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學數學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我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簡單分數除法應用題》時,教學改變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景,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二、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本事

在分析應用題的時候,我經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進取尋求多種不一樣的解法,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本事和創新精神。另外,注意啟發學生從例題中抽象概括數量關係,總結經驗規律。

三、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經驗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

教學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教師分析講解相結合。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比較,親自感受他們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學生畢竟是初學者,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種水平的學生所學到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識,能夠為學生節儉很多時間。但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自我的地址。幫忙優生建構知識結構,幫忙一般學生理解題意掌握知識。真正把自我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忙者、激勵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四、需要改善的地方

1、要加強學生數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如學生的計算本事的提高,要充分利用課前的5分鐘加強對學生計算本事的培養和訓練。

2、要加強培優輔差的工作。要經常性走近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景。

3、要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對學生的家庭作業要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

4、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教師的學習是工作的需要,同時也是生活的需要,經常廣泛性地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業務本事和水平,以適應不斷髮展的教育新形勢。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基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像不像""比速度""比水果價格"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次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一、本節課成功的主要地方有以下幾方面:

1、激趣導入,首尾呼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我從"福爾摩斯偵探術"引入新課。師:福爾摩斯是英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偵探神手。在一次偵探中,福爾摩斯發現了一個犯罪分子留下的腳印,你能猜出福爾摩斯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從而揭示新課。在結束本課時我引導學生一起迴歸課首:同學們,現在你能猜出福爾摩斯的結論了嗎?這樣即做到了首尾相應,又讓學生在富有挑戰的學習中理解了比的意義。

2、聯繫實際理解比。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像不像""比速度""比水果價錢"等情境。在"像不像"中引發學生的觀察討論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在"比速度""比水果價錢"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義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探究,層層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質特徵,培養了學生歸納類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3、在學生自學了"什麼是比?""比的各部分""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後,組織學生學生説一説、寫一寫。你還能舉一些生活中的比嗎?當學生在比較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時,得出比的後項不能為0時,我出示課件:張怡寧在乒乓球世界錦標賽上以4:0獲勝時,學生疑惑;這裏比的後項怎麼是0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白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比表示的是兩個數相除的.一種關係,而體育比賽中的比反應的是兩個數相差的關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效果很不錯。

4、本節課我通過認真研讀教材,教師用書,以及上網查閲相關資料,加上對學生學情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整節課思路清晰,教學環節一一相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特別是在練習設計時我們注意了三個層次,一是對新知識加以鞏固,二是應用解決問題,三是思維能力擴展,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1、學生探究不深入。在探究"哪些照片和圖A比較像"這一活動時,學生因探究時間不充分,發現的變化情況不全面,老師就把學生引導到"看看每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不是由學生髮現得出;再就是練習時要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比的意義,擔心影響進度,也給學生空間不多,學生探究的深度不夠。

2、本節課教師用書安排3課時上完,為了保證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還是採用一節課來完成,所以導致上課過程中"以學定教"的理念沒有得到施行,"以教定教"的思想依然存在。

三、我的思考:

如何做到對教材背後知識的深挖,讓自己站在一個高層次的角度去思考、設計自己的教學?例如對本節課,如果在備課對 "為什麼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比的後續價值在哪裏?" 等問題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麼我們所設計出來的教案會更有利於我們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會更有實效性。

四、我的感悟:

設計教學時認真解讀教材,確定課的教學起點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關鍵。一節課下來,學生走出課堂到底學會了什麼?是為數學內容而教還是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學生上課前知道些什麼?也就是需要我們做好課前預測和課堂預測工作,在關注每一位學生工作中要落到實處,老師對學生的瞭解是把握課堂的關鍵,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是有效為教學服務的。另外,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還應該考慮到兩個方面:共性目標和提高性目標,立足長遠,設計立體的教學結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實效、有生機的課堂。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好處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明白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搞笑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明白何適不適宜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資料,比例的好處和性質。

反思一: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決定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閲讀中理解,使課堂構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反思二: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資料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反思三:

興趣是人們用心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百分數應用》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教室中的小組變成銀行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錢幣,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利息。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擔任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謀則窮,窮而不戰則亡”務必改變了。本學期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善,較為成功的是抓着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

一、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為: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忙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十分頭疼的問

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明白檢查,

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4、我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

二、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個性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資料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有的這天的學會了,但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但是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必須關係。有時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

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就應隨時

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透過反思和查閲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用心地採取必須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必須要讓他堅持到達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能夠多給一些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潛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潛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羣眾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9月14——10月12我們六年級組數學教師完成了小組教學任務。我們這此的小組教學中的研究課題是“體現新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構成的過程”。在課題的指導下老師們從備課、上課、評課幾方面認真準備,出色的完成裏此次的小組教學。

徐冰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倒數》師生互動全面發展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整節課基本上是由教師與學生對話,圍繞文本互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教師創設了與生圍繞“倒數”這個知識目標進行民主、平等、和諧、生動的對話交流的動態情景,在對話交流中,包含了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為規範等多方面的有機組合,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素養提高。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這是本課體現的第二大特色。個性是學生對倒數好處、方法的再創造的過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着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本節課的第三大特色。數學課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發現數學奧祕,又有效調動全體學生敢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發表自己想法,學會反思、調控、修正自己的觀點等優良品質。教師用板書學生姓名的特有方式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又到達表揚激勵及榜樣的作用,激起學生的思維一浪高過一浪,後浪推前浪的局面。

高瀏穎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分數除法的好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高老師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構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如教學時圍繞例題6/7÷2重點展開探索,帶給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為適宜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透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算法則,但學生所説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嗎?這樣的計算教學,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僅是計算法則、計算方法。

李淑敏老師教學的資料是《比的好處》一、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教師從自己的年齡與學生的年齡的關係引入,使學生認識到倍數關係還能夠用比來表示。二.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例如:李老師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資料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潛力。但我也同時還意識到不夠放手,當學生自學到比同除法、分數的比較時,有意讓學生終止,而硬要按教案設計的教學,讓學生去比較、總結。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教學理念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課前為學生設計了比較的表格讓先學生自己填寫自再分組討論,使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數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

教材分兩段,先教學比例的意義,再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並根據這個基本性質教學解比例。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學,上了一節預習課,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包括獲得了哪些知識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識講授、傳達給其他同學,另外,還要記錄好自己有哪些疑問等等。

二、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為什麼要兩內項乘兩外項乘,為什麼不相除,或相加、減呢?通過學生的這些表現,我感受到讓學生去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研謹地去研究一個問題這方面還是有欠缺,還需要加強訓練。針對這一感覺,我及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道:這一規律的得出,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同學們説通過一個事例就能輕易下結論嗎?學生説不應該這樣,那應該怎麼樣呢?學生繼續説:“應多舉幾例子,然後觀察是否都存在這種規律,然後才可以下結論。”又有一個學生説:“得出結論之後,還應該繼續舉例驗證。”我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説法之後,我又繼續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其實科學家在發現、研究這個規律的時候,是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過程的,他們有可能也試着去除過,試着去相加,或相減過,反覆試驗,才發現兩內項相乘的積和兩外項相乘的積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從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接着我又給學生總結:“要研究一個結論,經過一個舉例——觀察——得出初步結論——驗證的一個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一條路走不通,就變換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知識結論,更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魚”,又要“漁”。”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雜技表演走鋼絲等,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説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我們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 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 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

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 的回答應該説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 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 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 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 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 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着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四、教學中適當的對知識進行拓展。

在推出圓的周長公式後,引導學生推導出已知周長求半徑或直徑。在推出圓面積公式後,引導學生推出已知直徑求面積的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半圓周長和麪積特點、探討環形面積的計算技巧等等。正是由於進行了一定量的拓展訓練,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能力更強了。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百分數應用---利息》是蘇教版六年級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涉及有關利用百分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與儲蓄有關的實際問題。儲蓄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本節課是在百分數的知識和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瞭解有關的儲蓄的知識,並能正確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進行熟練計算。以往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讓學生進行自學課本,然後介紹本金、利率、利息等名詞的'含義,最後進行利息的計算。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經歷走進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達等過程,讓學生了解有關儲蓄的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充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用,重組教學內容,將課前調查、課後實踐、怎樣填寫儲蓄憑條、怎樣設置密碼等知識和本節課教學內容“利息”組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經歷了儲蓄的過程,充分理解了有關利息的知識。並在相關問題的解決中,相應地獲得了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課前我佈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有關儲蓄的知識,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課上,通過小組內,相互的交流加深了對儲蓄知識的再認識和理解。並且對數學書上沒有的知識作了瞭解。比如:儲蓄的種類有活期、定期、整存整取……,課後在家長的指導下把自己的壓歲錢、零花錢親自到銀行去存起來,真正體驗一下自己儲蓄的感覺。從儲蓄的過程中去增加對儲蓄知識的瞭解。整節課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收穫多多。

當然,也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和疑問:

1.計算成了孩子們的絆腳石。這部分內容的計算的量比較大,尤其是有些同學小數乘法學得不踏實,導致計算過程中經常出現小數點點錯了,比如:5000×3.24%×2,有學生把3.24%化成了0.324,還有學生3.24%化成了0.0324沒有錯,但與5000乘的時候有發生錯誤。我發現這些情況後,對計算及時做了一點指導,先把5000先與2相乘的10000,然後用%與兩個0相約,就變成的100與3.24相乘,基本思路能簡算的要簡算,這樣計算的正確率會稍有提高。

2.對公式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如利息税後所得實際得到的是利息的95%,學生往往計算時不能很靈活的計算。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圓的世界》,這周在講這一課時,六個班級我設計了三種導入的方法,最初的是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猜圓形背後藏着什麼,第二個導入方法,我下載了個視頻叫做《圓圓的動物真可愛》,第三種導入方式是讓學生上台用肢體語言表現圓形。

第一種導入方法,學生猜的答案和老師的答案會不一致,因為圓形的物體實在是太多了。

第二種導入方法,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而且觀看視頻的時候,學生都高興的咯咯笑,也一下子能説出視頻中的動物身體都變成了圓形,從而導入課題。

第三種方法,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孩子們用胳膊,用手指,甚至長大嘴巴……使出渾身解數都表現出了圓形,這個方法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開發腦筋的智慧呀。

三種導入方法效果各不相同,但是明顯後兩種導入方法更吸引學生的眼球,更契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好與不好,直接影響着課堂的教學效果。因為好的導入往往能使學生興趣倍增,印象深刻,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能很快的找到講課的感覺,所以一堂好課,導入很重要。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同學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同學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幹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協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有趣的平衡》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后的“動手做”內容,本節課基於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進行了二次開發和設計,有效地豐富了內容的厚度和廣度,順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展示出王老師所主張的“生長數學”的獨特魅力,體現了教師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廣博的課程視野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一、整合教學內容,豐盈數學學習

本節課教學恰當處理了三方面關係,第一是動手製作與探索規律的關係,做到以探究規律為主,動手製作為輔,在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凸顯了“數學味”;第二是規律感知的'近景目標與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的遠景目標之間的關係,做到以規律感知為基礎,以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為指向,“見木又見林”,頗有意藴;第三是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挖掘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啟發數學思考,運用數學發現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巧妙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凸顯遊戲活動,促使感悟數學

課始教師設計了“直尺平衡”“鋼筆平衡”兩個遊戲活動,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有效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獲得“在兩端質量不等的情況下調整兩端與支點的距離,可以保持平衡”“質量大的一端減小與支點的距離,質量小的一端增加與支點的距離”這些關鍵性的體悟,從而讓數學變得簡單、學習變得趣味。

三、挖掘教學資源,落實主體地位

教師創造性的開發了“自制平衡器”的實驗器材,大小均勻的玻璃珠、合適長度硬紙板條、操作簡易快捷的打孔器等等,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序性,保證了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落實三位目標,指向兒童發展

從目標達成看,本節課學生獲得了對規律的深度感知、有效達成了知識技能層面的顯性目標,同時本節課還注重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深刻體會,學習情感的深層激發,有效達成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層面的隱性目標。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是在特崗教師培訓時在上前城國小做的一節課。比例尺的教學在本校試講了效果不錯,但是異校上課差異性就較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都不熟悉,這節課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學生是啟而不發,所以感受也頗深,現就反思如下:

1、這堂課總體學生積極性沒調動起來,我感覺這跟異校教師教學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反應也很慢顯得課堂很沉悶,特別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的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節課的導入我選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導入,目的在於導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樣的設計既放鬆了心情又為本新課的教學做了鋪墊。這一環節我感覺不足的是應該從這個就引導學生探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這樣上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3、在畫線段圖揭示比例尺的`意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前部分的教學不緊湊,學生的表現也比較懶散。在這部分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不足,比例尺的書寫形式沒強調,放在課的最後強調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節課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寫出1:10也有學生用分數表示,當時強調了分數形式的讀法,但是學生在後面又出現讀十分之一時我沒及時強調,所以這塊我引導的不是很好,還需要在下節課中繼續強調讀法。

4、在認識線段比例尺時,我選用了自學的方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本節課時間沒把握好,導致課時量有些少,本課還設計了兩個練習還沒來得及出示,總體感覺本節課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扇形統計圖》是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對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回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做到:

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2、理解統計圖中各個數據的具體含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判斷、預測及發現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教材的這一教學內容與省編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不要求學生畫扇形統計圖。

2、十分注重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到了對統計圖的理解、分析上。本節課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有成功有遺憾。

1、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複習舊知,在情景中學習新知。一開始的`複習鋪墊,讓學生判斷下面情況分別選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為什麼?統計一月份3個品牌洗衣機的銷售數量。統計某品牌空調一年來的銷售數量變化情況。統計一些品牌的冰箱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要知道它們在市場上的佔有率。新授及練習中的統計都是生活情景的提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新授中,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辯論來習得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也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

3、課堂上學生主動發言還是比較少,同時發言的同學語言表達得不是很到位,説話比較羅嗦,需要今後加強練習。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首先,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三個圖形的比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圓環的特點,(引出圓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後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導出另一種方法。

在課堂評價時,我想了很多鼓勵學生的話,學生在得到賞心悦目的語言評價中得到自信和興趣。

本節課我感覺有幾個思考的`地方。1,在試一試做完後,我應該馬上總結出要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兩個半徑)2,出現環寬的兩個應用題,是否簡單,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圓形花園周圍鋪上一條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積。”更簡單一些。也更形象一些。3,可以利用學生做的圓環來貫穿下面的練習。首先可以讓他們量出他們做的圓環的大小半徑和環寬,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理解環寬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練習中涉及環寬的概念而説不清楚的尷尬。然後可以求出圓環的面積,這樣學生就通過實際操作,真正理解了圓環的面積計算。達到理想的效果。4,3.14×(R2—r2)這個公式還是出現比較好.學生可以更清楚地運用這個簡單的運算方法。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知。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並強調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接着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圓柱體是否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激發學生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願望。這樣聯繫舊知,導入新知,思維過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塊月餅切成一個圓柱體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找一找: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什麼,寬是圓柱的什麼,高是圓柱的什麼。圓柱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展示,加深理解。

(綠色圃中國小教育網但是,到底拼成的圖形怎樣更接近長方體?演示動畫後,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瞭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方法。

四、分層練習,發散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學生在操作時有些學生拼的不是長方體,而是其他的形狀,這裏由於是上公開課的原因就沒有有針對性的講解,只做到了多數學生的指導而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這點我覺得在課堂上很難做到。

總之,通過這次的國培學習,使我的思想認識和課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認識,感謝國培!

《正比例》教後反思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綠色圃中國小教育網能力差。

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表現為:在上學期畢業考試中要求列豎式計算的題有的學生最後算完忘記填寫橫式;用遞等式計算的題過程完整;計算結果沒有按要求化成最簡分數;漏數等。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非常頭疼的問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讓我們感到很可惜。(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4、我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例如,在考試中反映出部分學生對小數除法中餘數的問題掌握不好,説明我們忽視了這個知識點的鞏固。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我這兩年教過的後進生學習態度都比較認真,並不是調皮不幹,他們也努力了,在家也完成作業,但是完成的質量較差,因此我們在校給他面批面改。雖然今天的學會了,可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不過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係。我們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通過反思和查閲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可以花兩三節課的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而習題被他解答出來的那個幸福時刻到來的時候,他求知的願望將永遠伴隨着他的學習。教育這樣的兒童,應當比教育正常兒童百倍地細緻、耐心和富於同情心。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每天的作業計時(做的時間、檢查的時間),並取得家長的有力配合(簽字)等等。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集體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同學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競賽,引入同學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同學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同學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同學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身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同學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同學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籠統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測、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同學對圓柱各局部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同學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沛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同學自身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同學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同學不能説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同學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局部的關係時,同學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身的缺乏,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複習課在知識整理與查漏補缺的同時應該讓學生有些新的收穫,而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知識的重複。我始終在想通過這節課到底讓孩子們收穫些什麼?所以在複習內容的選擇上,針對歷年畢業考試的數學試卷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三道錯率很高的試題進行復習。而這些題所體現的知識點都是圓柱與圓錐的關係,所以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希望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習題導入,產生學習需求。

一上課,出示了這樣的練習題: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它們的體積之和是12.8立方厘米。那麼,它們的體積之差是()立方厘米。通過我已有的經驗,此類練習一定有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入手解題。這時候學生就產生了學習求知的需求,再複習本單元的知識點就順理成章了。

二、通過整理表格、整體把握知識。

首先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單元知識表格圖。學生做的表格圖內容很全面,注意到知識間聯繫,但本單元所包含的圓柱和圓錐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只有把知識點進行對比、區別,才能更好得掌握知識。其次,學生想不到的就需要老師去點撥、引導。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形成了規範的表格圖,既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又為以後的歸類複習做了鋪墊。

三、系統複習,突破重點。

複習本單元的概念主要是為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係。因此我在複習整理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柱與圓錐的實物,充分體現了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如果圓錐的體積是單位“1”,那麼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和就是4/3;如果圓柱的體積是單位“1”,那麼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和就是4倍的關係。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我在複習三道練習題時採用了“講、扶、放”的方法逐步解決問題。針對學生層次不同,首先我採用了“講”的方法。學生在讀完題的情況下,我抽象出線段圖體現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係,在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正確率達到了90%左右。第二題採用“扶”的方法,先請好學生講明題意,説出思考點,再做。第3題可以完全“放”,有了前面的基礎,最後一題的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得能力。

練習分為基本練習題、發展性練習題和拓展性練習題三個層次,基本練習題是應用圓柱和圓錐的.關係比較直接計算得題目,因此,我讓學生先交流再彙報。發展性練習就有了一定難度,在彙報時,讓學生展示出所有的解法,體現解法多樣化。拓展性題目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得題目,屬於拔高題,主要是針對優生設計的。通過層層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機整合,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也留有一些小遺憾:對於學生當堂課生成的資源沒有進行很好的利用,在今後的學習中,還要繼續積累經驗。培養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研討課能夠完整的呈現出來,要感謝校長的指導以及數學教研組老師們的幫助,更要感謝孫老師,給予我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和對這節課的精心指導,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我會更加努力。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為了讓同學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掌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舉一反三,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同學“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假如這樣處置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置旨在激發同學“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同學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後學習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同學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牴觸相對集中,這樣同學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同學有了具體的任務,防止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同學無事可幹的尷尬局面。

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於同學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假如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假如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同學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為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我:複習課我該給同學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同學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才是同學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戰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作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同學能對之整體掌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畢業班的複習課注重協助同學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

因為“獲得的知識假如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為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沛調動同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同學自身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協助、點撥和補充。因此這節課雖然化的時間比較多,但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同學經過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同學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

總之,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同學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同學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學會學習。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一、比的認識教學反思: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二、對“比的應用"的反思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分數除法應用題,在新教材中的解題方法淡化了用算術解題的要求,更側重於與國中知識的銜接,側重於用代數思想解題,即讓學生根據題中的等量關係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方程。但由於國小生目前尚未接觸到比較複雜的用算術方法很難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對方程解法的優越性認識不足。一些學生覺得用方程解,需要寫設句,比較麻煩,因此喜歡用算術解法。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透切理解這類型的應用題,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運用轉化、對比,使學生了解這類分數應用題特徵,再借助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解題規律。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組織教學:

一、走進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一開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學們喜歡的運動員姚明身高和腿長的關係喚回學生對數量關係的回憶。接着通過,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長嗎?引出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如果是根據腿長求身高,你會嗎?首先請你把上題改編成這樣的應用題,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題的呈現很自然,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用乘法應用題與例題作比較,讓學生從中發現與乘法應用題的區別,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也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再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三、尋找多種方法,開拓學生思維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儘量找出其它方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介紹方法的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方法之間的連通,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存在的問題:

1、學生普遍出現計算錯誤,是計算的靈活性和應用性不夠。

2、概念性的知識容易混淆,填空題的錯誤率較高,如:同一段路程,甲行了5小時,乙行了4小時。甲乙的時間比是(),速度比是()。

3、出現平時作業正確率較高,而測試錯誤率較高的現象。

因此,要加強平時作業的獨立性,所學知識經常性地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