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族舞

民族舞的審美特徵

民族舞3.19W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文化藝術都很多,而且具有很特殊的審美特徵,但是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悠久,讓人讚歎不已。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民族舞的審美特徵,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民族舞的審美特徵

舞蹈是人類最早發生的文化現象之一。舞蹈是原始人類生命情調最充足的表現,舞蹈是原始社會中拔高了的簡樸生活,舞蹈隨着原始人類身體的進化而發展,舞蹈又作為發達的肢體語言團聚起人類的原始社會。自覺地把舞蹈作為審美對象,同時又自覺地把舞蹈作為人類自我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段,嚴格來説是發生在近代的舞蹈現象。認識作為審美對象的舞蹈,需要了解自然沉澱着歷史文化的舞蹈。

  一、中國民族舞蹈的起源

關於民族舞蹈這一概念,各國學者有不同的解釋,《辭海》的釋意是:“民族舞蹈在人民羣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英國大百科全書15版》的解釋是:“雖然民族舞蹈一般是指各個民族特有的歡快、娛樂的舞蹈,但它確切的含義在學者們中間仍然有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得以解決”。另外,舞蹈界的一些專家,學者以及對舞蹈感興趣的人在不同的書籍、著作、論文當中,在不同的側面,不同的深度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更大的拓寬了人們瞭解民族舞蹈的途徑,也使得民族舞蹈方面的理論知識更加豐富。

在我國遠古的傳説中有祝融的兒子長琴始作樂風,有的説帝俊的八個兒子始為歌舞,炎帝(神農氏)的重孫延始為樂風,還有的説黃帝創造了樂舞。實際上舞蹈的創始者應當是人類的羣體。人們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在為求生存而從事的勞動中,通過人體動作已產生了節奏、律動,最原始的舞蹈動作,也可算是本能式的“人體行為”。因此,舞蹈與勞動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

“舞蹈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和宗教活動密切聯繫着的。化石智人在距今幾萬年前保存下來的宗教活動的藝術品。我國雲南滄源巖畫中,有雙手向上舉、五指張開的半蹲或****的男像,下露男根,頭插羽毛;左江崖壁畫中,也有兩手上舉、伸張五指的舞姿。這些可以判定為“蛙祭”的遺存,至今廣西地區仍保留着“祭螞拐”的風俗和“螞拐舞”。我國在四五萬年前逐漸步入氏族公社時期,其前期為母系公社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有隨葬的裝飾品,説明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宗教意識已逐漸加強。伴隨着宗教意識的產生和強化,必定會有祭祀活動,當時的祭祀活動主要是舞蹈。它們雖然沒有留下具體的形象,但我們可以根據其後出土的舞蹈形象和至今保存的古老民間舞蹈,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祕色彩和魅力的最原始的舞蹈。

  二、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特徵

舞蹈美離不開人們對舞蹈作品的審美感受,但是人的主觀感受又必須以客觀存在的舞蹈美為前提,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舞蹈的審美特徵。

  (一)中國民族舞蹈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舞蹈的第一重要的審美特徵,各民族有各民族獨特的舞蹈形象。生動、鮮明、具體的形象是各民族風格的標記。我們知道,任何藝術都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來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的,這是一切藝術的特點和根本規律。離開了藝術的形象,就不可能給人以美感,也就沒有了美。舞蹈作為藝術的一個種類,它也不能不受這個藝術基本規律的制約。 形象性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而作為舞蹈美的形象性,它又具有其本身的特點。舞蹈是以人的動作姿勢的形象性和連貫性來表現生活。最早的舞蹈素材大多是勞動的模仿和即興的跳躍(包括對禽獸動作的模仿)。最初都伴有部落圖騰、氏族祭祀或其它活動的特點,藉助舞蹈增強團結與活躍的氣氛。例如:丹寨苗族的錦雞舞,是本民族的土風舞,它對錦雞形象的塑造是以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身上花衣花裙,頭上錦雞銀飾,頸上銀項圈,手上銀手鐲,腳上繡花鞋,猶如錦雞行樂覓食、悠然漫舞。每跳一步,雙膝同時自然向前嬗動,猶如蜻蜓點水;雙手於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來刻畫形象的,使得此舞形象鮮明。楊麗萍的《雀之靈》,以民族民間舞蹈為基本素材,從“孔雀”的基本形象入手,但又超越外在的形象地模仿,以形求神,如:此舞開幕的造型,用人體的手,比擬為孔雀的嘴,模擬孔雀清晨迎着露珠梳洗羽毛的形象,栩栩逼真、惟妙惟肖。她以修長、柔韌的臂膀和靈活自如的手指形態變幻,把孔雀的引頸昂首的靜態和細微的動態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二)中國民族舞蹈的地域性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的差異,是形成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所產生的民族民間舞蹈也是不同的。換句話來説只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所相對應產生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這本身對民族舞蹈來説就是一個蒼勁有力的民族特徵。維吾爾族民間歌舞主要發源於中國北方草原,後遷徙到西域,並逐漸由草原遊牧生活發展為定居的農業生活。如《賽乃姆》就是以節奏明朗,舞姿明快活潑,優美情深,步伐輕巧,手腕和肢體變化豐富為舞蹈風格特徵的。這就是維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極具有草原遊牧生活和農耕生活相融合的綠洲文化特徵,人們所從事的勞動是輕快的農事生產。它是一種自發的、不約而同的情感的宣泄,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使得一個民族的舞蹈風格形成差異。

又如,傣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內在含蓄,手的動作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四肢及軀幹各關節都要求彎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彎”造型。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邊,他們與水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結,他們愛水、讚美水,人也像水一樣的純淨、柔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服飾反映了中國地域文化的特色,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尚習俗和節令性風俗,在漫長歲月的沿襲中形成越地域性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品位。不同的傳統遺存,其形成的民族舞蹈服飾風格不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價值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組成部分。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體形較小,屬於嬌小玲瓏型,生活中喜歡穿一種筒裙,高齊腰,緊緊裹着下身,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風格突出的步伐動作——勾踢步。當舞者在做勾踢步時,每走一步都要將裙子輕輕撩起,就像平靜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樣美麗,形成如詩如畫的優美場面。由於氣候及自然條件關係,傣族地區孔雀較多。不但許多的人們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徵,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羣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

再如蒙族舞蹈風格以開闊、豪放、剽悍為特徵,是因為他們生活繁衍在我國北方遼闊無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國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活繁衍,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和震驚世界的赫赫武功,創造了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馴服了駿馬馳騁在廣袤的大草原上。決定了遊牧民族珍愛馬的品行和視雄鷹為高潔的象徵。於是,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來自草原的氣勢,都和這些矯健美麗、富有生命活力的生靈融會在了一起。在他們所創造的舞蹈形象中,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透露出他們的民間舞蹈粗狂、豪放、樸實和熱情。長期處於遊牧狀態的蒙族舞蹈“撒種式”的動態很大程度取決於它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樣這也體現了蒙族舞蹈民間舞蹈的民族特性。

  (三)中國民族舞蹈的意境美

何謂意境。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很精闢地論述了這個觀點:“意境就是景與情的交融,客觀的境與主觀的意完善結合”。在這裏,它包含着兩個方面:“意”,猶如一首詩;“境”,猶如一幅畫。“意”是藝術家在他所創造的形象中表達的主觀思想情感,而形象是意境的基礎。舞蹈是一種講究意境和形式性很強的藝術,它是通過直觀可感的、富有審美價值的、動態的人體來傳情達意狀物抒情的。如果這些動態不生動,無變化,不新穎,無美感,平淡無奇,那就失去了這門藝術獨立存在的價值。所以只有將創作者的主觀情感灌注在舞蹈之中,把“形”與“神”、“情”與“景”有機的統一,才能創造美的意境。傣族舞蹈《邵多麗》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那曼妙的舞姿、優美的旋律,把我們帶進了傣族那神祕的文化當中。 意境猶如“詩”、“畫”,因此,要象“詩”那樣感情激越、對比強烈;象“畫”那樣,注重神似、不求逼真、肖像。力求用概括、誇張,甚至是抽象等手法來表現對象的氣質、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太“實”就沒有了意境。羣舞《荷花賦》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黃土黃》表現了黃土高坡人的粗獷、奔放及對生活的渴求,震撼人心,催人向上。 形狀,也是構成意境的手段之一。舞蹈是在運動中創造形象的。既然是運動就會有運動的方向和軌跡,這就是舞蹈的線條。各種線條圖形所引起的情感反應是不同的。但卻和某些情緒相對應。如橫線,給人以穩定、安靜;豎線則有直接逼來的壓迫感;斜線似乎前程遠大;而曲線、波浪線等則給人以婉轉柔和、富於變化的感覺等。如羣舞《小溪、江河、大海》便是應用線條上的變化,表現出由涓涓細流直奔江河大海的一種意境。

標籤:民族舞 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