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日,它和其它的節日不一樣,雖然它也有很多的的習俗,可是這是關愛老人的節日。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重陽節登高的意義,希望大家希望!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意義

重陽節時,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風霜高潔之際,宜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在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形成此節。到漢代,逐漸盛行。

《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死後,她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宮,嫁給平民為妻。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事情。《續齊諧紀》則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唐代則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間以中和、上巳、重陽為節令。明代皇宮七年級吃花糕,九月重陽,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此風一直流傳到近世。

每到這一天,人們出遊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儲存著這種風俗。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制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的活動。

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杜甫《九日》詩中也寫道:“去年登高 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風依然風行。《東京夢華錄》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臺、樑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在南宋,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

  重陽節的存在介紹

重陽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節要吃羊肉

在北方,風行重陽節吃羊肉,這是因為秋天羊肥,能取暖祛寒。“羊”、“陽”又同音。重陽節吃羊肉很自然地成為中國江北和塞外的習俗。面要吃白麵,“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臺灣地區的人們講究“重陽吃補”,這天大多數家庭習慣買羊肉燉煮“十全大補”藥劑。臺灣地區四面環海,魚類資源豐富,平時人們的膳食也重視將魚與羊肉搭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如此搭配才夠“鮮”。在臺灣地區民間的喜慶宴席上,經常有羊肉出現,這皆與羊為吉祥動物有關。

羊肉肉質與牛肉相似,但肉味較濃。羊肉較豬肉的肉質要細嫩,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羊肉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或產後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最適宜於秋冬季食用,深受人們歡迎。

標籤:重陽節 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