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職業 > 心理諮詢師

大學生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導語:心理輔導模式是體現某種心理輔導思想、目標定向、促進其心理輔導功能發揮的操作思路。心理輔導基本模式的確立是我國學校心理輔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

大學生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隨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僅僅把問題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不夠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補救性模式逐漸轉向發展性模式。20 世紀90年代初,團體心理輔導傳入我國內地,它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形式,是一種預防性、發展性的工作。通過採取團體輔導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並積極關注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讓團體來陪伴成員在人生路上克服種種難題和障礙,積極快樂地踏上成長路,充分發揮潛能,邁向豐盛人生。實踐證明,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普通大學生的人格成長,增進心理健康。團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輔導相比,團輔更符合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體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總之,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的開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

  一、 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客觀環境的需要

  1、高校中團體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團體。心理學研究證明,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人必須作為團體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滿足。即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團體,在幫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長課題和有類似問題及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提供的發展性團體內容形式多樣,並針對不同團體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處在相似的身心發展階段,有共同要面對的發展課題和成長困擾

“在幫助那些有着類似問題和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輔導員如果把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僅侷限於個別輔導的話,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務的範圍(Gladding,1996)。”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就是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處理他們所關心問題的情景。例如生涯決定、認同問題、男女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其他有關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3、成長中的青少年更關注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更容易接受來自同齡人的建議

在團輔中,團體可以讓學生了解並且體驗到自己是被其他學生支持的。由於團體的參與者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可以增進信心,有助於班級的歸屬感、凝聚力及團結。

  4、 團體心理輔導使教師與輔導員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團體的場合認識老師,或者體驗到與老師友伴一樣的愉快經驗,過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開老師。學生與輔導員的接觸,可以克服膽怯、減輕壓迫感,改進自己的態度。同時,輔導員可以瞭解更多學生的問題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務。在團體中具有敏鋭觀察力的輔導員,必然可以鑑別需要特別援助的個人。經過團體討論,交流分享,將使學生對學校的各項活動感到更有意義,能夠認識更和諧的關係。

  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團體心理輔導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就像是一個濃縮了的微型社會,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將家庭、學校或社會生活真實地再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角色假設、心理劇、角色扮演等方式,體驗和模擬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掌握因此帶來各種心理壓力的處理方法。在模擬交往中,團體成員學會了許多社會生活經驗,逐漸學會了應該怎樣與人相處,怎樣觀察社會,懂得了應該遵守團體規範,並且在各個生活團體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團體心理輔導效率高,省時省力

一般説來,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一對一地個體輔導,這樣大大提高了心理輔導的效率。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可分兩方面進行:一是面向全校學生,通過調查篩選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然後由心理輔導中心教師將學生分組,組建不同主題的團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二是以院(系)為單位,根據各院(系)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團體規模擴大到班級,就班級學生的共性問題開展心理輔導,這種模式比較符合我國以班級授課製為主的教學特點,效果較好。

  3、團體心理輔導效果容易鞏固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特別注重互動性、實踐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同一個主題的團體輔導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活動及表現形式,活動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同學們的體驗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時達到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這使得輔導效果在多次卻不單調的輔導中得以鞏固。

  三、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發展的需要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學者在對心理健康標準加以界説時,傾向於社會適應標準(或稱生存標準)。在大部分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中,大多隻反映了個體良好適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心理狀態的一般要求。生存標準顯然強調適應,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應該是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精神生活無比充實,潛能得以發揮,人生價值能夠完全體現的人。基於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觀,使得學術界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的發展標準,並在界説心理健康標準時,已經在嘗試生存標準與發展性標準的結合。生存標準和發展標準正在成為心理健康的兩大基礎標準。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具體體現了心理健康的發展性標準。

大學生進入大學,經歷着重要的人生轉折,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的'成長、心理素質的發展、潛能的開發有着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對健康的積極嚮往,一種希望發展,或希望人的各種潛力都得到實現的衝動。”因此,馬斯洛認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幫助一般常態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無明顯的心理衝突,能基本適應環境),而不是嚴重患者,那麼少量的時間就會有更大的收穫。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來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始於20世紀80代年,但長期以來,許多高校把為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援助、支持、矯正、治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這遠遠不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需求。發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要實現這一要求,就必須在高校開展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

  四、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人的素質包括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含思想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作為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層次素質的基礎,沒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質不可能培養起來。心理素質在整個素質系統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團輔正是培養學生優良心理素質的工具,在這方面它具有個體心理輔導所無可比擬的功能。因此,開展團輔是高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輔導對幫助學生改變和成長有其獨特的效能,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在其所得到的幫助是在個別輔導中不能獲得的。當然,團體心理輔導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個人深層次的問題不易暴露,個體差異難以照顧周全等。所以,我們在大力推進高校開展團輔的同時,還要兼顧個體心理輔導等多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開展,真正發揮出為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保駕護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