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通用15篇

文學1.41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通用15篇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

今天早上第一節是數學課,開始講第四單元圓了,學生其實對圓並不陌生,但是用圓規畫圓對學生來說絕對是個技術活,雖然給他們講了畫圓和拿圓規的要領,但是還有部分學生畫的圓不夠規範,就又指導了學生自己多畫幾個練習一下,到了快下課時間,我看到有兩個學生還不能夠畫好,我認為是他們沒認真、沒用心畫,所以,我就說,剩下幾分鐘我們把數學作業本拿出來,我們寫作業,學生們開始抱怨,老師我畫的圓還不好呢,不往作業本上畫吧,我們課下練習後再畫,我說作業很簡單,只用畫半徑為2cm、2.5cm、3cm三個圓就行了,學生一聽也很簡單,就抓緊時間開始畫了,這時我緊盯著那兩個畫不好的學生,一個開始認真畫了,一個面漏難色,只見他先把題目寫上去,就開始量半徑,然後開始畫圓,但是不知怎麼的,圓規就是不聽他的話,圓一直畫不好,一會他趴在桌子上不動了,我不知什麼情況,就到他的座位前,只間他兩眼含淚,不知怎麼了,我就問他,他說老師我畫不好,有沒有橡皮擦,所以沒法往下畫了,我問你的橡皮呢,他說我沒有,我知道他確實沒有,因為家庭原因,他的學習用具總是不齊,我趕緊讓別人借他一塊,他才擦掉又重新畫了,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也放了心。

下課後,我想這一段都講圓,如果他沒有橡皮,以後肯定會影響他的學習,如果直接給他一塊,又會影響他的自尊心,怎麼辦呢?直到下午第二節課下課,我找到了他,說老師想讓你到商店裡幫我買點東西,你願你嗎?他爽快答應了,然後我就說你幫我過東西后作為回報,我獎你一塊橡皮,他開始說老師不用了,但是我還是看到了他的眼睛一直盯著我手中的橡皮,我就說,這是因為你幫助了我,所以才獎給你的,他就歡快的去幫我買東西了,不一會,他拿著買的東西來到辦公室給我,我把橡皮獎給了他,就讓他走了,我看到他高興的拿著橡皮飛快的跑去,笑聲一直灑在他的身後。

我相信,在今後的課堂上有了這塊橡皮,他的學習會更主動、更努力。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2

我們國小教師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珍愛他們。

1。寬鬆課堂,愉快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鬆、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的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數學與生活的有效整合才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捨。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我去年聽了段老師的課以後,感觸很大,段老師的'常態課就很有特色,每一節課可以說是精品課,每一節課她都和生活緊密聯絡,每一節課的開始她都一個小故事引出,學生對故事最有感情,例如,我講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我是這樣講的,開始,我說:"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到了,爸爸為了表揚小明,今天要到書店給小明買書,到了光明書店,門口牌子上掛著:"今天搞促銷活動,一套<中國古典名著>是120元,兩套是208元,小明的爸爸不加思考的就給小明買了兩套<中國古典名著>,現在你想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這時候,學生舉起了小手,說:'買一套書多少錢?買書和生活緊密聯絡。例如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估算,我是這樣開始的,暑假到了,小花的爸爸,媽媽要到北京去旅遊,到了那裡,他們要住賓館,他們一共住了三天,共交了住宿費267元,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元?國小的數學都和生活緊密聯絡,你仔細挖掘教材,就很容易發現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對我們很有用。

3。教法靈活,輕鬆掌握。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估算時,267除以3的結果可以把267估成300,也可以把267估成270,估算並沒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口算出結果,接近準確值就可以了。再如今天一共摘了182個菠蘿,每箱裝8個,一共有18個紙箱夠嗎?本題可以用乘法的估算來解決,也可以用除法的估算來解決,只要合理就完全可以。面對應用題不是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入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入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就可做到輕輕鬆鬆學好數學。

4。幽默課堂,充滿活力

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愛,幽默驅趕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恰倒好處的課堂幽默,完全可驅趕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敏捷和判斷力,能進一步融洽師生關係。如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老往後轉,還不時說話,我看了他幾回,他仍然旁若無人,視而不見,我不動聲色走到他身前,話鋒一轉提高嗓門對著他說“你屁股上按了滾珠兒啥”從來沒有聽過這句話的同學一下全樂了,全班頓時鬨堂大笑,我當時沒有發火,而是看著這位學生,這位同學不好意思,會心的笑了。接著我意外發現,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彷彿一下精神百倍。此時此刻我頓時明白,幽默讓我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鑽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裡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比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說:“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著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通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絡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可以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為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比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影,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著向學生提出問:“你通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影(家裡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控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匯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比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裡,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裡。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比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裡,你們喜不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裡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通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七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爸爸媽媽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爸爸媽媽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困生”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此,廣大教師已經從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轉化措施,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開展。但本人覺得,在教育應張揚學生有個性、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採用鼓勵表揚方式,來引導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表揚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要讓陽光哺育每一個學生們快樂地成長,就需要有“六心”。

1、愛心。 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瞭解學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困生”,才能輕鬆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困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困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困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困生”的信心,“學困生”身上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也蘊藏著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 、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為教師絕不能緊盯著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於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困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緻觀察,全面瞭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耐心。“學困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往往花費了艱鉅的勞動卻收效甚微。作為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為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5 、寬容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困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困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語、斥責,這樣會使“學困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困生”,無休止的批語、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困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願意按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困生”的所有缺點,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啟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困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5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 、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裡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例項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絡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床;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例項,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例項,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絡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例項,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例項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資訊,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資訊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資訊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定,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資訊,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為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6

國小數學課上,教師和學生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範,輔導“後進生”要耐心、細緻,使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薰陶和教育。學生的示範作用體現在,課上教師要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用例項來激勵其他同學。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學習認真刻苦,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方面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級學生在聽課、寫字時要有正確的姿勢,回答問題要說完整話,寫作業時字、運算子號要寫工整,計算要正確等。中年級要求學生聽課要專心,分析題意時重點字、句要用筆畫出來,作業要乾淨、正確,要求驗算的要列式驗算等。高年級不僅要求學生聽課專心,而且要手腦並用作好筆記,解應用題時要藉助線段圖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係,計算時要選擇簡便方法,要自覺檢驗等。總之,不論是師、生的示範還是教師的要求,教師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以及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絕非單純為了獲得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接受數學精神和思想方法,將其內化成自已的智慧,使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養得到陶冶,並把它們遷移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教學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覆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一定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7

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針對一個個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齊答是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集體做出回答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經常被應用。

齊答讓我想起了“濫竽充數”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來剛工作時的情景。剛從學生變成教師,那時滿腔熱情,上課學生齊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天天樂滋滋的。想現在孩子真聰明,當教師多輕鬆,快樂。後來,時間久了,發現許多學生在我帶領下,知識、能力等都沒長進。我才知道齊答問題時許多學生隨聲附和。我給學生“創造”太多當“東郭先生”的機會。

一,齊答不利於培養潛能生理解與思考能力。齊答、搶答問題,使大部分學生不能條理清晰地深入思考,他們還沒思考好,結果就被一些優秀生說出來了。久而久之,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有一部分學生即便有了新想法,無機會表達而被眾聲掩蓋,不利於學生個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也很難把握住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脈搏。

二,不利於學生完整性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齊答、搶答時,學生倉促思考、追求速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述答案。有時,這種表達是以犧牲其具體、形象、準確和完善美為代價的。而這恰恰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鍛鍊與培養形成致命的破壞。

三,不利於調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體學生思考速度快慢不一,但在老師的追問和自身攀比心理作用下,學生就要搶答,學生為“強”而“答”,不是為“答”而“強”。速度會成為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因素。這時,學習差一點的同學幾乎爭不到回答的機會,他們就會逐漸失去興趣與信心。長此以往,課堂就成了滋養懶惰的溫床。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個人素質無從提高,成績出現兩極分化。

四,不利於老師及時準確地掌握課堂反饋資訊,從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學生齊答、搶答,表面現象往往會讓老師只看到課堂最理想的一面,從而過高估計自己的教學效果,認為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參與者少,旁觀者多,學懂的少,糊塗的多。就像我當時一樣,還認為自己的設計多適合學生。

但齊答反饋面廣,在教學中也有自己獨特的作用。

(1)國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適應性差,師生的情感還未得到充分溝通,齊答可以消除答問的緊張、畏懼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問題,為逐步過渡到獨立回答問題做鋪墊,如果要他們面對全體同學獨立回答問題,從心理上會產生緊張、畏懼感。教師提問採用齊答的方式,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消除畏懼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齊答是一種集體行為,每個學生都置身於“大流”之中,他們大都力求表現自己不甘落後、自尊、自強的心理願望。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的認識或行為在集體的壓力下,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傾向。創造學習氣氛和教育情境,產生學習共鳴,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們就容易接受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由於齊答是集體行為,有互促作用和很強的感染力,加之齊答的問題一般較易,所以就便於使學生獲得成功。而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3)齊答可以是全班、小組或幾個人的集體行為,這就給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學習競爭的機會,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風尚。如果教師再輔以適當的激勵,他們就更能強化“不能在老師、同學面前顯露自己的無能,不能因為我一人給集體丟臉”的心理。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齊答面廣,但學生情況不一,在齊答時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並且注意每一個學生的狀態,控制和把握好齊答的時機和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8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9

前不久參加一所學校的校際交流活動,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三年級《面積和麵積單位》。課一開始,通過一番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了面積的概念,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面積單位,教師通過看、比、摸、想等方法,讓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認識後,接著進行聯絡生活,在具體運用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鏡頭1】

師: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師: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量一量。

教師拿出一把米尺,準備量黑板的長度。因為教師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時,我發現老師遲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個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學生參與可能更能體現量的真實性。因而,邀請了一名同學上黑板來幫老師。

接下來,教師與學生合作,老師帶著學生沿著原來黑板上所畫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條邊,量一次問學生一次。

師:幾個了。

生:1個

再量一次,又問。

師:幾個了,

生:兩個。

師生合作從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邊,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時,老師告訴學生。

師:黑板大約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出疑義,師生均認同這種量面積的方法。

【鏡頭2】

師:大家現在猜測一下你的課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課桌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絕大部分學生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著課桌的長邊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學生說面積是幾釐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積嗎?肯定是不能。其實,這位老師也不是想用米尺來量黑板的面積,而是想借助畫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來測量黑板的面積,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著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從而推匯出黑板有幾個1平方米。

然而,這些想法都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學生無法感知,教師在活動之初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說明,老師為了急於得出結論,而忽視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環節,從而讓學生誤以為可以用直尺量面積,出現了練習中許多直尺量課桌面積的現象。

為什麼教師在教學中會出現這種教學行為呢?

首先,教師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眼光來考慮問題。一些對於成人來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與道理,在孩子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們成人能把量的過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學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長的線段,他們根本沒有與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對應的關係。從而,讓他們錯誤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積的大小。

其次,學生沒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師在教學1平方釐米時,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紙片,學生能真實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學1平方分米時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進行的`,學生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在教學1平方米時,教師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雖然也直觀,但與學生有距離,學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兩樣也是模糊的。此時,你用米尺來量面積,反而容易讓他們把米尺與1平方米之間建立起聯絡。

再次,教師的心中沒有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課堂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實現某種教學目的而進行。正因為有這樣原因,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演繹生命成長曆程的舞臺。然而,老師在教學中只考慮到怎樣實現自己的教學設想,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師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跑,跑對了路還好,一旦跑岔了道,就會出現用尺量面積的問題了。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0

今天,又到了我上學校的公開課,按照進度我剛好上到《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很簡單,知識較少。還有,我已經拿五(6)班的同學試講,感覺不錯。對於自己的班,我信心十足。

上課伊始,同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過生日嗎?”“有。”“高興嗎?”“你們是怎樣過的`?”滿懷希望等待像6班一樣踴躍的回答,結果是四五個回答,再問,沉悶。自己也納悶:怎麼會這樣。教學過程,也只是這幾個在回答,與試講效果,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當教到算理的時候,問了半天,才有兩三個舉手,回答也沒那麼流利,下面的同學也沒有反應,與試講時,一個同學回答,所有的同學都集中聽,積極的補充,不斷思考,一邊點頭。教完新知識,心想:待會練習會有多少同學不會。

練習中:巡視檢查,效果卻與預想的截然不同,很多同學都會做,與試講的效果是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同樣的內容,五(6)班的同學那麼認真聽講,是不是他們對我這個新面孔新奇,對我的教學模式好奇?而我們班已經適應了我,還是心理面有畏懼?或者這個內容簡單,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掌握?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內容簡單且少的,應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探究、然後學生自己歸納、補充、完善所要掌握的知識。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1

數學學習不僅是獲得答案,而是“瞭解答案為何是它”的過程。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學生親歷探索知識產生的全過程。要進行知識的探究必須的一定的經驗積累,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探索知識就是水中月、無要木。鄭老師的課堂從很好地組織了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高效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匯入環節中鄭老師從玩俄羅斯方塊入手,運用俄羅斯方塊的情境圖引入,來觀察比較各種圖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出示課件,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初步理解圖形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梳理,從而使學生積累了“割補法”、“重疊法”等數學活動經驗。

在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角度體會形狀變了面積大小沒有變的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畫一畫、標一標、小組討論的方法來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拼剪。學生在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積累了研究圖形的活動經驗。這樣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機會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有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處。

總之,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學習鄭老師方式方法,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悟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2

面對課改現實,面對教材的整體編排的變化,面對教材引入的親和力,結合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實踐,感覺本套教材有利於開展探究性活動,給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同時對於剛上高一新生來說,不會感到對教材很陌生的感覺,同時,也由於教材的“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

一、學生的.基礎薄弱很難適應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學生自己探究、思考、歸納總結的知識,有的甚至要藉助於計算機進行模擬才可以得到結論。但我們的學生基礎太薄弱,學習的自覺性和學習習慣不規範,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例如:在課堂上你組織他們進行討論探究新知識時,他們不知從何入手,即使你給他們提示,他們也探究不出什麼結果。更有甚者,他們根本就不討論與主題有關的話題,而是聊天等等,這樣一來就會影響教學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

二、教學觀念的轉變

以前我們經常講:“要給學生一點水,教師需要一桶水”,現在要反過來講:“要用教師的一點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畢竟現在教材要求學生參與意識強,要求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從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通過思考,通過動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為了更加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因而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而造成理論知識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應內容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麼程度,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於像我們這樣剛入職不久,沒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那可是“水過地皮溼”,因為對舊教材沒有先入為主的原因,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就不補充,也沒什麼可補充的,因而教得快,但會造成容量不夠,無東西可教。而對於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因為前面知識的積累,經常會憑藉自己的已有的大學聯考複習經驗進行補充,造成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夠按時完成任務等問題。面對這一問題,我個人認為兩種處理方法都不恰當,應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折中處理,先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地補充適當內容。

總之,新教材將帶給我們很多挑戰,也給我們一個鍛鍊的平臺,需要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3

記得是這樣一道練習題:從小兔家走50米經過廣場再走90米到學校,從小兔家走60米經過商場再走70米到學校;比較這兩條路怎樣走比較近?

在處理練習題時,學生做的方法很多,為了不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我讓學生一一上臺展示:

有的學生做出了:60+70=130米 ,50+90=140米,130 ﹤ 140,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有的學生只觀察就找到了答案:60比50多10米,而70比90少20米,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一個平時不愛表現自己的學生只用一個式子便說明了:50+70﹤50+90,所以小兔走商場這條路近。

學生們不由自主地為建波鼓起掌來,有的還朝他豎起大拇指!

就這一道練習題從此改變了他,課上回答問題積極了,活躍了;作業書寫也變得漂亮了,同學們再也不說他“啞巴木偶”了。如此大的`改變讓我體會頗深:

僅僅一道小小的練習題讓建波在同學們心中刮目相看,是這道練習題改變了他的學習生活,也許他有可能成為一位數學家;是啊,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微笑的笑臉,一個溫柔的動作,一個小小的獎勵都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做法,讓他們體會到愛時時存在,覺得自己也很了不起!

僅僅一道練習題讓我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多走近他們,多表揚他們,讓他們的才智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零距離的師生關係為學生建立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合作伙伴的默契使學生的解題方式、思維、視野開闊,相信在自由的空間裡有了興趣作“調味劑”學生們會更加可愛!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4

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麼如何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佈置第一課的作業中尤為重要。

二、培養學生情感,促進師生感情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後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但要有一顆愛心,更要有一顆耐心。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5

立冬剛過,天黑的越來越早了,尤其是在這樣的陰天裡。下午,送孩子們放學,天似乎馬上就要黑了似的,樓道里一片黑暗。邊走邊和幾個孩子聊天。我問一個平時很調皮的孩子:“你喜歡上數學課嗎?”孩子揚起他的小臉大聲說:“當然喜歡了,我最喜歡上的就是數學課了!”作為一們數學老師,那一刻,心裡立刻充滿了陽光。這些陽光是孩子們給的。

愛的力量的確很強大,發自肺腑地去愛這些孩子們,收穫的也是孩子們的愛。你無法想象,當一個孩子覺得老師喜歡他的時候,他的進步速度有多快。

那個剛來的時候靦腆的連頭都不敢抬的孩子,現在遠遠地看到我,就會微笑著和我打招呼,數學題現在做的也是越來越好了,其實,平時只是在課間和孩子交流了幾句,鼓勵了一下孩子,但是這種力量卻是強大的,他變得越來越優秀了,進步很快。

那個平日裡動不動就喜歡哭的小女孩,只是在課間的時候,跟她聊聊,多了一些鼓勵,沒想到最近的學習也是突飛猛進。

昨天一個家長跟我說:“我們家的'孩子說,要是讓他上輔導班的話,他就上數學,他就上喜歡數學課。”

仔細想想這些進步快的孩子,其實,我也沒有做什麼,只是在平時和孩子們多說了幾句話,多了一些關心,多了一些鼓勵而已,真的沒有想到,會讓他們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

孩子們其實很聰明,你對他的點滴教育,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簡單的問候,在孩子的眼裡有時候顯得那麼的重要。所以,既然這些鼓勵,我們很輕易就可以送給孩子們,為什麼不給他們呢?收穫的是孩子們對我們的喜愛,進而喜歡上課,進而喜歡學習,進而學習越來越好。

天氣漸漸變冷,但是每天到學校裡遇到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們,是一件開心幸福的事。

有句歌詞這樣寫道:“你給我一句話,就開啟我一扇窗;你給我一個微笑,我就渾身是力量。”

我願意每天都給孩子們一個微笑,只是為了給他們一些鼓勵,一些學習的動力。我始終覺得學習的事情,應該多些鼓勵,多些引導,少些批評,而在孩子們做人做事上,犯錯誤時,那是需要嚴厲的批評的。

其餘的時刻,便是我們彼此之間,互相給的暖,暖暖的愛,溫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