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社會工作者中級實務備考題及答案

  1[案例分析題]

2017社會工作者中級實務備考題及答案

劉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銷售員,在經歷一次車禍後失去了雙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職員,有着豐厚的收入,兒子學習成績優異,懂事。劉先生的母親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母親年老體弱,照顧兒子也顯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照顧丈夫,而社區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顧和康復服務。一年來,劉先生一直待在家裏,情緒很容易激動,經常一個人偷偷地哭。劉先生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愛説愛笑、喜歡與人交往的人,經歷了這次創傷之後,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來往,也很少説話,整個人很沉默。

妻子看到丈夫變得越來越孤獨,前來求助社會工作者

問題:

1.請你分析劉先生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2.作為社會工作者,對劉先生可以採取哪些輔導策略?

參考解析:

答題要點:

本案例適合採用社會康復模式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論依據是生態環境改善模式,它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個人,二是關注個人和家庭及其成員之間的關係,三是關注個人環境系統。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採用為殘疾人自身的發展提供幫助(教育、培訓)、消除環境障礙、整合社區資源、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建立和諧社會生活環境、組織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幫助殘疾人實現經濟自立等社會康復模式的相應措施。

1.針對該案例對劉先生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劉先生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有:無法接受殘疾的事實,心情很糟糕;生活無法自理,難以適應日常生活;無法面對家人;無法從事原來的職業,失去經濟來源,需要新的職業規劃。

2.輔導策:

(1)危機事件時的輔導。使劉先生及其家人接受殘疾事實。介入系統:本人、家人。

(2)日常生活的輔導。使劉先生適應殘疾狀態下的日常生活。介入系統:康復治療師、家人、鄰里、社區。

(3)家庭輔導。改善家庭關係,協助建立和諧家庭,增強家庭成員的支持力。介入系統:家庭。

(4)職業規劃輔導。使劉先生重新找到合適職業,提高社會地位和適應能力。介入系統:政府、原來的就業單位、社區。

3.具體輔導活動: (1)直接輔導活動: ①社會工作者對劉先生進行心理輔導,疏導情緒,使其接受殘疾事實。

②提供康復信息和資源,協助制訂康復計劃,改造家居環境,學會日常生活技能

③進行家庭調適,重建和諧家庭。妻子和兒子都要進行心理調適,接受家人殘疾的事實,重新進行角色分工,協助妻子扮演家庭的核心人物,調整家庭結構,提高家庭成員的互助能力,重建和諧家庭。

④幫助劉先生了解政府對殘疾人就業的支持政策,發掘劉先生當前的就業優勢,探究原來就業單位的潛在就業崗位,協助劉先生進行職業規劃。

(2)間接輔導活動:整合各方資源,如家庭、親屬、朋友、鄰居、社區、原單位同事、政府,採取聯合行動,提高劉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其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

  2[簡答題](案例分析題)

張華,女,44歲,有一個正在本地讀大學一年級的女兒,丈夫在女兒幼年時就因病去世。張華沒有正式工作,這麼多年來一直靠做臨時工作維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掃員、家政員等。去年3月份,由於一次車禍,張華不幸失去了一條腿,住院沒多長時問,她就因無力支付醫藥費出院。至今她還無法接受這種巨大的生活變遷,整日悶悶不樂,脾氣也很暴躁,經常對女兒發脾氣,有時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沒有好轉。後來在女兒的勸説下,她的情緒好一點,但她還是經常想到自己是個廢人什麼用處也沒有了,有時甚至想自殺,但又覺得不能讓女兒孤孤單單一個人在世上生活。現在,她幾乎不出門,不願意和健全人説話,也不樂意和殘疾人交往。

問題:

1.請闡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含義及目的。

2.針對張華的情況,社會工作者可以採取哪些介入策略?

參考解析:

答題要點:

1.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含義及目的

(1)殘疾人社會工作是圍繞殘疾人個人、家庭、羣體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和社區開展的專業性助人活動。

(2)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強殘疾人的社會功能。具體而言,殘疾人社會工作是要通過處理殘疾人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幫助殘疾人克服在康復、教育、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社會權益、文化生活和環境方面遇到的障礙,讓殘疾人因把損傷帶來的能力喪失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發揮潛能,有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

2.社會工作者採取的介入策:

(1)社會工作者藉助醫療科技的基本知識,幫助張華取得合適的醫療康復服務。

(2)對張華進行心理輔導,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使其能夠勇敢接受現實。

(3)幫助張華進行生活自理訓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張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後,為其提供就業輔導,幫助她聯繫力所能及的工作。 (5)評估張華的家庭狀況、經濟條件以及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問題,幫助她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並取得社區的支持,解決其生活困難。

(6)鼓勵張華走出家門,積極參與殘疾人之間以及殘疾人和正常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3[簡答題](方案設計題)

小美今年6歲,小時候的一次交通事故導致她失去了左手。因為身體的殘疾,小美的性格比較內向,很少和人交流,加之父母工作繁忙,小美經常獨自在家。時間久了,父母發現小美很少與他們交流了,常常一個人在房裏哭。小美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小朋友都不跟自己玩。父母為小美的狀況感到很擔心。

問題:作為社會工作者,請你根據小美的情況擬訂一份個案服務方案。

參考解析:

答題要點:

1.問題的陳述與分析

本案例中的小美身體殘疾,在與人交往上有自卑的情緒。父母由於工作繁忙,不能常與女兒溝通,使得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小美與外界缺少聯繫,性格內向,導致她在溝通上存在障礙。

2.方案設計

(1)接案階段。社會工作者與小美及其父母初次見面,協助他們瞭解此次會談的目的。社會工作者要和小美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並且初步瞭解問題的成因、程度、頻度等。

(2)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進一步全面收集資料,和小美一起確定問題與需要,並且初步判定小美的問題主要是溝通障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小美身體殘疾的緣故;另一方面,可能因為小美與外界缺少接觸。此外,父母因工作繁忙而缺少與小美的交流也是造成溝通障礙的原因。仍有待收集資料後進行預估判斷。

(3)計劃階段。社會工作者協助小美一起設計個案輔導的目標和計劃。個案工作的總目標是幫助小美掌握溝通技能,樹立自信心。為了達成這個總目標,需要對小美進行心理輔導和溝通技能輔導,增加小美與社會的接觸。同時,對小美的父母進行親子溝通方面的輔導。

(4)實施階段。根據計劃展開服務,並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可以圍繞3個方面進行:其一,增強服務對象的能力,教導小美消除自卑情緒,並教導其學習積極的溝通技巧;其二,提供更多的社會接觸,包括與相同情況的孩子和健全的孩子接觸;其三,增強家庭系統的支持作用,強化父母對小美的關心和支持,促進其改變與成長。

(5)評估階段。社會工作者對個案輔導進行成效評估、過程評估和滿意度評估。

社會工作者也可約見小美和她的父母,詢問小美的改變狀況,以此分析個案輔導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服務對象個案輔導即將結束。

(6)結案階段。社會工作者要與小美一起回顧個案輔導的整個過程,鞏固輔導效果。在小美表現出離別依戀時,社會工作者要恰當處理其離別情緒。個案工作結束之後,可對個案進行跟進,必要時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回訪。

  4[簡答題] 案例:

某社區內成立了一家專門為智障人士服務的社會工作機構,在成立之初,機構內活動設施及康復設施齊全,並且配備了4名專職的社會工作者負責活動的策劃與機構管理,同時有眾多的志願者前來協助提供服務。在硬件軟件設施皆齊全的情況下,有23名智力水平有不同程度差異的智障人士加入到其中。機構每週開放五天,平常的活動形式多樣,內容也很豐富,學員們都很喜歡,他們的家人也因此感到非常放心,覺得找到了一個能幫助智障人士迴歸社會的場所。但久而久之,因一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影響,其中2名專職社會工作者先後離開了機構,機構的志願者數量也越來越少,至此,平日裏的活動越來越流於形式,變得枯燥無味,學員們越來越不愛參與,大多時間只是在機構中安靜地坐着或是自己玩耍,這讓機構負責人很頭疼。

問題:

1.請針對上述情況,對該社區的這所社會工作機構面臨的問題做出陳述。

2.如果你是這家社會工作者機構的負責人,為了改善機構的服務,你會怎麼做?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該社會工作機構面臨的問題是:

(1)由於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流失,志願者的減少,致使機構的服務不到位,無法為社區內的智障人士提供可行、有效、經濟、全面的康復服務。需要因地制宜地調動和挖掘社區資源,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員及志願者隊伍。

(2)康復活動流於形式,影響智障人士的康復效果和質量,需要重新對現有的活動進行設計與策劃,並將活動落到實處,切實地為智障人士提供有效的服務。

2.如果你是這家社會工作者機構的負責人,為了改善機構的服務,你會怎麼做?

(1)針對社會工作者機構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重新調整及設計康復活動,為機構內的學員組織各類興趣小組,並定期開展活動。

(2)根據學員的智力水平劃分不同的等級和類別,根據不同的層次調整和設計新的康復活動,以滿足不同層級的智障人士達到康復目標。

(3)通過社區工作模式,整合社區資源,開展社區倡導和教育,為社區的居民普及智障方面的知識,提高大家對智障人士的理解與接納,動員社區居民包容社區內的智障人士,同時也爭取更多社區公眾對殘疾人工作的支持與參與。

(4)以小組的形式將機構的智障學員及其家人組織起來形成支持小組,定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通過小組活動來帶動小組成員相互分享經驗,為他們搭建與社區和周圍環境的全新的支持網絡,協助智障學員及其家庭解決問題。

(5)充分調動社區資源,如智障人士親屬、鄰居等,鼓勵並激發這些人際網絡發揮作用,同社會工作者一道幫助智障人士進行康復訓練。另外,組建較為穩定的志願者服務隊伍,並通過相關培訓使他們掌握與智障有關的基本知識,併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保證他們提供服務的持久性。

  5[簡答題] 案例:

44歲的友軍是一名貨車司機,兩年前的一天,在送貨途中不行遭遇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只能依靠輪椅行動。這對友軍來説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行走能力,還有工作能力。這麼一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都落在了妻子身上,這讓家裏的經濟條件迅速下降。妻子因此而感到壓力倍增,但又不得不比原來更努力地賺錢維持家用。但在妻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常常會對友軍和兒子發脾氣:一方面抱怨兒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容易和兒子起衝突;另一方面又埋怨丈夫的無能,讓自己為家庭付出太多,失去的太多。每當聽到這些話,友軍也感覺很難過,他想好好地和兒子溝通,但他的想法似乎並不奏效,兒子總是無視他的關心和管教,他想分擔妻子的辛勞,看着自己已不能動彈的雙腿,他感到無能為力,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廢人。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友軍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與需要有哪些?

2.如何幫助友軍進行職業康復?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在上述案例中,友軍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與需要有以下幾點:

(1)需要職業康復訓練。友軍已經殘疾兩年了,生活自理能力應該發展出來了,但是還沒有工作,友軍44歲仍然需要工作。同時,所有經濟重擔壓在了妻子身上,家庭經濟出現困難,也需要友軍去工作。

(2)需要建立生活的信心。一場意外導致友軍身患殘疾,並因此而對未來充滿絕望,失去生活目標,認為自己是一個廢人,沒有價值,需要幫助友軍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

(3)需要協調家庭關係。友軍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出現一定的障礙,妻子抱怨他無能,兒子與他的溝通越來越困難,這些都導致友軍無法緩解緊張的家庭關係。

(4)需要協調親子關係。他想好好地和兒子溝通,但他的想法似乎並不奏效,兒子總是無視他的關心和管教,友軍需要和兒子有很好的溝通和交流。

2.如何幫助友軍進行職業康復?

職業康復是指通過一系列措施,穩定且合理地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主要是提供職業服務,包括職業諮詢、職業評估、職業指導、職業訓練和有選擇的安置工作。如果説教育康復重點是提升殘疾人融人社會的能力和素質,那麼職業康復重點就是實現殘疾人助人自助和奉獻社會的價值。結合職業康復的流程,幫助友軍的職業康復工作如下:

(1)提供職業諮詢。分析友軍的情況,雖然下身癱瘓,但由於以前是貨車司機,雙手有力靈活,建議可以尋求不需要用下身,而需要動手能力強的工作。

(2)職業評估。即是評定殘疾人的工作能力和適應職業的可能性,連接專業機構對友軍進行身體、心理和職業適應性的評估,為友軍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科學性的依據。

(3)職業培訓。連接職業培訓機構,讓友軍接受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並形成從事該職業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和態度以便適應實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環境。

(4)就業指導。在選擇職業、職業準備、求職面試等方面提供指導。社會工作者常常擔任就業指導師角色。職業康復是殘疾人融人社會的最有效途徑,是一種集合了“治療一康復一發展”三種功能的方法。

  6[簡答題]案例:

小明,17歲,某職校學生。不久前與母親外出時,不幸遭遇車禍,導致雙腿截肢。截肢後的小明變得沉默寡言,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與父母關係日漸疏遠。職校雖然表示願意接受小明返校讀書,但由於缺乏相關經驗,針對小明致殘狀況的特殊安排遲遲沒有落實,因此,小明至今沒有返校。母親感到十分自責,對小明的任何要求都儘量滿足,希望能夠“贖罪”。父親因為唯一的兒子成了殘疾人,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倒黴”的人,整天唉聲歎氣,愁眉苦臉。小明感到前途渺茫,內心十分焦慮,瞭解到小明的情況後,社會工作者決定介入。

問題:

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哪些服務需求?

2.依據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教育康復模式,本案例中的社會工作者應開展哪些工作?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規定,殘疾人的權益和基本需求主要包括康復權、教育權、勞動權、文化生活權、社會福利權和環境友好權。

本案中截肢後的小明目前的主要需求包括:

(1)康復的需求:由於剛剛截肢,小明需要持續的健康維護,需要配備假肢,需要康復訓練,需要必要的藥品與器械。

(2)教育的需求:目前小明的教育權被剝奪,雖然學校表示願意小明重返學校,但因致殘狀況的特殊安排遲遲沒有落實,小明至今沒有返校。

(3)文化生活的需要:目前小明沒有返校,沒有交往,不方便參與學校及社區的文化生活。

(4)社會福利的需要:小明需要有人幫助他及家庭瞭解殘疾人的福利政策,需要享受到應有的福利。

(5)友好、便利的環境需要:需要家庭環境改善,社區中有無障礙通道,需要校園、社區沒有歧視,需要友好和支持。

此外,由於變得沉默寡言,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而由於上學難,給小明和家人又帶來了心理障礙,對此,小明需要社會工作者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小明需要幫助疏導情緒、調整認知、學習接納自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2.殘疾人的教育康復是指學齡殘疾人的特殊教育及義務教育階段後的與職業康復和就業安置等相關的教育工作。依據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教育康復模式,本案例中的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小明開展以下教育康復服務:

(1)對小明開展人與環境互動的教育。幫助小明認知自己的殘疾、認識日常生活的環境、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個案、小組和社區等方法提供專業化重點服務,使小明的身心與環境達成和諧,積極來應對殘疾及其殘疾的生活狀態。

(2)進行“補償性”功能的損害訓練,不僅學習基礎性科學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訓練,連接服務資源為小明提供結合身心發展的培訓。

(3)在與服務對象“在一起”工作中,激發小明的主體性,從而達成教育康復、心理康復和功能康復的“三位一體”。

針對小明父母的服務:

(1)給予家庭照顧者以及家庭成員心理的支持,緩解精神壓力,幫助父母防止主線歧視、忽視或過度的呵護和保護的兩極不恰當做法。

(2)普及相關的殘疾人教育康復的相關知識,提升康復技巧。最後,幫助構建社區型社會支持系統,提升社區志願者服務質量。

(3)幫助父母正確認識和對待已經殘疾的小明,改變小明母親的負罪感,過分自責,以至於對小明過分溺愛、關照等不正常的情況;改變小明父親認為自己“倒黴”的看法,使他們樹立起對小明康復和發展的信一tL,,從而對小明產生一種正面影響。

社會工作者在幫助小明和家屬的同時,還要促使社會組織、服務機構和其他殘疾人康

復工作者掌握有關知識,並使各種專業人員的知識技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