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農村收入實踐調研報告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一向是中國的頭等大事,而農村問題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表現,是關乎國際民生的大問題,對於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和生活狀況的調查,有利於我們更好更直接的瞭解農村現狀。實際上,農民在人口基數上佔了很大的比例,國家要想繁榮穩定,農民日子是否好過關係重大。對於我們在校大學生來説,能夠直接接觸農村,瞭解農村生活狀態的機會並不多,但是作為中國未來的脊樑,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國家真絲的狀況,認識到中國大多數農民在怎樣的環境下。清醒的認識有利於我們形成踏實與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農村收入實踐調研報告

調查對象: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唐八里村村民

調查途徑:

實地走訪

主要內容:

一、農村收入來源

(一)農民收入多元化

現在的農村居民,已經不再單純依靠家裏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他們不但有農業、牧業、副業的收入,更加懂得充分利用時間,獲得更大收益。大部分年輕人不會呆在家裏專門從事農業生產,而這些農業生產大都是他們的父輩完成的。當地的年輕人一般會選擇本地的一些公司‘飯店’商場等地上班,也有一部分人選擇外出打工,還有一

部分年輕人通過學習一門技術來養活自己。、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的來源,使農民收入不再單一化,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農民收入有所增加

國家近幾年來不斷大力度增加農民收入,三農問題一直處於黨和政府工作的中心,這些政策落實到,便是一系列的農民政策。從減少到免除農業税,提高餘量購價,給農民補貼等,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由原來的人均年收入2000元增加到5000元。

(三)、增收速度緩慢

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為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為人均300美元右。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四)城鄉差距加大

1、與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為6005元,欠發達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為800-1500元,城鄉差別為4.12至7.62。但實際上,農民收入中實物性收入佔了40%,如果考慮到農民收入中生產投入佔較大比重,城鄉差距則達到1000,有的家庭甚至達到2000。

2、與富裕地區農民收入差距拉大。縣與縣之間農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17年,城區農民人均收入為3420元,村鎮為2077元,相差約1333 元;2001年相差約1500元,2017年相差約1540元。同一個縣中,鄉鎮與鄉鎮之間農民人均收入也有較大差別,相差在一倍甚至幾倍。

(五)地區發展不平衡

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從全國的形勢來看,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二、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一)、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

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

學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 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 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 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 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二)、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

《農村收入實踐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