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國學智慧

大學與大人的闡釋

關於大學和大人的解釋,古代和現代的意思有差別,但是也有相同之處,先來看大學一詞。大學在古代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指的是博學,也就是學問很大,知識面很廣。

大學與大人的闡釋

第二種意思是相對於國小來説的,那什麼是國小呢?它是否相當於咱們現在普及的基礎教育呢有點相同,二者的共同點是接受國小教育的孩子年齡都比較小,咱們現在適齡兒童是六週歲開始進入國小,古代接受國小教育是八歲,相差不大。不過受教內容就有差別了,現在孩子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古代國小偏重於掌握文字知識,除此之外還教給“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也就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衞生和力所能及的勞動,再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語言、禮貌、舉止態度等禮節,另外還有“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也就是《禮記》中所説的“六藝”。概括説來就是學習文化、生活的藝術(音樂之類),研習武功,掌握駕馭馬車和馬匹的本領,學習文字學以及算術和數學知識,這些知識在這個階段是為以後進入大學打基礎的過程。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曲阜“孔子六藝城”親身體驗一下當年的“國小生活”。在進入大學前要在國小待個七八年的時間,十五歲左右進入大學。國小在古代也是普及性教育,人人都可以上(主要是男孩子),而大學則不然,有資格上大學的是這些人:天子的長子,這是將來要嗣位為天子的;天子的眾子,這是將來要建國封侯的;公卿、大夫、士的嫡長子,他們是有采邑的。這些人才能入大學,學習治人的理論和實踐。而庶人子弟只有才學俊秀者才能入大學,學而優則仕,去治國安民。看來什麼人能夠研習大學在古代是分等級的,不像現在憑成績錄取。大學教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國小是學習基礎知識,大學是研究事物表象背後的原因。有了國小的基礎,才能有大學的深造,所以朱熹説:“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這就有了大學和大人的關係。

大人從古至今都有一個相同的解釋,就是地位比較高的人稱之為大人,往往用來稱呼官場上的人。這是一種尊稱,如某某大人等。還有一種説法是指舉行了成人禮之後被稱為大人,就像現在的十八歲成人儀式是差不多的事。“大人”是相對於“小孩”而言的。在《大學》一文中“大人”指博學之人,具有崇高的德行和人格,是能夠將來治國平天下的人。近代以來,大學這個詞的意思一般就是指“研究學術,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民國時期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先生有名言説:“大學,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很精闢地道出了大學的實質。大學不是用高樓大廈堆砌起來的,而是由大師們的學養風範帶動和彰顯出來的具有濃厚的'文化知識氣息的所在地,是教書育人的誨人不倦和你追我趕的學習勁頭所烘托出來的大學之風。沒有大師何來大學,因此培養國家棟梁之才是建立大學的根本所在。從培養人才這個角度古今大學是薪火傳承的。

  【原文】

知止①而後有定②;定而後能靜③;靜而後能安④;安而後能慮⑤;慮而後能得⑥。物有本末⑦,事有終始。知所先後⑧,則近道⑨矣。

  【註釋】

①止:所達到的地方。作名詞用,即所當止的最高境界。

②定:定向,志向。

③靜:安靜。指心不浮躁、妄動。

④安:安穩。指所處而安。

⑤慮:考慮,思慮。指思慮周詳。

⑥得:得到,收穫。指得其所止。

⑦本末:樹木的根和末梢,引申為事物的根本和枝節。

⑧知所先後:指能夠知道和把握道德修養程序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

⑨道:指大學的道理,即至善之道。

  【經典原意】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當代闡釋】

凡事切中要害

若是做人先修身,若是擒賊先擒王,若是做事先抓本。本末與始終總是人生路上的大學問。本末與始終的關係也是大學之道的辯證方法。這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如果搞不清何謂本、何謂末就會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就會造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尷尬與無奈。修身悟道也有先後順序,如果顛倒次序就會欲速則不達。總之凡事要切中要害,周密考慮慎重行事。

標籤:闡釋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