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你知道什麼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學校教研組的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我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實實在在,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為“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形成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學科組(語文組成員眾多,也可以分為兩個組)為單位,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學科組長原則上就是課題負責人。教師個人也可以單獨申報進行小課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方案》(附件一)。學科組(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閲、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該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學校教科室提交《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學校教導處組織力量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核,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導處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中期小結)。每個學期結束,都要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總結鑑定彙報會(週期屬於一學年的,要開展中期成果鑑定彙報會),學校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附件四)和相關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結題程序為:

(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科室;

(3)學校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結題後,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為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福華國小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閲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説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2

一、課題提出

《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主動參與式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子課題。

在“十一五”發展期間,小數組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活動。在研究過程中,共收集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約三百個,教學經驗約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集》和《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經驗集,《無錫市國小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規範條例》和《無錫市國小數學學科有效課堂教與學評價細則》(修訂稿)。通過這些研討活動,大家進行了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和探索,促進了關於課堂教學設計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學習,交流了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好做法、好經驗,研究了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進策略,進一步提高了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廣大教師新課程背景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提高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雖然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於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本課題是無錫市《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研究和《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活動深入的載體,也是教育科研創新國小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國小數學課程改革;引領國小數學教研、促進質量提升的發展需要。目前而言,關於參與式的教育研究大多隻是反映了一種宏大思維和宏觀指導,一般着眼於師訓、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從“學習者中心”的視角出發,着力於國小數學學科研究課堂的成功項目並不多見,關於“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課題界定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據課題中核心概念及課題界定,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先談談對這些核心詞語的認識。

主動,指學生在國小數學課堂中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二是主動學習,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是以“學”中心,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主動參與的能力,引導以自覺性和選擇性為特徵的指導學習。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要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慾望,引發數學思考;要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中,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有效學與教,有效學與教是一種有效教學策略,也是課堂上主體對話、共同參與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講授與自主學習的關係,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基本特徵是,學生在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悦地參與數學學習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差異性的主動發展機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好數學信心。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在調研影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因素並作歸因分析的基礎上,以學生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徵及發展規律為依據,借鑑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運用系統論的科學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強調協作學習對知識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及“助學案”教學設計的結構模型和實施策略,研究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內容、策略和評價,積極關注學生的數學學業進步和生命發展,提升數學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學科素養和專業技術,促進新課程理念向課堂教學實踐的轉化,促進本地區素質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是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和策略,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1956年,布魯姆出版《教學目標的分類學》,促進有效教學研究受到普遍重視,有效教學從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技術。1975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整合plato的基礎上,開發以肯普模型為代表的第一代教學設計,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有效教學課堂操作樣式。美國教育多樣性和高質量研究中心(crede)於1998年提煉出有效教學的5大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奧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學策略》於1990年出版,列舉有效策略達11種之多。坎貝爾(campell,l。,20xx)則為教師和學生總結出101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教與學的策略。

國小數學有效的教與學(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僅關注教師的教的效益,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的成效。20xx年,坎貝爾總結出10條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有效教與學的策略。1998年,鄭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型,試圖建構有效學與教的課堂教學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與學研究和實踐方面進行了非常務實的探索,與我中心開展多次教研合作與互訪交流,舉辦了兩國(無錫)校長圓桌論壇。

1990年代,從有效的教與學進步為以“學”為中心的“有效的學與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種教育服務意識的確立,教學文化的轉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1世紀教育藍圖》中正式將“教與學”變更為“學與教”,把“知識的灌輸”演變為“著重學生如何學會學習”,更“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溝通、多協作、多參與、多嘗試、多體驗”。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了各學科不用學習領域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並建議學校採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內容分別為“學與教”和“學與教資源”,專題指導學校開展課堂學與教活動,提高有效教學的質量。20xx年以來,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建立“課程為本學與教研究共同體”,實施“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協作計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成立“教與學夥伴協作中心”。

參與式的理念,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貧戰略,後來參與式廣泛用於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參與式教育引入中國。如今,參與式教學體現主動教育思想,已成為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一大主流,“中國知網”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關鍵詞為“參與式”的研究論文。“十一五”期間,上海市長壽區第二實驗國小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等積極開展“國小數學參與式教育”研究,試圖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參與數學教學的熱情,構建比較完備的“國小數學參與式教育”體系。

自20xx年始,課題組以《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為子課題全程參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素材,為本課題的深入推進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國小數學教學技術,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吸納國內外有效學與教研究實驗成果,加強教學論和實踐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新理論、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新技術和專業新發展。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改革,深化國小數學課程改革。以有效學與教的理念引領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技術,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有效學與教是課程改革成功的技術策略和目標指數。

研究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的助學案教學設計,引領主動學習,促進素質教育。我們進行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國小數學關注課堂,聚焦課堂,推進有效教與學》研究,取得了豐贍的科研成果,但教學反思和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有待於進一步提煉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標

樹立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觀,初步建構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論模型,包括“以《標準》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學習活動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操作體系”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在數學學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實踐中推廣的操作性策略,積累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國小數學教學課例和案例,提高廣大教師的有效教學技術能力及新課程實施水平。

以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為抓手,來構建主動參與式的國小數學課堂形態,研製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引導課堂主體情感、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互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主意義建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六、研究內容

1.有效教學策略和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文獻研究。開展文獻和課例研究,調研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相關因素並作歸因分析,吸納成功的科研成果,運用課堂觀察技術和成分顯示理論等微策略理論,包括傳統課堂對資源、註釋、評論進行規劃的建議,探索課題研究的切入點、生髮點和創新空間。

2.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結構、體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撐性理論、支持環境、課程資源開發及利用、課堂主體間性及“內部對話”、“助學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觀察的建議。

3.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學與教行為規範、策略及效度評價的研究。運用激勵和期望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研究包括教學準備、課程資源、傳播媒體、學習問題的發現、差異學習活動設計矩陣、學習評價和輔導、實踐拓展等方面的建議,以及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分學科開發單獨的微型課程(minilessons)。研製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課堂觀察和考評細則。

4.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助學案”設計的研究。總結本市前期《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實踐成果,以學為中心,研究設計基於問題、基於差異或專題學習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習內驅力,引領學生自主建構。

5.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課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觀察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的方式,在課題實驗中積累不同領域、不同課型的真實案例,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微格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建構有效的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

6.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實驗教師現場培訓的研究。在課題實驗學校,根據課題研究項目及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建構的實踐需要舉辦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現場研討會,邀請課程、教學論與國小數學專家深度介入課例教研活動,開展課題實驗教師培訓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學術資源優質,規劃課題研究實驗,建立以我中心為領銜、各市(縣)區教研部門和課題實驗學校共同參與的研究網絡,系統化地架構以學科發展、教研課題和教師專項課題為載體的子課題羣,聘請並組建課題專家庫,薈萃羣體智慧,合作攻關,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強教學論和相關文獻的學習,主要開展教學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現場研究,為確保研究結果更具科學性及現實性,擬選擇文獻研究、經驗總結、行動研究、課例研究等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實施步驟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課題組,提出課題假設,確定研究內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並編著相關文獻,做好課題文獻研究綜述。

招募課題實驗學校,架構研究網絡,組織理論學習和課題輔導。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研究規範,制訂年度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課題開題並實施。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市範圍內的課題研究活動,收集優秀典型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形成《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助學案”》設計規範及教學建議,《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究》課題論文、案例彙編,《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研討和課例選編,《主動參與式國小數學課堂有效學與教》行為規範及考評細則。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與提煉,課題結題鑑定。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本課題成員為:匡金龍、謝惠良、焦肖燕、伏曉峯、趙國防、尹志偉、孫敏、程繼德、沈曉東、範豔華、鍾國強、錢科英、錢陽輝、黃偉星、凌國偉。主持人為凌國偉、黃偉星。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3

研究背景:

(1)現有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面臨的嚴峻形式。

在長時間以來,在音樂欣賞的聆聽教學中,國小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音樂聆聽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講解、表述的形式單一,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現象數不勝數。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參考資料,將學生欣賞音樂後的感受固定化、統一化,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遏止了學生擴散思維,影響了音樂學習的效率,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學習能力很難提高。

(2)音樂欣賞中聆聽教學有強大包容性

音樂是無國界的、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創設情景,在聽賞音樂時可充分利用“通感”效應以及中低年級學生好動的天性,調動學生的音樂參與性,在課堂中廣泛地開展交往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樹立自信,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聆聽、學會表述、學會合作。

研究意義: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做到既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又能和小組或班級成員妥協最終達到統一,可以有效的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真諦,發現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從而時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培養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音樂實踐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學會尊重、理解、妥協、包容、顧全大局,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的社會成效。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重視國小音樂欣賞課,把感受與聆聽放在了所有音樂學習的首位。

課程基本理念的.改變“重視音樂實踐”改為“強調音樂實踐”,同時提倡“音樂欣賞”改為“關注音樂欣賞中聆聽”,並加寫了“突出音樂特點”。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2月立項、準備階段: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研讀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書籍,如《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標準》等。明確培養學生音樂聆聽習慣的研究理念和研究目標;通過調查瞭解學生的音樂欣賞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3月到4月研究、實施階段:

在各班展開調查,瞭解學生音樂聆聽中出現的難題。從激發學生對音樂聆聽的興趣,從課堂、課餘興趣啟發,引導多去欣賞音樂。利用學生喜歡電視的特點,由此引導他們聆聽一些高雅音樂。音樂聆聽也是國小音樂的欣賞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年級的學生對聆聽音樂的感受及方法上,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設想通過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和嘗試新的教法,發現學生音樂欣賞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到克服學生覺得欣賞課乏味的對策,提高學生的對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同時帶動學生提高各課學習的興趣。

第三階段:5月上旬總結、提升階段: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學習筆記、研究體會、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材料,撰寫有關學生音樂聆聽習慣有效性的研究的讀書筆記、論文。

第四階段:6月中旬結題、評審階段。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中期彙報、結題報告)。

2.學生閲讀現狀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

3.結集或發表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論文、教學案例、活動設計、研究課等。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4

求教師開發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樹立全新觀點,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優化課堂,形成開放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從本校實際情況看,我校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題方面的研究基礎紮實,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成效顯著,全校師生共同研究的熱情高漲。我校各學科教師學歷達標率高,科研意識強。我校的教學設備充足。這一切表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校在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時,把培養學生問題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確定“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為研究課題,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設成為適應21世紀要求的現代化學校。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會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意識促使人們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人的大腦處於“問題”狀態時,他的思維也處於靈動、緊張、流動的狀態之中,促使其有強烈的“推陳出新”意識,有敏鋭的洞察力,能夠通過某一現象的啟發,引起頓悟、產生靈感。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開發大腦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要求,有強烈的探究的慾望和能力基礎。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也無過於培養其問題探究的意識。無論從傳統教學方法的繼承,還是從現實的教學實踐考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依照學生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學實踐表明,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一切創新、一切創造反正無不源於問題,又終於問題。

本課題借鑑中外關於問題意識培養的寶貴經驗,着眼於從鄉鎮國小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我們借鑑以下理論:

1、根據皮亞特的學生髮展認識論、理論教學理論。7-12歲期間為兒童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程度選擇得當,完全可以對國小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

2、根據認知遷移理論。問題意識的培養將會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正遷移。

3、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各科目教學作為子系統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問題意識的發展,會促進學生認識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體系

本課題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學生目標層次、學校目標層次和社會目標層次。

1、學生目標層次。本課題的實施主體是我校全體教師和學生,其根本目標是通過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具體分解為:

(1)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潛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鋭性;

(3)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會做事的能力與品質。

2、學校目標層次。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由學校領導和教師共同實施的,因此,課題的實施也必然會因此學校自身的變化。通過課實驗,學校內部要達到的目標是:

(1)學校的領導全面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科研興校;

(2)學校的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教師能寫出可供發佈的專題課改論文,學校完成並出版一部以上有關教改的專著;

(4)學校的硬件建設達到較高的水平。

3、社會目標層次。

(1)學校爭取在問題意識培養方面達到同等國小先進水平;

(2)學校學生在整體素質方面在市內進入先進水平,在區名列前茅;

(3)使學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課題實施的方法原則

1、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是無可爭議的主體。問題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這個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5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於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着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説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羣、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羣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台,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部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的發展,多媒體的音、像、聲具備和網絡的交互性為寫作中的“情境”創設和“協作”“會話”發揮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寫作能力。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看,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系統是非常合適的知識建構的認知工具和認知環境之一。

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和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使用觀察法和媒傳法等教學方法,恰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學生的基本資料:家庭擁有電腦情況、學生興趣愛好、網上行為、是否有QQ號等等。

2、文獻研究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應用現今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運用文獻研究法研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等,在開展對課程資源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

3、行動研究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採取“五一”措施,即營造一種科教氛圍、磨練一支師資隊伍、建立一套機制、搭建一個資源平台、探索一種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為學習者的雙向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達到“人——機——人”相互交流,即學習者(人)通過多媒體網絡(機)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人)進行互相交流、協作學習。在整個課題實際操作過程和實施的過程中認真進行行動過程的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的統一起來。

4、經驗總結法

對“網絡資源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過程中一些有效的課程資源及時積累總結,對有效的教法和學法進行總結、推廣。

5、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旨在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積極、有效、自主地習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宜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展開對學生成長過程和規律的研究,可對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檔案袋管理,進行跟蹤分析,於個性中見共性,於特殊中見一般。為課題的假設提供典型的事實例證。

六.本課題研究之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強軟硬件建設,成立課題組,制定課題計劃,落實人員分工,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設計進行論證;進行師資培訓、理論學習、實驗班選擇;組織人員學習課題研究的理論,統一課題組成員思想。

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1)調查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資料:興趣愛好、網上行為、QQ號,為課題開展準備資料。

(2)完成班級QQ羣建設,教師依託安慶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級作文網頁,通過初步試用論證可行性,制訂實施方案。

2、實驗階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實施課題計劃,加強課題研究管理,舉行課題研究現場會,定期展示研究進程和成果,做好數據積累、經驗總結工作;

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

繼續深入班級作文網頁創建工作,進行實驗研究,適時總結實驗過程中的得失,寫出實驗總結;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標:回顧總結實驗研究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鑑定。

第三階段研究成果:

收集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和論文,力爭取得縣市乃至省教育專家的支持和認同,並得到完善和大面積推廣。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情況:

黃金舟:負責課題的定向、指導,協調人員分工,監督課題的實施,課題的總結。

李思迪:負責課題計劃的制訂、本校教育博客羣組建設,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將科學而全面地總結教改經驗或教訓。

楊賢鬆:負責課題實施的調控,解決課題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財力等問題。

石沉香:負責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分析,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問卷材料的收集。

李聲宏、梅慶安:負責文獻研究,即研究對網絡作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有哪些,有哪些指導意義,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種理論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論文資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雙梅、段貞潔、餘紅燕、葉帶楠:進行個案研究,即具體分析一些網絡作文教學的典型課例,分析在這些課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所用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結構相比,有哪些顯著變化,效果如何,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有哪些轉變等。進行課題行動研究。負責個案案例資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人員結構:

該課題組成員以一線語文教師為主,其負責人黃金舟,系安慶市首屆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骨幹教師,縣小語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完成“經典誦讀”市級課題,多篇論文獲省市級獎並有論文在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第二負責人李思迪,於多年前便開始了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探索,曾於200xx年全國中國小骨幹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中承擔過本項目縣輔導教師工作,積累了一些處理網絡信息的經驗。有十幾篇論文獲省市獎,並有十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課題組成員中有多人曾參與完成省市級課題研究,他們都是教學骨幹,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資源。

2.資料設備、科研手段等: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極為便利。目前,我校已與局域網連接並建立了校園網,已建成初具規模、功能完備的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教室,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共配備有連網微機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師均已參加了“現代技術教育”的培訓;過關率達100%。教師們已經普遍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處理軟件的使用,在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和理論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我們還將組織部分老師進行有關網絡技術的培訓和相關理論的學習,並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和實驗,他們對本課題十分關心,並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

學校的生存依賴於學校的發展,這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心聲。因此,我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進行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研究價值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個大的轉變,即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以“德育為首,學會做人”為教育的根本。在以“學會做人”為根本而開展的學校班級管理活動實踐中,傳統的班主任個體獨擋一面的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班級管理工作要求;而且由於班主任自身素質的差異和限制,由其包攬一切地去擔負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角色,已很難適應全面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要求。

隨着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家長因忙於工作而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為數不少的學生成為事實上的“脱管生”。而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校級部——班主任——學生”“三點一線”的單通道教育管理格局,也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班級管理要求,無法保證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我們們開展了“以班主任為主導,學生自主管理為主體”的課題研究,希望通過兩年的研究與實踐,能夠探索出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村班級自主管理模式。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1、營造以人為本的、富有人情味的班級管理新模式。從教育管理的內涵看,學校教育管理要體現科學性、人文性、公平性和發展性的有機和諧統一。綻放孩子的價值,就是發散孩子們的思維與行為,使每個孩子個性得到張揚,體現出人人蔘與競爭的機會平等,人人獲得發展的機會平等,營造以人為本的、富有人情味的班級管理新模式。

2、樹立個性張揚、健康審美的人生理念。從社會形態和實踐看,隨着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形態開始由温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人的物質生活初步滿足後,精神生活需求、價值體現追求必然會發生轉變。由過去的單純追求物質利益、功用價值,開始向張揚人的個性、追求人的價值和意義方向轉變,人們開始用一種嶄新的審美標準、價值尺度來適應社會,建樹人生。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蘇霍姆林基斯説“我們深信只有能激發進行自我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大解放”,體現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則體現了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

3、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們,學生不願“在恪守中成長”;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教育的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7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意義

1、《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2、《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長期堅持便形成習慣,它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點。正如烏申斯基所言:“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所儲存的資本,這個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

4、本校實際:我校地處鄉企城,學生95%為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家庭的流動性大,條件較差,孩子沒有安靜的學習空間,家長為了生計忽視了孩子的學習。民工子女在性格、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被動接受居多,主動參與不夠,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説:“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麼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看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發現學習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積極創導的發現學習法,是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相應結論的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法其實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預習階段應經常使用。長期運用此種學習方法,有助於學生自主走進學習,獨立去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始終保持一顆敏鋭的心面對學習。 、

2、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裏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預習可使學生初步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使學生對新知在思想上有所準備;能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教材中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

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主體的、能動的。學生是個性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成長關鍵在於自身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教師“嚴”字當頭、長期不懈地去引導、培養。

三、關鍵詞界定預習:預習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指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功課,是教師講課前學生先行自學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最能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的精神。預習最大的好處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老師上課做好準備。習慣:好的習慣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鑰匙,而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敞開的門。語文預習習慣是指是“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

為”,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1、使學生樹立預習意識,提高對預習的興趣,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2、使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以此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3、以評價促進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四年級全體學生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針對不同階段研究的需要,設計相關問卷調查表。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後,得出較有説服力的數據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查閲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3、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資料。

六、研究內容

以激“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生動直觀和趣味盎然的學習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必須從“趣”着手,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從而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此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1、懸念激趣,激發“思”趣正所謂“情隨心動,趣從內生。”針對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創設懸念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讓其帶着期待與思考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激趣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懸念,自主嘗試、解讀懸疑,從而使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教的內容在思想上有所準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2、質疑激趣,激發“學”趣質疑是學習與創新的起點。在預習中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質疑,初步去解疑,收穫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就顯得尤為重要。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指導學生領會課題含義,對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預習時教師可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並根據質疑初步走入新課自主探究,找尋答案。也可讓學生到課文中去質疑答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學”趣,促進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 3、聲形激趣,激發“情”趣“感人心者,莫過於情”。教師在進入新課前,利用課前導讀、自學提示、插圖、、錄音、網絡視頻等形式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其自覺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8

一、課題的提出

審視當前學生的閲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籲讀書的同時,老師不知道該向孩子推薦什麼書,家長們不知道怎樣的書籍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書則呈現或缺乏價值、或缺乏樂趣的狀態。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於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分年段地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閲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閲讀質量與閲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針對目前學生的閲讀現狀,提出了階梯性閲讀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書籍,並通過閲讀指導課的形式,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有效地指導。

二、理論假設

朱永新教授説過,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而童年的閲讀對於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意味着成長的伴侶,意味着心靈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園,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個生命。

兒童文學是人類專門為兒童寫的,是兒童自己的“文學”,表現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適合兒童心靈的讀物,因而也是兒童最願意接受的。兒童文學讓人善良,兒童文學增添人審美的意趣,兒童文學會讓人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鋭,使他們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童年階段的閲讀是審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點,兒童文學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開展閲讀童書的活動,帶領孩子走進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年齡的書籍,引領孩子在閲讀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讓閲讀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一個愛好,讓書籍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

2、主要研究內容

(1)、研究閲讀當前優秀兒童讀物,尋找鑑別優秀作品,從兒童哲學、兒童心理與教育目的出發,思考特定的兒童“應當讀什麼”的問題。

(2)、選擇“共讀”童書,組織和開展班級讀書會,探索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引領兒童在閲讀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發展。

(3)、藉助家長與社會的力量,組織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研究親子共讀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意圖在於通過童書閲讀的研究與實踐,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與閲讀能力,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的建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研究中將採用分年段推薦、階梯性閲讀的方式開展閲讀活動。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童書閲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閲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鑑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閲讀童書,以閲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閲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五、實施步驟

研究時間是3年。

1、準備階段:

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兒童階梯閲讀研究的內容與目標。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童書的閲讀、選擇與推薦工作。提出若干兒童閲讀的“主題”,並把它們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中。總結分析學校近幾年讀書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及存在的問題,討論引進童書,進一步推進讀書活動的具體措施。

2、實施階段:

按低中高三個年段,以閲讀課為主陣地,結合讀書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童書的推薦、介紹和閲讀指導,並由實驗教師及時做好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工作。

3、總結階段:

整理課題研究相關資料(活動方案、閲讀隨筆、讀書報告、學生習作、論文案例集等),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六、課題組組成

略。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9

為了加強我校教師的教研意識及能力,真正做到教研興校、教研促教,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豐富教育教學理念。以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形式的教研活動。現結合我校的教研現狀,將定為研究課題,為使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制定本實驗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背景:校本教研以研究解決學校、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為出發點,以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每各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是自下而上的日常教研活動,其核心是立足本校力量、針對本校問題、提升本校教師、服務本校教學。而當前我校校本教研製度的制定比較綱性,操作性不強,導致開展比較隨意,不便以檢查落實;教研活動大都圍繞上一級的教研活動和日常的教研而開展,缺乏實際的制度約束和實事求是的開展。因而在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一輪的時期,我們應該直面實際問題、認真思考對策,以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

研究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驗,努力幫助我校制定一套規範、科學、操作性強又有實效性的校本教研製度及一整套的操作實施方案,使教師個人、教師羣體在行動研究中得到專業成長,使校本教研製度成為學校制度的一種制度文化。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根據一級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吳剛平、劉良華主編,——劉良華主編,,相關教育教學管理叢書,國家、省、市教育相關文件。

三、研究目標

建立健全學校校本教研製度,探索科學有序的運行機制,使校本教研製度成為學校制度的一種制度文化。

四、研究內容

我校根據市的規定製度結合我校實際建立相應的五種校本教研製度:即建立問題記錄制度、建立對話交流制度、建立學習培訓制度、建立校本小課題研究實驗制度、建立評價考核制度。根據制定的制度實事求是的組織、開展,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從而形成一套規範、科學有序的校本教研製度。

五、校本教研組織管理機構

成立“象山國小校本教研工作小組”,其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姚綵鳳

職責:主持課題的全面工作

副組長:黃雪峯林小亞

職責:撰寫課題實驗方案、課題計劃、總結。督促課題組保質保量按計劃組織實施。負責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強對學校教師教科研的指導和管理,及時檢查各項教科研工作的落實、進展情況和教科研工作交流。

成員: 童曉芬 林桂花 吳菲芳 李婉婷 黃紅紅孫曉雲 朱雅晶 吳琳

許婷婷 許萍萍 柯幼沫 傅梅蘭

職責:實驗教師,自覺遵守學校制定的校本教研製度,按質按量完成本職工作,認真完成教學常規規定的“八項”環節。

六、研究方法

文獻法、類比法、資料法、實驗法

七、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1月至3月,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建立健全配套的學校制度,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運行機制。

第三階段:20xx年12月,課題結題。

八、研究預期難點及創新點

難點:

1、傳統日常教研活動形式、作用對教師的影響與校本教研形式的碰撞。

2、學校管理、評價制度對校本教研製度的不適應性及改革的困難程度。

3、理論指導的缺乏。

創新點:

1、建立健全五個制度。一是建立問題記錄制度。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制度。三是建立學習培訓制度。四是建立校本小課題研究實驗制度。五是建立評價考核制度。

2、與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相匹配的運行機制,在校努力建立“教師主動、上下互動、左右聯動、典型帶動”的工作格局。

九、具體措施

建立健全配套的五種校本教研製度,具體要求如下:

▲建立問題記錄制度

1.教師本人教學問題:倡導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把教學常規中的教學反思的存在問題記錄成問題記錄單,要求每位教師每兩週至少提出一個問題。

2.同伴教學問題:為了讓教師養成即時交流、即時記錄的習慣。要求每位教師每個月至少交流兩個問題,並形成交流記錄單。以上兩項記錄單納入月工作量檢查。

▲建立對話交流制度

1.即時交流:為了讓教師養成即時交流、即時記錄的習慣。要求每位教師每個月至少交流兩個問題,並形成交流記錄單,從而提升為有價值的話題。

2.對話交流:①每週有固定的教研組問題交流會,把教師每個月的問題彙總並進行篩選,形成有價值的話題,各教研組每月至少把問題提升為1個有價值的話題,然後確定為專題,再結合實際提升為校本小課題,達成共識後立即確定人選進行實驗。實驗人員可以是教師自己本人,也可由教研組長、骨幹教師或曾經有擔任過課題的老師牽頭組成小課題小組進行行動研究。②結合“週四聽課日”和“每聽必評制”兩項制度,提倡同伴進行信息交換、經驗共享、深度會談、專題研討,要求做到公開誠然,深入剖析的交流,互不遮掩、互不忌諱的交流,注意作好相應記錄。

▲建立學習培訓制度

1.自學制度:學校為每位教師準備統一的學習筆記本,要求教師堅持自學,看書讀報,學習理論書籍,並有重點摘記,每學期至少有8—10篇。

2.集中學習制度:要求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由語、數組成員輪流負責,在集中學習之前先找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習時先談自己學習後的`體會,然後組織成員進行交流討論,最後達成共識。

3.外出學習制度:要求回來後第二週開展二級培訓或傳達,要求要有本次學習的主要精神和精華及自己的收穫或啟示,或結合精華給教研組提出更好的建議等。每次學習要求做到有過程記錄,有出勤記錄等。派出參加學習培訓一個月以上者舉行街道級二級培訓。

▲建立校本小課題研究實驗制度

1.學校教研組長或骨幹教師及曾經有擔任課題的老師,要有做課題的意識,提倡1+1,1+2,1+3……的同伴互助、合作形式,嘗試結合師徒結對等方式的合作行為。課題研究實驗要求做到四有:有實驗方案,有階段計劃、小結,有過程性記錄,有物化成果。條件成熟可以向街道申請結題。實驗時間可長可短,主要實驗方法:以行動研究法或個案研究法為主。課題研究過程中,必須按照“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並本着“實、準、小、新”的原則,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教師就是研究人員、教室就是實驗室的理念。

2.個人有課題後,允許學習時結合課題介紹實驗的做法或經歷,一師一課也提倡結合課題進行研討,實驗過程中主動爭取專業支持和專家引領;有值得推廣的成果,將提供一定的舞台給予展示和交流。

▲建立評價考核制度

1.建立各級管理制度,行政級、教研級組、教師級組,採用每月教師自評、教研組評、行政評,對於在校本教研各方面中表現突出者,給予表揚和物質獎勵。評價辦法:可通過資料查閲分析、課堂觀察、談話和問卷、能力測試等。

2.有開展小課題實驗的老師,並作出一定成效的,在評優、評先中優先給予考慮;有機會外出參觀學習時優先給予安排;有突出貢獻者向上一級報送推薦培養。

從學校層面具體要求如下:

學校教科研在校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建立起校長、教導處、教研組三級教研網絡。各級應明確自己的職責和工作制度,各級工作制度如下:

一級是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在校長領導下,全面制定學校教研工作規劃與多項規章制度,形成一支強有力的教研隊伍。根據國家和上級有關方針政策制定本校長期和近期教研工作目標,並負責監督實施。

1.積極鼓勵教師參加高層次進修,做好骨幹教師的選送和培訓工作,按照學校教師梯隊,有計劃、有安排的推薦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業務培訓。

2.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需要,積極申報教科研課題,並督促課題組保質保量按計劃組織實施。

3.關注“結對工程”的建設與落實,跟蹤老、中、青相結合的教研隊伍,開展老中青結對子活動,並負責監督檢查

4.負責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強對學校教師教科研的指導和管理,及時檢查各項教科研工作的落實、進展情況和教科研工作交流。及時安排並及時總結本校教研工作情況。

5.加強業務學習與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身作則,理論聯繫實際,促進全校師生形成實事求是、崇尚學術、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校本教研風氣。

二級是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組是學校落實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和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組成之一。教研組長應在校長、教導處的領導下負責組織領導本學科有關教學研究的全部工作。

1.組織教師學習本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本學科的目的、任務,討論並確定分年級教學要求,制定學期教學計劃。組織領導全組教師制定學期工作計劃、年級教學進度計劃、教學科研計劃和第二課堂活動計劃,並嚴格執行。

2.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把問題篩選為話題,把話題提煉為專題,有計劃地開展研究與交流彙報,組織教學研究課、公開課,及時總結、交流、推廣教學經驗,撰寫經驗論文。

3.大力抓好本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組織本學科教師,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材、探索教法和學法,認真備課,寫好規範化教案,上好每一節課,配合教導處抓好日常教學常規管理工作。

4.按照教導處安排的時間抓好每次的學習、交流、研討,做到有出勤和活動記錄。

5.做好以老帶新工作,充分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要落實到人,加速培養新教師和青年教師。

6.注意積累資料和總結經驗。每學期向學校和上級教研部門提交一定數量的經驗論文或優秀教學案例。

7.教研組長要保證上述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開學時定好教研組工作計劃並認真組織實施。

三級是教師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師是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質量影響到全校教研活動的質量和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必須主動、認真地進行教研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1.自覺遵守學校制定的校本教研製度,按質按量完成本職工作。

2.積極參加教研組組織的各項教科研活動,態度端正。認真完成學校、教研組、年級組交給自己的任務。

3.每位教師認真完成教學常規規定的“八項”環節,在完成環節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研組討論時要認真準備,積極發言。

4.認真參加聽課、評課等活動。

5.要熟悉新課程標準、教科書及必要的教參資料,認真制定好一學期的授課計劃。

總之,五種制度全面鋪開又有所側重,在實驗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爭取在20xx年6月各國小能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強又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髮展的校本教研製度,通過交流、借鑑,從而形成我校的一種制度文化,以高水平高規格的姿態迎接20xx年10月的結題驗收。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0

一、研究背景:

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反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解放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面向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學習上獲得主動、自主和獨立。

二、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校語文課題組將在上級相關部門和學校教科室的領導下,以推進課程改革為核心,加強我校的教學常規建設,完善我校的語文師資隊伍建設,大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認真進行課題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創設和提供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讓每個孩子都接受良好的語文薰陶。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研究的總目標:

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2、拓寬學生自主性閲讀的渠道,擴大閲讀面,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讓學生能讀通文言文。

4、通過無命題自由習作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審題,立意,自由寫作的能力。

(二)預期目標

1、使學生"會學"、"善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並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探索國中生學習方法指導的途徑及方式,形成系統、實用、開放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法指導模式。

四、研究措施:

1、建立課題組,形成管理網絡。由校長顧問,教導處監督,教研組長組織實施,教研組長、組員具體開展,做到分層管理,步步落實,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運行。

2、注重教師培訓,加強理論學習。

實施"學法指導"的實驗研究,對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業務素質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組內首先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弄清"學法指導"的實質和任務,明確課題研究的目標。

3、強化過程,加強全程管理。

首先開展課題研討活動,使研究者明確研究的任務和目標;其次是加強調查研究,把握學生在實驗前、中、後三個不同階段的學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實施指導,不斷修正課題研究方案,使課題研究工作更趨科學化和規範化;再次是開設學法指導課,選擇課題承擔者根據各自研究的內容上好實踐課,供大家觀摩學習;第四是督促全體組員不斷總結,積極撰寫論文、心得體會、個案分析等。

三、教育實驗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1、準備階段

(1)選定實驗研究的'課題形成研究假設

(2)明確實驗目的,確定指導實驗的理論框架

(3)確定實驗的自變量

(4)選擇適合的測量工具並決定採用什麼樣的統計方法,從而明確評價因變量的指標

(5)選擇實驗設計類型,確定控制無關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的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實驗的實施階段

按照實驗設計進行教育實驗,採取一定的變革措施(實驗處理),觀測由此而產生的效應,並記錄實驗所獲得的資料、數據等。

3、實驗結果的總結評價階段

要對實驗中取得的資料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確定誤差的範圍,從而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最後得出科學結論。在實驗研究結果分析的基礎上,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1

一、任教學科:

語文。

二、研究課題:

《國小生閲讀習慣培養的研究》

三、個人研究方向: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的閲讀習慣

四、研究目標:

1、改變目前國小生“動口不動手”的閲讀現狀,逐步到達“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閲讀所要求。

2、透過研究,探索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閲讀潛力的閲讀教學模式和方法。

3、在研究、學習、培訓的過程中,提高自己、豐富自己,使自已得到不斷的發展,成為終身學習型的教師。

五、研究措施:

1、理論學習: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相關的教育雜誌,學習一些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提高自身的實踐潛力。

2、實踐參與:認真參加課題組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探索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閲讀潛力的閲讀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潛力。

3、忠於課堂:課堂教學是研究校本教研的根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並從課堂中發現問題,及時的`尋找多途徑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4、反思積累:在教學,學習、研討中,要加強自我反思,及時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自已獨特的想法撰寫成文,繼續在自己的校本課題專欄上傳,多多地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2

為了推進“低重心,大面積,專題式”的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羣眾性草根式教育教學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發揮改進教育教學、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同時幫助教師積累專業生活經驗、豐富和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經研究決定,我校開展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基本涵義及定位

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研究範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立足校本、貼近教師、植根課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科研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改進教育教學和參與研究。

二、選題要求

選題本着“小、活、實、短、平、快”的原則進行,一線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小,即研究的範圍、問題規模小,內容具體,但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意義,能由點及面,實現推而廣之,可以圍繞問題持續深入滾動研究;活,即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簡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實,即問題是本學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有效上,凸顯實效性;短,即週期短;平,即符合教師的實際研究水平,快,即見效快。選題範圍主要是研究班級教育管理和學科教育教學,學科教育教學主要是研究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

三、研究週期

視研究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則兩至三週,長則三至五個月,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擬採取行動研究、敍事研究、教育觀察(課堂觀察)、調查研究、課例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組成

一般為1—3人,不超過3人,可以是個人課題,也可以是小組課題。

六、操作流程

小課題研究一般可以採取“深入問題場景(課堂)———發現問題和困惑(提出小課題)——分析、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研討對策)——合作實施或個體實踐——總結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學校沙龍會於每學期期初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開展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為主題的科研沙龍活動,指導教師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小課題,用敍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選題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等標準。

2.教師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的相關材料及他人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習,思考和規劃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該問題的措施和行動,籌策並制定出行動的計劃。

3.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實踐,及時記錄和收集研究過程的原始真實材料(包括視頻材料),寫教育教學筆記。一個階段後,教師進行行動反思,調整行動計劃。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淡化形式,注重實效。儘可能把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行為作為一個過程表述,即不是靜止描述教育行為,而要説清楚事情的演變過程,總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説明教師及學生行為變化的曲折過程,並儘可能用較為全面的事實表述實際效果。

4.教師進一步開展研究實踐(“二度研究”),並收集整理研究過程的材料,準備參加學校或區級的鑑定和評審活動,沙龍會要定期督促、檢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定期召開小課題研討會,開展小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活動,促進各課題組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

5.學校沙龍會要及時幫助教師及時總結小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開展校內、校際或區級的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鑑定和評審、成果推廣活動,校內、校際活動由學校沙龍會安排。研究工作結束後,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向學校或區教科室申請結題。結題時主持人須提交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或敍事報告)、《研究工作報告表》、《研究成果申報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結題研究課教案或主題教育方案)。

6.學校採取豐富多樣的成果推廣形式,搭建展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平台,如開展課堂研討、科研沙龍、小課題成果交流會、小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彙編《小課題研究課題通訊》、《小課題結題報告集》、《教師小課題感言集》、《教師小課題論文集》、《教師反思、評課集》等文本資料。

七、成果表達方式

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多樣有效的成果表達方式,一般可以採用行為(教學)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報告外,可以採用教育教學的敍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個案報告等方式,經典或優秀的活動方案、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程資源、學生作品等也可作為成果表達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學校層面的小課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組織實施,區級小課題的申報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對上報課題進行指導,並擇優(小、實、新)上報區教科室。

2.區級小課題申報時間和區級科研課題申報時間一致,研究方案字數在1000字左右,研究報告字數在20xx左右,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工作報告(進度)表、課題研究成果登記表、課題研究報告表樣式見附件。

3.建立小課題管理制度。

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與實施,學校教科室須依據制度來規範執行,讓制度在具體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保證小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探索制定《小課題管理辦法》、《小課題結題鑑定評審制度》等制度,從把握到實施,從面上展開到點上突破,有效地實現科學、規範的管理,把小課題研究與對學校的考核、督評及對教師的考評掛起鈎來,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證小課題研究健康、有序、有效開展。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3

一、課題的提出

(一)現行數學教學中的眾多問題要求我們必面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

1、教師備課更多考慮的是自己怎麼去教,很少思考學生應該如何去學。教師課上講的過多、過細,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

2、不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感覺數學枯燥乏味,失去學習信心,逐步走進學困生行列。

3、違背學生認知規律,課內損失課外補,題海戰術氾濫,使很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4、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做到以學定教,“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這一思想意識淡薄。

5、以考定教,平時的教都為期末的考而服務,不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6、少數優秀學生獨佔課堂,後30%的學生經常被忽視和遺忘。

7、情境創設有生活味卻沒有數學味,有活動卻沒體驗。多媒體包辦一切,甚至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干擾源。

8、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的學習,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場面很少見。

9、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探究式學習流於形式。

10、總以分數論英雄,很少關注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卻忽略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上述不足並不是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上都存在,而是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或多或少的會出現類似問題。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教學,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提高,學校的發展呼喚符合我校實際的教改新舉措。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學費時多而收效少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製約着我校數學教學工作的前進步伐,多年來,我們曾借鑑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三段式”教學法(課前預習、課上展示、課後總結)但效果並不明顯。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實現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長足發展,我們就必須轉變觀念,改革教學。當前,“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就擺在大家面前,所以,我們要全力借鑑,用心思考,早日探尋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的數學教學新路。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課題研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為中心,追求數學課堂的高效率。

研究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又要實事求是,統籌兼顧。遵循數學教學規律,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結合我校實際全面探索旨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經驗和做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研究,掌握優秀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具體目標

1、熟練掌握“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大體框架併合理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

2、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步讀書法”。

3、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閲讀課本習慣,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外閲讀。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預習和自學的良好習慣。

四、實驗措施和方法

(一)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充分的備課就不會有精彩的上課。

1、教案。教師可以繼續使用共案,但同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體現“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結合自己班學生特點做好共案的使用修改記錄。

2、學案。鼓勵教師設計學案,設計學案要以“確定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設計探究重點,準備教具學具,設計教學過程,撰寫教學後記”這幾方面入手。(具體設計框架請老師們參照《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82頁)

3、集體備課。一定要利用好每週一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時以研究學生、分析教材、設計教法、優化學法為主,力求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去備課。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應該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課堂教學。

1、轉變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

教師的教應該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以學定教”。課堂上並不是看教師講的什麼樣,而是要看教師導的什麼樣,最終歸結到學生學的什麼樣。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思維靈活,潛能巨大,只要教師啟得有道,引得有法,學生便能自會,便能獨創,如果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創造,那麼數學就沒有生氣,教學思路就會枯竭。

2、認真領悟和運用“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結構模式。

今後我們的數學課堂要以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模式為主要授課方式,希望教師能把這一結構模式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

學生活動: 自主嘗試 自主交流 自主歸納 自主練習

(主體) 自讀自悟 質疑釋疑 回顧整理 嘗試評價

教師活動: 創設情景 靈活組織 誘導反思 查漏補缺

(主導) 分層指導 歸納總結 當堂矯正

3、大力推行“三步讀書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步讀書法”既初讀(以整體着眼,通讀教材),細讀(逐字、逐句細讀教材)精讀(回到整體,帶着問題閲讀)。

(1)實驗初期我們要致力於在學生中培養滲透“三步讀書法”加強學法指導。

(2)儘快讓學生掌握如何有效的閲讀數學課本。

(3)培養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4)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

(5)努力實踐“三步讀書法 二步讀書法 快捷讀書 自由讀書”的上升發展過程。

4、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尤其對於我們60---70人的大班額來講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善加利用。

(1)在給學生分組時要按學生綜合能力的好、中、差分成若干異質小組。

(2)合作小組以四人(前後桌四名同學)為宜,便於組內成員間交流。

(3)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監控和指導。

(4)減少對個別學生的評價,儘可能多的對該組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5)鼓勵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本組的學困生學習,組內最後的學生能夠學會是評價該組是否達標的底線。

5、培養學生在參與中進行質疑和釋疑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話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是增強學習信心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最佳方法。也是調動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質疑和釋疑能力,多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造質疑和釋疑的機會。

6、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

(1)把“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作為自己工作的基點。

(2)努力為學生創造“興致勃勃地學習,聚精會神地思考”的學習氛圍。

(3)千方百計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4)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7、注重課上小結和課尾總結,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

(1)課上小結必不可少,它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概括,便於學生理解。

(2)課尾總結意義重大,它可以理清學生思路,強化知識鞏固。

(3)總結更多的是由教師組織引導,但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疏理、歸納概括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

教師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之外,可能用時最多的就是批改作業,教師費時費力辛辛苦苦,學生消極怠慢無動於衷。所以,如何進行作業的留、批、改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具挑戰性課題。根據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堅決不留機械重複性作業。

2、作業(包括課外作業)留量一定要適中。

3、作業必須在當堂課上完成。

4、作業中的錯誤之處一定要學生自已改,及時改。讓學生明白錯在哪,為什麼錯,養成自己改的能力,終身受用。學生改後教師再批,仍可讓該生得優或滿分,保護學生作業積極性。

5、改革作業本中只打√或×的單一做法,選用“——”、“ ”、“?”等多種批改形式。例如,學生因抄錯了數而造成整題錯誤的,可在錯數旁畫“?”。算式正確只是得數錯誤的可把得數用“ ”圈起等等。

6、評語不單單就是“優”“好”等字樣或打一個分數,而是激勵學生上進或指出錯誤原因的話語,評語也不一定都在作業結尾處,也可在作業中的關鍵位置出現。

7、面向全體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所以本學期開始我們大力提倡按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給他們分層佈置作業。

8、作業書寫格式要統一。倡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小報,記數學課外閲讀筆記。

9、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學生自批互改作業,把批改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師的單邊活動變為師生的雙邊活動。切記學生自批互改決不是找幾個優秀生代替教師批作業,而是把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在教師指導、學生批改、師生講評的過程中達到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效果。(具體做法,詳見《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第六章)

(四)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對教師而言,能否以“教學反思”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反思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1、繼續寫教學反思(教學隨筆)篇數不統一要求,字數也不進行限制。

2、教學反思不等同於教學後記,反思可能會發生在上課前、上課中、上課後,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隨時都可記錄。

3、教學反思學期末要進行評比,記入綜合考評成績,學校將選錄優秀反思編輯《教師隨筆集》。

(五)數學課外閲讀

數學課外閲讀是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它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又是培養學生教學語言水平、數學交流能力和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指導學生數學課外閲讀方面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師要在實驗初期對學生數學課外閲讀進行引導和指導。

2、教師要精心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以數學家成長故事、趣味數學、數學奧祕等方面的書為益)

3、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習慣。

4、與書香班級建設相結合,適時組織數學讀書交流,好書推薦活動。

5、提倡讀寫結合,在閲讀時可適當做讀書筆記(摘抄或心得),也可通過數學日記或小報形式來反饋課外閲讀情況。

(六)評價

數學評價不是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裏重點説一下對學生的評價措施:

1、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去批評,而是要在做題的過程中就給予指導和矯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是否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

2、很好的利用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是一種主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通過對學生行為表現,作品等內容的記錄再現學生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它的正確使用。

3、個別談話與作業分析。對個別學生要經常性談話,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作業進行分析,做出正確判斷找出問題根源,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4、引導學生課上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真誠的評價他人。

5、分數不代表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部,希望能夠正確對待考試。

6、通過研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20xx.7——20xx.8)準備階段

1、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暑假期間)

2、學校制定實施方案,教師制定實驗計劃。

3、召開開題會。(學習方案,佈置此項工作,全體數學教師交流座談)

第二階段(20xx.9——20xx.6)實驗階段

實驗年級(三、四、五、六年級)對此項實驗進行實施。定期研討與小結,收集整理過程材料。

第三階段(20xx.7)總結階段

(1)學校撰寫實際報告,教師寫出實驗總結。

(2)教師要結合此項實驗的開展情況撰寫經驗論文,期末進行交流。

(3)總結各項研究成果及做法,疏理經驗,為下一年的實驗工作做準備。

六、保障措施

1、為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學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定期組織交流研討,解決重大問題及督導檢查實驗開展的各項工作。

2、為了保證這項實驗的順利開展,所有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閲讀《數學課程標準》和《數學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把它們作為自己工作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儘量為實驗教師多爭取外出學習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理論培訓。

3、確保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的穩定杜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4、加強研究氛圍,充分利用好週三業務學習時間和每月至少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確保實驗順利開展。

5、在教師課堂教學考核中,把落實“自主閲讀互動式教學”的新理念做為評優的重要依據。

6、為鼓勵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在學期末對課題成果顯著的教師在綜合考評中加分,並獲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及獎金。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4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於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作業觀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我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語文、數學作業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在“質”的方面問題較多,其問題主要表現為作業數量與質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現為:

1、作業脱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

2、作業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

3、總量過大,質量偏低,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是,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

4、滲透不廣,將語文、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割裂開來,就着語文練語文,數學練數學,忽視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5、對象不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國小作業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國小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顯的負面效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優化國小語、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鑑於上述認識, 我們課題組申報了課題《國小課堂作業設計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使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真正給學生以自主選擇、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轉變語、數作業設計觀念,提高師生設計作業的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樹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觀,優化學習環境,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素養的一座橋樑。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控制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同一研究領域研究現狀,給我們的啟發

關於如何設計好課堂學作業這一研究內容,在國內部分學校陸續展開,作業設計上對實踐性作業、綜合性作業的研究在報刊、網絡上有文章發表。

這些作業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立以生為本、新穎多樣、

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觀,即教師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而不應該僅從完成自身教學或增長學生知識的角度設計作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應因人而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特長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以作業的完成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能力。所以,教師應像對待課堂教學一樣着眼於國小語文、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努力開發作業設計的價值。

本課題將立足於學校現狀和學生實際,以國小語文、數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作為研究內容,分析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語、數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課題研究方法、對象和原則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研讀有關專著,收集有關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資料及論文,與新課程理念融合,藉助理論和經驗,形成合力,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2、行動研究法:依據《課程標準》,用相關的教學理念指導實踐,並圍繞課題問題,在課題組內組織學習、課堂教學作業設計研討、點評和理論主講活動等等,努力探索優化國小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分語文、數學兩個設計的作業案例進行研究。

3、觀察法: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有目的、有計劃、精細的、深入的觀察。

4、調查研究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後期對作業多方面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驗證研究的進展和效果。

5、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認真撰寫階段性報告,總結各階段的得失,不斷調節研究步伐。最後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本校1-6年級各班,課堂作業設計。

(三)研究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只是讓他們被動機械地寫,即使作業再多,也沒多大實效。佈置作業時必須注意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作業要為學生服務。

2、實效性原則。要講求實效,重視知識、能力的點滴積累,不能急於求成。

3、差異性原則。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佈置。

4、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嘗試、實踐趣味性作業,不僅善於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業設計多樣化

教師要善於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新的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作業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

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閲讀、表達相互聯繫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聽、説、讀、寫、算、畫的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2、作業設計興趣化

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應有所側重。

此外,年齡的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有着重要影響,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層次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提出不同要求。

5、作業設計綜合化

①課內外聯繫。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課餘、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 識向能力的轉化。

②學科間融合。把語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儘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可能綜合學習並運用知識。

③校內外溝通。生活中處處語文數學知識,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在佈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佈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題研究階段:

此項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上報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請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指導,確定最終研究方案。完成《申報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深入學習語數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報課題,請求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成果評審領導小組審批立項。

2、學習有關理論,吃透國小語文、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習國內外有關教育教學的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專家指導。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組織教師學理論,學方案。

5、申請開題。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認真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紮實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課題研究教師制定個人階段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4、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調控研究進程,完善操作過程。

5、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並做好課題的中期彙報工作。

第三階段:課題展示階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設計的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這個階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報告。

2、課題組成員展示課題研究成果。

3、籌備召開結題會,聘請上級主觀部門和有關專家聽取課題的彙報,接受專家評估。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4-20xx.10)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15

“xx”詞彙立體學習法於xx年1月被批准為河北省“xx”重點科研課題。為了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生成更多的科研成果,為英語教學改革做出更多的貢獻,特制定本課題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面向全體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堅持以教研為基礎,在搞好教研的基礎上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求真務實,腳踏實地。

二、工作目標

以“塑科研型教師,育創新型學生”的總體目標,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為先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堂詞彙教學,提高遊戲活動的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本事和綜合素質。引導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科研原則:求真務實,大膽創新。

課題研究以改變課堂詞彙教學模式、教授高效詞彙學習方法,改變學生的單詞記憶模式為宗旨,實驗直接關係着教學的成敗和學生的得失。所以,在具體的實驗教學中,要本着對學生和學校負責的態度,務必堅持求真務實的原則,踏踏實實做研究,真真正正搞學問。實驗要在吸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不能跟在人家後頭跑,要結合自我的獨到見解搞研究,拿出自我有特色的真東西。

四、方針策略:三線並舉,齊頭並進。

為了節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實行“三線並舉,齊頭並進”的工作方針,開展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的研究工作。在本階段的研究中,不一樣年級的實驗教師具體研究範圍不一樣。總體上以本學期所執教學段的課本詞彙為主,研究單詞的具體學習和活動方法,在此基礎上儘量多的與其他學段資料融會貫通。具體研究資料以年級小組為單位,主要開展兩方面的工作:針對不一樣學段的單詞學習方法和詞彙遊戲活動形式進行系統的研究。各年級負責人為:七年級組由王xx教師負責,八年級組由顧京穎教師負責,九年級組由伏會先教師負責,各年級組成員的調配和銜接由組長王xx教師負責。課題小組定於週四為組內教研工作日,教研組團體進行教研活動,就日常教學中的實驗工作進行交流,共同探討。

五、工作措施

1、強化職責,提高認識,保證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課題的研究關係到廣大的中國小生英語學習的前途,甚至關係到學生的終身命運。所以,要強化實驗教師的職責意識,本着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不驕不躁,潛心科研,確保科研的實效性。

2、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增強教育科研意識。

組織全體教師學習“英語詞彙邏輯記憶法”、《黑英語》以及其他與詞彙學習有關的文件材料,以豐富的理論為先導,結合實際教學進行“xx詞彙立體記憶法”的探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及時關注與課題相關的`前沿性理論的進程,保證科研成果的時效性。

3、健全科研製度,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科研組討論的基礎上制訂科研製度,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樹立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團結進取,共同提高。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號召本校骨幹教師開展課題研究,以專題研究為載體,指導其他相關英語教師,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的教學資源,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本事和課件製作的本事。

5、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創設新型教學模式。

把課題研究和學校的教研活動相結合,完善教師公開課交流制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詞彙教學方式的改革,力爭構成自我的教學模式。年級組及時開展説課、做課活動,研究教材,交流教法,並做好評價記錄。

6、擴大交流,尋求指導,堅持科研的前沿性。

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前沿性和開放性,課題研究要爭取得到有關專家和學者的支持和引導。同時,聘請一些科研人員來諮詢,輔導,解決科研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堅持科研的開放性,經常和其他學校相互交流。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實驗法:針對不一樣的年級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和詞彙立體活動的實驗。

2.調查法: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不一樣階段的學習方法和活動形式的調查,瞭解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3.分析總結法:分析具體單詞的構詞方法和結構特點,就相同構詞規律或特點的詞彙進行分類彙總。

七、實施步驟設計: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月—xx年3月):

成立課題小組、確定實驗課題、制定實驗方案。對參與成員進行培訓,進行組內分工,進行資料和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加工。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4月—xx年9月):

課題成員及相關的教師在本校進行實驗研究,深入開展針對不一樣學年段的學生的實驗,指導學生運用新的方法進行詞彙學習,在班級或學校內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開闢一條學習英語詞彙的新途徑。經過聽課、講課、評課、座談等進行研討交流,積累優秀課例和優秀課件,寫出階段總結和階段性論文,不斷進行完善和提高。請市教研員進行指導,然後與周邊學校進行匯課、講座交流或網上交流,集思廣益,最終構成一整套關於“奧妙愛迪”英語詞彙立體學習法的模式,以及組織相應活動的方法和規則。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10月—xx年12月)

1.對實驗進行全面總結,彙集各種實驗材料,對實驗材料(實驗研究報告、研究論文、優秀課件、優秀教案、優秀案例、工具書、輔導材料等)進行分析和整理。

2.撰寫成果報告。

3.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鑑定。

標籤:實施方案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