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陝西榆林的飲食風俗有哪些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聖人也道,食色,性也。偉人曰,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所以,下面小編詳細介紹陝西榆林人的飲食習俗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陝西榆林的飲食風俗有哪些
  陝西榆林人的飲食習俗

榆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乾羊肉、羊雜碎、醃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麪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遊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

榆林南、北飲食習慣也不一樣。靠近內蒙的草灘地區羣眾愛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黃米飯、豬肉熬酸菜,與蒙族習慣相同。

西面的三邊人愛吃燕麥炒麪、蕎剁面、羊羔肉、黃鼠肉,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

對蕎麪的做法樣數很多,如剁面、餄鉻、攪團、圪坨、涼粉、碗飥等。剁面是用一種特製的撥刀切成,細如龍鬚掛麪,真是一絕。

東南面的人愛吃豇豆錢錢飯、揪面片。

另外,榆林地區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子洲的“果餡”、米脂的滷驢大腸、碗飥,綏德的綠豆黑粉、油旋,鎮川的幹爐,佳縣的馬蹄酥,榆林的炸豆奶,神木的粉皮,清澗的煎餅,府谷的果丹皮等都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另外,各縣的黃酒、油饃饃、黃米饃饃、炸果子、軟米糕、豌豆雜麪、紅豆黑麪、粉漿飯、麻湯飯也是別處難以吃到的。

  陝西飲食習俗——食制

陝西各地一般為一日三餐,一餐稱為“一頓”。稱早餐為“早飯”,稱午餐為“晌午飯”,對晚餐的稱呼,陝南人稱“夜飯”,關中人稱“喝湯”。名為“喝湯”,實則並非只喝稀粥米湯,仍以吃饃為主。

農村不少地方在農閒季節或夜長晝短的冬季,改為日食兩餐,俗謂“兩頓飯”。關中夏收季節勞動強度大,勞作時間長,有時也有日食四餐的。陝南人在天氣較長的夏季僱傭工匠做活,(如木工,泥瓦工,裁縫師傅等)也要多加一餐。正餐之間加的一餐,名日“打點”或“墊補”。陝北人平時吃飯,春夏秋三季或坐炕頭,或蹲地下,或坐門檻,或蹲窯畔,喜單食獨飲,各隨自便,冬季則習慣坐在炕上進餐。關中農民吃飯時,女的一般都在家裏,男的喜歡端一粗瓷老碗,帶一碟葱花油潑辣子,或蹲在街道邊,樹蔭下,或蹲在較高的土堆上,同鄰居三五成羣圍在一起,邊吃邊口片,俗稱“老碗會”,正如民諺“關中十大怪”中説的:“吃飯蹲在大門外,葱花辣子一碟菜,碗和麪盆分不開,凳子不坐蹲起來”。陝南人吃飯時則喜高桌低凳,一家人圍桌而食。鎮坪人吃飯時頗類關中風尚,也有“老碗會”和“蹲起來”的習俗。

農村走親訪友,一般都是當日去當日回,主家待客以午餐為主。客人進屋,陝北人先以軟米和玉米自釀的酒待客,並佐以幹炒的硬糜子和炒黃豆。關中農村以自產大棗、柿餅、花生等招待。漢中、安康各地農家常備有自制的醪糟,客人進門,先以蛋花醪糟招待,無醪糟的則以掛麪煮荷包蛋招待。商洛人常以豆腐皮泡麻花或燴鍋巴待客。但這些都不算一餐,名曰“燒渴的”,是先給客人墊底壓飢,然後再炒菜做飯。

陝北人崇尚儉樸,日常待客只有一個大燴菜,土豆、粉條、白菜、豆腐和肉一鍋煮,人多人少都吃一鍋菜。待客的主食以羊肉臊子面、養面飴恪、軟米油糕或水餃為上品。關中婦女不擅長炒菜,但來客後也要作兩盤應手的小菜,常以炒雞蛋、炒土豆絲、炒粉條之類供客人佐酒。待客的主食,西府以臊子面為美,東府以水餃為佳,長安人則常以米麪皮子待客。陝南人喜歡吃大肉,有了客人定要烹製幾盤幾碗,尤其習慣吃大塊肉,常把大如巴掌的肉片埋在碗中米飯的下面,誠心誠意要客人吃下去。南鄭縣碑壩一帶,把肉切得比碗口的直徑還要大,兩頭搭在碗口外,謂之“蓋碗肉”。如果把肉切得太小了,就認為主人吝嗇,待客無誠意,不大方。

關中和陝北平日多在炕頭上待客,炕頭設小桌,名曰“炕桌”,桌上置托盤。不設凳子,盤腿而坐,頗有古人“席地而坐”的遺風。陝南人宴客則使用桌凳,體面人家還講究用“八仙桌”、“太師椅”,客人圍桌而坐。這些都是平目以便飯招待親友的慣用方式。

農村過紅白喜事,一般都要擺宴席,宴席的格局各地差異很大。關中和陝北講究“一湯”、“一席”,“湯”即吃臊子面或餄餎面,“席”就是用湯後再吃酒席。陝北橫山縣待客流行“八碗”席,其中又分粗八碗:四碗燉肉、四碗粉條;細八碗:八碗八個樣,一般是紅燒豬肉、燉豬肉、白條肉、清蒸羊肉、酥雞、排骨、酥肉、丸子等;軟八碗:一次上夠就不再加添;硬八碗:吃完可再添;手撴八碗:每人一碗,碗內各樣俱全。

關中一些地區流行“十三花碟子”,即五個肉碟子(排骨、凍肉、肉絲、肉丁、涼拌肉)四個菜碟子(髮菜、蝦仁、紅菜、鹿角)和四個乾果碟子(酥片、杏仁、瓜子、花生米)。中間擺一大空瓷盤,由客人將各肉碟中的肉菜夾一些放在裏面,調少許醬油、香油、香醋、辣子油,攪拌後,即可下酒。上正菜前,撤去中間大瓷盤,在每個客人面前擺一個小羹碟和一個小羹勺。菜有上十二道的、十八道的,更有上二十四道、三十六道的。最後還要上吃飯菜。主食是白麪蒸饃。餐桌有方、圓兩種,圓桌多可坐十二人,方桌可坐八人。圓方桌各有“看客”(幫事主招待賓客的族人)一人,其職責是斟酒佈菜。渭南一帶喜慶宴席流行吃“九碗”,亦叫“換吃”。先上一涼盤(內裝豆芽等菜,上澆肉臊子),擺在中間。四角擺四個小碟子,內盛麻頁。四面還可擺四小碟五香豆或四個小涼盤,這些菜是下酒菜。酒喝完後,開始“換吃”,連續上品種花樣不同的菜,一般為“七換”、“十換”,最多有“十三換”的。換吃時一般不喝酒,主人可説句客氣話“把酒帶上”,愛喝酒的就繼續喝酒,大多數人只是品嚐佳餚。換吃中間上“八寶飯”。“換吃”後大家離坐稍事休息。主人端走殘菜,擦淨桌子,然後又端上“九碗”(如“帶把肘子”,“黃燜雞”,“條子肉”,“粉蒸肉”等)和“沒稜饃”(50克一個的小饃),放在客人面前,吃完“九碗”就散席了。潼關一帶宴客,則是先上八個菜喝酒,後上八個菜吃飯,因“前八”“後八”,故稱“八八到底”席。

漢中農家酒席有幹席和水席之分,幹席是以油炸食物和蒸菜為主;水席是以炒菜為主,通常盛行“八品八盤”,即八碗肉菜和八個幹炸盤子或炒菜。

安康一帶宴席大致可分三種情況:一種是“十全花”,即喝酒時先上八道正菜(又稱硬菜),吃飯時上一盆湯,也有上四碗(置於四角,習慣上兩人一碗)、一盆湯的;另一種是“大八件”即先上八個蝶子(四葷四素)作下酒菜,然後依次上八個正菜(四大碗,四大盤),吃飯時另上火鍋或蒸盆;還有一種是“四大六小”即上六個碟子喝酒,再上四個正菜,吃飯時盛一盆湯。自河縣民間宴客,一般上十個盤菜、十個碗菜,再加三個甜食湯汁菜,俗稱“三點水席”。

關中和陝南有些經濟不富裕的人家,席上只有四碗一品:四面擺四碗菜,上面是肉,下面則是蘿蔔,白菜,豆腐墊底,桌中間再放一大碗燴菜。因這種酒席很單薄,有人譏之為“蘿蔔白菜墊碗子,大肉沒有幾片子”,稱其為“漂水席”。

也有人不拘一格,隨便炒幾個菜,叫不出名字,端出來一吃了事,人們把這種席叫做“亂碗子”。老人慶壽和孩子過滿月就常用這種宴席。

農村由於桌凳和餐具都很少,過紅白喜事無法使所有客人在同一時間就餐,往往上一席的客人還未吃完,就有人站在後面等待席畢後就座。人們把這種席叫做“插腳席”。

宴席的座次,古代尚右,以西為尊,其次為北,再次為南,最後為東。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各地都是以向外方位的左邊為首位,右為次位,兩側更次之,背向屋外者為下席。上席是客人中年長者或輩份最高者的.座位,其他客人坐兩側,主人和年幼者在下席相陪。辛亥革命前,男女不同席,婦女專坐一席,建國後此俗漸廢。現在男女皆可同桌而食。

  陝西的風味小吃

陝西風味小吃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從用料上説有米、面、豆、養麥、肉、禽、蛋、奶、油、蔬、果、海鮮等種,從烹調方法上説,有烙、烤、蒸、燴、煮、炸、煎、燉、熬、炙、浸、漪等種,其成型工藝又有疊、卷、盤、揉、抻、切、接、攤、擀、包、捏、模印等種。大體上説來,關中小吃以麪食為上乘。陝北畜牧業發達,小吃以羊肉及乳製品為美。陝南則以魚、肉及米制品為佳。據飲食公司透露,僅西安市的飲食店鋪及攤點就達一萬家以上,經營的品種不下六、七百種,每個品種都擁有許多嗜好者,各個地方又都有別具特色的風味小吃,若把各個市、縣及鄉鎮飲食攤點經營的食品種類加起來,那就更是不勝枚舉了,這裏擇要舉出一部分,以觀其梗概。

最能代表陝西飲食文化特色的風味小吃要算是牛羊肉泡饃了。它是由古代的羊羹演變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的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這一絕味,競由俘虜升至太官令。民間傳説牛羊肉泡饃與宋代開國皇帝有關,趙匡胤未得志時流落長安街頭,飢餓難忍,曾向路邊一賣牛肉的小店討來肉湯泡饃吃。十年後,他當上了皇帝,儘管皇宮裏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但他總覺得不香。一次他出巡長安,又去找當年的店主給他泡了一碗饃吃,這件事很快傳遍長安,品嚐牛肉泡饃的人越來越多,有時牛肉供應不上,便以羊肉替代,又稱“牛羊肉泡饃”。長安羊肉湯之美,早在北宋時便有定論,蘇軾“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詩句就可以為證。清朝末年,西安城裏西大街橋梓口首先出現了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錫樓”,由名廚馬建行掌勺,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接着又出現了一間樓、義祥樓、同盛祥、鼎興春、老孫家等十多家牛羊肉泡饃館,各家競相鑽研烹調技藝,使泡饃技術日臻完美。

牛羊肉泡饃的煮肉工藝很講究。先把全羊骨或牛骨架放清水鍋中大火燉煮,用舊調料袋提味,然後下肉塊,換新調料袋加味。以肉板壓實加蓋,小火燉八小時,至肉爛湯濃,湯色如奶,將肉撈出放肉板上,依照顧客選擇的部位切配。

牛羊肉泡饃的“飥飥饃”也不同於一般的燒餅,它用十分之九的麪粉、十分之一的酵面摻合揉勻,製成饃坯,入鏊烘烤而成。這種饃硬如生鐵,韌如膠皮,甘甜清香而人湯不散。

泡饃在饃的掰法、烹調、吃法上也與別的食品不同,饃須自己掰,若能掰得細如蠅邕(薩Sa),關中方言,即頭)方稱行家。饃掰得大了,湯味泡不進,吃起來味同嚼蠟。碗送進廚房,廚師“以饃定湯,以湯調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分水圍城(多湯)、幹泡(無湯)、一口湯(少湯)、單走(湯中不泡饃)等烹調方法。吃時要順着碗邊一點一點的蠶食,方能品出其美味,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饃將發瀉,難以保持鮮味不變。