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彙報

全國先進單位彙報材料

彙報1.9W

一、學校概況

全國先進單位彙報材料

長安北望三千里,天府南來第一州。

臨邛,歷史悠長而深遠,文化豐富而厚重,在其東面的悠悠南河畔,矗立一所中學,她,就是邛崍市高埂中學。這所從河灘地上逐步成長起來的農村高中,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閃耀在美麗的川西大地。 高埂中學走過五十年的光輝歷程,幾代高埂中學人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人的樂章,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積澱五十年,學校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文化逐步形成,學校以鮮明的特色亮點,豐碩的成果,走出了一條具有農村學校特點的辦學之路。

高埂中學始建於1958年,原址坐落在邛崍市高埂鎮白鶴村一教堂內,稱邛崍縣第三初級中學校。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遷入現高埂村。1966年停辦,1973年復辦,始創高中,學校更名為太平中學。八十年代初更名為高埂中學,是成都市唯一一所地處村民委員會所在地的農村高完中。

三十多年前,校園面積僅20餘畝,校舍是十多間低矮破舊的小青瓦房,條件十分落後艱苦,全校師生勤工儉學,艱苦創業,平操場,砌圍牆,開農場,學校原始規模初具,八、九十年代學校得到進一步的夯實,歷史的積澱為學校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邁入二十一世紀,學校抓住高中擴招和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機遇,克服“區域、生源、師資”三大劣勢,不等不靠,知難而上,自主創新,採取多元化籌資辦學的辦法,千方百計引進社會資金1000多萬元用於學校的發展。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供需矛盾基本解決,

實現了學校辦學規模的跨越式發展,學校走上一條做大做強的規模效益之路。

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教學”,教育教學管理更上一層樓。高埂中學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視師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的改革,建立科學、規範、高效的學校管理機制,學校教育教學形成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落實年級組負責制,重視教育教學過程的管理,注重前瞻性、科學性、規範性和實效性。細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向過程細節要質量。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倡導發揚艱苦奮鬥、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優良傳統,把人文關懷和剛性制度管理結合起來,積極引入競爭評價機制,建立過程與績效相結合的規範評價體系,學校擁有一支樸質求實、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

2004年學校成為成都市首批校本教研基地學校,為不斷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努力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按照“專業引領,共同發展,教學反思”的要求,重點在集體備課、年級月考、踩線生抓法、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新教師培訓等方面加強校本教研工作。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2002-2017年完成十五國家級課題《尊重平等教育與師生互動》的研究。

高埂中學以鮮明的特色、豐碩的成果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一所地處偏僻的農村普通中學成為了一所質量高、有特色的高完中,學校被譽為“農村高中教育的典範”“成都市農村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幟”。2017年3月,成都市高中工作現場會在高埂中學召開;2017年11月,高埂中學作為成都市校長幹訓的實訓基地,承擔了成都市“千名校長

大練兵”教學管理實訓任務。成都市多個區(市)縣許多兄弟學校到校參觀交流,學校發揮了很好的輻射示範作用。

數載歷練,辛勤耕耘,孔子講“生無所息”,一部高埂中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強不息、不斷奮鬥的艱辛歷史,就是幾代高埂中學人始終邁步向前,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歷史。一任任領導、一批批教師、一屆屆學生艱苦奮鬥,不懈努力,為後來者留下優良的傳統:領導班子積極向上,團結務實;教師隊伍淡泊明志,無私奉獻;屆屆學生艱苦奮鬥、刻苦學習。“自強不息”和“團結協作”積澱成學校文化的精髓,成為學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內容,這是高埂中學不斷奮進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二、特色亮點

高埂中學曾是一片貧瘠的河灘地,因為人的活動,出現了綠洲,萌發了生機活力。

五十年間,河灘地上的人走了一批,一批,又一批,也來了一批,一批,又一批。但他們都是河灘人,他們身上同樣湧動着開拓者的熱血,河灘人的精神在這裏生根發芽了。舞台情景變化多多,不變的背景閃爍着美麗的字眼:“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團結協作,和諧愉悦”。

(一)自強不息,發憤圖強

對貧瘠的河灘地,大自然向來並不大方。農村小鎮本來就夠偏僻了,而高埂中學的所在地連小鎮都不是,只是一個小小村子,交通閉塞,生活艱苦,學生基礎糟糕,這就是上蒼賜給學校的基本條件。學校的生存極為艱難,等待時來運轉嗎?可要到哪年哪月呢?消極的等待,只會等掉機遇和前途。怨天尤人嗎?那只是懦夫偷懶的藉口。河灘人決不退縮,他們拋棄了懦夫的退縮,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勇敢

《全國先進單位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