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2018廣東大學聯考歷史考試一輪複習試題

大多數人做事沒有成功,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做的魄力,缺少奮力拼搏的勇氣,所以我們在大學聯考複習的時候一定要具備勇氣和魄力。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大學聯考歷史考試一輪複習試題,希望大家喜歡。

2018廣東大學聯考歷史考試一輪複習試題
  廣東大學聯考歷史考試一輪複習試題

1.(2013湖南聯考)宋代吳處厚曾説:“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如瘧疾之一發,則其俗有以冷熱發歇為市喻。”這段話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瘧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C.“市坊”制度已經被徹底打破

D.宋朝經濟沒有能均衡發展

解析:B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進行一次貿易,該地就好比得瘧疾的病人一樣,忽冷忽熱。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2.(2014咸寧四校聯考)北宋真宗時期通行的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益州16家富商聯合發行交子。南宋紹興三十年“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於城內外與銅錢並行”“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對該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A.宋代紙幣取代金屬貨幣

B.會子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

C.長途販運貿易開始出現

D.紙幣從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的過程

解析:D A項“取代”説法錯誤;B項“世界上最早”説法錯誤;C項“開始出現”説法錯誤;題幹描述了紙幣從北宋出現至南宋發展的過程:富商聯合發行——初命臨安府印造,D項正確。

3.(2014泉州質檢)明中葉學者王世貞説:“徽地四塞多山,土狹民眾,耕不能給食,故多轉賈四方。而其俗亦不諱賈。賈之中有執禮行誼(注:意為儒學修養高)者,然多隱約不著,而至其後人始,往往修詩書之業以謀不朽”。材料不能説明(  )

A.地理環境不利農業,是徽州發展商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B.商業致富和科舉仕宦,是當時徽州發展的兩個重要支點

C.徽商重儒入仕,體現近代商業和封建權勢結合的特點

D.用經商所得厚利,讓子弟業儒入仕是徽商的終極目標

解析:C 材料大意是徽州地區四面多山,地少人多,糧食供應不足,故人們多從事商業。並且當地的風俗也不輕視商業。商人之中的儒商在經商致富後,其後代往往以研讀詩書、科舉入仕為目標。故A、B、D三項材料能夠體現。C項中“近代商業”的表述錯誤。

4.(2013寧波測試)據《明經世文編》記載,“延綏鎮兵馬雲集,全賴商人接濟軍需,每年有定額。(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領認淮、浙二鹽,輸糧於各堡倉給引,然後前去江南鹽運使司,領鹽發賣,大獲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晉商(  )

A.獲得了全國的食鹽專賣權

B.以誠信為經營原則,以義取利

C.掌控了國家軍政大權

D.得到官府庇護,獲取高額利潤

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晉商在政府庇護下,販賣鹽、糧給軍隊提供軍需,“大獲其利”,D項符合史實。A項中“全國”説法錯誤;B項材料沒有反映;C項曲解了材料。

5.(2014皖南八校聯考)史載,宋朝湖州農民“以蠶桑為歲記”,嚴州“穀食不足,仰給它州,唯蠶桑是務”;太湖洞庭山區“然地方共幾百裏,多種柑橘桑麻,餬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皆民兩税地,不殖五穀,唯宜種茶……”;穎昌府“城東北門內多蔬圃,俗稱香菜門”。上述材料最能説明(  )

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農業發展較快

D.農業精耕細作,剩餘產品大量商品化

解析:C 從材料湖州“以蠶桑為歲記”、嚴州“唯蠶桑是務”、洞庭山區“多種柑橘桑麻,餬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不殖五穀,唯宜種茶”等可知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農業發展迅速。A項與史實不符;B項材料無體現,D項與材料“穀食不足”不符。

6.中國古代政府歷來對商業發展嚴格控制,下表為明清時期各地商業集市變化統計表,表中數據説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  )

A.農民與市場的聯繫不斷加強

B.南北經濟交流日趨頻繁

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D.州縣集市的密度北方超過南方

解析:A 由表格資料可知,州縣集市密度應是南方超過北方,D項錯誤;B、C兩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集市數量迅速增加,反映出商品經濟在農村的廣泛發展,A項符合題意。

7.(2012年北京文綜,12)秦漢至明代,商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層認為商人(  )

A.不事生產 B.不尊儒術

C.不敬宗族 D.不納租税

解析:A 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在生產力比較低的情況下,統治者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税收入,也可以防止農民自由遷徙,保證地方社會治安和穩定,而抑制商業,主要是因為商人有投機行為,卻不事生產,不利於管理和維護統治,B、C、D三項不符合史實,正確答案為A。

8.(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員指出:“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寇與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積極作用明顯

C.海禁加劇了寇患 D.應當加強海禁政策

解析:C 關鍵信息“禁之愈嚴而寇愈盛……”,是説禁商越嚴,寇就越多,結合明朝對外商業政策可以得出答案為C。

  大學聯考歷史解題方法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的、積極的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大學聯考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非選擇題的開頭格式一般都是“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所以很多學生解答時,養成了一個“拋開教材,就題答題”的壞習慣。

從非選擇題“教材型”“材料型”“結合型”三種類型來看,答題時一般都要適當聯繫教材。審完設問後,應先回顧與所學知識的鏈接點,再列出提綱要點。這裏有三種情況:

其一,如果是“教材型”的設問,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識作答。如果該設問與題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聯繫,對材料內容應做大概的瞭解。

其二,有的“材料型”設問,儘管題目要求“依據材料指出”,但實際上材料所含信息與教材知識又非常相近,依據教材知識照樣可以回答。這樣的設問,當你回顧教材知識後再讀材料,則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其三,對於“結合型”的設問,答案的要點應是材料信息與教材知識的“並集”,即材料中體現的要點+教材中的要點=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題時之所以漏掉一些要點,是因為這些要點不是顯性信息,而是隱性信息。而該信息一般依據材料很少能解讀出來,所以要聯繫教材並列出知識提綱才能保證不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