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國學智慧

春節的風俗

每年農曆的正月七年級,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風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的風俗

春節的風俗1

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的風俗2

烏程縣春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春節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説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民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民丁興旺。

福建省

廈門人民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

許多遼寧人民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孃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孃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孃家燈”説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民遺忘了。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裏,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七年級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春節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春節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人民春節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民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民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民春節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麪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民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民則於人民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春節於門外燃九支蠟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八年級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春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説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春節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民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民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吉林省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民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民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説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説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北京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民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户煥然一新。有的人民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會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蓆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春節的風俗3

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願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過年家家户户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牆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燃放煙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等,如婚嫁、開業、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吉利。

包餃子、吃餃子。

過年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説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徵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掃房子。

每逢過年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拆洗被褥、窗簾,清洗廚具,打掃環境衞生,掃房子等。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用意是人們以此把以前的窮氣、晦氣等一些不好的黴運統統除掉,這一習俗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給孩子壓歲錢。

每逢過過年長輩們都會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歲是祟的諧音。據説古時候一個壓在枕邊的八枚銅錢幫助了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所以隨着歲月的流傳至今就變成了壓歲錢了。

過年互訪拜年、賀年。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三十晚上人們有的熬一宿,有的過年起大早互拜互訪。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親朋鄰里之間互相道賀: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大吉大利等以示新的一年裏人們一帆風順、身體健康等。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也有不少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來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