50 mg及50 mg加生理鹽水稀釋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從靜脈泵入,待病人逐漸進入冬眠狀態,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明顯減弱,瞳孔縮小,光反射遲鈍,呼吸平穩,頻率相對較慢,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後,用冰袋聯合控温機(北京康諾技術發展公司生產,型號kn 01)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單獨利用控温機的控温帽、控温毯對病人進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時冬眠合劑的泵入速度改為0.5~2 ml/h持續靜脈維持。

2、護理體會

2.1環境要求 亞低温治療的'病人最好置於一個安靜、空氣新鮮的單間裏,室温應控制在2 0~25 ℃之間,以免因為室温過高而影響病人體温的下降和穩定。同時應定時進行室內空氣消毒,淨化室內空氣,以減少感染髮生率。

2.2亞低温治療的原則 臨牀證明亞低温治療對心肺復甦後的腦復甦、中毒性腦病、顱腦損傷及顱腦手術後腦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説,對有亞低温治療指徵的病人,應儘早、儘快實施亞低温治療,使病人進入冬眠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機體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腦)結構、功能上的損害程度。冬眠深度不應過深,以病人進入睡眠狀態為宜,冬眠過深容易出現呼吸、循環意外。亞低温治療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3~5天,最長為5~7天,病人渡過危險期後即可停止,因為時間越長,併發症越多。

2.3神經系統觀察 亞低温對腦組織無損害,但低温可能掩蓋顱內血腫的症狀,應特別提高警惕。復温過快、發生肌顫易引起顱內壓增高。因此,應注意顱內壓的監測,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徵的變化,必要時給予脱水和激素治療。

2.4呼吸監測及護理 2.4.1呼吸頻率及節律 亞低温治療的病人由於冬眠合劑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因此呼吸頻率相對較慢,但節律整齊。若病人呼吸頻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動度明顯變小,出現點頭樣呼吸,應考慮呼吸中樞抑制過度,因此應立即停用冬眠合劑,必要時予呼吸中樞靜脈滴入或行機械通氣。

2.4.2 人工氣道護理 冬眠合劑中的非那根具有明顯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變粘稠。若亞低温治療過程中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吸氣“三凹徵”,呼吸機頻繁高壓報警,聽診氣道內有幹鳴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應重視病人人工氣道的管理,定時、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應重視人工氣道的濕化及温化,糾正、維持病人水平衡,以維持呼吸道粘液-纖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瀦留,肺部感染髮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2.5 循環監測 進行亞低温治療的病人,應嚴密觀察循環系統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壓、脈搏、肢端循環及面色等。正常情況下,若亞低温治療有效,由於冬眠合劑的抗腎上腺素能作用,病人應表現為微循環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紅潤,血壓正常,脈搏整齊有力,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現面色蒼白,肢端發紺,血壓下降,心律不齊,説明微循環障礙,冬眠過深及體温太低,應立即停用冬眠藥物並給予保暖,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改善微循環。

2.6 體温護理(監測) 體温監測是亞低温治療中的一個重點項目。亞低温治療是否有效,有否併發症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與體温的控制情況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應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間,頭部重點降温的病人可維持鼻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體温超過36℃,亞低温治療的效果較差,若低於33℃,易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異常,體温低於28℃易出現室顫。對於體温過低的病人,應適當降低冬眠合劑的量,必要時停用並對病人採取加蓋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物理降温的實施 在亞低温治療中,使用冬眠合劑的時候必須配合物理降温。一般使用降温機或冰袋,應在病人進入冬眠狀態,各種反應減弱或消失後開始物理降温,否則在降温過程中病人易出現寒顫反應而引起機體代謝增加。降温速度以1~1.5℃/h為宜,3~4小時即可達到治療温度。在進行物理降温時,應避免病人凍傷。

2.8 體位護理 冬眠合劑中的氯丙嗪和具有擴張血管降血壓作用,因此亞低温治療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動或搬動,否則易出現循環不穩、體位性低血壓。

2.9 復温護理 亞低温治療結束復温時應先撤去物理降温,讓體温自然恢復,同時逐漸降低冬眠合劑的量,最後停用冬眠合劑。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劑,以免病情反覆。若體温不能自行恢復,可採用加蓋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協助復温。

2.10 基礎護理 亞低温治療的病人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差,容易出現各種併發症,因此應做好病人的皮膚、口腔、泌尿道等護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時使用氣墊牀,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褥瘡等發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祕,因此應注意觀察病人有無腹脹、便祕出現,必要時進行灌腸或使用緩瀉劑。

標籤:護理 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