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禮儀形象

有關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

福建

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説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南京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

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山東省

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

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至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降神”是中秋夜一個有趣的活動,經過咒語和儀式可使所降的神顯靈,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籃神(是一個女神)等。“聽香”是古代流傳台灣地區的中秋習俗,是由婦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禱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測的事(如感情、財富等),在請示了出門以後應行的方向後,就拈香出門,凡是在路上所聽到的一切談話、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測所問的事,然後以杯茭問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則繼續前行,直到獲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別人菜園中的蔬菜或葱的習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將得到美好的愛情。

海南省

1、拜會月娘。

在海南過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以外,尤以拜月娘,會嫦娥的風俗最為盛行。每當中秋這天,一家人早早吃過團圓飯後,小孩子們紛紛拿起各式各樣的盆子,爭先恐後的來到房前屋後的香蕉樹下,透過光影斑駁的月痕,等待水面折射出的“嫦娥”出現。

在擁有諸多美麗沙灘的三亞,人們每到中秋時節都會到沙灘上用一柱柱香圍成一個個小圈子,並點燃香燭,用月餅、水果等可口的美食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2、搶花燈。

花燈,也是中秋節燈籠的一種,不過海南的花燈並不單純是中秋節的一種裝飾物。在許多村鎮,人們在中秋節這天晚上各自拿一盞製作好的花燈,燈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詞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

拿燈的人排成長龍,隊伍中間會有一些村裏的青壯男子敲鑼打鼓。由一個“燈主”領着隊伍沿村遊行,這“送燈”。整個隊伍最後來到村裏的廟堂門前,將燈掛在廟裏廟外。待燈掛好後,“燈主”一聲號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搶自己中意的花燈。

3、月夜笙歌。

中秋明月,這或許是青年男女一年中最高興的時刻,除了吃團圓月餅,年輕人往往月夜相會,對歌、談情説愛,其中最為有名的,還是當屬海南儋州的調聲節。海南儋州的中秋節也叫民歌節,每年中和鎮北門江畔都會有幾千甚至幾萬人集中對歌,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和優美的歌聲充斥着整個儋州,場面煞是熱鬧。

儋州中秋民間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賽和“賞月”等項目。對歌比賽不受時間限制,以“唱倒”對方為止。賽歌活動一般為下午三點到六點,到了晚上又是一番風情,男女歌手一起對唱情歌,抒發男女之間的永恆愛情。

4、水上浮針。

水上浮針是海南瓊北地區在中秋之夜特有的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天一般都要在母親的指導下通過浮針的方式算命,並祈求嫦娥姐姐賜予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據説,這種有趣的算命方式,只有在中秋節這天才是最顯靈的,並且只對女孩子生效。

中秋月夜,吃完月餅,聊完月話,差不多到12點月亮最圓之時,母親們就會端上一碗水,拿上幾根針,帶領女孩子們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針。在水上放上一張薄紙,再把針輕輕搭在紙面,若紙張浸透下沉而針還浮在水面,説明這個女孩心靈手巧,能收到月娘賜予的好運。

5、天燈祈福。

在瓊海、文昌等海南東部的是著名的僑鄉地區。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懷念海外親人,人們就會通過放天燈祈福的方式來寄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天燈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紙事先糊出一個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燈籠但其實是一個小型天燈,然後再將這些天燈用繩子垂直連接成一條“火龍”,將其掛於高處。每當月上枝頭,夜空晴朗的時候,村裏的人們將天燈從各個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與星月爭輝。

6、月餅祭祀。

説到中秋,當然不得不提到月餅。海南的中秋節,月餅不僅僅是人們的美食,更是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漁民們會在這樣的中秋月圓之夜,自然的點燃香燭,拜月祭神,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那些未嫁的姑娘在祭祀拜月的時候,往往還未自己祈禱早日嫁上如意郎君。

在海南,瓊式月餅可謂老海南人的節日最愛,是每年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月餅層次分明,色澤金黃,皮與餡的搭配合理,符合海南人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拿不膩手、吃不甜喉”,餡多為五仁火腿、椰蓉、蛋黃蓮蓉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

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2

1、吃團圓飯

老廣州人的中秋從“吃團圓飯”開始。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儘量趕回來,已經分家單過的成年兒子也要和妻兒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時,合坐共吃團圓飯,以示“月光團圓”。所吃菜式除了年節當令的蔬菜、肉類之外,還必有一道“圓蹄”——即是用髮菜、冬菇之類的作料燜燒豬蹄,也是取個團圓的好意頭。

2、樹中秋

舊時的廣州,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籠。到了夜裏,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以此慶賀中秋,羊城人也叫“豎中秋”,又叫“樹中秋”。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會給小孫子送燈籠,還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孫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3、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遊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着成羣結隊遊樂,或提着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着“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遊樂之後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中秋節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後,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沒天台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5、炒田螺

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關於中秋食田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3

團圓

中秋之日家家團聚,婦女一般在中秋節中午回孃家,晚上回婆家,團團圓圓。故中秋又稱“團圓節”。

食俗

除月餅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頭燉牛肉、鴨子、菱藕等。農村有食芋頭者,將剝芋頭皮稱為剝鬼皮,寓意辟邪消災。此習俗在南中國地區廣泛流行。

拜月

舊時,長沙有拜月習俗。不過遵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規。拜月時,陳瓜果等食物於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則擺鮮果拜月,祈獲佳偶。

提節

俗諺雲、“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孃家中秋將已嫁姑娘接回家過節,午後歸家,出嫁女向孃家饋贈月餅、菱藕等物。親友間亦互饋月餅、瓜果,俗呼提節。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鄉土長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將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婦牀上,而南瓜瓜內多子,俗信以為可使生子。有的還説吃偷來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擺出南瓜讓小孩來偷,還擺上油燈,以點綴瓜棚豆架之下節日氣氛。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4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説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掛花燈

打燈籠、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習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節小朋友們都會拿着自制的燈籠聚集在一起。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5

一、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二、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

三、分享、饋送“團圓餅”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中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繫,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徵。

月餅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蘇東坡曾有詩讚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從文獻記載看,當時的節物重在賞新,如嘗石榴、棗、慄、桔、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還沒有將月餅作為重要的節令食品。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於明朝。

四、家人團聚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

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繫,從而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在傳統年節中都不同程度地滿足着人們團圓的要求,如除夕的“團年”、重陽的聚飲等。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闔家共賞圓月,就是體現了這一倫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慶祝豐收

唐宋時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玩月。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係與經濟關係。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6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祕有趣的活動。據説,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關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着香火,到水田裏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穀場。大家圍着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覆唱上二十來分鐘,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後,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遊戲,在一間黑暗的屋子裏,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裏放一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麼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遊月娘”、“落阿姑”等習俗。現在,有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些習俗也沒舊時那麼盛行,但設案賞月,把酒問月,遙祝遠方親人,共慶美好生活等習俗仍然流行。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7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懷鄉思親的特殊日子。大同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秋佳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有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大同人的中秋節十分隆重,各種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習俗就是供月、拜月、賞月、吃月餅了。他説,過去,每年一進農曆八月,大街小巷的面鋪便支起了“月餅烤爐”,市民們則拿着白麪、麻油、糖去打月餅。這種月餅與其他地方的月餅不同,是將麻油熬熱,糖化開,然後與白麪和起來,烤制而成。月餅裏沒餡,所以稱混糖月餅,通常以“三油三糖”為上品,即10斤面內要放3斤油、3斤糖。這種月餅的特點是香、甜、酥、軟,放到罈子裏蓋住蓋,可以保存到過年。此外,提漿套餅也是中秋節的應時糕點。這種月餅是將幾個月餅套在一起,下面大,往上越來越小,最上端置有壽桃,形狀如同寶塔,十分惹人喜愛。但這種月餅通常只是有錢人家買來嘗一嘗,或做探親訪友之品。

除了月餅,還有瓜果。在瓜果方面,則以西瓜為主要果品。姚斌説,舊時,一到八月初,大南街便搭起了蓆棚,各種瓜果開始上市,每天採購的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其中以西瓜為最多。《大同縣志》還有記載,“月餅西瓜之盛,甲於通省”,“每日四面大街堆如堵牆”。

到了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大同人通常吃粉湯、大餅,飯後開始焚香供祖宗。過去,大同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到下午吃飯時,飯菜品種僅次於過年,通常都是三碗四盤,主食吃餃子。吃完飯後,家家户户便開始準備供月的供品了。人們在院子裏擺上八仙桌,掛上雲幔,擺上屏風,插上“兔兒爺”,中間還要放“月兒爺”。而且,“月兒爺”的重量只增不減,如去年是一斤的“月兒爺”,今年的“月兒爺”便不能低於一斤。此外,還要擺上各種果品,其中以西瓜為主,而且還要把西瓜剜成花牙元寶、花籃等形狀,俗稱“剜月”。

等到月亮出來,照到供桌上時,便開始焚香拜月了。一家人虔誠祭拜,對着月亮許下自己的心願。完畢,拿回月餅、瓜果,並將“月兒爺”切開,但“月兒爺”切雙不切單,並且只能分給同姓人,不能分給外姓人。之後,一家人在月色皎皎的庭院裏,邊品嚐邊賞月。

除了八月十五供月之外,八月十六早晨太陽出來後,大同人還要供日。祭拜儀式如昨,然後全家人分食“日光餅”。而且這一天,大同人還要宴請女婿,女婿拜丈人時要帶禮品,不能空手。

過去,為迎接中秋節,大同人整整要熱鬧上半個月。他説,中秋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藴涵着“團圓”、“和諧”的深厚內涵,我們應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8

大家都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但我們台州人卻把過中秋定在了八月十六這一天。在介紹台州人過中秋節的各種習俗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台州人過中秋要比別的地方晚一天。

八月十六過中秋的四個傳説

關於台州八月十六過中秋的來歷,傳説有很多。

一説臨海秦鳴雷,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54年)高中狀元。他對父母極為孝順,每逢節日,總是精心備辦佳餚美食。可是母親信佛,七年級、十五戒葷吃素,中秋正值十五,秦狀元不忍讓母親空度佳節,特將中秋推遲一天;二説元末方國珍起事,在台州稱帝。方母周氏篤信佛教,七年級、十五須茹素,方國珍為了讓母親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的日期;三説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蕩倭寇,大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了紀念這一事件,相沿成俗;四説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元朝官兵搜查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沒想到由於路途遙遠,信使走到台州,來不及當夜行動,只好等到八月十六。當朱元璋將八月十五起義日定為中秋節,台州的中秋節索性也按起義日定為八月十六。

民俗專家認為與民間崇佛有關

不過,研究台州民俗的專家戴相尚告訴記者,無論是哪一種傳説,都不能作為台州中秋節日期為八月十六的依據。原因很簡單,民俗具有“集體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任何一種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兩年或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並普及的.。所有與節日有關的故事和傳説,都是在節日形成以後附上的。

那麼,八月十六中秋節是怎樣形成的呢?戴相尚認為,台州的八月十六過中秋與民間崇佛有關係。通過史料的研究,在台州有一個重要的習俗——七年級、十五不過節,因為民眾信佛,根據留下的佛教教義,老百姓在那天需要上香、吃素、擦洗供桌等。戴相尚將台州所有節日對比研究後發現,老百姓在各個節日中,不覺間避開七年級、十五,如我們的元宵節、中元節(七月半)等也都不在十五那天過。

記者也查到一些資料,如《温嶺縣誌》裏説“民間以十六月亮較十五為圓;另一説七年級、十五為鬼日,故以十六為節日”;清光緒《黃巖縣誌》還説是因為三、六、九是逢集的日子,便於購備物品,才把中秋改為八月十六;《臨海縣誌卷之七》裏引用《台州府志參》説“中秋台俗獨重十六,玩月斟酒,親朋互相饋飴”。

台州特色的中秋習俗

中秋佳節,最重要的民俗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這個習俗每個地方都差不多,在台州,還有一些和中秋有關的地方特色習俗。

在古台州府城,又稱月餅為“糖霜餅”,清人陳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餅》一詩、“秋風滿徑井梧空,此日烹茶興不窮。餅樣團圓同皓月,吃餘蟲語雜牆東。”

在臨海農村長大的市民彭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很難吃到月餅,好多孩子就在月光下一排坐好,不説話,等着大人分月餅,每人半個或者一個,邊吃邊看月亮。

而在温嶺,到中秋那天,太平、新河等老市鎮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一些富裕人家在裝點一新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和子女團圓,共同賞月敍談。

台州部分地方的風俗是男不拜月,所以點香拜月悄悄許願均為女性的事;兒童少年,則在月下猜月亮之謎、踏月影嬉戲,或聽大人們講述“奔月”、“遊月宮”等迷人的故事。

台州過中秋,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回丈母孃家(俗稱送老丈人)。中秋節前後,一般選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兒攜同丈夫和子女,臨海的女婿帶着月餅、豬蹄等回到孃家;温嶺的女婿攜月餅、家鴨拜訪岳父母家,温嶺有“帶帶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鴨”的民謠,孃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飯菜招待女兒女婿。因此,中秋節也可視為“台州女兒節”。

除此之外,食鴨煨芋頭也是台州特殊的中秋習俗。温嶺俗語、“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鴨老鴨芋頭梗。”將鴨與芋頭煨嫩香美可口,是此節日食物,家家必有。臨海的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慣,而且吃的時間必須放在中秋節那天中午。

另外,臨海舊時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習俗。糕糯,用熱水調糯米粉成鬆軟的狀態,再將它放在蒸籠裏,一層粉一層紅糖,再加一層粉一層紅糖,直加到蒸籠格滿,再用菜刀劃成數十塊,然後蒸吃。蒸熟後的糕糯,鬆軟香甜,是臨海的風味小吃。

現如今,台州的一些中秋傳統習俗,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是中秋的文化內涵始終如一,依然代表着我們台州人崇尚團圓、和諧、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9

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几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説能淨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遊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後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雲、“中秋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羣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製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於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後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鹹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昇陽泰的傳統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0

賞月

中秋節時值農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為完美,時在三秋中間,故名“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此時氣候宜人,人們心情愉悦地欣賞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時期,新會民間拜月、賞月、吃月餅已成習俗。賞月的形式多樣、門庭仰月、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會縣城會城的象山,是日當晚登山望月人頭湧動,每當秋月初升,人們歡呼雀躍,興奮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還會繼續“追月”。“象山秋月”為舊新會八景之一,山上歷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觀亭”,相傳最早為南宋慶元年間(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時,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餅、餈糕、水果、芋仔等,人們對大自然崇拜,禱告美好願望,連小孩也來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圓、最美,又稱“團圓節”,祈望團圓美滿是人們對生活、對事物追求的目標。外出的遊人、分居兩地的夫妻、分隔兩岸的親人,無不念家思親,懷想故鄉,盼望團圓。通過互相拜月寄情,祝願幸福安康。旅外新會人呂頌韶先生的詩,充分表達了海外遊子那種獨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遙遙相對着一腔惆悵。月亮看我已兩鬢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兒時模樣。我是月亮漂泊的遊子,月亮是我長夢的故鄉。”

詠月

羣眾性作詞賦詩是新會傳統,中秋詠月更添文化氣氛。新會古代題詠秋月的詩句很多,其中流傳較廣的是明代許炯的《象山秋月》、“碧落雲飛宿霧收,夜深攜酒上丹邱。誰磨天上無塵鏡,照破人間萬頃秋。”此詩由今人陳福樹書丹,做成詩碑鑲嵌在象山公園西南邊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懷是一種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總是圓的,但此時此刻各人的處境、心境不同,面對秋月產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峯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席弟子黃雲元禪師望着美麗的月亮,卻悟出另一種境界、“好個玉台天上月,夜深圓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須彌路,可惜人間煙樹寒。”在高僧的眼裏,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須彌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餅

中秋節各地有許多特殊的飲食習慣,但吃月餅卻是一種共同的風俗。關於吃月餅、送月餅的最早記載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餅,感覺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賜給正在聚集宴會的新進士們。月餅一般做成圓形,似浮月,但新會過去除此做法外,還有專供小孩的“豬乸餅”,做成母豬連帶幾個小豬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紅頭繩掛在頸上把玩。“豬仔餅”則裝入竹篾織成的、漆上紅綠色的微型小豬籠,也以紅線吊着。這些特別的月餅很受小孩們喜愛,要看足玩夠才捨得吃掉。“文革”前還有棋子餅,似一隻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餅。老人説,這些產品民國時已有。過去月餅包裝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圖畫,時下包裝更趨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題

應節

除賞月、詠月、吃月餅外,中秋的節日氣息濃厚,城內各商家提早就搞動商業熱鬧氣氛。據老一輩回憶,建國前會城賣月餅的店鋪門前設放上發條活動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兒童和大人觀看。各家各户也應節蒸芋頭餈、鬆糕餈,煲芋頭,焗芋仔,闔家團圓聚餐,大户人家還操辦筵席。清道光《新會縣誌》記、“飲月下,謂之‘餖中秋’。”餖即餖飣,指供陳設的食品。在月下暢飲,陳設豐富多樣的食品菜餚,以慶祝中秋佳節。還有吮田螺的習慣,都説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蘇炒,或作煲田螺,此時螺尾不帶小螺,最為好吃。吃芋頭、芋仔具有新會特色,芋適時應節,吃來感覺很粉、很香。明萬曆《新會縣誌》記、“中秋具芋饌賞月。”會城舊時流傳一個笑話,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窮老師進門後先吃芋仔、柚子,覺得好吃就多吃;後遞進上好的月餅,老師肚子又裝了很多,到宴會時,眼見滿桌佳餚卻撐不下了。中秋節也是兒童的快樂日子,清康熙《新會縣誌》記、“中秋賞月,兒童設糖塔、糖雞、蹲鴟為供,取瓦礫砌塔,實薪焚之,謂之燒梵塔。”

近年的中秋節只見月餅購銷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餅”、“電子月餅”,月餅成為中秋的唯一標誌,民俗文化卻被掩蓋了、淡化了,中秋節有簡單化為“月餅節”的危險趨向,因此,需要發掘弘揚中秋傳統文化,創造更多形式新穎的慶祝活動,體現社會的和諧,如舉辦以“月”為主題的書畫展、音樂會、綜合文藝晚會、燈會,召開茶話會、座談會,討論中秋與飲食文化,開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餅敬老等等,像鯉魚燈那樣,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傳統文化還啟示我們要做好環境保護,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欣賞感受秋月之美,須要有藍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惡劣天氣,將難以再見“海上生明月”、“彩雲追月”的美麗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1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中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團圓節。中秋節是一個歡樂又喜慶的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

中秋是個古老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每年中秋晚餐後,我們一家人都會帶一些月餅、柿子等食物,到我們房子頂樓去賞月,一家人邊吃邊聊,好不開心!月亮時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時而又像一個調皮的孩子,把臉露出來偷看我們過節呢!真好玩!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種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種類很多,有豆沙、蛋黃、五仁、冰糖、芝麻以及火腿月餅等。我最喜歡吃蛋黃月餅,它皮薄餡多、口味香甜、綿軟帶酥,很合我的味口。不過奶奶説月餅不能一下子吃太多,容易積食,所以喜歡吃月餅的小朋友們要注意。

中秋節有的地區還有看花燈、猜燈謎的習俗,我們福州也有。今年的中秋節,爸爸媽媽帶着我去三坊七巷看花燈,花燈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它的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我還跟着爸爸一起去猜燈謎,可別看我小,我居然也猜對了兩個,哈哈,我太開心了!

開心的中秋節就這樣過去了,真希望明年的中秋節快點到來。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2

福建廈門是一座富有風情又現代化的城市而廈門中秋習俗也是廈門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據悉,廈門中秋習俗有博餅之説,每年中秋節前後都奉行廈門中秋習俗博餅。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這一天能夠一家團聚,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參與廈門中秋習俗活動。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福建廈門,去了解那裏特有的廈門中秋習俗——博餅。

在中秋前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裏,走在廈門的大街小巷您都能聽到這骰子與瓷器碰撞發出的歡鬧的脆響。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傳承下來的中秋遊戲活動,簡單説來就是人們通過擲骰子一決高下,贏得不同大小的月餅。

説到博餅的起源,今年76歲高齡的閩南文化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彭一萬認為,廈門中秋習俗博餅活動的出現跟民族英雄鄭成功有一定的關係。

經彭老研究發現,在南宋時江南一帶就有一種叫做狀元籌的遊戲在江南一帶頗為盛行,狀元籌用竹籤和骰子做工具,按科舉等級設獎品。而1659年鄭成功軍隊從江浙一帶撤回福建時,士兵們就把狀元籌帶了回來,進而有了博餅。

身在廈門到中秋節時定會舉行廈門中秋習俗博餅,許多外地人也會參加廈門中秋習俗活動。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3

中秋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説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説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習俗

1、賞月

中秋節即農曆的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值秋分前後,晝夜一樣長,加之秋高氣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慣。由於中秋正值秋收的黃金季節,明亮的圓月又象徵團圓,人們便賦予它吉祥、美好的含義,閤家團圓,飲酒賞月,吟詩作畫,共度佳節。

2、吃月餅

中秋節,人們賞月的同時,還要吃月餅。月餅象徵着閤家團聚和歡樂,所以,月餅也被稱作“團圓餅”。其形取月之圓,其餡盡味之美,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

3、回家團圓

中秋佳節,月亮圓,自古“團圓”是中秋節無法逃避的話題。在外遊子們魂牽夢繞的是家鄉和父母;在家的父母們想念的是在外打拼的子女們。每逢佳節倍思親,願天下在這時和諧團圓永安寧

4、聚會

在中國大小節日都少不了聚會,中秋節也不例外,中秋團圓的節日,聚會大多是親戚朋友,圖的就是個團圓。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4

桂花酒

習俗十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祭月

習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5

一、偷菜求郎

在台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粧飾美麗的女子踏着月色,到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灣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諺語。

二、拋帕招親

福建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於廣場中搭一彩台,佈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繡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

如有觀眾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三、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説,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

苗族人為了表達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還盛行着求子之俗。這是古代生育崇拜的體現。這是因為月屬陰、屬女性神,同時又有追求愛情的活動,故求子之俗流傳於中秋節俗中。

四、廣西侗族“賽歌求婚”

中秋之夜,侗族小夥子身着節日盛裝,手持蘆笙,成羣結隊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樂曲,跳着歡快的舞步從四面八方湧向賽歌場地,一人領歌領舞,眾人相伴相合。觀眾如雲,樂聲震耳。能歌善舞的小夥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邊,兩人對唱對舞。當一雙雙青年男女舞向山間小路後,賽歌場上的人也越來越少,單獨離開的青年男女只有等待月老來年再拋紅線。

五、江蘇“借月幽會”

蘇南人認為,男女戀人如果能在月老眼底下幽會,互相傾吐衷腸,愛情就會純潔美好。中秋之夜,青年男女會穿上漂亮的衣服,邀心上人踏月漫步,卿卿我我直到天明。

六、雲南西雙版納“中秋拜月”

傣族青年男女在“潑水節”尋到意中人後,“中秋節”雙雙行個“拜月禮”,以求婚姻美滿。這天小夥子打獵,姑娘捕魚。晚上全家人圍坐竹樓平台之上,把獵物做的菜餚擺在餐桌上,餐桌四個角上各擺一個糯米圓餅,象徵四海昇平。長輩點燃冷香,小夥子對空鳴放火槍,情侶開始跪拜月神,然後圍坐飲酒賞月至天明。

七、雲南大理“漂燭求偶”

白族未婚青年男女在中秋之夜,一人一槳從四面八方將小船划向劍湖湖心,交錯停泊後找人對歌,男女相互試探。小夥子發現意中人後,就把事先備好的燭燈點燃,放在水面上,向姑娘的小船推去,如果姑娘看不中小夥子,便撩水將燭燈澆滅;如果姑娘有意,就會撈起燭燈捧在手中,含笑搖晃。小夥子便跳上姑娘的船頭,兩人共泛一舟。面對面坐在船的兩端,一邊划槳一邊對唱“搭橋”調,向對方通報姓名、年齡、志向,以相互瞭解。

八、貴州“眾星捧月”

貴州多雲雨,中秋之夜也常常見不到月亮。一些農村的青年男女用木板做一個月亮,由一名身材偉岸的小夥子舉着,其餘青年手舉火把,圍着“月亮”載歌載舞,如同點點繁星捧着月亮。青年男女在“月亮”照耀下尋找意中人。

九、四川“風箏聯姻”

過去川北有一種習俗,中秋之夜,青年男女各自在月光下放風箏。如果一對男女的風箏絞在一起,會被認為是月老“仙示”、二人今生有緣。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6

1、烙月餅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户都有月餅模子,家庭主婦自制月餅叫做“家常烙”,製作方法和蒸餅兒一樣,但用餅鐺烙制,這個習俗如今在靜海縣部分村落依然存在。好勝的家族往往訂製講究果餡用來自制“家常烙”月餅,在節前一兩日送給近鄰和至親好友,以顯示主婦的才幹和家族的情誼。

2、穿兔鞋

天津中秋服飾民俗,主要體現在童裝上,舊時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謂兔鞋就是將童鞋的鞋幫縫製成兔子形狀,繡上紅色的兔子眼睛,縫綴兩隻長長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賞月時,媽媽還要給嬰幼兒戴上豎起兩隻長耳朵的兔帽,寓意驅邪祈福、健康長壽。

3、供兔爺

兔兒爺是京津地區百姓對傳説中伴隨月宮嫦蛾的玉兔兒之尊稱,因相信兔兒爺能給人間帶來祥和和安寧,故此,中秋佳節,除了賞月吃月餅外,還要買只兔兒爺供在屋裏,增加節日氣氛。舊時中秋,百姓還有買糖“兔兒爺”的習俗。其實供“兔兒爺”的習俗最早源於北京,那時的“兔兒爺”大部分都是泥塑;流傳至天津後,“兔兒爺”逐漸演變為糖制的。

4、吃螃蟹

八月中秋,螃蟹應節上市,在中秋節這天,天津人全家要在一起吃螃蟹。吃螃蟹在天津衞講究“七尖八團”,在舊曆七月,尖臍蟹滿腔脂肪;到八月中秋,團臍蟹滿黃頂蓋肥,個大肉細,蟹味鮮美。天津有“螃蟹酒最可口”之俗諺,民間順口溜流傳至今、“一碟子酸沙藕,一碟子拌海帶。一碟子小酥魚,一碟子拌菠菜。一碟子炸螞蚱,一碟子鹹螃蟹。”

5、拜月

以前老天津舊民俗中秋之夜要舉辦祭拜月神儀式,舊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此都是由婦女祭拜,孩子們可以參加。月圓之時在院中對着月亮擺上供桌,中央供太陰星君神禡,前面放上香爐,擺上鮮貨、月餅等供品,由主婦點上香,率領家裏的女人、孩子跪拜月神,祈求全家平安,然後將神禡燒掉。

6、爬月

觀蟹爬、祈財運的習俗直到民國初期在天津民間還保留着。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這天晚間,講究生活情趣者,特別是商人,他們捉來鮮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繫上用油浸過的紙捻,點燃紙捻,來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門裏,俗信接下來的日子會發大財;若朝外,則俗稱“爬月”了,並非不吉利。

7、猜燈謎

在花好月圓之夜猜燈謎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7

1、韓國

韓國在歷史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時期,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漢語中稱呼“中國人”為“deigoren”,意思是從大國來的人,可見當時中國文化對韓國影響之深刻。

中國的很多傳統節日被韓國搶注了,像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現在成了韓國的了,連祖籍曲阜的孔聖人,韓國人都説是他們韓國的,這讓很多中國人側目。不過,從另一的角度説明了,韓國人對傳統中國節日的熱愛。

在韓國,中秋節非常隆重(韓國人稱為“秋夕”),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父母團員,出現了返鄉大潮,有點中國春運的味道。中秋節韓國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節趕上了週日,所以放假4天。在韓國中秋節也是祭祀的日子,在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會擺上很多的貢品還祭祀逝去的祖先。

鬆餅是韓國人中秋節必須吃的,就像中國的月餅。

2、日本: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日語稱為“月見”(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節傳入日本,這一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習俗,在日本一直流傳了下來。

日本的中秋節氛圍雖不及韓國這般濃,但是中秋這一天,人們是一定要吃江米糰子(類似中國的月餅)來慶祝節日的。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廢除的中國的農曆,但是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還是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8

中秋習俗美食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温,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呢?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廣東吃芋頭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杭州中秋的習俗

杭州中秋節,亦為較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城市其內容主要有:一是從節前半月開始,舉行大規模月餅展銷活動,居民紛紛購買,相互送贈,以省港月餅為名貴;二是中秋之夜賞月活動,主要在全市各大公園或遊樂場所,大部分居民均湧向各活動場所,或三五個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組燒烤、吃月餅賞月,小孩則時興手提小燈籠玩耍,幾乎通宵達旦。

在鄉村,村民們則是吃月餅、甜薯、芋子、豆糖之類,亦有年輕女子月下玩“浮針”,取一碗清水置於八仙桌上,拿新針輕放水面,觀察針的浮沉情況,預測婚姻。杭州的中秋節還有燒斗香的習俗。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蓴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蓴為多為好。

西湖月景:杭州中秋賞月有個自古聞名好去處——西湖。明代就有了中秋夜到西湖觀賞月色、遊玩娛樂的習俗。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即“平湖秋月”、“三潭映月”、“月巖望月”,可見西湖賞月習盛。

錢塘江觀潮: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五,杭州、紹興、餘杭、海寧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有到錢塘江下游觀潮的習慣。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19

舊時,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

盪鞦韆

當月亮(俗稱"月娘")升上東天的時候,穿着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鞦韆前。鞦韆一般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有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按這裏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他們爭着盪鞦韆,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據説,月亮上有一位高舉斧頭的劈柴夫,日夜揮斧砍伐一棵寶樹,誰能得到它誰就長生不老。於是,在歡聲笑語中,鞦韆向月亮蕩去,劃出道道彩虹,飛旋出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鞦韆上的小夥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往往會獲得姑娘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節,有的己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

遊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纏着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竹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裏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間。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換新衣,忙着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鋪上繡滿祥禽瑞獸和富貴花卉的桌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辦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東天。

在潮州,入秋之後各種各樣的水果已成熟,競相上市,各種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還喜歡把意溪樵餅當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餅外,供品還必須有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牀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户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裏。月上東天,當村裏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個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踏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裏撒食鹽,爆發出一陣劈里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別在村裏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結束時,也像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裏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説,這些傳統活動,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進潮州城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這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決定上哪家睡覺,最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樵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

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餅底下墊着一小張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起義者暗中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樵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因為農村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行動信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要拜樵餅、芋頭。

中秋節各地的禮儀習俗20

各地皆吃月餅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餅,且幾乎都在晚上祭過月神之後吃,唯獨休寧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長人在敬月之後,分食月餅,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渦陽人在焚香祭月之後分賞月餅和毛豆。

江淮地區:賞月祭月

江淮賞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賞月。祭月又稱拜月。將香案供桌大多擺放在庭院中,或設在院內籬笆旁、天井邊。供桌上擺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餅和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蘋果、鮮藕、板栗、棗子之類。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環境、生產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

除月餅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還加有特殊的貢品,如休寧,歙縣城鄉擺上一個大南瓜;長豐放一個大饃;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饃;天長供雞頭苞、毛豆莢,並有月宮嫦娥象等。

祭月時,固鎮、五河是月出鳴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鳴炮染香拜月;休寧蒙城是然組焚香叩拜;屯溪是點上紅燭,全家跪拜。六安,銅陵、壽縣、鳳台、長豐等則為焚香拜月。

祭過月神,才真正開始賞月。人們一邊欣賞似鏡的明月,一邊品嚐祭品,渦陽,六安、銅陵、冬至、休寧、屯溪、巢湖、天長、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賞月時往往圍坐一處,一面吃月餅、水果等,一面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等到月過中天,才回屋就寢。

徽州地區:舞草龍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龍習俗。草龍是有稻草紮成的龍。黟縣又稱“舞草龍”即用稻草紮成龍頭,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連成龍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細稻草束作龍尾,每段之間用繩繫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鑼鼓,上下滾動,歡度中秋。

休寧則稱“舞香龍”,其用稻草紮成,周身插香,長短依舞龍的人數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龍身上插滿點燃的篾香。香龍循街道行進舞動,後隨各式花燈,鑼鼓,鞭炮相伴。香龍所到之處,各户均插一炷香並放鞭炮,表示歡迎助興。到午夜香熄,送龍下水(將龍身投入河中),意為象徵豐收。

屯溪則在龍頭上懸掛着一盞紅燈,龍身插以“篾香”,舞龍者多為村中兒童,舞到人家門口,嘴裏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辭,如“香龍到你家舞一舞,來年討個好媳婦”之類,以博得人家的歡心與款待。

皖北地區:火把節

在皖北的阜陽地區,當地百姓慶中秋除了有吃月餅等習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節。提起火把節的由來,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農民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因為劉福通就是安徽阜陽人,他在這裏發動的農民起義給當地留下了一段佳話,也留下了一個節日民俗。

每至中秋節晚上,小朋友模仿紅巾軍,用麥秸、稻草紮成三四尺長的把子,內實麥草,到野外點燃,搖來搖去,似為信號,本地習稱“撂火把”。這一習俗至今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