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技能 > 演藝

京劇中字的聲和韻-京劇知識

演藝1.91W

楊振淇先生在其《京劇音韻知識》一書中是這樣表述的:京劇音韻是在《中原音韻》(或“中州韻”)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以普通話為主體,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蘇等方音,經過一些著名藝術家逐步琢磨、實踐、創造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綜合的語音系統。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京劇中字的聲和韻,快來看看吧!

京劇中字的聲和韻-京劇知識

學習京劇音韻知識,必須學一點漢語知識,尤其是漢語拼音知識,它會使複雜的音韻問題簡單化,幫助我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這樣講,漢語拼音知識是打開京劇音韻知識“匣子”的“鑰匙”。有的朋友感覺京劇音韻複雜、難懂,問題的根子可能在於沒有掌握漢語拼音知識。

  音節、音素、元音、輔音

漢語語音結構的最小單位是音節,一個音節可由一個或幾個音素構成。一個漢字的讀音就是一個音節(漢字是單音節)。但一個音節可能是數個乃至數十個甚至數百個漢字(同音字)的讀音。《新華詞典》歸納了415個漢字音節,也就是講,從普通話角度講,中國數以數十萬計的漢字只有415個讀音。音素是對音節的再分析,例如“步”(bu)這個音節可以分為b和u兩個音素;“王”(wang)可以分為w、a、n、g這四個音素;“啊”(a)這個音節,只有一個音素組成。

音素又可以分為元音和輔音兩類。元音的特點是,發音時氣流通過口腔不受任何阻礙,聲帶顫動,聲音響大,決定元音音色的是舌位的高低、前後,嘴脣的圓與不圓;輔音的特點是,發音時氣流在口腔受到一定阻力,聲帶不一定顫動,聲音響度較小,決定輔音音色的是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在現代漢語裏,元音是構成韻母的主要因素,元音有a、o、e、i、u、u、ü、er、ê、-i 等九個;輔音構成聲母,輔音有b、p、m、f、d、t、n、l、g、k、h、j、q、x、zh、ch、sh、r、z、c、s等21個,京劇中還有方言聲母η、ň、v。

漢語音節又可以分為聲、韻、調三個組成部分,即分成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而韻母又可分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比如“江”(jiang),聲母為j,韻母為iang,韻母iang的韻頭是i,韻腹是a,韻尾是ng,聲調是陰平。有的音節聲母、韻母包括韻頭、韻腹、韻尾及聲調俱全;有的則可能缺少某些成分,比如“昂(ang)”字缺聲母,“爸(ba)”字缺韻頭和韻尾,“剛(gang)”字缺韻頭,“家(jia)”字缺韻尾,但任何字不可沒有韻腹。

京劇中常稱的“五音”是關於聲母的問題;而“四呼”和“十三轍”、“歸韻”是關於韻母的問題;“四聲”和“平仄”是關於聲調的問題。下面予以一一闡述。

  五音

京劇唱唸強調吐字要分清“五音”,“五音”是音韻學術用語,是研究聲母的學問。傳統的音韻學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為脣音、舌音、喉音、牙音和齒音五類,稱之為五音。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這種分類方法不盡科學,但對京劇愛好者在唱唸中如何掌握聲母發音的部位和“分寸”,使之吐字準確,做到“口勁”飽滿,是有很大好處的。

程硯秋先生曾説過:“‘五音’是喉、牙、齒、舌、脣,它們代表出字的幾個部位……,‘五音’弄清楚了,就知道字該從哪發音了”。“喉在深處,舌在中間,牙在後邊,齒在前邊,脣在外邊”。要把五音部位搞清楚。聲母發音不清、不準,就是所謂的“五音不全”,如果不是生理缺陷所致,一定要把不良的發音矯正過來。

五音的提出,最早見於樑代顧野王《玉篇》中的《五音聲論》。唐末《守瘟韻學殘卷》按五音分類,編排了30個字母。到了宋代,又有人在30個字母的基礎上增補成36個字母,並在脣、舌、齒、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齒音兩類,合稱“七音”。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韻學者的重大歷史貢獻。五音之説迄今仍常為京劇和曲藝界沿用,足見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語言和語音也是不斷演變的,現代漢語把聲母定為21個,並按發音部位,歸納成七類:雙脣音、齒脣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後音、舌面音、舌根音。把這種分類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對比起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如下幾點認識:

1、現代漢語對聲母的分類,是對古音韻學的繼承和發展,它和五音的內容,有繼承的一面,也有揚棄和增補的一面。

2、舊説五音的內容,有些提法並不科學,如:什麼是“牙音”?什麼是“齒音”?什麼是“喉音”?它們之間如何區分?等等,尤其是“牙”和“齒”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舊説指導現在的演唱,則不只是費解,而且也是一種概念上的混亂。而現代漢語關於聲母的分類,就比較確切和更加適用了。當然,傳統的概念總會受到歷史和文化發展的侷限,這是我們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3、是否就應以現代漢語關於聲母的分類來代替五音的提法呢?這既涉及學術方面的認識問題,也有一個傳統習慣的問題。舊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聲”之説,又講:“凡讀字五音為經,四呼為緯,經緯分明,字乃清真。”、“流派和行當雖有不同,但別四呼,審五音,正四聲,出字、歸韻、收聲、講究氣息,這些都是共同”,可見,五音已經成為沿用日久、約定俗成的提法了,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強行更改的。

4、現代漢語中對聲母的分類,雖有七項,但歸納起來,則是由雙脣音、齒脣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構成的“五音”,只是舌尖音又分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後三個細目而已。現代漢語的“五音”與傳統的五音,不是一種巧合。把兩者對比來研究,可以探索到其中的興廢更迭和調整變化,正如過去以“平、上、去、入”為四聲,現代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為四聲一樣,具有其本身的規律性。據此,五音之名可以不變,而其內容則應予以新的界定。

下面我們按“傳統”習慣分析五音問題。

現代漢語把聲母定為21個,而京劇韻白裏的聲母則要在這基礎上增加3個方言聲母η、ň、v,構成京劇音韻的聲母則有24個:

1、脣音(5個)。b、p、m、f、v。b、p、m屬重脣音,又叫雙脣音;f屬輕脣音,又叫單脣音或脣齒音;v是方言聲母,也屬脣音。

2、舌音(9個)。d、t、n、l、ň、zh、ch、sh、r。d、t、n、ň屬舌尖音;l屬舌尖中音;zh、ch、sh、r屬舌尖後音,也叫翹舌音。

3、喉音(4個)。g、k、h、η。g、k為淺喉音,氣息至軟齶處始發聲;h屬深喉音,氣息自咽喉帶聲而出;η是方言聲母,歸入喉音(可能只能算鼻音,不屬五音之列)。

標籤:京劇 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