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當代語境背景下的素描教學研究論文

愛好5.7K

“當代”是我國美術工作者們近年來藝術創作的一種傾向,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將中國的藝術發展道路與國際接軌是有必要的,但如何融入國際藝術範疇,是否需要“全民”如此,卻是有待商榷的。很多美術工作者同時具備“藝術家”和“教師”兩種身份,藝術創作雖屬個人行為,但藝術教育則具有公共的性質。因此,是通過“當代”改造“傳統”,還是把前者作為後者的補充;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可稱之為“當代藝術”,是否把個人藝術創作的語言體系“西方化”就是與國際接軌?這些都是當今中國每一名藝術工作者,尤其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作為學院派的藝術教育,勇於探索並處於學術前沿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是否能夠在紛繁錯綜的當代藝術大背景下,不隨波逐流,在“堅守”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卻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素描是我國藝術教育的一門已經被普及的基礎課程,每當我們對美術學科進行討論,改革自然都繞不開素描課程。然而,素描在我國已發展了百餘年,受眾多,分類細,簡單地一概而論,統一化,標準化自然很難達成共識。因此,只有針對不同類別院校,不同背景學科分類探討,才能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學科發展。

當代語境背景下的素描教學研究論文

一素描在我國藝術基礎教育中的現狀

(一)應用廣,受眾多素描被引入我國已有百餘年曆史,時至今日已成為我國大學聯考美術加試的必考科目,同時作為基礎也是美術及設計類院校各專業低年級的必修科目。可以説,素描已成為我國廣大美術學子邁進美院,走向專業必過之“檻”與必經之路。

(二)分類細,訓練方法多樣作為基礎的素描在我國藝術類院校中根據專業類別大體可分為繪畫類專業基礎素描與設計類專業基礎素描。在此基礎上因不同專業對於基礎要求的差別或同一專業因不同工作室之間藝術風格或研究內容的差異,素描又被進一步劃分為好多門類:如從目的和功能上可分為創作草稿和習作練習兩大類;從研究內容上可分為結構(分析)素描、明暗(全因素)素描、速寫等;從表現形式上可分為寫實素描、表現素描等。

(三)不同美術院校因歷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異還有其自身的整體藝術面貌,如央美的紮實嚴謹,魯美的粗獷厚重等均是各有千秋而並無高下,先進與落後之分。

二素描在我國藝術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與當代的矛盾問題

自西洋藝術引入我國以來,我們用百餘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几百年所走過的路程。在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有很多問題涵代解決,究竟該完全地融入西方還是創作有中國面貌的藝術作品使很多美術工作者徘徊不定。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與國際接軌似乎成為了當下美術各學科發展的當務之急,對於傳統學科進行改革的呼聲已成愈演愈烈之勢。在此背景下,國內各美術院校的美術教師也展開了多輪的討論。隨着科技的發展,藝術媒介的不斷豐富使素描的表現形式得以進一步完善;人們對藝術觀念的轉變進一步拓寬了素描的審美空間。很多藝術類院校的師生把素描作為畫種進行研究,融入了新材料的同時探索新的表現方法,在創作過程中不再遵循傳統的規律與方法。

傳統的素描練習是否已失去意義?當代藝術的浪潮不斷衝擊着傳統觀念。今天的素描是作為普遍基礎練習還是個別的專業創作,亦或是把作為創作的素描融入基礎練習似乎成為了我國今日藝術基礎教育爭論的焦點。筆者認為解決此問題應明確以下幾點:首先,在基礎階段參照當代藝術的標準靠想法和觀念進行練習是否等於完全剝離學生考前的基礎訓練。那麼是否有必要重新調整藝考的評判標準?其次,是否有必要全民藝術“當代”化。當代藝術講究個性,如果在全民當代的大環境裏保持傳統,那麼這個“傳統”是否才是真正的“當代”?再次,當代藝術是否符合我國人民的審美需求,過度地迎合西方,強調觀念,想法而忽略了藝術的觀賞性是否缺乏羣眾基礎,有避重就輕,故弄玄虛之嫌?

學科的交叉確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但同時需有明確概念及發展方向。素描相對於其他藝術門類,其特點就是“素”——工具、表現手法、研究目的相對單純。在此基礎上適當地運用綜合材料,藉助一定的媒介探索新的變現方法,把素描當作作品來“畫”可能會產生新的效果及樣式。然而反其道而行之,硬生生地綜合材料、拼湊技法,或把其他藝術門類強加以素描的概念,並不等於藝術的創新。因此,如果在創作過程中無限地突破材料,技法的邊界而又不上升作品的概念,勢必會造成混亂。並且,就藝術發展規律而言各藝術門類在未來是在不斷地融合中成為一體還是越發地走向純粹取決於社會、觀念、科技等諸多因素,而非獨立於其他形式之外。

(二)基礎訓練和創作的關係問題

1明確目的

我國藝術基礎教育的任務首要是完成學生從入學前的單一化美術訓練模式到美術學院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思維轉變。其次才是完成從基礎向專業的.過渡。

2屢清思路

不同的專業需要不同基礎,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解決的是設計思維培養問題;而繪畫類專業的基礎是為培養創作能力作鋪墊。不同的藝術院校也因地域特點、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及專業設置等因素導致其教學目的和要求不盡相同。因此,簡單地整合所有問題,勢必會造成混亂。

3解決辦法

明確本校學科定位及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本校學生特點在原有基礎上參照其他院校取長補短地進行教學改革。

(三)莫用基礎解決一切問題。

不可否認,素描在我國當今的藝術教育中應以何種形式展現,是值得從事和關注藝術基礎教育的專家和學者深入研究的。在迴歸創作時,我們的本性和直覺,並非需要和素描產生必然聯繫。即使在教學上,我們能在現有素描教學的基礎上稍作調整,很好地解決視覺經驗、視覺思維與直覺、控制之間的關係也能夠充分盡到美術教師的職責;通過素描教學很好地解決學生觀察、塑形、表現等問題,也正是素描的價值體現。藝術不同於其他學科門類,藝術創新的目的是追求變化,而不存在先進與落後之分。即使在新技術、新學科不斷被引入教學的今天,傳統的技法和手頭功夫也並非完全失去意義。

三素描教學的改革方法

(一)基礎應與專業發展相匹配

我國美術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有其自身的特點,如繪畫類專業的國、版、油、雕等幾個專業始終是按照畫種明確劃分的。儘管隨着學科的發展,各專業都在尋求自身的突破,如個別院校在版畫專業中增加了了水性材料研究或是在油畫專業中增添了綜合材料研究等方向,但各學科之間尚未完全打通以至於形成新的綜合藝術門類。因此,簡單地通過對基礎進行綜合性研究勢必很難完成學生有針對性地向專業過渡。筆者認為,中國藝術工作者尤其是藝術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首要任務仍是通過作品及相關理論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個別藝術家在實踐過程中融入西方藝術語言,探索當代藝術語境固然有必要,但在當代藝術的諸多問題尚無定論的情況下急於把模稜兩可的概念引入教學,仍有待論證。我國很多美術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對現有的美術教育體系產生疑問,其主要原因仍是受西方國家影響。西方國家藝術教育體系並不一定適合我國的國情。片面地把其某一部分嫁接於我國現有的藝術教學體系更不可取。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美術教育體系急需解決的仍是理論——實踐——受眾三者的銜接問題。

(二)作為基礎的素描和作為創作的素描應區分對待

基礎解決的是對繪畫的認知問題,創作體現的是作者對於繪畫的理解與表達。西方畫家研究素描的初衷是因其工具簡單,畫面因素純粹,適合作為創作的草稿。被引入我國後,素描便被作為一切藝術學科的基礎。時至今日,藝考的評判標準依然是看考生的寫實功底。儘管“寫實”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束縛”了某個專業領域的部分人的發展,但就國內學院藝術教育而言,依然是廣大藝術羣體邁入藝術之門的有效途徑。使傳統學科與時俱進的確有必要,但急於求成的做法不免有拔苗助長之嫌。在筆者印象中,素描在此之前從未被當做過獨立的畫種,是今日的豐富的材料和技法拓寬了素描的研究領域,然而素描的靈魂在於“素”,過多地強調工具材料所“製作”出的作品不如稱作平面藝術更為貼切,當然今日的藝術在不斷髮展,在沒有經過歷史評判的情況下,急於肯定與否定新事物是盲目的。因此,對此類作品的理解亦是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建立完善的評判機制

儘管藝術無法制定標準,但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還應達成一定的的共識,不能因個人喜好肯定或排斥不同形式的作品,尤其是在面對新事物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被學生當作風向標,其個人的好惡往往影響一批人。因此,客觀地對待藝術中的“新舊”事物,鼓勵他人的個性發展也是很有必要的。藝術本應就是百花齊放,既然可以大膽地突破,也應允許頑強地堅守。筆者認為,當代藝術應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即凡是在當今時代所產生的具有代表性藝術作品便可視為當代藝術作品。藝術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與其説是發展莫不如用“輪迴”形容更為貼切。即使是在當代藝術發源地的西方,仍以“寫實”取勝且具有國際地位的藝術家仍比比皆是。藝術創作是一種很自我的行為,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但藝術教育卻涉及到公眾,因此在“調整”過程中當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