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中醫理論知識外科學常考點:筋瘤

筋瘤,中醫病名。筋瘤是以筋脈色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形成團塊為主要表現的淺表靜脈病變。筋瘤好發於下肢,相當於西醫下肢靜脈曲張交錯所形成的'靜脈團塊。

2017中醫理論知識外科學常考點:筋瘤

  病因

由於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勞倦傷氣,或多次妊娠,氣滯血瘀,筋脈縱橫,血壅於下,結成筋瘤;或驟受風寒或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塊成瘤;或因外傷筋脈,瘀血凝滯,阻滯筋脈絡道而成。

  病機

1.肝鬱化火 肝藏血,肝主筋;筋脈依賴於肝血的濡養,則屈伸功能和運行氣血功能正常。因鬱怒傷肝,化火灼傷陰血,筋脈失其柔養,而血燥筋攣,氣滯痰結和瘀血阻滯而成筋瘤。

2.寒濕凝滯 素體衞陽不足,易感寒濕之邪,致使營衞不和,寒濕之邪結於筋脈,寒痰濕邪與瘀血互結而成筋瘤。

3.中氣下陷 素體脾胃虛弱或因肝鬱克脾,使脾胃升降失調,氣機運動障礙,脾虛失於固攝和統攝,濕濁之氣下陷於小腿,致局部筋脈弛緩,氣血瘀滯而發筋瘤。

  臨牀診斷

  診斷要點

臨牀表現:早期感覺患肢酸脹不適和疼痛,站立時明顯,行走或平卧時消失。患肢靜脈逐漸怒張,小腿靜脈盤曲如條索狀;色帶青紫,甚則狀如蚯蚓,瘤體質地柔軟,抬高患肢或向遠心方向擠壓,可縮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頃刻充盈回覆。有的在腫脹處發生紅腫、灼熱、壓痛等症狀,經治療後條索狀腫脹較為堅韌。瘤體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經壓迫或結紮後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膚萎縮,顏色褐黑,易伴發濕瘡和臁瘡(慢性潰瘍)。

  鑑別診斷

血瘤 常在出生後即被發現,隨年齡增長而長大。瘤體小如豆粒,大如拳頭,正常皮色,或呈暗紅或紫藍色,形成瘤體的血管一般為叢狀的血管或毛細血管。而筋瘤則由管徑較粗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瘤體沿主幹靜脈走向而迂曲,狀如蚯蚓。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多因肝鬱化火、寒濕凝滯、中氣下陷所致。治療方法應分辨病因,隨證治之。勞倦傷氣證,治宜補中益氣、活血舒筋;寒濕凝筋證,治宜暖肝散寒、益氣通脈;外傷瘀滯證,治宜活血化瘀、和營消腫。手術是治療本病的根本辦法,凡有症狀而無手術禁忌症者均應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1.勞倦傷氣證

證候: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下墜不適感加重;常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痠;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治法:補中益氣,活血舒筋。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柴胡、升麻、當歸、陳皮。

  2. 寒濕凝筋證

證候: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輕度腫脹;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

治法:暖肝散寒,益氣通脈。

方藥: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常用藥:肉桂、茴香、當歸、枸杞、烏藥、陳皮、茯苓、生薑、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3. 外傷瘀滯證

證候:青筋盤曲,狀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腫脹疼痛;舌有瘀點,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和營消腫。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常用藥:川芎、當歸尾、赤芍、蘇木、牡丹皮、枳殼、瓜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檳榔、大黃(酒炒)。

  其他療法

一、患肢用彈力繃帶包紮,長期使用有時能使瘤體縮小或停止發展。併發濕瘡、臁瘡者,參考有關章節治療。

二、手術治療這是治療筋瘤的根本辦法。凡是有症狀的筋瘤,無手術禁忌症者都應手術治療,可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和曲張靜脈剝離術。(手術方式:根據小腿靜脈曲張的範圍和程度以及患者意願選擇曲張靜脈切除、環形縫扎、透光刨吸、電凝、激光閉鎖等不同手術方式。)

  預防調護

1.長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後,適當加強下肢鍛鍊,配合按摩等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症狀。

2.患筋瘤者經常用彈力護套或繃帶外裹,防止外傷;併發濕瘡者,積極治療,避免搔抓感染。

  文獻摘要

1.《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有所疾前筋,筋屆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2.《薛氏醫案·論瘤》:“若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者,其自筋腫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血縷,名曰筋瘤,用六味地黃丸、四物、山梔、木瓜之類。”

3.《外科正宗·癭瘤論》:“肝統筋,怒動肝火,血燥筋攣曰筋瘤,……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治當清肝解鬱,養血舒筋,清肝蘆薈丸是也。……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青皮、蘆薈、昆布、海粉、甘草節、牙皂、黃連各五錢。右為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滾湯,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