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職業 > 心理諮詢師

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視角

健康心理學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一個基礎學科。主張運用心理學和健康促進的手段,維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及改造能力。那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視角有哪些呢?

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視角

  一、從“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死亡人羣以老年人為主,以此為住所制定醫療保健政策,重點就在於如何減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療老年人易發生的疾病,顯然不利於預防年輕人的死亡。馬克·拉蘭德提出非正常死亡的概念-70歲以前的死亡。拉蘭德認為,減少非正常死亡的最有效辦法,是將注意力放在影響疾病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因素上,而不是生物學因素上,並根據這種思想制定預防疾病的各種措施。

意義:對非正常死亡的關注,突出了心理社會因素,特點是生活方式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意義,有利於預防為主,尤其是防止年輕人死亡的醫療保健政策的制訂。

  二、從“治療”到“預防”,從“疾病”到“健康”

生物醫學追求治療效果,並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但這主要歸功於早期檢出率的升高而不是治療手段的進步。另外,過去對死亡率的重視超過疾病發生率,雖然醫學使許多致死因素對死亡率的影響降低了,但致死因素卻仍然存在,並對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有着重大影響。只有儘可能維持人們的健康狀態、使個體遠離慢性疾病的負擔和壓力,生活質量才能提高。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級預防:一級預防(防患於未然,通過培養分享習慣防止疾病發生);二級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三級預防(限制症狀的嚴重程度、縮短病程、防止復發來減少某一疾病的殘留影響)。

意義:早期預防和干預對於延緩疾病發生、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都有助益。但實踐中三級預防卻仍然是最為普遍的形式。

妨礙預防的因素:主觀方面(認識上的盲點和誤區;情緒上的防禦性(忌醫)、低效能感和無奈;行為上的旅途、功利性和惰性),客觀方面(醫療體系不完善;社會團體的利益牽制;公眾意識和公共設施的缺位)。

預防工作需要藉助生物醫學確定健康高危因素,並發展技術以實現預防和免疫。不過心理、社會和行為因素的作用似乎更為突出,健康心理學特別關注人們的認識、體驗和行為在維護、促進和預防中的意義,發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進等新理念和新方法。

從關注疾病轉向關注健康是健康心理學的另一個突出特點,也是與其它相關醫學分支的.一個最主要區別。

  三、從“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會因素”

病人角色三層屬性:疾病(disease器官功能和品質性病變的客觀症狀和體徵);病感(illness心理上主觀的不適感);病患(sickness難以履行社會責任)。生物醫學只關注第一層面,限制了疾病診斷、治療的禪師和思路,且會導致非人性化的操作,引起醫患關係緊張。

BSP(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提出(Engel),標誌着醫學領域開始將注意力從疾病轉向病人,不但要考慮人自身的生理機制,而且要考慮人自身所形成的內環境和人生存過程所依賴的外環境(包括社會因素及社會體系:醫療保健體系),是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相結合的醫學模式。

意義:提高了健康的標準(不再僅是身體方面);改變了醫患關係(人本主義);深化了對疾病的認識(考慮身心社會交互作用);拓展了治療方式(身心同治)。此外,對健康人BSP提示應該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角度去了解、增進健康。

BSP引入系統論,層次性,改變任何一層次都會引起所有其它層次變化。BSP的發展--整體健康模式-健康服務新範式:力圖重新獲得人道醫療,尊重完整個人的綜合運動;疾病是整體素質不好的表現,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所致;強調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密切相關,強調個體有道德、有涵養、能調控自己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三特點:(強調心理事件和個人價值系統的重要性、重新認識責任感對個體的價值、重新認識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畢生發展的觀點

人一生中健康在不斷變化,與健康相關的重要因素也在發生變化,預防目標和干預重點也不同。不同年齡疾病譜、死亡譜不同;對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復力不同;干預重點不同(不同年齡個體的認知能力、自控能力的不同也影響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