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6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題

點擊查看試題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2016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題

1.下列選項中不屬於隱性課程的特點的是(  )。

A.影響方式的無意識性

B.空間的廣泛性

C.內容的全面性

D.教育影響的計劃性

2.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落實在課程類型上表現為(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隱性課程

3.有利於學生系統掌握人類所取得的經驗和科學認識的課程種類是(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隱性課程

4.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順序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的課程是(  )。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核心課程

5.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的是(  )。

A.課程評價

B.課程模式

C.課程實施

D.課堂反饋

6.注意培養學生研究態度與能力的課程類型是(  )。

A.基礎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拓展型課程

D.實踐型課程

7.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比,其優點是(  )。

A.有利於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認識能力

B.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

C.有利於深化學生對某一領域知識的理解

D.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8.凱洛夫以傳授系統書本知識為主要任務,將課劃分為兩大類別(  )。

A.單一課和綜合課

B.理科和文科

C.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D.傳統課和現代課

9.指導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依據是(  )。

A.課程內容

B.課程方案

C.課程目標

D.課程設計

10.某中學根據當地太極拳具有悠久歷史的特色,在該校開設了太極拳課程供喜歡太極拳的學生選修。該課程屬於(  )。

A.國家課程

B.地方課程

C.校本課程

D.學科課程

11.按照課程的組織方式,可以把課程分為(  )。

A.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

12.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課程屬於課程類別中的(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相關課程

13.新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不包括(  )。

A.均衡性

B.綜合性

C.選擇性

D.自主性

14.下列教育家中,(  )最早提出“課程”一詞。

A.赫爾巴特

B.斯賓塞

C.杜威

D.洛克

15.課程內容的文本表現形式不包括(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材

D.課程目標

16.讓校園的每一塊牆壁都會“説話”,體驗了(  )的重要性。

A.必修課程

B.選修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17.區分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主要標誌是(  )。

A.物質性

B.計劃性

C.實踐性

D.具體性

18.按照知識的'邏輯序列,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形象的先後順序組織課程內容的教材編排方式屬於(  )。

A.直線式

B.螺旋式

C.縱向組織

D.橫向組織

19.影響課程開發的三大因素不包括(  )。

A.學生

B.社會

C.學科特徵

D.教師

20.(  )認為課程評價是將課程計劃和預定課程目標相對照的過程。

A.目標取向的課程評價

B.過程取向的課程評價

C.主體取向的課程評價

D.效果取向的課程評價

  二、簡答題

1.簡述活動中心課程論的觀點。

2.簡述綜合課程的內涵及其特點。

3.簡述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4.簡述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有哪些?

  三、材料分析題

1.材料:某校對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新教材課外讀本閲讀情況的調查,結果2/3以上學生的完成情況很不理想。這一數字讓語文老師們十分震驚,如果不擴大知識面,單靠課本上的材料,怎麼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師認為,應該改革閲讀教學模式,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王老師還設計了“語文課進閲覽室”的具體方案:學生在閲覽室閲讀自己喜歡的刊物,並組成興趣小組,閲讀與研究、交流相結合;搭建“語文課進閲覽室交流平台”,以學生為主持人發表同學們的“薦雜文”“知類文”“談方法”“説感悟”,讓學生在閲讀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習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後,老師們都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但它要求任課教師花費更多的心血來備課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這對於已經非常繁忙的老師們來説,無疑是個重負。學校領導對此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並選擇了高一、高二年級的五個班進行每週在閲覽室上一節語文課的實驗。

一段時間下來,王老師驚訝地發現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課堂秩序會這麼好。原來體育課後上語文課,剛剛進行劇烈活動的學生要有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現在進了閲覽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就進入閲讀環節;第二個“沒想到”是見效這麼快。半個學期的十多節課下來,學生們的閲讀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期會考試時,語文成績也明顯提高。學生們都説喜歡這種新的上課方式。

問題:結合新課程改革,談談你對王老師語文閲讀教學改革實驗的看法。

2.材料:“照本宣科”的張老師

張老師教高中歷史。他上課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斷地換眼鏡。張老師有兩副眼鏡,一副是近視鏡,一副是老花鏡。他讀課本的時候,就戴老花鏡。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鏡,就像黃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輕易抬頭。有時學生不聽他上課,吵鬧太厲害,他就換上他的近視鏡,抬頭看着學生,大吼一句:“閉嘴,吵什麼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師

魏老師是學校新來的大學生,也是學校唯一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開學後,全校老師都來聽魏老師上課。魏老師的課令老師們大開眼界:他根本不講課文,不知從哪裏選了一篇課文把原來的課文給替換下來。

校長支持魏老師的做法,説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師也解釋,現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課程標準。所以,沒有必要拘泥於課本,教師應該開發自己的教材。學校老師們很不服氣,按照他們的經驗,考試雖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識點,但教材上的知識點總是重要的,怎麼會忽然變得與教材沒有關係了呢?

幾個月後,有學生家長來找校長投訴,抱怨魏老師不講課本,教學太隨意了。校長雖然安撫家長説“老師有權利調整教材”,但家長的投訴讓校長開始對魏老師的教學方法產生懷疑。期末考試到了,閲卷的結果是:魏老師班上的語文成績最差。

問題:結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張老師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師的“隨意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