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2020關於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範文(精選4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0關於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範文(精選4篇)
  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1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教科文衞工委在趙秀萍副主任的帶領下,與縣委黨校科研組合作,於今年5、6月份對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縣文廣新聞出版局、縣文聯、縣體育發展中心有關情況彙報,實地走訪了力洋鎮、桑洲鎮、橋頭胡街道,與鄉鎮(街道)幹部、村(社區)代表、文藝界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近年來,尤其是“十二五”時期,縣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認真貫徹中央及省、市委精神,緊扣文化強縣建設中心任務,以滿足全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認真履行職責,紮實開展工作,成功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政策保障不斷加強。成立了縣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文化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先後出台了《關於推動寧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寧海縣關於加強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推動文化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城鄉網絡不斷完善。20xx年以來,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基本實現鄉鎮(街道)和村(社)綜合文化站、圖書分館、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和基層文化宮全覆蓋的建設目標。計劃投入3.58億元建設的十里紅粧博物館新館、東方藝術造像博物館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目前進展順利。

三是惠民活動不斷豐富。縣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千場戲劇進農村”、“萬場電影進農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動深入民心。大力挖掘我縣文化資源,參與指導鄉鎮節慶活動,逐步形成了一鎮一節、一鄉一品的節慶文化品牌。積極舉辦各類培訓、講堂以及展覽等公益性活動,觀眾超過15萬人次。

四是精品創作不斷出新。積極打造寧海民俗文化品牌、古建文化品牌、名人文化品牌、戲劇文化品牌、旅遊文化品牌。越劇大戲《十里紅粧·風雨情》榮獲市“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越劇節展演銀獎。寧海平調耍牙絕技、《江南明清建築木雕》和泥金彩漆十里紅粧系列先後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二、存在不足

雖然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認識不夠到位。部分幹部缺乏“文化自覺”意識,沒有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構建和諧寧海的重要任務牢牢抓在手裏,認為文化建設不是剛性任務,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意識比較突出,體現在實際工作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出了問題才要”。

(二)經費投入相對不足。20xx年,我縣公共文化事業費支出5719萬元,僅佔地方財政支出38億元的1.49%,雖然逐年增長,但比重還是偏低,與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見絀。從人均公共文化事業費投入來看,按照20xx年全省公佈的評估數據,寧海、鄞州和北侖分別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我縣與市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多年來,基本上只保證文化部門基本的人頭經費,而業務經費和文化設施經費嚴重不足,基層單位的業務經費更少甚至為零,一些文化惠民活動、文化服務項目、設施設備添置與更新無法正常開展,導致公共文化事業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三)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由於歷史欠賬、長期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我縣文化事業底子薄,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具體表現在:

1.從縣級層面看,建設總量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縣的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如縣文化館、劇院等建設年代早,基本都建於六七十年代,而且基本都在老城區,設施陳舊,交通擁堵,從規模、功能、交通、服務等方面來説都無法滿足羣眾需求。縣文化館館舍老化,面積不達標,實際面積1500平方米,與國家一級館面積標準2500平方米有很大差距,缺少排練、演出場所,甚至在考核時必須借用潘天壽藝術中心2500平方米展廳充數。到目前為止,我縣仍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劇院。

2.從鄉鎮(街道)層面看,設施佈局不合理,日常使用效率低。大多數鄉鎮(街道)的綜合文化站、鄉鎮文化室和圖書分館是用老辦公樓、棄用的校舍或租借用鄉鎮(街道)所在村辦公樓創建的,設施佈局先天不足,不便於羣眾使用,違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則。

3.從村(社)級層面來看,敷衍應付現象較為嚴重。部分村的基層文化館和農家書屋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創建,面積狹小,設施陳舊,有些甚至租在羣眾家中,相關配套措施滯後,閒置、擠佔、挪用等現象不少。

(四)隊伍建設有待加快。近年來,我縣文化隊伍建設有所加強,但仍然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對文化隊伍的能力要求。

從縣級層面看,縣級公益性事業單位一批老羣文幹部逐漸退休,新進入文化隊伍行列的年輕幹部工作實踐經驗缺乏,羣文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較為突出;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優秀的文化事業人才難以脱穎而出,從事文化事業高端人才匱乏,知名的主創人員、主演人員較少,要搞大型藝術活動,還得到處請人,花費不少精力和財力。

從鄉鎮層面看,有一批老文化幹部退休,新的文化幹部基本上不是藝術院校科班出身,文化業務專業知識欠缺,文化工作熱情不高,不僅身兼數職、專幹不專用,而且更替頻率非常高,甚至個別鄉鎮出現一年換4個文化站長的現象,人員流動過於頻繁,難以保證正常工作開展。

從村級層面來看,村級文體管理人員文化程度低,業務素質普遍不高,服務能力較差。

三、幾點建議

(一)深化思想認識,形成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自覺意識。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今年1月份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文件精神,要深刻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為進一步推動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建設“兩美寧海”、提升寧海形象的題中之義。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區域的軟實力,一個城市的建設必須要有文化積澱和底藴支撐,要深刻認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建和諧寧海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凝聚社會民心的重要源泉。從調研來看,凡是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好的村(社),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以及村(社)的組織力和穩定性就強,“細胞”更和諧,羣眾基礎更穩固。因此,全縣上下必須統一認識,加快形成發展共識,合力推進我縣公共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政策體系。抓緊制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明確從縣政府到鄉鎮政府到村委的主體責任,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考核各級政府、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

(二)加大財政投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保障。

一要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要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使用的投入扶持力度,建立穩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按照國家要求,每年文化事業費增幅要高於當年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斷提高文化事業費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財力保障。

二要改進公共文化支出項目。要注重惠及面廣、受益羣體大的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為羣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要結合文化部門工作實際,加大對業務經費的投入,支持各類公益性業務的開展。要對羣眾文化活動所需設備的添置與更新進行適當的財政補助,尤其要對基礎差、財政弱的鄉鎮進行適當的傾斜,進一步激發羣文工作的積極性。

三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創新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模式,通過委託或招投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

(三)強化基礎建設,打造適應羣眾文化需求的先進陣地。

在縣級層面,要積極迴應社會各界多年的呼聲,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抓緊建設集大劇院、美術館和文化館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綜合體,真正體現公益性、便利性和效能性,滿足人民羣眾的迫切需求。

在鄉鎮(街道)層面,逐步完善綜合文化站、圖書分館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使用效能,發揮真正功用。要深化“一鄉一品”文化建設,為開展鄉鎮(街道)特色文化活動提供穩定的主陣地,為品牌的培育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打造廣大羣眾樂於參與的優質文化品牌。

在村(社)層面,要根據各自實際和羣眾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探索建立基層文化設施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充分有效地發揮文化設施的應有功能。

(四)優化人才結構,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

一要制定完善文化隊伍建設規劃。要按照當前文化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立足長遠並結合我縣實際,進一步完善文化隊伍建設規劃,落實健全機構編制、待遇保障、繼續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德才兼備、鋭意創新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

二要加強文化隊伍管理。剛性規定鄉鎮(街道)文化站編制數,配齊配足並在職在崗,完善鄉鎮(街道)文化幹部招聘准入機制,引入真正具有藝術院校學習經歷、專業文化特長的人才,規範村級文體管理人員選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要積極培養引進高端人才。一方面要綜合利用招聘、引進、委培等方式,採取上掛下派、結對聯姻、柔性引進等手段,加強公共文化機構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配備;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吸引、培養、留用體制機制,探索實施從業資格管理制度,完善科學的評聘、激勵制度,加大對有突出貢獻人才獎勵力度,培養名家大師,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文化發展的品質。

四要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積極培育志願服務者,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基層文化建設和羣眾文化活動,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

  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2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7、8月份,市政協副主席張廣霞帶領科教文衞體委員會委員及部分市政協委員,先後到臨清、高唐、陽谷和市直部門進行了專題調研,實地察看了村文化大院、鎮(街道)文化站、縣文化館、圖書館、海源閣圖書館、市民文化活動中心等10多個單位,聽取了縣(市)政府及市文廣新局的情況彙報,並召開座談會進行討論。通過調研,委員們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對如何進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堅持文化惠民,全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我市把文化設施建設放在首位,形成以標誌性文化設施為龍頭、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一是建設標誌性文化設施,打造市、縣級文化中心。市城區總建築面積8萬多平米、投資7億元的聊城市民文化中心已經建成,將成為我市羣眾文化的主陣地,羣眾藝術館美術展廳、非遺展廳、多功能室已具備使用條件。城區內還有運河文化博物館、水城明珠劇場、市豫劇院等大型文化設施,可以滿足羣眾文化活動需要。縣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提升。8個縣(市、區)文化館、圖書館都按照不低於國家二級館標準進行了建設和規劃。

二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健全。全市共建成10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每個鄉鎮都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全市行政村文化大院基本普及,去年對全市1500家農村文化大院進行了優化提升。為2400個村(居)廣場舞蹈隊配備便攜式移動音響和道德舞曲。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小廣場建設,全市鄉鎮、行政村和農村社區達到65%建有鄉村文化小廣場的目標。

三是構建滿足城市居民多樣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在城市規劃中注重對文化設施進行合理規劃佈局,形成多功能的文化設施服務網絡。以構建十五分鐘文化圈為目標,除了加強文化場館建設外,還注重室外文化廣場的建設,讓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在湖河邊、公園、小區等預留各種小型廣場,讓羣眾可以自主參加文化活動。四是文化設施配置逐步完善和落實。目前,市縣兩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資金都基本落實,納入了預算管理。每年市縣財政除安排文化場館運行經費外,還安排一些專項資金用於文化設施內部功能配置。全市所有國有文藝院團都配備了流動舞台車。各縣(市、區)也加大了財政投入,對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不斷進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

一是堅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開展以送戲曲、電影為主的文化下鄉活動。20xx年全市免費送戲下鄉1480場,放映電影60299場。市、縣兩級建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鄉鎮、村依託黨員遠程教育系統收聽收看,共有收聽收看點5000多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村有線電視村村通順利完成。8個縣(市、區)均已建立公共電子閲覽室,並通過省裏驗收。

二是文藝創作演出取得新成果。新編歷史劇山東梆子《蕭城太后》代表我省參加了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的“山東梆子進北京慶祝建國65週年山東梆子精品劇目展演”活動,並被選為國家藝術基金20xx年度資助項目和“山東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20xx年度重點劇目。在第三屆中國豫劇節上,傳統劇目《陳三兩》榮獲劇目獎,主演章蘭榮獲優秀演員獎。音樂作品《剪紙姑娘》、《新對花》入圍山東省備戰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羣星獎”新創作品初選。

三是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成效顯著。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實行了免費開放。海源閣圖書館開展圖書進校園、進基層活動,發展了館外服務點。我市將尼山書院設於海源閣藏書樓院內,購置了國學圖書1200冊,購置“尼山書院國學資源庫”和展示設備等,並已向公眾開放。市、縣羣眾藝術館、文化館建立了公益性文化輔導制度,組織開展了攝影、葫蘆絲、民間音樂、廣場舞等培訓。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日益完善

一是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各級文化部門積極爭取,採取招考方式引進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專業技術人才,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不斷壯大。縣鄉充分利用大學“村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土文化能人等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利用學生、青年團員等開展文化志願服務。開展基層文化幹部和業務骨幹大輪訓,提高了基層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水平。20xx年組織開展了全市非遺展演、傳承活動,舉辦了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共培訓60位非遺傳承人,有效保證了我市非遺項目的順利傳承。20xx年開展曲藝培訓班,共培訓110人。

二是各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形成了部門相互支持、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宣傳部門發揮協調作用,納入了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市考核委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考核指標;發展改革部門在公共文化設施項目立項等方面給予支持;財政部門在資金投入方面給予傾斜;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全力支持配合;工會、團委、婦聯、文聯等羣眾組織積極支持參與文化活動的舉辦,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有些領導幹部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是保障人民羣眾基本權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發展經濟的軟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緊迫感不強,不願多花人力物力,致使公共文化設施還不夠完善,文化服務網絡還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不高,沒有較好地形成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的良性互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有待規範。隨着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羣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供給能力跟不上羣眾需求,事先沒有對羣眾文化需求進行了解,提供的一些文化產品羣眾並不滿意,造成文化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浪費。政府購買的文化服務評價、論證體制尚未建立、健全,監督機制也不配套。文化建設考核激勵作用不大,大多把文化建設列入精神文明建設考核範疇,文化建設在整個考核體系中位置不突出,所佔比值過小,不能有效激發各級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熱情。

(二)公共財政的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我市各級政府用於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支出增長雖然不少,增幅也比較大,但由於基礎差,歷史欠賬多,文化事業投入還有較大差距。政府投入佔較大比重,企業贊助、社會捐助較少,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政府有限的資金不能滿足公共文化文化建設需要,成為文化發展建設的瓶頸。從目前來看,專項經費數額與人口比例有較大懸殊,人均文化事業費較低,很難保證文化設施建設標準能夠達到上級標準要求,使一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停留在低水平運轉。據統計,20xx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經費(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站、專業劇團、劇院等,不包括文物單位和文化行政管理機構)38.99元,山東省人均文化事業費25.31元,居全國25位,我市20xx年人均文化事業費12.34元,居全省15位,高於菏澤、臨沂,低於濱州、德州和棗莊。以公共圖書館為例,20xx年,全國人均藏書0.55冊,全省人均藏書量0.45本,20xx年我市8個公共圖書館共有藏書1095591冊,人均0.18本。根據去年的統計,全市購書經費只有126萬,其中三個縣圖書館無購書經費。

(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由於各縣(市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導致縣市區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設施相對落後。市民文化活動中心雖然已基本建成,市羣眾藝術館按照國家一級館標準最低需達到8000平方米,但內部功能分工不清,歸口管理不明確。市圖書館面積及藏書遠遠達不到國家一級館標準要求,陽谷文化館、圖書館、冠縣圖書館沒有達到國家二級館的標準,東昌府區文化館有機構、有人員、沒有館舍,東昌府區沒有圖書館,市屬開發區文化設施基本是空白。還有一半以上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沒有達到三級標準。

(四)農村文化建設“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亟待解決。村級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利用率不夠高,文化設施成為擺設,受益羣眾較少。公共文化機構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還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致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設施不能發揮最大效益。文化設施、設備、人員閒置,資源浪費,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如現有農家書屋多數屬於“一次性”援建的,比較重視初始的建設,較少有後續的管理與服務,導致借閲量利用率低。再如農村電影放映基本實現了“每月每個行政村”放映一部電影的目標,但是適合現代農民觀看的不多,上座率不高。

(五)基層文化專業人才匱乏,文化人才隊伍不能適應需要。我市文化隊伍整體力量薄弱,學歷層次低,年齡結構不合理,業務水平不高,特別是鎮、村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隊伍和“文化帶頭人”,觀念相對落後,知識結構陳舊,能力和素質難以適應新時期基層文化工作需要。鄉鎮綜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業務的文化站長,站長多為兼職,提拔少,待遇低,不能專心投身於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普遍不足,編制少,有的文化館多年沒進人。專業文化人才進入文化機構的渠道不暢,組織人事部門在為各級文化機構錄用人員時,往往會忽視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錄用的一些工作人員不能適應文化工作,而適合文化崗位的人員卻沒有錄用。各縣市區文化視察執法人數較少,很難有效監管文化市場。

三、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化名城建設水平,不斷滿足羣眾文化需求,委員們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政府重要職能的體現,是實現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各級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各級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納入幹部晉升考核指標。”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要切實加強領導,確保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實現。隨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基本完成,工作重點將轉向完善制度,完善管理,增強服務上。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規劃,有目標、有計劃地逐步推進。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運行保障、人員培訓、服務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軌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點對文化設施運行、經費保障、專職人員配備、服務功能發揮及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

(二)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要繼續加大政府對公共文化的投入,各級財政要把文化事業發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支出預算當中,確保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的增幅不低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要落實對文化建設的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圖書購置、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文化人才培訓、文藝創作獎勵、羣眾性文體活動補助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從而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所需的資金得到穩定的保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以資助、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文化產業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激發文化發展內在活力,切實保障基層羣眾文化權益。

二是加大資金爭取力度。我市屬於欠發達地區,市級財政保障能力相對不足,要充分運用上級扶持政策特別是中原經濟區、山東西部新的經濟隆起帶和省會城市羣經濟圈等優惠政策,積極向上級爭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公共文化陣地的範圍,吸納更多的資金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配置,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經費比例。

三是出台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多元化文化投入機制。要制定新的文化產業政策,放寬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准入政策,簡化審批登記程序,通過完善税收減免等相關經濟政策,支持社會團體、機構和個人為各類文化工程和活動提供贊助、捐款,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發展,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籌資為輔的投資格局。

(三)突出重點,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一是實施文化設施達標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文化設施。堅持重心下移,深入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鞏固綜合文化站建設成果,拓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基層陣地服務功能。市圖書館要按照國家一級館標準要求,做好選址新建。另外,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平台,以總分館形式建設市、縣、鎮圖書館共享機制,互通借閲網絡,提高圖書的利用率。

二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要進一步明確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服務標準、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鎮、村兩級文化陣地運行長效機制,確保羣眾文化活動有序開展。涉及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要召開聽證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的意見,避免出現文化項目不實用的現象。公共文化單位要堅持免費對外開放,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大力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擴大羣眾參與。

三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文化惠民要緊接地氣,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針對不同人羣的文化消費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深入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豐富農村、社區、機關、廣場和校園文化。要精心策劃特色文化品牌,組建羣眾文藝隊伍,幫助編排小戲、小品等節目,適時舉辦文化藝術節或藝術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鄉村文化歌會、燈會以及勞動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豐富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整合資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

一是優化資源配置。要統籌文化資源,注重吸收運用市場、社會等非政府資源,按市場規律和宣傳文化規律,提升資源運行效益,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鄉聯動機制,農家書屋購書經費納入縣圖書館統一採購,在鄉鎮、村設立分館;再如,建立農村文化資源庫,把劇團演出、電影放映等資源形成文化“大禮包”,由農民自行選定,採用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方式,真正實現有“養人頭”向“養事業”轉變。

二是加大對落後地區的支持力度。現在城鄉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農村文化設施相對落後,要制定針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專門扶持政策,對落後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縣、鎮兩級“三館”建設要按照標準要求,該改建的改建,該擴建的擴建,儘快完成文化設施達標工程。

三是理順管理體制,解決“多頭管理”問題。進一步明確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管理部門,避免出現多頭管理、沒人管理的現象。市民文化活動中心應明確內部功能,按照國家一級館最低標準8000平方米的市羣眾藝術館要明確到具體管理部門,使其儘快運轉達效。

(五)健全機制,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養機制。要堅持培養和引進並重,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統籌抓好文化領軍人才、專業隊伍、基層骨幹建設,不斷提高全市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以重點劇目、重大文化項目和重點文化課題為依託,加強與國家、省文化單位和高校合作,聚集和培養人才。實施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工程,每年選拔一批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採取舉辦培訓班、表演比賽、舉行拜師活動、邀請國內藝術名家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培養,促進青年藝術人才成長。實施文化強基工程。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帶頭人。在城市社區,可將文藝人才、文化骨幹進行整合,通過組建音、舞、美、戲、書畫、收藏、讀書等業餘團隊,帶動羣眾性公共文化的發展。

二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機制。要優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同時,注意招錄適合基層實際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應專業或經歷的人才投身基層文化事業。加強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建設,按照人口規模和實際需要,配齊配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形成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羣眾的專兼職文化服務隊伍。

三是健全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待遇,在考核中,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員、文化帶頭人給予獎勵或表彰,廣泛宣傳其先進事蹟,優先提拔重用。要樹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資源的觀念,努力營造尊重人才、關心人才、培養人才的社會環境,積極宣傳、引導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有利於吸納和積聚人才的濃厚氛圍。

  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3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把“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軟實力”作為“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並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十二五”伊始,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宜旅秭歸、文化秭歸、生態秭歸、幸福秭歸”戰略規劃。今年8月,在縣政協副主席王大生的帶領下,縣政協教科文衞體委、縣文化旅遊局組成調研組,採取現場查看、詢訪羣眾、聽取彙報、座談討論的方法,深入到沙鎮溪鎮、梅家河鄉的部分村組,就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並赴本省京山縣及城畈社區、錢場鎮和劉嶺村、江西省南昌縣及武陽鎮和付家村等地進行了專題考察。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十一五”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基層文化網絡逐步健全

“十一五”末,我縣共爭取和捆綁各類資金近千萬元,新建4個、改擴建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面積6920.23平方米。其中“三室一廳”(多功能廳、培訓室、圖書閲覽室、辦公室)面積達到省“十一五”期間鄉鎮綜合文化站站舍面積要求;已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1個縣級支中心、12個鄉鎮基層服務中心、182個村級基層服務點,20xx年,共享工程秭歸縣支中心被評為全國49個示範縣建設單位之一;建成147個村級農家書屋,共配置圖書220多萬冊、音像製品14700多張(盤)、訂報刊雜誌20多種。建成的每個農家書屋使用面積一般不少於20平方米,配齊了書櫃1套(5組)、閲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等基本設施,有條件的村對出版物借閲實行了自動化管理;建成70個庫區村級文化室,並將在今年年內完成全縣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和農家書屋的全覆蓋。我縣農村特別是庫區移民村鎮的文化設施設備得到了明顯改善。20xx年,我縣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單位”。

(二)羣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十一五”期間,我縣創作了《秭歸花鼓舞》、《三隻燕子》、《巴楚村鼓?生》、《楚音》、《無郎無姐不成歌》等一批深受羣眾喜愛的舞台藝術作品分別在省、市級獲獎。20xx年,由文化館選送的廣場舞蹈《秭歸花鼓舞》在八藝節上榮獲第十四屆全國“羣星獎”;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旅遊節形成品牌,特別是20xx年由國家文化部、國台辦、省政府主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及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大型活動更是精彩紛呈,向世人展示了秭歸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時代風采,真正辦成了“人民的節日、文化的盛會”;20xx、20xx年成功舉辦全縣第二、三屆民間文藝調演,湧現出一批廣大羣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此模式帶動了鄉(鎮)民間文藝調演的蓬勃開展,全縣12個鄉鎮全部舉辦過民間文藝調演。僅20xx年,就有9個鄉鎮舉辦了全鄉民間文化調演。民間文藝調演活動促使鄉鎮文化創作活躍。其中茅坪鎮的情景劇《大唐歸州端午祭》、建東花鼓戲《武大報喜》系列節目、屈原鎮挖掘民間樂器創作的《新灘絲絃傳佳音》、楊林橋鎮的民俗展演《燒毛狗》、沙鎮溪鎮創作編排的《開山號子》、兩河口鎮民俗節目《嫁姑娘》等節目深受羣眾喜愛,且藝術水準較高。

(三)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加強

我縣文化部門每年都組織了文化站長培訓,其中重點組織了新農村文化建設培訓班,對文化站站長和文化專幹集中培訓,培訓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文化站管理、農家書屋管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文物保護、文化市場管理等,提高了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水平,增強了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信心。

屈原藝術團每年送戲下鄉150多場次,配合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非遺普查、基層文藝輔導及廣場舞培訓等活動,兩個單位已連續五年開展“傳承端午習俗,守護精神家園”萬人簽名活動。20xx年,屈原藝術團九畹溪演出團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旅遊局聯合表彰為“20xx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圖書館、新華書店聯合服務農家書屋建設,每年堅持送書下鄉達50餘次,並指導幫助匡通等企業建立了農民工圖書室;縣圖書館開展的共享工程縣鄉村級網絡建設覆蓋全縣,成為國家試點單位;20xx年在第四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縣圖書館被評為一級館;20xx年,縣圖書館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命名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屈原紀念館(屈原祠)成為縣級首批愛國主義、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鄉鎮綜合文化站積極協助或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送科技、文化到村到户。沙鎮溪鎮綜合文化站被授予全省農民滿意的文化站,楊林橋鎮等3個鄉鎮被市文化局命名錶彰為“先進文化鄉鎮”。九畹溪鎮硯窩台村等8個農家書屋被市級授予羣眾滿意的農家書屋。

(四)文博事業蓬勃發展

“十一五”期間,成立了秭歸縣文物事業管理局,負責全縣文物、博物事業的全面管理工作,公佈了秭歸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縣文物普查任務。五年來,我縣用於文物保護、維修、徵集、新建、復建等項目的總投入達15350萬元,其中鳳凰山投入資金達14600多萬元,用於其它地面文物保護費用100多萬元,用於文物(民俗文物)徵集費達1200多萬元。完成鳳凰山古建築羣文物保護區的文物陳列布展、屈原祠遷建及配套設施建設並整體對外開放。20xx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啟動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屈原傳説”、“長江峽江號子”分別入選國家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xx年,以“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胡振浩、熊作正、向維平等35人(44人次)被命名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91人;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共摸底普查藝人1225人,對171名重點藝人進行了圖文聲像資料的配套普查;普查範圍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10大門類,共普查登記屈原傳説、薅草鑼鼓、端午習俗等98個藝種,建立健全了秭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目錄,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初見成效,儲存資源容量已達5T以上,為今後進一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平衡,利用率不高。

雖然“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觀,但非庫區鄉鎮村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存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水平參差不齊和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狀況。尤其是非庫區村文化室建設因無資金支持沒有啟動,農家書屋面積都比較小,活動場地簡陋。農家書屋沒有專職管理人員,不能真正組織羣眾開展文化活動。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還需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還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農村文化經費投入不足,運轉困難。

公益性服務經費嚴重不足。鄉鎮公益性服務經費下撥還是按人頭核算,沒有按鄉鎮人口計算,造成鄉鎮公益性服務經費不足。上級所補的服務費,把人員工資和保險費除去後,幾乎沒有多餘的經費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和公益性服務,出現活動開展越多欠賬越多的現象。鄉鎮文化體育廣電中心改制以來,屬於廣電業務收入需繳納税費,屬於文體活動的用電執行的是商業電價,不僅沒有專項活動經費保障,而且由於不具備行政事業收費資格,同時又不屬企業經營活動,無法對外提供資金往來票據,遇有社會贊助時接收不接收都哭笑不得,處境尷尬。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管理員均是村幹部兼任,沒有任何報酬,工作積極性不高,致使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大量縮水,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能力十分有限。村辦文化活動沒有資金來源,非物質文化傳承沒有資金支撐,公益性羣眾文化活動受到嚴重製約。

(三)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缺乏,人手不足。

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手嚴重不足,隊伍建設亟待加強。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台,鄉鎮文化工作任務越來越重,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作為基層文化工作的落腳點、執行者,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核編太少,多則2人,少則1人,有些鄉鎮文化專幹離崗退養,有些鄉鎮文化專幹無法完成或者不能勝任基層文化工作任務。而受“增人不增、減人不減”的模式束縛,人才難進。

二是由於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待遇偏低甚至沒有任何待遇,導致基層“文化能人”流失嚴重。

三是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一些擁有較好羣眾文化活動基礎的優秀的民俗、民間文化傳統因後繼乏人而難以有所作為。農村基層文化人才青黃不接現象嚴重、隊伍不穩,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可忽視的瓶頸。

三、“十二五”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及主要任務

建設和實施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基本形成以政府提供服務為主導,以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服務設施、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為核心,結構優化、佈局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羣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爭取在“十二五”期末,構成縣級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文化廣場、1個博物館(移民紀念館)、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7個社區、186個村文化室(含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的三級文化服務網絡體系。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縣鄉村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有效覆蓋。

統籌規劃,合理佈局,以服務人口為依據,以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標準、設備配置標準為指導,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範化、標準化。

縣級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功能互補、聯建共享”的原則,完善重大文化設施體系,建設好文化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科學規劃,整合資源,搶抓三峽移民後續規劃機遇,高標準啟動建設秭歸縣文化廣場、博物館。高標準建設和完善縣文化館,積極創建國家一級館;對縣圖書館進行改造升級,建成藏書較豐富、設備較先進、檢索較便捷的國家一級圖書館;加強屈原藝術團的建設,多方爭取投入,在硬件建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進一步提檔升級,不斷提高專業創作能力和表演水平,把屈原藝術團打造成在全省有地位、全國有影響的縣級專業劇團。鞏固完善鄉鎮(社區)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實現鄉鎮(社區)有文化活動站、村有文化活動室,做到人員、經費、場所三到位,文化活動、文化功能、文化地位三加強。同時,加強流動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流動服務的整合,提高流動服務設施的利用效率。加強數字文化陣地建設,基本實現數字文化覆蓋鄉鎮(社區)和行政村。

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文化設施,解決由於公共財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設施欠缺的問題,並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

(二)大力推進文化內容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能力。

加大創作力度,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深入生活,積極創作農村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讓農民羣眾更多地享受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1、繁榮文學藝術創作。

按照“以繁榮出精品,以精品促繁榮”的思路,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扶持原創性作品,推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秭歸地方特色的高水準文藝作品。加強專業藝術創作,不斷創作推出一批優秀劇目,重點創作好“秭歸大端午”大型舞台劇。圍繞重大文藝賽事,組織重大題材的創作活動,鼓勵文藝愛好者不斷創作新的文化藝術作品,力求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時代精神,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力爭在“十二五”期間繼《峽江船工號子》和《秭歸花鼓舞》之後再創新作衝擊“全國羣星獎”,投資拍攝一部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反映屈原生平的影視作品。

切實加強屈原文化研究,形成秭歸屈學研究特色,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精心打造船工號子、開山號子、楊林堂鼓、建東花鼓戲等民間藝種,展示兩千多年柑橘栽培歷史,打造柑橘文化品牌。積極挖掘移民文化內涵,打造移民文化品牌。以九畹溪、鳳凰山、鏈子巖等景區和沿江移民新村為載體,將特色文化融入旅遊景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大力開展羣眾文化活動。

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廣場文化和節日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館(站、中心)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各種羣眾性文化活動,重點辦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和三年一屆的全縣民間文藝調演。加大基層文化扶持力度,重點扶持和幫助民間文藝社團的發展。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1)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重視優秀歷史文化的研究、發掘和保護。完成全縣文化遺產普查,完善重大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做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提升部分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重點做好屈原祠等鳳凰山古民居羣的提檔升級,完善安防等基礎設施,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和利用辦法。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傳承發展民俗民間文化。按照“搶救保護、傳承創新、開發利用”的方針,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工作,研究開發保護傳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繪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佈圖,爭取申報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培養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定傳承人資助辦法,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建立傳承機制。

(3)推進屈原故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圍繞“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建立屈原故里文化生態保護區,精心編制保護區規劃,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文化生態保護和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整體保護和重點保護相結合的要求,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堅持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切實做好傳承人、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並積極爭取將該項目納入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試點範圍。

(三)大力加強公共文化隊伍建設,建立高素質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體系。

繁榮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離不開素質高的建設隊伍。抓好三支隊伍建設。

一是管理者隊伍。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基層文化管理者既是組織者、管理者,又是實踐者、推動者,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必須十分重視抓好這支隊伍建設。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管理者的在職培訓,實現知識更新,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素質。加強對鄉村文化員的培訓,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素質。

二是專業藝術人才隊伍。遵循文化藝術人才成長規律,運用市場配置功能,不拘一格地引進、使用、培養文化藝術人才。

三是民間文藝工作者(愛好者)。民間文藝表演隊伍是繁榮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對各級各類文藝表演隊伍的投入、培養和扶持力度,不斷增強其為農服務的能力,激發其為農服務的動力。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利用工作。

四、進一步加強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堅持把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出發點,着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綜合服務平台,實現文化資源共享,經常開展送書、送戲、送文化下鄉活動,加大財政保障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建立一支專職文化工作隊伍,增加農村公共文化經費投入,着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進一步提高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好、維護好、保障好廣大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要職責。要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生的重要內容,作為執行黨的羣眾路線、實現黨的執政目標的重要途徑,抓好抓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文化發展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同部署、同實施,建立相關的考核、評價和責任制度,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強化組織保障,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宣傳部門協調指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創造更加有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務環境、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良好氛圍和強大合力。

(二)進一步採取有效舉措,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1、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推進,逐步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改革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加以推動。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機制,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機制,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五是進一步完善績效考評機制。

2、加大項目、資金的爭取和支持力度。高標準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編制規劃,積極儲備項目,做好文化項目庫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積極研究政策,圍繞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新農村建設、移民後續發展、扶貧開發等方面拓展項目資金爭取內容。切實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徵收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定,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設立縣城鎮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扶持城鎮社區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支持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發展。縣委、縣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建議從下個財政年度起,以全縣總人口為基數,按4元/人的標準,設立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並確保隨着財政的增長而增長。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非物資文化傳承的獎勵與扶持、村辦文化專項活動補助、鄉鎮文化事業發展獎勵等,不得用以縣辦節慶活動,不得挪作他用。同時,要根據需要與可能,加大對以社會服務型為主的文化事業單位的投入,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藝術團等;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如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配套完善,村級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建設等。縣直有關部門、電力企業對文化部門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收費、用電價格要加大協調、爭取力度,給予必要的優惠。文化部門要努力解放思想,創新思路,走出一條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發展道路。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社區)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標準。

(三)進一步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按照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的總體部署,把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管理、使用機制。優化羣眾文化隊伍結構,加快培養高素質的羣眾文化管理幹部和羣眾文化專業骨幹,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優秀文化人才到秭歸建功立業,從激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形成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保障。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建立規範的獎勵制度,對在文化發展中做出特殊貢獻的文化作品和相關人員給予重獎和榮譽。針對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免費開放後工作量增加的問題,儘量增加相應編制,落實有關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待遇的現行政策。在村(社區)建立政府補貼的文化員制度。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增加文化競爭力。

  公共文化服務調研報告4

根據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9月份召開的常委會會議將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從3月至9月上旬,我委先後組織赴廣西、湖南、海南、山東等兄弟省區學習考察,並在省內多地開展有關調研活動。4月中旬、9月上旬,劉羣英副主任先後帶隊赴龍巖、長汀、上杭,廈門、同安等2市3縣區調研;8月中旬,宋閩旺主任帶隊赴福鼎、壽寧、周寧、屏南等4縣調研;我委還組織赴莆田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各地政府彙報並與有關單位、人大代表等座談,召開5場座談會,實地察看市、縣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鄉鎮文化站,村級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廣播站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瞭解掌握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

一、基本情況

(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完善。我省各級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從機制上保證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建設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同步。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頂層設計,成立由省文化廳牽頭、25家單位組成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帶動全省各市、縣開始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相繼制定《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xx—2020)》《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關於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逐步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全省文化事業費財政撥款從20xx年的11.3億元增長到去年的19.1億元,年均增長14%,人均財政撥款及佔財政支出比重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建成。“十二五”時期,我省基本實現省、市有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縣市區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和社區有文化活動陣地的目標,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和村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截止20xx年底,全省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90個,文化館(藝術館、羣眾藝術館)97個,博物館119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125個,行政村和城鎮社區文化服務點(含農家書屋)13918個,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隊近千個,激情廣場羣眾性文化活動點2000多處,相對固定的羣眾文化活動隊伍20000多支。大力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閲覽室等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設,20xx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省鄉鎮的全覆蓋,目前所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均已建立電子閲覽室。20xx年全省提前三年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繼續開展公益性演出、展覽、培訓、輔導等傳統服務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服務渠道,增加服務內容,公共文化服務吸引力和羣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全省文化部門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四館一站”已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大力組織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廈門、三明、福州先後成功入選,推動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20xx年創立至今的“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開創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廈門“社區書院”集居民教育、文體活動、羣眾議事於一體,成為我省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率先在全國設立村級文化協管員,目前在聘協管員達14800多名,已覆蓋全部行政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全省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

(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積極培育和打造羣眾文化活動品牌,羣眾文體隊伍呈遍地開花之勢,湧現出諸如福州“激情廣場大家唱”、廈門“書香鷺島活動月”、莆田“我的舞台我的夢”、龍巖“文化惠民週週有戲”、寧德“中國微演藝”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惠及城鄉廣大羣眾。着力拓寬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和手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些民辦文化機構得到扶持發展,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20xx年全省77個國辦藝術團體組織公益低票價演出11320場,受益羣眾約858萬人次。加強文化藝術精品創作與生產,推出了閩劇《林則徐復出》、莆仙戲《葉李娘》、雜技情景劇《平安號》、大型舞劇《絲海夢尋》、畲族舞劇《山哈魂》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藝術創作生產呈現可喜的新氣象。

二、存在問題

(一)公共文化服務城鄉短板有待補齊。雖然我省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佈局發展不均衡,沿海、城區的相對較好,內陸山區、鄉村的相對薄弱。一些縣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設施設備比較落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設施簡陋;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中硬件達到現行部頒標準的比例不高;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佈局不夠合理,設施建成後被挪為他用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亟需加大。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歷史欠賬多,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專項經費被擠佔、挪用,地方配套經費沒有落實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縣區政府的財政投入主要集中於添置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羣眾活動的經費明顯不足;一些鄉鎮的文化投入沒有納入經常性財政預算,由縣財政視情撥付,有的村級開展文化活動主要靠跑單位、拉贊助,文化投入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社會化資金投入較少,激勵政策不足,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公共建設的實際需要。

(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仍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存在供不應求、供非所求問題。隨着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羣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但現有供給能力難以充分滿足需求。目前為羣眾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上還是由政府部門指定或安排,事先並沒有對羣眾文化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提供的一些文化產品羣眾並不滿意,羣眾參與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浪費。比如,部分送下鄉的文化產品遭到羣眾冷遇,“農家書屋”部分圖書長期閒置,“農村電影放映”活動在一些地方一些場次觀眾較少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為上個世紀定編,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還不同程度存在“在編不在崗”、“專幹不專”現象,村級文化協管員也多是村委會人員兼職或志願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同時,大多數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化隊伍且待遇偏低,人員年齡偏大,觀念相對落後,知識結構陳舊,能力和素質難以適應新時期基層文化建設的開展。

(五)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還需完善。雖然我省建立了由省文化廳牽頭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但公共文化服務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各個部門擁有一些公共文化設施、隊伍和資源,往往是各自為政、自成一體,協調和統籌的難度較大。“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現象仍具有普遍性,長效服務運行機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文化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由於運營管理力度不足,使用率偏低甚至閒置,公共文化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

三、意見建議

(一)夯實基礎,推動城鄉均衡發展。要把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作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着力補齊短板,推進落實《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實施標準(20xx—2020年)》,引導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合理配置城鄉設施佈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資金配置。要大力推動蘇區、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編制專項規劃,加大幫扶力度,力爭較短時間內使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明顯改善。要把農村作為文化財政投入的重點,不斷提高對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助標準,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要充分發揮民政部門在村居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將加強村居文化建設納入民政工作職責,做好村居文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和督促落實,不斷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村居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居民文明素質。

(二)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逐步提高文化事業投入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在保證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資金的同時,逐步將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公共文化服務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和運轉提供財力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制定並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相關政策,採取購買服務、委託承辦、項目外包、税收優惠、鼓勵捐贈等形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資金對公共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

(三)因地制宜,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加強對羣眾文化需求的調查研究,建立文化產品的效果評估機制,針對社區居民、農民、外來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羣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以多元化的內容建設及服務供給,不斷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的吸引力。要深入挖掘我省豐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如朱子文化、閩都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開發培育當地羣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這些資源煥發現代活力,服務現代生活。

(四)強化隊伍,提供專業人才支撐。省政府及機構編制部門要科學合理配備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並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對實行免費開放後工作量增如,現有編制難以滿足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增加人員編制。要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管理和使用,落實20xx年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心)編制配備不少於1至2名,規模較大的鄉鎮可適當增加”的要求。要重視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人才,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加強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五)深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協調工作機制,採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提高牽頭單位的協調效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合分佈在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人財物統籌使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合理佈局大型文化場館、標誌性文化設施和羣眾日常生活文化“綠地”,處理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使用的關係。

此外,調研期間,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議省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總結廈門、福州、三明等國家示範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全省宣傳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