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措施

生豬飼養常見病預防措施總結

措施1.55W

養生豬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和手段,確保產量。本文筆者經過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對近年來生省豬飼養常見病的預防措施略談幾點看法。

生豬飼養常見病預防措施總結

在飼養仔豬的時候會有許多常見病發生,例如仔豬單純性拉稀、仔豬黃痢,仔豬白痢等不同病症,這裏我們重點説下仔豬單純性拉稀、仔豬副傷寒、豬瘟、流行性感冒等。

仔豬單純性拉稀

病因:母豬乳汁過濃消化不良、過稀營養不良、飼料單純,氣候變化劇烈、温度過低等。

處理辦法:⑴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飼料的營養和品質;⑵適當投喂酶製劑(複合胃蛋白酶、乳酶生等),促進消化;⑶注意保温措施的落實,温度在22~30℃。

分三種情況

A寒濕性白痢:主要是由於氣候的突變,寒冷侵襲,欄內陰暗潮濕,仔豬肚子受涼而發生下痢,糞便淡黃或綠色,稀薄無臭味。

預防措施:保持欄內乾燥,做到冬暖(22~30℃)夏涼。

治療方法:Ⅰ清涼油擦仔豬肚臍,每日2至3次;

Ⅱ用鮮馬尾松葉0.5千克切細煎水分2次喂母豬。

B貧血性白痢:由於母豬體弱,泌乳量不足,使仔豬因營養不良發生下痢。患此類型病的仔豬,皮膚及可視粘膜呈蒼白色,糞便呈灰白色。

預防措施:加強體弱母豬懷孕期的飼養管理,實行精、青、粗料的合理搭配,到母豬懷孕後期,補喂含鈣量高的飼料。同時對仔豬提早補料,可用少量食鹽加骨粉炒米讓仔豬自食。

Ⅱ陳蕎麥炒熟,讓仔豬自食;

Ⅲ用野生鯽魚煮熟喂母豬,每次0.5千克,連續3~4次。

C脂肪性白痢:由於母豬乳汁過濃,乳內脂肪含量過高,仔豬食後消化不良而發生白痢。糞便呈糊狀,粘稠,帶黃白色,有腥臭味。

預防措施:減少母豬精料,適當增加青飼料的比例,控制仔豬吃乳次數,用濃泔米水煮開待涼後喂仔豬。

治療方法;山渣、麥皮、陳皮、六曲、龍膽草按每頭仔豬各服10克的總量,共研細末過篩,分3次調成糊狀,日服1次。

以上各種方法在治療仔豬白痢好轉的情況下,須繼續用藥2~4天以鞏固療效。

2、仔豬副傷寒

病因: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仔豬傳染病,主侵害2~4月齡仔豬,6月齡以上豬少見。

⑵慢性型:沉鬱、食慾減退,便祕下痢交替出現,排灰白色、淺黃色或暗綠色惡臭、粥狀糞便,有時見血和粘液,皮膚出現痂狀濕疹,被毛無光,最後死亡或成為僵豬。

剖檢:見整個胃腸道粘膜充血,肓腸、迴腸、結腸壁增厚腸粘膜表面覆有糠麩樣假膜,見不規則爛斑,肝脾及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可見針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壞死灶,這是豬副傷寒的.特徵病變,肺充血、出血、水腫、有時見有卡他性或乾酪樣肺炎病灶。

防治:⑴新黴素5g配80-100斤水或30斤料任豬採食,連用5天。

3、豬瘟:俗稱爛腸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

症狀:⑴最急性型:突然發病,病勢急劇,高温41℃以上,常無其他症狀,突然倒地死亡。

⑵急性型:病豬體温41℃左右,持續不退,吃食減少或全廢,病豬怕冷,背腰弓起,低頭垂尾;眼結膜發炎並有膿性分泌物,鼻鏡乾燥;病初便祕,拉黑色似算盤珠狀硬糞,帶血或粘液,以後出現拉稀,糞惡臭;公豬包皮腫脹內有惡臭的黃色積尿,手擠有黃白色惡臭尿液流出;小豬常見磨牙、昏睡、轉圈、搖頭或倒地四肢抽動,眼球上翻等神經症狀;病至中後期,病豬耳朵發紺,四肢內側、腹下、會陰等毛稀皮薄處出現針尖或小米粒大小,數量不一的紫紅色出出血點,指壓不褪色,個別豬見乾性輕咳。

⑶慢性型:病豬早期食慾不振、體温升高、喜飲水、便祕與腹瀉交替,但以下瀉為主,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後期病豬消瘦、貧血、弓背垂尾,行走搖晃,病程常拖延一個月以上,大多死亡。

剖檢: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典型的呈大理石樣周邊出血;心外膜尤其是心房外膜瀰漫出血;脾不腫大,有出血性梗死或濾泡梗死;腎臟蒼白,表面散佈出血點,猶如雀蛋顏色;膀胱粘膜,喉頭粘膜出血;胃、盲結腸粘膜出血,或形成扣狀腫;其它也見如胃、腸漿膜出血;膽囊漿膜出血,脣內側及牙齦潰瘍等。慢性豬瘟除見敗血症外,主要病變是盲結腸的扣狀腫。

防治:豬瘟以預防為主。在非疫區,育肥豬可在50~60日齡一次性預防注射豬瘟疫苗,劑量2~4頭份/只;種公、母豬每年進行2次免疫注射劑量2~4頭份/只。

4、豬流行性感冒

豬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此病傳播快、潛伏期短,很快波及全羣。

症狀:病豬突然發熱,體温達40~42℃,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不食,扎堆,不願走動。呼吸困難,咳嗽,眼鼻腔中流出粘液等分泌物,病豬表現肌肉和關節有痛感,觸之敏感。

剖檢:見鼻、喉、氣管和支氣管粘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狀粘液,有時雜有血絲;肺部病變呈紅色如鮮牛肉狀,界限明顯,通常病變限於尖葉,心葉和中間葉,常為不規則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