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影視戲劇

京劇演唱技巧之常見病聲的防治

導讀:想要學好京劇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斷地鑽研以及練習,下面跟着小編一起學習一下京劇演唱技巧吧!

京劇演唱技巧之常見病聲的防治

 一、白聲

是剛練唱時,就一味追求響度,在沒有氣息的支持下,向口腔送出,使聲音類似叫喊,乾巴疵裂。它的預防手段是剛練唱時,不要追求響度,而找高位共鳴。另一種情況是,一味追求高位頭腔共鳴,逼得太緊,聲音的位置和調門高則高矣,但色彩單調。聲樂上判斷白聲時,常説只使用單一的共鳴,缺少彈性。這説得太對了,既然逼緊鬆不下來,下面的共鳴就都沒有了,預防的辦法,練唱時一定要放鬆,保持鬆弛狀態,就可使上混合共鳴及整體共鳴。用戲曲的語彙來講,就是切忌拔高拔過頭,高亢有之但卻轉換不靈了。

  二、羊聲

既稱為羊聲,我想多少有些像羊叫吧!這種聲音,他的共鳴侷限於鼻的前下方和人中處,一小圓圈的範圍裹,聽來沒有共鳴,又偏又癟。它是怎樣形成的呢?做一個比方,從發音位置來説,他上樓連二樓都未到,剛到天花板的夾縫中,就把聲音向外向前推了。預防的方法是,先找高度後再向前。改進的方法是,向後上方吸着唱,提高位置,進入頭腔。在聲樂上過早地(指還未取得高位置發音能力之前)追求聲音靠前,尋找金屬的聲音,是非常容易出毛病的,聲樂專家們把這種低位靠前的聲音,叫作假靠前。

  三、喉聲

唱起來貌似寬厚,仔細聽來,他好像喉嚨裹含了一口痰。這種聲音聽來有一種假濃郁感。它給人的感覺,着力是在喉頭處,雖然有人也能同時運用其他一些共鳴腔來發音,但總感到厚而發膩,缺少水份。這種聲音不達遠,音波短,消失很快。但由於近聽。能增加嗓音的厚度。奇怪的是在戲曲花臉演員中,倒反而少見,卻常見於其他男聲行當之中。其預防之法,是要將舌放鬆,不讓舌根下壓,將舌放平,不讓其向後捲縮,從聽覺審美上,要將嗓音“稀釋”,加強胸腔共鳴,來增加嗓音的寬厚。

  四、鼻音

首先説明這裹所説的鼻音是鼻塞聲,而不是鼻腔共鳴,這是聲波傳到鼻腔,受到障礙被閉塞住,所發出來的一種聲音,好像是把腦袋鑽在罎子裹唱的聲音,使人明顯地感到鼻腔閉塞,透出艱難。鼻腔閉塞的原因,通常除因鼻寶炎及感冒外,大多是由於發聲方法上的錯誤,有時也是由於懸雍垂機能萎靡的結果。另外,鼻音和講話、説字的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鼻音的特點是,既有鼻子塞住的感覺,又有從塞住的鼻子裹透出來的聲音,不塞住在鼻子那兒不叫鼻音,全塞住一點也透不出來就沒有鼻音。其實有鼻音的人,鼻子裹出氣的多少及堵塞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例如:京劇裹有人學楊派老生髮生誤會,唱起來就全在鼻子裹,雖然聽來猶如重傷風,但他還能唱得很通。又如有人學裘派花臉,把氣息整個地都往鼻子裹趕,而同時又緊緊地閉住,不讓它透出來,造就不通了。最後,只得就在那裹面振動。給它起個名稱叫“悶振”。那裹聲音和勁頭兒,猶如鼻塞時,捎鼻涕捎不出來一樣難受。

鼻音產生的原因,除了病因以及上面所講的模仿上的錯誤和語言習慣以外,還有少數人或因變聲或因嗓子的偶然不舒服,臨時借力而無意中找到那兒去了。像這種情況,問題雖然不大,但也不宜久留,並且要能及時發現才好。關於糾正鼻音的方法,記得在195O年夏天,那時梅葆玖同志剛參加梅劇團演出不久,一天晚上下戲回來,梅先生對葆玖同志説:“今天你有幾個字有鼻音(這天葆玖同志唱的是《生死恨》),你只要用手把鼻子捏起來試一下,不但可以發現自己有鼻音,同時還可以解決鼻音。”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對我的印象極其深刻。在實踐中進一步發覺,如果有鼻音的人,只要捏着鼻子一唱,馬上便會明顯地發現氣息向鼻子裹衝擊,有此路不通的感覺。這時,你如決心要把聲音發出來,你就會被迫自行改變氣息的通道,更加打開口腔等其他器官。事實證明,有鼻音的人,捏着鼻子唱,的確是相當難受的,但當捏着唱了一陣以後,一旦放鬆,不但聲音會有所改善,並且會感到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因為捏着鼻子唱時,並不是氣息不想從鼻子裹出去,而是強行把它堵住的。現在練了一會兒再放掉,比較多的人都會出現,大部分氣息改道,而仍有少量的從鼻中出來,造就不感到那麼悶得慌,同時,聲音也就能改善一些了。

 五、黃調

就是俗説的不搭調,走音。音樂上就是音準不好。黃調的人,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冒調,即他的“黃”總是以向上冒調為主。這種人,常使人誤認為,他是因調門低了,壓得慌,才產生的。豈不知,你將胡琴調門升高以後,他又比琴高了,始終和琴保持偏高一段距離。這種毛病的形成,大都由於收小腹收得太猛,把內收的動作一次完成。它產生的原因是老怕自己上不去,而使上濁勁兒。音高除了聲帶的張力之外,氣息的多少及力量也是決定的重要因素。一過猛,他所用的氣就過多,可以説他是估計不當。久之,成了習慣,就成為用氣上的“上向固定誤差”。猶如你叫他衝上三樓,他一估計,所用的力量就衝到四樓。你讓他上四樓,他又會根據習慣誤差,使用衝到五樓的力量。

另一種黃調的現象是塌調。它和前面一種毛病,正好相反。他老在弦子底下一塊。你放低調門,他又會低下去一塊。是一種習慣性的“下向固定誤差”。這種缺點的形成,是在唱時,拚命猛力向下壓氣。它也因為沒有彈性,單方向使力過,聲音就拖不住,更談不上達到兩頭抻的效果(即氣向下壓,音向上走),這兩種不同的.黃調,其類型雖有不同,但其成因則一,都是因用氣遇猛所致。其預防方法,是唱時不要去直接考慮呼吸,而是絕對放鬆,自然地去唱,通過千萬次重複,使之逐步深化。當然,這裏所説,都是指的是技術的,如果耳音不好,甚或音盲,那又當別論。連音程關係,都弄不正確的人,不在討論之列。

  六、左嗓

梅蘭芳先生在講到有關嗓音訓練時,曾經説過:“學生調嗓子,初期調門不宜太高,逐漸往上長,這對學生來説,是有利的。如果嗓子上不去,硬要往上長,就會逼出一條左嗓子。”可見左嗓子是逼出來的。左嗓子的特點是,調門高,聲音發直,轉換不靈。當然,音準也就較差。但它力大、聲響、很能蒙人一下。你別看他低音不行,但他高音一轉軸就上去了。這些效果,活生生地刻畫出了一個“逼”字。左嗓子的人不逼,連音也出不來。此種毛病的根源,不必再説,預防也很簡單,初練時,不能貪圖高調門,不能用死力硬拼來發聲。可是這種嗓音一經形成,頗難糾正。前面説過這樣一位學生,在變聲前,嗓音高亢,真是一條好嗓。可他老愛使足勁兒唱,一點也卸不下來,結果變聲後,雖然由於嗓音本質的底子很厚承受力大,但也只有高音,沒有中低音。當然,前面所説的一些左嗓子的缺點,他全都具備。在糾正及訓練時,我要求把調門略低,並少使一點蠻力,誰知他竟無法做到。突然成了一個超低音,毫無調門。行家們聽到此處,相信已經可以推知他的聲帶情況了。簡單説,他的聲帶若不用死力,拚命拉緊,一鬆就鬆垮了。發不出什麼聲音。我説它像橡皮筋圈一樣,繃得太足了,張力到了極限,喪失了彈性所致。這種嗓子為什麼還能維持較長的時間,一是由於本質好,不然早就垮了。二是由於高音常在頭腔,並經常帶有假聲的感覺。然而有的人,儘管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但終其身也沒有唱準。這是因為戲曲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關係,其總分尚好。也是戲曲觀眾寬容之處。但嚴格地講,是值得改進和研究的課題。

戲曲聲樂上錯誤聲音還很多,諸如:中聲區不好,只有偏後的頭腔及口腔共鳴,上下輪換,其嗓音之明暗,瞬息萬變。有人美其名曰“雲遮月”如烏雲遮月,正由於它忽隱忽現,也許聽起來還倍覺過癮。其他如疵花、冒嚎兒,也不一定是變聲的特有產物,看來形形色色甚為複雜,其實從發聲科學原理上來剖析,大都是方法上的偏差,比如:疵花發毛,就是位置低,或者聲帶漏氣。而冒嚎無非是因為聲帶的閉合、力度與氣息的變化,未能相適應。或在從一種發聲狀態,改變為另一種發聲狀態(如換聲)時,發生時間上的誤差,引起調節上的錯誤。至於其他錯誤聲音,讀者只要從本書各章中所説的正確發聲方法、感覺、要求,去進行分析對比一下,就能明顯看出它們的成因,可概括成如下幾個字:剛、猛、僵、硬、濁、緊、拚、突等。剛是指有剛無柔,猛是指用力遇猛,僵是指肌肉發僵,硬是指動作生硬,濁是指到處使勁,緊是指渾身緊張,拚是指強迫完成,突是指突然變換。演唱的人如能防止以上八種弊病,注意加強他們的對立面,如:柔、悠、彈、軟、清、鬆、巧、漸等要領,將能減少或徹底防止各種錯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