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是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搞好教育呢?

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一、自信是成才的前提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説: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説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然而,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本來可能有十分的幹勁,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長此以往,很難振作起來,成為一個被自卑感籠罩着的人。不但會延遲進步,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外因和內因互相作用的結果。從外因説,可能是受到的貶抑性評價太多,缺少成功的機會,處境不良;從內因説,可能是自尊心受損,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比如説,一個孩子在班級中不被重視,在集體中沒有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或者在老師、家長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評、指責,甚至諷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種挫折(如考試成績差)後沒有應有的指導和具體幫助,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影響自信。而後,其表現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貶抑,形成惡性循環。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 那麼家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人格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也不分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説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你沒出息”,“你不可救藥”,“你的腦子是豬腦子”,“我對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這德性,就不該生你”,“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這些話應該從家長的語言裏消失。 其次幫助孩子成功,經常鼓勵孩子。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強人的自信。一個孩子,當他寫好一個字,做對一道題,得到一面小紅旗,洗淨一雙襪子,做出一個菜,釘好一枚鈕釦,擦淨一次地板時,他都有成績的喜悦,會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為家長,給孩子幫助,讓他有點滴的成功體驗,並不是多麼難的事情。這就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中,積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再有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對於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另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必須與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也得到成功的機會,得到鼓勵而不是貶抑。

二、重視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曾被認為是智力出眾的學生,畢業後卻沒有什麼作為。這一事實證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隱藏在事實後面的一條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會條件外,還取決於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六個方面: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係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當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發展,就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做出較大的貢獻。從心理學上講,感情、意志、興趣、性格、需要、目標、抱負、世界觀等,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有助於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貪圖安逸,勢必影響其智力的發展。

三、從小注重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邏輯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邏輯思維能力反映出來。家庭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並且在教育培養孩子過程當中自覺地採取措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思維,就是通常説的“思考”、“想”、“動腦筋”,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力,就是一個人進行思維的能力。思維水平的高低,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活動水平高低。它從不同方面表現出來:

獨立性:思維力強的人,必定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都能獨立思考,尋找答案。即使他請教別人,查閲資料,也是以獨立思考為前提。

靈活性與敏捷性:思維力強的人,對總是瓜迅速而且靈活,不墨守成規,能比較快地認識、解決問題。

邏輯性:思維力強,想問題嚴密而且科學,不穿鑿附會,不支離破碎,得出的結論有充足的理由、證據,前因後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維力強,看問題不片面,能從不同角度整體地看待事物。

創造性:思維力強,對問題能提出創造性見解,別人沒想到的,他能夠想到。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年齡小的孩子遇到疑難問題,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有些家長就真的把答案告訴孩子,當時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説,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高明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告訴孩子尋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啟發孩子,一個問題應該怎樣去想、去分析,怎樣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怎樣看書,怎樣查參考資料等。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會充滿成就感,思維能力提高而且產生新的動力。 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活動積極。當孩子愛提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一起討論、解釋這些問題,家長的積極主動對孩子影響很大。特別是家長也弄不懂的問題,通過請教他人、查閲資料、反覆思考獲得圓滿答案,這個過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一兩歲以後,有的不愛向家長提問題了,家長應該主動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有時,家長應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這些做法,對發展孩子思維有好處。 在孩子的生活中、學習中,在家庭生活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家長應引導孩子並與孩子一起共同討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付諸實施。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分析、歸納,需要推理,需要設想,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四、教會孩子善於學習

有這麼一個規律: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最用功的,換句話説,即使你的孩子再用功,也不能成為最優秀的學生,那麼為什麼呢?這裏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問題。 目前,中國小生中學習疲勞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學習疲勞是學生在連續學習之後出現的一種生理、心理異常狀態,其表現是:大腦反應遲鈍,頭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維滯緩,情緒沮喪或煩躁,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善於學習就是要克服學習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其一,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有的老師教學方法存在問題,不是按有關部門的要求留家庭作業,而是經常搞“題海戰術”、“學習大運動量”,使孩子疲於應付。而有些家長出於望子成才心切,還自行給孩子層層加碼,完成老師留的作業之外,又加些練習,或者在雙休日給孩子報了一個班又一個班,認為“聽總比不聽好”。就像吃飯一樣,天天吃得太多,還一個勁兒往裏塞,胃能不疲勞嗎?所以家庭和學校要密切配合起來,“題海戰術”並不適合每一個學生,針對不同學生,老師要有不同的要求。

其二,科學用腦,勞逸結合。一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要像學校安排課間休一樣,在做家庭作業中間安排休息。學習多長時間合適,依每個孩子的情況而定,但一定分段學習,間隔10-15分鐘。休息也應採取積極方式,參加輕微的體育活動,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幾節體操、擴胸運動等,或者聽一支曲子、唱兩首歌、朗誦一首詩歌等。總之,讓腦子休息,全身放鬆,多吸氧氣。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上鬧鐘,家長及時提醒。

其三,改變死板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學習只知道死記硬背,照貓畫虎,沒有認真開動腦筋。學習沒有一定之規,忙忙亂亂。一次學習時間過長,超過腦力限度。經常開夜車,效率不高,磨蹭太長時間,造成睡眠不足,腦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結果會適得其反。

其四,培養學習興趣。對某一科甚至某幾科的學習不感興趣,聽課不愛聽,作業不愛做,但是又必須完成作業,只好硬着頭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勞,更造成心理疲勞。學習無愉快可言。

其五,加強腦營養。腦力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必須保證營養,高蛋白、維生素、充足的氧氣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時間太長,呼吸短淺,氧供應不足,也會使大腦疲勞。

標籤: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